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地区名,与苏中苏北相对,2002年以来官方定义为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市[1][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于2013年4月25日公布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3]

苏南水乡小镇

地理

编辑

苏南地区的地势,东部和中部总体上极为低平,为坦荡的太湖平原,太湖周围偶尔分布一些孤丘,如无锡的惠山(328米)等;西部南京、镇江一带丘陵起伏,包括南京紫金山(448米)、茅山(372米)等。

苏南地区大部分地方河道纵横,尤其以东部太湖平原的河网最为密集。苏南地区拥有众多湖泊,包括太湖阳澄湖、「固城湖」、滆湖等。太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随着洞庭湖鄱阳湖湖区面积逐年减小,太湖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历史

编辑

历史上,江苏省辖区的长江两岸在明代以前大多分属不同的政区。如:北宋时期苏南的苏州、常州(今常州,无锡)、润州(今镇江,南京部份地區)、秀州(今上海、嘉兴)属于两浙路,江宁(今南京)属江南东路 而苏北地区属于淮南东路;

元代,苏南地区(江蘇長江以南)均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江浙行省),苏北地区属河南江北行省

明代,江苏南北一同划归南直隶。

清代江苏建省后,曾有数次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 清顺治二年(1645),清廷改南京(南直隶)为江南省,辖区大致包括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设左、右布政使于江宁(今南京),左为长,右为副,掌全省政令、财赋。衙署在大功坊,即今瞻园路128号。

顺治十八年(1661),右布政使由江寧移驻苏州,领江宁等5府,

辖苏南及上海市一带;左布政使仍驻江宁,领淮安等9府,辖今苏北及安徽省一带。

清末一度在江北清江浦(淮安)设立江淮巡抚,与驻扎苏州的江苏巡抚并立。

民国时期,江苏省不再南北分治。省会设在南京(1912年到1929年)或镇江(1929年到1949年),南京1927年重新作為首都。

但是在汪精卫政权时期,江苏省省会迁往苏州,其实际管辖区域限于长江以南,南京是日治時期首都。

1949年到1952年,中共在华东大区下分别设立苏南行署区(驻无锡)和苏北行署区(驻扬州)。

蘇北行署不包括今日的徐州市區,銅山縣,邳州市,東海縣,豐縣,沛縣,盱眙縣,泗洪縣,

文化

编辑

苏南的东部和中部,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大部分地区是吴语区(除沿江部分地区和常州下辖的金坛市大部为江淮方言区),镇江下辖的丹阳市、丹徒区的东南部,以及南京下辖的高淳县亦为吴语区;南京的大部分地区(除高淳)、镇江市区和句容、扬中两个县级市是江淮方言区。镇江是两种方言的过渡地带,历史上原属吴语区,因为永嘉南渡(衣冠南渡)以及后来的历次北方移民迁入,沿江的市区方言逐渐转为同扬州话类似的江淮官话,而市区东南的丹徒、丹阳等地则仍讲吴语。南京的情况与之类似,但因多次成为首都,北方移民的影响更大,在方言上也更加“北化”。

苏南地区主要的地方戏和曲艺有锡剧苏州评弹等。

经济

编辑

苏南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2006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根据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测算的“2006全国百强县(市)”名单,前十名中江苏占了七席,分别是昆山(第一)、张家港(第三)、江阴(第四)、常熟(第六)、武进(第八)、太仓吴江(并列第九)。而在“2009全国百强县(市)”名单中,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并列第一,吴江第五,太仓第七,宜兴第九。常州市武进区因划成常州市市辖区,因而不在评比中。

2013年2月19日,南京市溧水高淳两地撤县设区,自此苏南境内再无,只有县级市市辖区[4]

交通

编辑

苏南地区,尤其是太湖平原,是中国内河航运特别发达的地区,航道极为密集,其中以长江以及京杭大运河为主干。大小城镇传统上都临河而建。20世纪初清光绪末年,铁路运输兴起,沪宁铁路贯穿苏南。1990年代以后,江苏省建成高速公路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2000年江苏统计年鉴. 江苏省统计局.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2001年江苏统计年鉴. 江苏省统计局. [2014-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通知. 发改地区〔2013〕814号 [2013-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4. ^ 苏南无县. 经济观察报. [2022-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