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浜文化
馬家浜文化[1][2](公元前5000年–前3350年)為中國的一種新石器文化類型,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嘉興市馬家浜。位於嘉興市區西南七.五公里。

![]() 吳越地區歷史 | |||||||||
---|---|---|---|---|---|---|---|---|---|
史前 時期 約前9000 | 約前1100 |
上山文化 | ||||||||
跨湖橋文化 | |||||||||
河姆渡文化 | |||||||||
馬家浜文化 | |||||||||
崧澤文化 | |||||||||
良渚文化 | |||||||||
錢山漾文化 | |||||||||
馬橋文化 | |||||||||
周 約前 11世紀 |
勾吳 約前1100﹣前473 |
于越 約前1100﹣前306 | |||||||
東甌 前472﹣前138 |
|||||||||
楚 前306﹣前222 | |||||||||
秦 前222﹣前209 | |||||||||
西楚 前209﹣前201 | |||||||||
漢 前202﹣196 |
吳(劉濞) 前202﹣前153 | ||||||||
孫吳 196﹣280 | |||||||||
晉 280﹣420 | |||||||||
南朝 420 | 589 |
宋 420–479 | ||||||||
齊 479–502 | |||||||||
梁 502–557 | |||||||||
陳 557–589 | |||||||||
隋 589﹣618 |
高智慧 劉元進 沈法興 | ||||||||
唐 624﹣907 |
陳碩真 袁晁 裘甫 董昌 | ||||||||
吳越 907﹣978 |
楊吳 902﹣937 | ||||||||
南唐 937﹣975 | |||||||||
宋 978﹣1276 |
方臘 | ||||||||
元 1276﹣1355 |
楊振龍 陳空崖 方國珍 | ||||||||
張士誠 1355﹣1367 | |||||||||
明 1368﹣1644 南明 1644﹣1646 |
葉宗留 | ||||||||
清 1646﹣1911 |
|||||||||
錢寶通 1708 張念一 1709 | |||||||||
上海公共租界 1845﹣1943 | |||||||||
上海法租界 1849﹣1943 | |||||||||
太平天國 1853﹣1864 | |||||||||
中華民國 1911﹣1949 |
日據 1937﹣1945 |
上海市大道政府 1937–1938 督辦上海市政公署1938 | |||||||
上海特別市政府 (日占時期) 1938–1945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今 |
分屬浙江省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蘇南)、上海市人民政府、 安徽省人民政府(皖南)、江西省人民政府(上饒市)等 | ||||||||
標註之年份為該政權統治吳越地區的時間 |
1959年初春,嘉興南湖鄉天帶橋馬家浜地方在漚肥挖坑中發現大量獸骨和古代遺物, 馬家浜遺址被發現. 1977年按考古慣例以其發現地命名,正式定名為馬家浜文化。馬家浜文化同良渚文化、馬橋文化一樣,其考古地點分布於太湖周圍地區。
陶器以手制的夾砂陶和泥制紅陶為主,也有少量的黑陶,晚期出現輪制。
馬家浜文化的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左右,屬於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遺址的發現,證明了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的搖籃。
根據在中國浙江省舟山群島的考古發現,馬家濱文化與河姆渡文化存在時間相同[3]。下啟崧澤文化。張光直先生主張將馬家浜文化區分為馬家浜類型和崧澤類型。[4]
參考文獻
編輯- ^ 繁體為馬家浜,非馬家濱
- ^ 姑蘇志六 第183頁 (圖書館)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2022-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6) (中文(臺灣)).
- ^ Long, Tengwen; Taylor, David. A revised chronology for the archaeology of the lower Yangtze, China, based on Bayesian statistical modelling.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November 2015, 63: 116. ISSN 0305-4403. doi:10.1016/j.jas.2015.08.019.
- ^ 張光直,《古代中國考古學》,北京:三聯出版社,2013,第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