显示标签为“绘画”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绘画”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7年5月4日星期四

唯色博客:刘毅的画:前定的念珠

画家刘毅在他的巨幅绘画《布达拉宫》前。4月16日至25日,刘毅的艺术绘画展《喜热的朝圣》在北京展出。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帅好在前言开头写道:“‘十万片树叶/仿佛落满双肩’——从兰州青年到宋庄画家,再抵达布达拉宫,刘毅的朝圣之路走了20多年,进入唯色的这句诗里,落叶与光交织在已是中年‘喜热’的双肩,这条朝圣的艺术之路举族罕见。”

刘毅的画:前定的念珠


/唯色


1

记得1994年夏天,我去安多又回到拉萨,写下一首于己堪称重要的长诗:《前定的念珠》。念珠暗喻信仰,我百感交集地庆幸:


 “这是你以前的宝贝,/ 以前,你走在一条曲折的/ 路上,被激起的尘土/ 扑上绛红色的衣裳,/ 孤寂又自在,/ 泪珠晶莹,/ 一只手不停地捻动着,/ 你难道早已忘怀?/ 如今你攫往不放的是什么?”


那期间,我收到来自兰州的几张照片,色彩强烈的诸佛菩萨交替示现着安详或忿怒。不是从寺院拍摄的,而是一个藏名叫做喜热的画家画的。


他正是刘毅。我们在兰州有一面之缘。我听说,刘毅是佛教徒。


2

再见刘毅,是在北京。大概是2001年,在德胜门的画展上,刘毅的画与众不同,名为《止观》。


止是禅定,观是般若。印度的马鸣菩萨说:“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画者如刘毅,在一片空无的画布上,以色彩和笔触使得修心的过程渐次呈现,看画的人或因窥见些许而感叹,但说到底,那所谓的止,那所谓的观,其实与看画的人无关,只与刘毅自己有关。毕竟,修心是个人的事。


止观的画,一画就是十来年。那么细细密密的笔触,远看像一片片树叶,近看却似一个个小小的文字,总让我想起安多的杰衮本(塔尔寺)。那年去杰衮本,看见一棵树举世无双,但我自忖“缺乏慧根/ 难以想象/ 一片叶子上的一尊佛像/ 一个藏文字母”,直到找到一串前定的念珠,这才不同了——


与以前一样的叩拜

但更加震惊!

念珠在眩目的顶头烈日下

又变得微微的白

……

在藏语为衮本的寺院

她目睹轻风拂过

一棵树!举世无双

在一座珠宝镶嵌的塔中变幻

啊!十万尊佛像

或十万个藏文字母

化为十万片树叶

仿佛落满双肩


或许,刘毅也曾有过相似的喜悦。


3

这是一个流亡的时代。所以我如今自况是身在帝国之都的流亡藏人。


刘毅也是一个流亡者吗?换句话说,艺术家总是心有所属的,因心有所属,故人在流亡的状态之中。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灵魂在别处。


尊者达赖喇嘛的自传,名为《流亡中的自在》,超越了辛酸,充满了欢喜,等于最美。这是流亡的最高境界。


多年来,止观在刘毅的绘画中,乃最为持久的主题。当然修心是一生的事情,是生生世世的事情,而人世间纷纷繁繁的地点,仅能容身体流亡,怎留得住流转的业力?


4

《止观》里有许多的佛和菩萨,早期的画就跟我们西藏的唐卡一样。


“唐卡”是藏语。“唐”的含意与空间有关,以示广袤无边。一位唐卡画师告诉我,就像在一块布上,既可画几百甚至上千尊佛,也可只画一尊佛。一幅用恭敬心画的唐卡,可以使人感受到诸佛对有情众生的接引。


藏人信众珍视唐卡,使得唐卡如随身携带的庙宇,也如倾注愿力的供奉。对于活着的人,是为了祈祷、礼拜和观想;而当亲人去世,特别迎请的唐卡上绘的是护佑亡者度过中阴的保护神。每一座寺院都高悬唐卡,最大的唐卡则在吉日示现,当其缓缓展开,竟能遮住山坡,这是多么盛大的供奉!


刘毅的《止观》已不似唐卡,自成一派,更能凸现他个人的修习,蕴含了有着个人印记的爱与美。有两幅画挂在我家,离刘毅家不远。而我常常在朝着佛龛磕长头时,会感觉到身边有美丽的诸佛菩萨相伴,我时常悲伤的心得以慰藉。


5

写诗在我,如同追寻前世的记忆。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写作实践这样一种使命:写作即游历;写作即祈祷;写作即见证。


刘毅则说:我既热爱、迷恋另一个冰清玉洁的高伟的世界,也怜悯、痛惜这一个卑俗受难的世界。




所以,他画《止观》,也画《一九八九》的“北京这一夜”,也画《天安门》的国家机器,也画《圣地拉萨》的静默与屠戮,也画《大地》的悲泣和挣扎(在这幅记录玉树大地震的史诗画卷中,描绘了西藏僧侣救援受难众生,也描绘了怀有信仰的藏人深切期待尊者达赖喇嘛的关怀。而尊者的形象,在2010年的春夏之交,出现在中国画家的笔下)。近年来,他用画笔为一百五十多位自焚藏人立传,以黑白色调绘画了焚身取义的藏人男女具有尊严的纪念碑似的肖像。而他的最新作品,则是3米×8.4米的巨幅彩色绘画《布达拉宫》,西藏诗人嘎代才让为此写下诗句:“每层阶梯锈迹斑斑。世界的高处/几近空洞,像一截止息前的梵音蔓延周遭。”


真正的艺术家从不自闭于象牙塔,真正的修行者从不离开尘世。


刘毅的画或也是一种游历、祈祷和见证,终究是为了——


在周围的一切之中辨认出涅槃

在所有的声音之中听闻出真言

在一切众生之中,见到了佛……


初稿写于200934
  修改于2017416



(本文见自由亚洲博客,转载请注明。)

2016年9月13日星期二

译文:西藏标志性建筑在珍贵的图画、地图和照片中再现

http://thecreatorsproject.vice.com/blog/tibet-architecture-photos-drawings-maps

Tibet’s Iconic Architecture Is Alive in Rare Drawings, Maps, and Photos

西藏标志性建筑在珍贵的图画、地图和照片中再现


中文译者:@sunrrrr


Lhasa Old Town and Potala Kanwal Krishna; commissioned by Hugh Richardson Tibet; October 13, 1939. Watercolor on paper. Collection of Anthony and Marie Laure Aris


(作品名):拉萨旧城和布达拉

(艺术家):Kanwal Krishna

受委托于(资方): Hugh Richardson

西藏,1939年十月13

(材料):纸本水彩

收藏 Anthony and Marie Laure Aris


Nestled in the Himalayas, at Earth’s highest elevations, lies Tibet. For many outside observers, it is a land of great spiritual tradition, vibrant color, and a culture uniquely and defiantly different tha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th which it often clashes. One of the great expressions of Tibetan culture is its architecture. This fall at The Rubin Museum, visitors will be able to tour Tibet’s most celebrated architectural sites through both a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gaze.


安卧于喜马拉雅山脉,位在地球海拔最高的,是西藏(图伯特)。对许多客观的观察者来说,这片土地有着杰出的精神传统,明亮鲜艳的色彩,以及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具有独特的反抗性质,常常与中国政府发生冲突。西藏文化的强烈表达之一是西藏建筑。这个秋天,在鲁宾艺术博物馆,参观者可以通过对历史与当代的凝视,来游览西藏最著名的建筑古迹。


Titled Monumental Lhasa: Fortress, Palace, Temple, the exhibition features over 50 drawings, paintings, pilgrimage maps and photographs of monuments and sacred sites like Potala Palace, Jokhang Temple, and Samye monastery. These are sites influenced by Buddhist religious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s, instead of the West’s architectural tradition.


标题为纪念拉萨:宗堡,宫殿,庙宇的展览,突出介绍五十多件绘图、绘画、朝圣地图和历史遗迹、圣殿古迹等照片,比如布达拉宫、大昭寺、桑耶寺。这些古迹是受佛教宗教和历史叙述影响的地点,而不属于西方的建筑传统。



View of Lhasa with Jokhang Temple Padma Rimomkhan, commissioned by L. A. Waddell Tibet (1890) Gouache with watercolor, gold leaf, and collage on paper. Wellcome Library, London


(作品名):拉萨风景和觉康(即大昭寺)

(艺术家):Padma Rimo mkhan


受委托于(资方): L. A. Waddell

西藏(1890年)

(材料):水粉,水彩,金叶,拼贴画,纸本

(收藏):Wellcome图书馆,伦敦


Curator of the exhibition Natasha Kimmet says that when one visits Tibet and the Himalayas, one encounters buildings that form a distinctive part of the physical and visual landscape.


展览策展人Natasha Kimmet说,当人们探访西藏和喜马拉雅山脉时,会遇到建筑物,形成实物和视觉风景中特别的一部分。


These buildings also tell us a great deal about the region’s history and culture, yet they have never been the focus of a major museum exhibition,” Kimmet tells The Creators Project. “This is partly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display buildings in a museum setting, and we don’t have access to many Tibetan architectural fragments or structural elements.”


这些建筑物也告诉我们大量的关于地域的历史和文化,目前为止它们还没有成为主要博物馆的一个展览的焦点,”Kimmet告诉创造者项目这部分的原因是在博物馆的设置中展示建筑物的难度,以及我们没有获取许多西藏建筑的碎片或结构元素。


When Kimmet began her curatorial fellowship at the Rubin nearly two years ago, her colleagues encouraged her to explore the museum’s architectural material, as aswell as photographs of monuments in other institutional collections. Through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Kimmetfound a rich body of architectural images focused on Tibet’s capital city, Lhasa. She also secured images on loan from public and private and public collection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including many from the British Library in London.


近两年前,当Kimmet在鲁宾开始她的策展人研究员职务时,她的同事们鼓励她探索博物馆关于建筑的资料,还有其他机构收藏的历史遗迹照片。通过研究和讨论,Kimmet发现许多丰富的建筑图像是关于西藏的首都——拉萨。她也从北美和欧洲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中,通过租借获得图像,包括伦敦的大英图书馆。



Tashilhunpo Monastery from the south GobonjabTsybikoff, Tibet (1900-1901). Black and white album photograph From the 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 Library,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Libraries Digital Photo Archive, PC 40C 38


扎什伦布寺,南侧

(摄影):Gobonjab Tsybikoff

西藏(19001901年)

黑白照片集,美国地理协会图书馆

威斯康辛大学,Milwaukee图书馆数码照片档案,PC 40C 38


Portals Palace in Lhasa, a monumental structure that is the former seat of the Tibetan government and home of the Dalai Lamas (the former religious and temporal leaders of Tibet). For this reason, Kimmet says that the palace is emblematic of Tibet.


拉萨的布达拉宫,一座宏伟的建筑,是西藏政府从前的所在地和达赖喇嘛的家。因此,Kimmet说这座宫殿是西藏的象征。


The Jokhang, located at Lhasa’s center, is Tibet’s most sacred temple, though it's less visually commanding as Potala. Kimmet says another iconic site is SamyeMonastery, the first monastery in Tibet. The structure’s layout itself is interesting because it presents a large mandala, the circular cosmic diagram used by Buddhists in visualization practices.


觉康(大昭寺,位于拉萨的中心,是西藏最神圣的庙宇,尽管在视觉上不像布达拉宫那样威严。Kimmet说另一个代表性的古迹是桑耶寺,西藏的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院。它的建筑平面设计非常有趣,因为展示的是一个大的曼荼罗,循环的宇宙示意图用于佛教徒形象化的修行。


[Another building] that comes to mind is the great Kumbum Stupa at Gyantse in South-Central Tibet,” Kimmet says. “This 15th century monument is built in the form of a stupa(a type of Buddhist reliquary monument) and three-dimensional mandala that also has a seven-story temple interior featuring elaborate mural paintings and sculptures.”


另一个出现在我脑海中的建筑是非常了不起的十万佛塔,在西藏中南的江孜县,”Kimmet 说。这座十五世纪的古塔建成佛塔的形式(佛教的一种圣人圣物纪念塔),三维曼荼罗,七层庙宇,内部以壁画和雕塑为特色。


 Perched on a ridge, the palace-fortress of Gampa Dzongnear the Tibetan border with Nepal and Sikkim might be one of Tibet’s most dramatic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known from photographs,” she adds. “Like one taken by the British photographer John Claude White in an album displayed in the exhibition.”


照片中闻名的岗巴宗堡(县府),坐落在山脊上,靠近西藏与尼泊尔和锡金的边界,可能是西藏最惊人的建筑结构之一。她补充道:“正如展览中的英国摄影师John Claude White 所拍摄的这一幅。



Credit: John Claude White (British, 1853-1918), KhambaJong, From an album of photographs of Tibet and Sikkim, 1902-1904, The British Library; Photograph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Photo 430/53 (4)


记录:John Claude White (英国,生卒年1853-1918)

岗巴县,西藏锡金照片集,(19021904年)

大英图书馆;照片@大英图书馆董事会,照片430/53 (4)


Kimmet is also impressed by Tibet’s residential buildings, which she says reveal so much about how people structure their everyday lives. “Although many of Lhasa’s historical aristocratic residences have been destroyed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the Tibet Heritage Fund has carefully documented many of the buildings,” she says.


西藏的住宅建筑也让Kimmet印象深刻,她说这些住宅建筑展现了居民如何安排他们丰富的日常生活。她说:“尽管拉萨的许多具有历史的贵族府邸,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已被摧毁,但西藏文化发展公益基金会(THF http://www.tibetheritagefund.org/pages/home.php)详细记录了许多这些建筑。”

Noble houses, according to the Tibetan Heritage Fund, were arranged hierarchically, with storage rooms on the ground floors, servant quarters and family chapel in the middle floor, and opulent living quarters with large bay windows for the landowner. Courtyard houses were designed for itinerant traders that came in and out of Lhasa, while the single-family homes (Khang-pa) were built for craftsmen and retired officials, or even as summer homes for aristocrats.


依据西藏文化发展公益基金会(的记录),贵族房屋分等级布置,储藏室在底层,并有佣人住处,佛堂在楼层的中心,有着富丽堂皇的大窗户为生活起居空间,属于主人。围绕庭院的房舍通常安排给进出拉萨的流动商旅,单独的住宅(藏语音康帕)通常属于工匠或卸任的官员,或者是贵族消夏住处。


The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characteristic of Tibetan buildings contribute to their distinctiv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s,” Kimmet explains. “Tibetan architecture is built primarily of earth, stone, and wood. The buildings feature an interior post-and-beam framework, which is supported by exterior load-bearing walls made of courses of stone, sun-dried mudbricks, or rammed earth.”


西藏建筑物的材料与建造技术的特点,促成了特别的外观和功能,”Kimmet解释说,“西藏建筑主要是由泥土、石头和木头建造。建筑物以内部柱梁结构为特色,以外部承重墙做支撑,承重墙以石块,晒干的土砖,及夯实的泥土筑成。



Samye Monastery. Painted by a Tibetan monk, commissioned by Major William Edmund Hay (1805-1879), Lahaul, present-day India, ca. 1857. Watercolor on paper. The British Library Wise Collection, Add.Or.3017, Folio 3 Photograph © The British Library Board.


桑耶寺

绘画:一位西藏僧侣

受委托于: Major William Edmund Hay (1805-1879),

拉胡尔,现今印度,1857

纸本水彩

大英图书馆西区收藏Add.Or.3017, Folio 3 照片@大英图书馆董事会


 The walls are construct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an withstand seismic activity, they have excellent thermal properties, and they are carefully integrated with the landscape (they often appear to emerge out of the earth),” she adds. “These battered walls, the flat roofs, small windows, and interesting decorative features are all important aspects of Tibet’s unique architecture.”


“以这样的方式建造的墙壁能够承受地震活动,并有极好的保暖性,而且,完全与环境景观成为一体,就像是从地上生长而出,”她补充说。这些有坡度的墙壁、平坦的屋顶、小小的窗户,以及有趣的装饰特征,是西藏独特建筑的重要部分。


These basic construction features are common to all Tibetan buildings, says Kimmet, from the smallest single-room dwelling to the 13-story Potala Palace.


Kimmet说,这些基本的建造特征常见于西藏所有的建筑物,从最小的单独住宅到十三层的布达拉宫。


 By comparison to the monumental buildings, consider the structure of many Himalayan villages—there, the clustered houses share party walls and are seemingly fitted together like a 3D jigsaw puzzle,” says Kimmet. “There are a lot of intriguing regional variations in the architecture that merit further exploration.”


与重大的建筑物相比较,考虑到许多喜马拉雅村落的建筑结构——在那里,聚在一起的房屋共享界墙。表面上看,就像三D拼图一样在一起非常合适。”Kimmet说。还有许多建筑具有引人入胜的地区异质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Interestingly, Kimmet says that artists and architects often remain anonymous in Tibet and the Himalayas. A master craftsman would typically be tasked with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a Tibetan building, but they would consult with the inhabitants or patrons of the project.


Kimmet说,值得注意的是,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地区,艺术家和建筑师常常是匿名的。一位大师级的手工艺人,其主要任务是承担藏人房屋的设计和建造,但他们会与居住者或房屋的属于者咨询并讨论。



鲁宾艺术博物馆图像


Some buildings have been attributed to historical religious figures,” Kimmet notes. “Other buildings were established by notable kings and royal patrons; however, the names of the architects remain largely unknown.”


有些建筑已经具有历史的宗教的标志,”Kimmet 强调:王公显要建造了其他建筑;然而,建筑师的名字无人知晓。


While nothing competes with actually visiting Tibet to experience the architecture, Kimmet says that the Rubin wants to bring its key architectural landmarks to a New York City audience that might not others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visit them. Though she hopes that audiences will come away with a new appreciation for Tibetan architecture, she would also like it if people see monuments in a new way.


无法身临其境去参观西藏建筑,Kimmet说鲁宾(艺术博物馆)是想给那些没有机会去实地参观的纽约参观者,带来最重要的建筑标志。尽管她希望参观者离开时会怀着一种对西藏建筑新的欣赏感受,她也希望人们能以新的方式来看待历史遗迹。


I hope that Monumental Lhasa will encourage people to think about how we construct images and our ideas of places,” Kimmet says. “Most of the time we experience iconic buildings and places through images rather than the actual places. These images tell us a lot about the people who made them and how they experienced the landmarks that we’re now viewing through their image.”



我希望纪念拉萨’会鼓励人们去思考我们如何建立图像和关于地方的观念,” Kimmet说。大多数时候,我们对标志性建筑物和地方的认识是通过图像,而不是实际的地方。这些图像可以告诉我们人们是如何建造它们,而它们又是如何成为我们通过图像所看到的地方标志。


2016年4月10日星期日

唯色:镇魔图,抑或罗刹女复活

镇魔图,抑或罗刹女复活
文/唯色

1

有书曰,称为镇魔图的那幅图,是藏人自己绘制的第一幅西藏(图伯特)地图。


而那幅图所表现的,藏学家说,是藏人自己的疆域观。


看上去,它更像一幅女性写真,而不似一幅地图。但对于一个有着漫长历史的文明来说,把地图画成了有故事的画是很自然的。研究者说:古代的西藏地图更倾向于表意性的说明和对重要特征的展现;藏人的地图经常比地形学地图能更加清晰地描述精神和文化的关系,并植入大量宗教和占卜的主题。


那幅图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深意。藏人学者夏格巴·旺秋德丹在《高阶西藏政治史》中的解释是:藏王(松赞干布)……遵照向本尊神求赐的预言,修建了以昌珠吉祥慈正寺为主的镇肢、镇节、镇掌等寺庙。早于夏格巴,高僧钦哲旺布在一部朝圣志书中说松赞干布遵从堪舆家言,为镇压罗刹女左肩,故赴雅砻建寺……即昌珠寺。


更早,五世达赖喇嘛的传记提到:“……我把修复镇肢寺、镇节寺等为藏区百姓的平安幸福应做一般和具体的经忏法事,以及色拉、哲蚌寺兴建金顶和佛像、新建经堂,热振寺绘制壁画等各种事项,都按照所说的那样记在备忘的纸卷上。


法国藏学家石泰安在《西藏的文明》一书中,对那幅图有比较详细的说明:第一位佛教赞普的寺院建立在平原奶湖之上,该湖代表着仰天躺在那里的一女魔的心脏,该女魔就是吐蕃(即图伯特)的大地,为了使那里可以居住和变得文明起来,所以才调服了她。其身躯和吐蕃处于军事鼎盛时代(8-9世纪)的面积一样大,其分开的四肢与西藏有人居住区的现有边界相接。……可以这样说,钉在四肢上的各种钉子以在三块大地四角建立起寺庙的形式,使这一女魔遭受折磨,并且可以把地固定起来,这样就便于在上面居住了。……1373年的一部古史,在列举所建立起来的二-四座寺庙之前,也曾指出:为了使仰天躺在地上四肢受到控制,人们在她身上钉了十二根用以固定的钉子。’”


由两位挪威建筑学家著述的《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也讲到:来自藏王松赞干布时代(公元7世纪)的神话和教义记述了一个佛教产生以前与佛教敌对的女魔。她仰卧在整个西藏。传说松赞干布在整个西藏地区——从拉萨到其王国边境——的范围内发动建造了一百零八座寺院,以控制她的身体主要部位——肩、臀、肘、膝、手、脚——以驯服这个女魔。在选址上,将寺庙从中心以一系列同心圆的形式向四周发散安置,大昭寺是中心寺院,放置在她的心脏上。第一幅藏式地图可能就是这种占卜类型的。


2

以上所提及的女魔被称罗刹女,藏语叫做森嫫(སྲིན་མོ)。罗刹为梵语,最早见于印度古老经典梨俱吠陀。中国亦有佛书《慧琳音义》记载: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中略)乃暴恶鬼名也。男即极丑,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佛书所列罗刹女很多,有所谓八大罗刹女、十大罗刹女、七十二罗刹女、五百罗刹女等。但男魔女魔皆有可能转变为守护神,称为罗刹天,乃十二天之一,誓愿守护佛法及正法行人。


那幅绘有罗刹女的图,收录于噶厦政府的雪藏书《罗刹女仰卧风水相谱》中。一篇出自拉萨贵族夏扎·甘登班觉的回忆录写到:“……为了政教平安,根据噶厦雪藏书《罗刹女仰卧风水相谱》中禳灾祈福的有关记载,组织各地喇嘛作法事;分别在镇肢圣地拉萨近郊的根沛吾孜峰、觉穆斯斯、嘉桑曲沃日峰、山南桑鸢寺赫布日峰等地为大自在天诵经祈祷;在保佑西藏众生的神山举行燔柴烟祭;为维护善业的诸护法神设祭供、挂经幡。


此雪藏书我自然无福见到。但那幅图有许多复制图可见,都称源于两幅唐卡或一幅唐卡,难道唐卡亦是从雪藏书临摹的?唐卡原本收藏在尊者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如今成了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囊中之物,时不时作为西藏是中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一部分的证据,被带往各地展览。又有说法指已移至西藏博物馆,但不知是否原物真迹。据介绍,两幅唐卡大小一致,高152.5厘米、宽72厘米;均都画的是仰卧罗刹女,在她身体的关节等部位画有十二座寺院,称为镇肢寺、镇节寺、镇掌寺,又称十二不移之钉,或十二不移之金刚橛。


3

不知道看风水看出了是妖魔就得建寺镇伏,源自哪一种文明的传统。


我个人倾向于可能是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公元七世纪,佛教正在进入雪域,尚未扎根。而苯教已千年,用不太准确却易于理解的话来说,大概是万物为神灵那种宗教。藏语称风水为萨虚,是个古词,就源于苯教。


佛教发源地印度盖寺庙是不是有镇伏魔鬼的说法?据说印度是很讲究风水的。印度风水学叫做Vastu,此词源于梵语中的Vas,意思是居住。印度堪舆家认为,一个人所受到的吉利或不吉的影响,有80%都来自于他的住所及住所周围的环境,所以需要特别重视建筑的位置。有意思的是,还要把建筑平面类比为印度梨俱吠陀中的一个创世神话提到的人类原型,也就是说要呈现一个人体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可能更近似于一个神或魔。这就很像那幅镇魔图了。


而中国建寺盖庙与镇伏魔鬼是否相关?缺乏知识的我没有找到相关解释。似乎中国文化更看重风水是否奇好,适宜居住或修行。正如《大日经》中说:彼坚住受教,当为择平地,山林多花果,悦意诸清泉,诸佛所称叹,应作圆坛事。那么把镇魔图说成与中国文化相关,可能很勉强。


尤其是,就像今天总是将镇魔图说成与文成公主相关,更是无稽之谈。中国唐朝的文成公主不过是一个冒充公主的贵胄少女,为了和亲的政治目的,不得不十六岁远嫁异国,至拉萨的迢迢长路上就用去三年光阴,即便她是绝无仅有的天才少女,即便在风餐露宿的路上也分秒必争,学习各种超凡本事,以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无论如何,只要不把她当成仙女下凡,就会知道,她不可能是一位堪称堪舆家的神人。不可能如后人描述的那样,能够奇迹地据依中原的《八十种五行算观察法》来细推观察,而知道雪域西藏的地形,俨若罗刹魔女仰卧的形状


关于拉萨这座古城乃至图伯特地理、历史、文化等等如何构建的重新叙述中,由于当今权力者的强势话语改变了整个故事,使得一位古老的汉人女子担负起统一大业的重任,在不容置疑、不可分辩的重塑与重述中,她比中国文学的神话人物孙悟空还神通广大。她会这个会那个,就没有她不会的本事,似乎是全靠她,不开化的图伯特才有了文明,不要说会看风水,就连唐卡都被说成是她教藏人画的。


出于各种用心,这位少女被神化得已不成人样了。


4

但建寺以镇罗刹女的介绍却是很仔细的,因为这部分是藏人自己所言。所建之寺分为:镇肢寺;镇节寺;镇翼寺。




先说镇心寺。这是我造的词。准确地说,应该是镇心殿。因为大昭寺不是寺院,而是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佛殿,恰好就建在罗刹女的心脏之上。中国文成公主所携的释迦牟尼十二岁身量像,先修甲达然莫(小昭寺)供奉,后移供大昭寺。比她先嫁与图伯特君主松赞干布的尼泊尔赤尊公主所携的不动明王八岁身量像,先修祖拉康(大昭寺)供奉,后移供小昭寺。


镇肢寺:镇伏罗刹女肩部和足部的四座寺院。


1)、昌珠寺:建在女魔左肩上。位于今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区,雅砻河东岸。文革被毁。后重建,但不比往昔。


2)、噶泽寺:建在女魔右肩上。亦译噶采寺,位于今拉萨以东墨竹工卡县的秀绒河与马曲河汇合处,在马曲河东岸。文革被毁。后重建,但不比往昔。


3)、仲巴江寺:建在女魔左足上。亦译准巴江寺,位于今日喀则地区拉孜县,雅鲁藏布江之东。文革被毁。后重建,但不比往昔。


4)、藏昌寺:建在女魔右足上。亦译仗章寺,位于今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东南土布加地方,雅鲁藏布江北岸。文革被毁。后重建,但不比往昔。


镇节寺:镇伏罗刹女关节处的四座寺院。


1)、洛扎昆廷寺:建在女魔左肘上。亦译孔廷寺,今名洛扎拉康。位于今山南洛扎县,夏曲河与怒曲河汇合处,南面接近不丹。文革被毁。是否重建不知。


2)、布曲寺:建在女魔右肘上。亦译布久寺,位于今林芝地区林芝县布久区。在1930年大地震中倒塌,后奉命修复。文革被毁。后重建,但不比往昔。

  

3)、江扎东哲寺:建在女魔左膝上。亦译绛扎冻则寺,今名扎东拉康,位于今日喀则地区仲巴县。文革被毁。后重建,但不比往昔。

  

4)、降真格杰寺:建在女魔右膝上。亦译强准寺,位于今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南部,靠近边界。文革被毁。后重建,但不比往昔。


镇翼寺:又写镇掌寺。


1)、隆塘卓玛寺:建在女魔左掌心上。位于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1958年或文革被毁。后重建,但不比往昔。


2)、朋塘吉曲寺。建在女魔右掌心上。朋塘是不丹中部地名,吉曲为河名,从洛扎西部流出,经洛扎西南角的麦拉嘎俊山而流入不丹的朋塘。寺院应该未被毁过。


3)、蔡日喜铙卓玛寺:建在女魔左足心上。位于今印度拉达克地区境内,原为西藏辖地。寺院应该未被毁过。


4)、仓巴弄伦寺:建在女魔右足心上。位于藏北草原,具体地点不详。1958年或文革被毁。是否重建不知。


之后,又在全藏地建了再镇肢寺、再镇节寺、再镇翼寺等,共一百零八座寺院。还修筑了诸多佛塔、石狮、大自在天像、大鹏、白螺等来扭转意义恶劣的风水。


5


建寺就须镇魔伏妖,也不尽然如此。


如拉萨八吉祥之说。据《西藏王臣记》写到:东方地形像竖起的灯炷;南方地形像宝塔;西方地形像在曼遮﹙圆形的坛供﹚上,安放一螺杯的形状;北方地形像盛开的莲花。特别是还有四座圣山,在其环绕的山脉中,那梁正澎迦山像一把宝伞,玛仲山像条金鱼,冻喀山岩像朵莲花,其山阴的积冰又像白螺,仲赞山像一宝瓶,裕巴山像吉祥结,澎迦山像一宝幢,帐普山岩像一宝轮等,共为八吉祥相。


此外,迦喀山、须巴山梁、惹喀山岩、爵姆色山等是金、银、铜、铁等四大宝藏。还有东面的达枷冻峨玛﹙意为笑面虎下区﹚、南面的裕住章翘﹙意为青龙净水﹚、西面的嘉底布冻﹙意为鸡雏面﹚、北面的汝白拔喀﹙意为龟行盘石﹚等。总的说来,天如八辐轮相,地像八瓣莲花。在这样殊胜的地形上面,修建寺庙,是有圆满功德的。


6

姑且称那幅图为镇魔图吧,但流行的说辞总感觉透着一股俗气。


我们已经大概知道那图的原版绘制于公元七世纪甚至更早。而原版是绘制在什么材料上的?兽皮,还是藏纸?纸张经不起接触,难以留存久远,即便是再结实的植物根茎做成。如果地图有所磨损,线条不够清晰,那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因为关涉的是一国之疆域,尽管当年或者说古代的疆域观并不像如今这么精准,无需寸土必争,但大致的样貌还是需要计较。


所以那镇魔图可能最先是画在兽皮上的,比如稀罕的虎皮或豹皮,或者常见的牦牛皮、羊皮也有可能,但不应该是画在猫啊老鼠啊这类形状微型的兽皮上。疆域广大,小小的兽皮岂能囊括?我愿意是羊皮,倒不是说我偏偏对剥羊皮有特殊兴趣,而是通常在古往今来的文字记载中,羊皮卷或羊皮书,总是有一种复古、柔软、无辜的味道。


而且羊皮轻巧,适宜裹卷,将镇魔图画在羊皮上,继而卷成一团,让驰马边疆的骑手像斜跨战刀一样斜跨肩上,或者像云游四方的僧侣像背负唐卡一样背负颈后,当抵达镇魔图所显示的地域时,或可以了然边界的遥远,或可以找到寺院的位置,那镇魔图就是流动的地图。


在那幅流动的地图里,只有寺院,没有民居及世俗权力之居,然而寺院完全可以成为整个图伯特疆域的地标。


其实图伯特的建筑全都是因地制宜的典范。平民的房屋如同从土地上生长出来,而高处的宗堡则依山而建,具有等级的意味。寺院或者远在山外,或者踞于山腰,即便坐落在平地上,也与自然环境极其协调。而平地上的寺院,从某种意义来说,更像是游牧民族所栖身的牦牛毛帐篷的神圣化,但实质上是类似沙坛城在平地上的实现。


逐渐地,那幅流动的地图也画在了很正式的唐卡上。据说绘制于五世达赖喇嘛时代,采用了金、银、玛瑙、珊瑚、珍珠等多种矿物颜料和藏红花、茜草、大黄等植物颜料,装裱于珍贵的真丝面料上,命名为魔女仰卧纸本彩绘图。是否由多才多艺的重臣第司桑杰嘉措所画呢?这就不得而知了。


7

今天常见的各种材质的镇魔图自然是复制的,却因为复制变得广为人知,也容易忽略其中很多细节。但有一位艺术家的复制却别具一格。他叫边旺,日喀则人,四十多岁,是西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2010年秋天在北京宋庄美术馆举办了有关西藏当代艺术的画展烈日西藏,以藏人艺术家为主体的五十多位艺术家中就有边旺,他的一组三联画即从镇魔图而来,第一幅的底色为蓝色,第二幅的底色为白色,第三幅的底色为红色,通过色彩的变化,以及建筑的增减,含蓄地表达了西藏地理和现实的变化,即某种削减与变异。


几年前,我在拉鲁湿地旁边的一座残疾人福利学校,用九百元人民币购得了镇魔图的摹图,是以笨拙的笔法绘制于裁剪成兽皮形象的粗糙藏纸上的。我将画卷起放入行李箱,带到北京,挂在墙上。有一次,被一位来采访的美联社的女记者看到,她深感不平的是这所谓镇魔,为何镇的是一个女人,而不是一个男人?这看似妖娆性感的女人被视为魔鬼的化身,千百年来遭到用钉钉子来比喻建寺盖庙的镇伏,这是一种殖民心态的体现。她有些激动地这么说。我笑而不答,她的“他者”观点无疑很有趣。


从网上看到一个用周易八卦来论风水数理的中国人说的一段话,我倒是比较认可。他说,用镇压之法来对付魔,虽能立竿见影,但不足之处是,当用以镇压凶邪的寺庙被毁,凶邪之气就镇不住了。这是不是意味着,魔会复活,且魔高一丈?


也因此,无论是十二座寺院(十二颗钉子)也好,一百零八座寺院(一百零八颗钉子)也好,自1950年以后,尤其是始于1966年的文革浩劫期间,几乎皆遭灭顶之灾,沦为废墟。而没有了这些牢牢地钉在女魔身上的钉子,是不是,解脱了压力的女魔就会挣扎而起,再次作祟?即便文革结束之后,这些镇伏之寺多数得以重建,法力却大不如从前。那么,解除束缚女魔的力量又来自谁呢?其实我们心知肚明。那个下巴上长有痦子的毛才是最大的魔头,而魔和魔相见自然分外地亲。当世时反转,自称大救星解放者不请自来,获得解放的并不是百万肉体凡胎的藏人,而是那个有着姝美外表的罗刹女魔。


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是英国诗人艾略特所写的《空心人》,开头即写道:


我们是空心人

我们是填充着草的人

倚靠在一起

脑壳中装满了稻草。唉!

我们干巴的嗓音,当

我们在一块儿飒飒低语

寂静,又毫无意义

好似干草地上的风

或我们干燥的地窖中

耗子踩在碎玻璃上的步履


呈形却没有形式,呈影却没有颜色,

麻痹的力量,打着手势却毫无动作……


定稿于20163


(本文为自由亚洲特约评论,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