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公投,”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公投,”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4年9月17日星期三

德国之声:独立公投:倒退还是进步?



严格审查导致中国网民对苏格兰独立公投的讨论并不热烈,但此一事件仍然被认为“其意义难以估量”

(德国之声中文网)"苏格兰独立公投这一即将发生的事实,其意义难以估量。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不但对于英国和苏格兰已经今非昔比,我想对于这个世界也将是今非昔比。"知名藏族女作家唯色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

不过从新浪微博上的讨论看, 苏格兰独立公投并没有成为热门议题。大部分意见领袖对此保持沉默,媒体官方微博以转发新华社消息为主--这些消息以报道苏格兰独立公投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反对独立各方的意见为主。检索"自由微博"中被新浪屏蔽的消息可知,这个议题并没有给审查者带来太大的工作量。

"自由微博"保留的"被新浪微博屏蔽消息"提供了一些解释,那就是当局对这个话题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不仅如"伟大的苏格兰独立万岁"这样的口号被删除,连一些站在当局立场发言的意见也不能发表,例如网民"释不归"说:"鉴于大阴蒂国多年来对Free Tibet无微不至的关心,我坚决支持苏格兰独立!"一些中立但并不妨碍当局宣传的意见,同样遭到屏蔽,例如网民@sukavivo说:"苏格兰人民想逍遥,但由于虑及更深远更关涉广泛的全球政治,你不可以这么做,自断民主阵营的臂膀,使其破碎和虚弱,有更大的伦理和责任让你抗,现在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时代,独善其身太自私。"

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发表出来,律师李首道在微博说:"伦敦对苏格兰的独立诉求基于民主的原则对待,只要公投通过,英国就不反对。这展现了一个先进的民主国家的风范。"

时事评论人叶檀认为,"1707年,英格兰苏格兰《联合法案》,至今生效,才有了苏格兰公投。什么是契约精神,这就是,历经数百年不变。西方国家做到的也不多。"但她对英国契约精神的肯定也遭到一些网民的反驳。

网民兰亚章说:"英国对于苏格兰公投是一种被动的无奈,没有什么有效办法,扯什么契约精神?网民"Trophy2011-2014"认为:"这也恰说明此次公投事出有因,并非处理一切独立或者分裂运动的金标准。"

兰亚章还认为:"英国政府见达赖、干涉香港,这回也尝尝分裂的滋味。中国应该介入支持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独立进程。""Youpeng1317374093"也说:"苏格兰英格兰,俄罗斯乌克兰,好有一比!英格兰总算体会到俄罗斯的心情了,上帝安排的。"

"自古以来神圣不可分割"?

不少推特网民将苏格兰独立公投与中国事务联系起来讨论。
将苏格兰独立视为英国政府干预香港事务的"报应"的网民为数不少。时事评论人胡少江在美国《新世纪》网站撰文反驳说:"细想起来,这二者之间倒不能说一点关系也没有。香港人民要求政治权利,要通过真正的普选来产生特首;苏格兰人民要求政治权利,就苏格兰是否留在大不列颠联合王国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这两个运动都是当地人民要求行使基本的政治权利的运动。都是一种合理、合法的政治运动。"

在被中国政府屏蔽的社交媒体推特上,则可以见到不少网民将苏格兰独立公投与中国事务联系起来讨论。网民"Jian Alan Huang"模仿中共宣传惯用语言讽刺道:"个人认为,苏格兰自古以来是大不列颠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来一小撮苏独暴恐分子,在境外反英势力、极端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极端民族势力的挑唆下,妄图通过所谓公投,破坏苏格兰繁荣稳定的大好局面、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这一卑鄙伎俩,是包括苏格兰人民在内的不列颠各族人民绝不允许的。"

唯色也在推特上表达了对于苏格兰独立公投权利的肯定。她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说,

这并不意味着如某些人所言的"倒退",也不一定意味着经济等方面的考量为首要。而且,更为至关重要的是,如苏格兰在英国的自治程度,早已是真正的"高度自治",较之中国任何一个有"自治"之名的地区,都是事实上的天壤之别,却会在21世纪的今天以这样的方式来选择更符合自我意愿的命运,再一次证明自由乃天赋人权,公投乃普世价值。

"迷信大一统才是真正的落后与反动"

廖亦武。
流亡德国的中国作家廖亦武认为,中共宣传的"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专制独裁及与周边国家频频发生冲突的根源。他希望苏格兰独立公投能够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欧洲民主社会的主权与人权观念,重新思考自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以降的分裂主义思想。

唯色也认为,对"大一统"的迷信和维护,才是真正的落后与反动。她说,作为藏人,"活在当下,目睹(尽管是遥远距离地目睹)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由此及彼,心灵震撼。因为对天赋人权的认识、对自我身份的定义,从未像今天这么真切、迫切。"

对于国内网络舆论对此议题的讨论并不十分热烈的现象,廖亦武说,除了当局严格审查之外,中共长期的洗脑教育也不可低估,很多民众都信奉"祖国统一神圣不可侵犯"。同时,当局将此话题高度敏感化之后造成的心理恐慌,也让一些持不同意见的作家和学者自我审查,一言不发。

(转自:德国之声中文网。作者:张平。日期:16.09.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