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古鉴】

这些小善行在上天眼中并不小 天道善报不会终止!

作者:怀忍忍整理
忠厚之人的善行获天祐!(Shutterstock)
小善行在上天眼中并不小,天道善报不会终止!(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78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善有善报的价值观是一种普世价值,在中华文化中极受到崇尚标榜。然而善报的事迹不一定是表现在外的轰轰烈烈的举动,可能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操守高道德标准的自我要求。一起来看发生在清朝的两件事迹。

孝友大魁

苏州的吴松甫先生(名钟骏),是一位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长者。他在庚寅和辛卯年间担任苏州藩署的教职,当时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的作者)随在苏州任职的父亲前往,和仲兄一同受业于吴松甫先生。

藩署的书屋非常狭小,仲兄与吴先生隔着一间房,而梁恭辰则天天陪伴在他的身边超过两年。他感受到吴先生为人宽厚敦实,从不疾言厉色,即使谈笑间偶尔开些玩笑,也始终保持正直严谨。他平生没有其它爱好,唯独热爱收集书籍,甚至不惜借钱来购买。他常常手抄书籍,几乎不曾停下。他说,若无法考中进士,将来便以抄书为生。

吴先生是壬午年的举人,后来参加己丑年的会试。他私下表示,如果不中进士,未来或许只能谋得一个教职。有个相士看了他的面相,评说:“吴先生学问甚佳,但外貌平平,可能仅能担任教官。”

辛卯冬天,吴先生准备赴京赶考,辞别了教馆。梁恭辰的父亲资助了他的旅费。不料,他的兄长在年底去世,家中无多余钱财,加上岁暮将至,连丧礼都难以办理。无奈之下,他将所有的旅费拿出来办理兄长的后事。房东也立刻上门催租,吴先生一时陷入困境,无以为生。而梁恭辰与仲兄身在藩署,对他的境遇毫不知情。

新年过后,吴先生来到藩署,消瘦憔悴,沮丧写满脸上。两兄弟感到惊讶,便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吴先生泫然泪下,说:“我的旅途已无法成行,教馆又已辞掉,现在生活无着,该怎么办呢?”梁恭辰听了他的近况也感到忧闷。

当时,梁恭辰先母郑夫人在岁末给了他们一些压岁钱。梁恭辰与仲兄商议,决定将这笔钱拿出来帮助吴先生。同班的还有其姑父邱藜辉和林庆枯两位,他们得知后,也慷慨解囊,大家合力凑成一百银元,让吴先生得以成行。

四月二十九日,传来了吴先生高中状元的喜讯,消息迅速传遍苏州,人们传为佳话。梁恭辰认为,由困难而得通达,本属常理,但像吴先生这般迅速回报的,实属罕见。如果当时他吝惜手中的钱财,不为兄长办理丧事,即使能成行,也未必会如此顺利;即使中试,也未必能考取第一名。

到了甲午年,吴先生以修撰身份来闽主持乡试;乙未年又主持湖南的乡试;丁酉年则担任福建学政,随后升任大司成(掌理国子监教育之事),成为宫廷詹事府(东宫)的学者。后来听闻他赴浙江视学。

善有善报,吴先生的人生由教官的格局上升为学政、视学!对于仁厚之人,天道善报,不会终止!

循吏出状元

龙雨川(名光旬)出身桂林,以孝廉身份担任湖南知县。他治理地方政务爱民如子,因廉能而声名远播。因其清廉政绩,受到上司的推荐,之后被调任他省。《北东园笔录》的作者梁恭辰的父亲与龙家大人有世谊,当年两人同登甲寅乡榜,两家的子弟也有交谊。

龙雨川的儿子翰臣(名启瑞)秉承家风,甲午科考中孝廉,为人端方谨慎,尤好义轻财,对亲友慷慨解囊毫不吝啬。同乡的闵鹤雏孝廉曾赞美他,与他是难得的君子之交,近年仅得此一人。

庚子年,礼闱考试结果揭晓,龙雨川的儿子与闵鹤雏和梁恭辰都名落孙山。梁恭辰见到翰臣形色温柔敦厚,不气馁、不怨天尤人,人品非凡,乃真君子也。梁恭辰心中佩服,想要仿效他的为人,可是总觉得自己差他太远,总也学不来、及不上。随后,翰臣考取中书职位,又在辛丑年进士科考中一举夺魁,成为状元,诗文书法都非常出色。

当年夏天,梁恭辰返回桂林,适逢父亲调抚江苏,舟过长沙,正好龙雨川来访。龙雨川提到自己上任某县令不久,县署中有一荒芜废弃的旧亭,他用自己的薪俸重修了,并合邑中绅民之力疏通了县南一条湮塞已久的水渠。地方上人们传说这条水渠通了之后,该地必会出状元。当时水渠刚修好,亭工也完工了,县民建议将亭子命名为“启瑞亭”,寓意吉祥,就在“启瑞亭”的匾额要择日悬挂时,翰臣夺得状元的消息刚好传来,这应验了地方的传说,使人倍感欣喜。

循吏家出孝廉出状元,这样的佳话并非来自偶然,不也是因果的表现嘛!@*#

资料来源:《北东园笔录》

——看更多【救世古鉴】系列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天道好还”是因果循环所显现的天理,就是说今日我们所受的果是昨日(今日之前或前生)结下的因,不管我们生在怎样的阶层都绕不过这个天理。人世的社会就是“迷”,一般人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末来,这些欠债还债的故人故事,可以给我们今人一些宝贵的警示!
  • 古来直到近代留下不少纪录,验证了敬重文字的重要性,不是空穴来风。本文续上篇:【救世古鉴】仓颉作书“天雨粟 鬼夜哭” 文字背后有神力吗?继续提供正反两面的实例来互证。
  • 礼之存在,表现出来,就是礼的形式仍能见到。告朔之礼虽不行,而每朔犹杀羊进庙,则使人尚知有此礼。如饩羊都废止了,则此礼便痕迹都不存了,
  • 平日里朋友间开开玩笑、逗乐寻开心,是常有的事情。然而,这些寻开心的玩笑也可能在那一瞬间引发意想不到的巨变,改变人的命运,是怎么回事呢?来看两则清朝的民间故事。
  • 射在中国起源很早。至晚商、周时代,弓箭已是男人的性别标志,贵族家的男子必须从小接受严格的射箭训练。射不仅是最重要的军事技能,而且成为身体和品德教育的课程,所谓“讲德习射”。
  • 何为入太庙而每事问乎?意以为孔子不知礼。孔子闻或人之讥,乃言其问之意,以宗庙之礼当须重慎,不可轻言,虽已知之,更当复问,慎之至也。
  • 如果说有什么问题困扰着现在的家长,那么手机游戏成瘾一定排在首位。许多家长想帮孩子戒网瘾,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实施。那么,在没有手机的古代,儿童都玩些什么呢?又有哪些玩具仍然适合我们现代的小朋友呢
  • 中华传统文化是本次人类历史中,独一无二的没有中断的文化,迥异于世界上的其它文化,被称为“神传文化”。或许,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神性内涵,才创造了持续传承五千年的奇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