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常識
陶冶詩書酬夙志, 涵濡典籍寄平生。
禮儀用語——謙詞敬語知多少(1)
禮儀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處處體現著誠敬謙讓。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漸為世人所遺忘。謙詞敬語就是用禮貌的語言,自謙和敬人的話。漢語中用於自謙的,稱為謙詞;用於對他人表示敬意的,稱為敬語。期盼身為華人的我們能以謙詞敬語,重現「禮儀之邦」的風範。
談詩詞曲寫作的守文和創新
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唐詩、宋詞、元曲等都是其中的一部份。守文的意思是恪守古人留下的寫作原則。因為詩詞曲都是由文字組成的,所以這裡先談談文字。
古道照人資實信 虛懷下士見真誠
萬事樂觀多讚賞 一心清靜少煩憂
鴻鵠冲天雄氣宇 福星降世轉乾坤
觀護眾生開慧眼 音傳三界悟禪心
臺灣古典詩:詩以載道(對聯)
志繼聖賢,丕振元音揚正道; 脈傳鄒魯,宏宣大雅越巔峰。
人情世味言難盡, 春色韶光看不完。
書摘:清詞選講
清朝的詞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是詞這種文學體式的復興時代。為什麼說是詞的復興時代呢?因為從宋朝以後經過了元和明兩朝,而元朝興盛的是曲(如散曲),是雜劇(如王實甫的《西廂記》);明朝興盛的是傳奇,像湯顯祖的《牡丹亭》之類。元明兩代流行的是散曲、雜劇和傳奇。
書摘:迦陵談詩二集
中國的語文乃是以形為主,而不是以音為主的單體獨文。在文法上也沒有主動被動、單數複數及人稱與時間的嚴格限制。因此在組合成為語句時,乃可以有顛倒錯綜的種種伸縮變化的彈性。再加之以中國過去又沒有精密周詳的標點符號,因此在為文時,便自然形成了一種偏重形式方面的組合之美,而忽略邏輯性之思辨的趨勢。
中共簡化漢字 變異傳統文化
筆者以幾個例子概括地介紹了簡化後的一些漢字帶有暴力色彩。我們再舉些例子,看看中共是如何變異文化內涵的。
中共簡化漢字 注入暴力基因
簡化字是漢字走向拼音化的重要一步。從1956年2月1日起,第一批簡化漢字開始推行。當年入學的小學新生,一開始就被迫地接受了簡化字教育。
如果認為「只要精通兩種語言,即可勝任翻譯的工作」,那就誤會大了!例如,曾被譯得面目全非的《格理弗遊記》(Gulliver's Travels),在在突顯了翻譯的重要性。中研院歐美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員單德興認為,若要讓大眾得以接觸美好的外文作品,也讓原文作者的才識為人欣賞,翻譯時便不能忽略深藏其中的「文化脈絡」。
鶼鰈情深 為什麼比翼鳥要雙飛?
感情深厚、形影不離的情人、夫妻怎麼以比翼鳥、比目魚來譬喻?鶼鰈情深是什麼意思?
「前音後定」是現代漢語中個別詞組的讀法,也就是說一個詞組中前面字的讀音,是由後面的字決定的。
尋訪格林兄弟足跡 探幽德國童話大道
在童話大道上有膾炙人口的格林童話故事發生地,如《小紅帽與大灰狼》、《林中睡美人》、《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等;有些地方的故事不太出名,如《鐵鬍子醫生》、《牧鵝少女》;還有些地方的傳說不屬於格林童話,但同樣流傳廣泛,如《吹牛男爵歷險記》;當然也不乏很多有名的神話傳說和神蹟顯現的地方,如馬爾堡著名神蹟伊莉莎白和卡塞爾的希臘傳說大力神瀑布等。
戊戌春聯 戊歲韶光開景運 戌春淑氣富生機
大地陽生,冬梅傲殘雪綻放,共產主義終極目的毀滅人類,九評系列剝畫皮揭謎底
誅龍斬魅飛神劍 滌毒明心作淨泓
用古漢語的四聲朗讀唐宋詩詞
古漢語的發音四聲為平、上、去、入。它是齊梁時期由陸厥、沈約、謝朓等文人創立的;「平」即平聲,「上、去、入」為仄聲。從那之後特別是唐代開始,文人寫詩都是依四聲的發音來創作。
日本的四字熟語:溫故知新
很多人一看「溫故知新」,也許很驚訝,這不就是中國的成語嗎?沒錯,日本的很多四字熟語都來自中國,也許因為中國成語多為四個字,在日本就叫成了四字熟語。 那麼日本人如何理解溫故知新的含義呢? 出處與日本人的理解 在出處上,日本人也知道這個成語...
道是無情還有情——對聯之「無情聯」
傳統對聯,作為正格來講,須符合「字數相等、句式相同、平仄相諧、詞性相對、內 容相關」的基本要求。但聯苑裡有一種對聯,脫離「內容相關」這一項,上下聯各說 各的,可謂風馬牛不相及。這能稱作「對聯」嗎?
詩詞寫作中,若遇到感覺似入聲的字時,可對照字表檢查,看有無此字。
應用上,如要寫一首律詩,在「應平」的位置須用到「毒」、「缺德」,但總覺得好像是入聲字,若是的話用在此處就出律了,須作處理…
詩詞議話:「今平古仄」入聲字的辨別
作為有志於弘揚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作為用詩詞文化宣揚正義的這一群體中的一員,誰都不想這樣的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對不對?何況分辨入聲字只是格律詩詞學習中的一個小問題。
好男合好女,天賜百年好合,合大法合美德自然合情合理
伉儷佳偶,琴瑟和鳴;共制佳聯,相映成趣。實為聯苑一道溫馨的風景。
與基本格式一樣,「孤平拗救」、「出句自救(三四字互救)」以及這條「對句相救」句式,它們都是格律的組成部分,是在格律詩發展史中形成的規則,被公認著,指導著唐宋以來詩人們在這一體上的創作。
【格律常識】變格句式之「出句自救」
有些格律詩寫作者可能覺得基本格式以外的這些變格句式較麻煩,採取不用的態度。但即使不用,在欣賞古典格律詩與他人詩作時也會涉及到,也須瞭解,否則,就無從全面、正確分析一些詩的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