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宋詞系列之八

【品讀宋詞】唐有邊塞詩 宋有邊塞詞

作者:蘭音
北宋《山陰會戰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1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漠孤城,長河落日,朔風飛雪,鐵衣金甲⋯⋯如果把這些詞彙歸到某一類古詩詞中,相信很多人都會答出唐朝的邊塞詩吧?不過,邊塞作為中華王朝的邊境自古就存在,歷朝歷代也少不了開疆拓土的戰事,那麼其他朝代,會不會也有唐詩一樣不朽的邊塞文學呢?

答案就在時代相近的宋詞。大家都知道,宋朝有崇文抑武的政策,給人的印象一般是風雅有餘,剛猛不足。那麼宋朝文人填詞,真能作出蒼茫大氣、豪情萬丈的邊塞詞嗎?

在宋仁宗時代,宋朝和西夏展開第一次戰爭,一位文人士大夫被皇帝寄予厚望,來到西北邊陲,準備戰事。但是戰事不利,宋軍傷亡慘重,戍邊的將士們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回鄉。這位文人望著長煙落日的蒼涼景象,聽著裊裊不絕的羌笛胡樂,一股憂國思鄉的情懷油然而生。他忍不住飲酒消愁,淌下了淚水。

這位文人就是范仲淹。他在短短幾年的軍旅生涯中,體驗到將士征戰的艱難和壯志難酬的無奈,寫下了大宋最著名的一首邊塞詞《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北宋范仲淹畫像。(Matt314/Wikimedia commons

詞境賞析

范仲淹,宋初一代名臣。從立言角度看,他的《岳陽樓記》堪稱千古名篇,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典範。《漁家傲》是全宋詞的異軍、邊塞詞的先導,放眼北宋名士,非范仲淹這樣的人品和才學不能創作出來。那麼,它到底好在哪裡呢?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詞人從塞外奇異的風光落筆,以開闊的境界展開對茫茫邊陲的描寫。秋天到了,西北塞外的風景和中原相比大不相同,那成群的大雁紛紛飛到南方的衡陽去了,絲毫沒有留戀的意思。

這種開篇方式,很像唐人杜審言的「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他們都是異鄉人,才會對身邊的物候變化更敏感、更在意,因而分別用「異」和「新」描寫氣候的變化,委婉地寄寓思鄉情緒。

「無留意」則筆力遒勁。北雁南飛本是自然現象,但在詞人眼中卻像歸心似箭一般匆匆飛走,更襯托塞外荒涼蕭瑟的景象。而且這一句不是單純寫景了,詞人想還鄉卻被戰事羈絆,不得不留在邊塞,再看到那南歸的大雁,更容易觸動鄉情。

接著,詞人放眼戍守的邊城,從聽覺、視覺的角度繼續描寫塞外風物。「四面邊聲連角起」,邊聲指馬鳴、風沙等邊塞特有的聲音。軍中號角頻吹,四面八方的邊聲也隨之響起,形成雄渾的協奏之聲,也把詞人的思緒拉回現實的戰場。

他循聲眺望,「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重巒疊嶂中,煙沙漫漫籠罩著落日餘暉,他們駐紮的孤城卻是大門緊閉。長煙落日,讓人聯想到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但是「孤城閉」三字卻帶來一片肅殺之氣。宋軍緊閉城門,加強守備,暗示緊張的戰爭局面,為下文的抒情做鋪墊。

「濁酒一杯家萬里。」詞人身負重任,守衛孤城,時間久了自然生出思鄉之情。一杯酒與萬里之外的親人相比,是多麼微薄,怎能撫慰詞人思歸的心呢?「燕然未勒歸無計」,典出東漢將領竇憲的故事。竇憲曾率兵大破匈奴,追擊單于三千多里,最後在燕然山上刻碑記事,彰顯大漢的軍威,後人以「勒石燕然」代指建立功勛。

宋夏交戰,宋軍敗多勝少,自然是燕然未勒,那麼將士們和親人團聚的願望也就遙遙無期了。「歸無計」有兩重含義,一是對歸期不定的現狀感到無奈和傷感,同時表達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志向。詞人是以保家衛國為己任的名臣名將,既然邊患未平,自己就要和敵軍決戰到底,哪裡還顧得上什麼歸期!

「羌管悠悠霜滿地」,遠方傳來了悠悠的羌笛聲,軍營裡結滿了寒霜。「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正是因為入夜難眠,詞人才會聽到清冷的笛聲,看到逼人的寒霜,而這些事物又營造出悽愴的意境。詞人推己及人,想到其他將士們此刻也和自己一樣的心情。他們都甘願為國效力,但是戰事長期沒有進展,難免思鄉情切。有人愁白了頭,有人潸然淚下。在這種悲壯而複雜的情感中,詞人通過宋軍群像的描寫收束全篇,整首詞寫得境界蒼涼,餘韻悠長。

北宋《山陰會戰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詞人背後的故事

在講范仲淹的故事之前,我們先說說他的身後事。古代的天子、貴族去世後,都會得到一個評定一生功過的名號,叫作諡號。范仲淹的諡號是「文正」,這有什麼特別呢?北宋君臣曾經為一個叫夏竦的人討論諡號,宋仁宗想賜「文正」,大臣司馬光站出來反對。他說文正是「至美無以復加之諡」(《大學衍義補》) ,也就是說這是人臣能得到的最高級的諡號了,但是夏竦的德行卻配不上它。

從那以後,文正成了古代文人夢寐以求的稱號。這個「文」有敏而好學、道德博文的意思,「正」有靖共其位、內外賓服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人一定是道德高尚、勤勉博學,克盡職守又能讓天下人都稱頌的聖賢。那麼范仲淹能不能擔得起這個稱號呢?

范仲淹家境貧寒,少年時代寄居在寺廟裡讀書。每天,他只用兩升小米煮粥,等到第二天粥凝固後切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再切一點醬菜當佐料。這就是「斷齏畫粥」的故事。成年後范仲淹進入書院,仍然勤勉不怠。冬天裡讀書睏倦時,他就用冷水洗臉;沒有飯吃,他就吃稀粥充飢。

十幾年寒窗苦讀,范仲淹吃得苦中苦,終於在二十六歲考中進士,一舉成名天下知。在朝廷,他是不畏強權的諍臣。只要是有益於國家社稷的,他都敢於秉公直言,哪怕是遭到誹謗或貶謫也毫不退縮。比如范仲淹看到太后長期擅權,就上書請求太后還政於皇帝。皇帝對地方的旱災不予重視,他就立刻反問:「如果宮裡人半天吃不上飯,陛下打算怎麼做?」勸諫皇帝儘快安撫災民。

因為剛直不阿的性格,范仲淹深受皇帝的器重,也得罪了許多朝中權貴,所以他的一生也可說是大起大落了。但無論在哪裡,他都懷著一顆盡忠報國的心,為國家為百姓鞠躬盡瘁,真正做到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做官期間,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是執教興學。他在為母守喪期間,因才名遠播被邀請到書院教書。史書說,當時讀書人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多提昇,是從范仲淹的倡導開始的。後來,他也非常注重教育,在各地興建學堂,成為一時盛美之事。

第二件是主持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范仲淹從北宋的內憂外患出發,向皇帝呈交一份《答手詔條陳十事》,從吏治、科舉、武備、農業等方面提出十條改革策略。因為他的努力,北宋朝廷風氣為之一新。雖然新政在一年後就失敗了,但是范仲淹憂國憂民的無私情懷,讓許多人欽佩不已。

第三件就是武的方面,范仲淹在宋夏戰爭中擔任宋軍主帥。他雖然是個文官,但同樣精通兵事,一到任就加強邊防,改善軍制,建立了堅固的防禦體系。范仲淹不僅能在戰情緊急時揮師救援,也能憑禮義仁德招降外族部落,為大宋西北邊境的和平做出傑出貢獻。

由於范仲淹的存在,西夏人不敢覬覦大宋北方的土地,還恭敬地稱讚他:「小范老子胸有十萬甲兵!」范仲淹文能興邦,武能定國,真的是北宋的棟梁之材。

他在西北作戰期間,塞外的苦寒和征戰的艱險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堅定的護國信念,以及思鄉、憂國等複雜情感交織在一處,終於孕育出了這首《漁家傲》。它塑造了全新的宋詞美學,對後來出現的豪放詞有著深刻影響。范仲淹被譽為宋朝第一人物,他的《漁家傲》也堪稱宋朝的第一邊塞詞。

點閱【品讀宋詞】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安正文《岳陽樓圖》 。(公有領域)
    范仲淹主管慶州(今甘肅省慶陽縣)的時候,有人託他寫碑銘,范仲淹就為他寫好了,卻因此暴露了一位死去貴人的人所不知的隱惡。
  • 范仲淹口才一流,善於針砭時弊。他每次有感而發,論起天下大事滔滔不絕。加之他稟性剛直雷厲,曾經三次直言進諫,觸怒權貴遭到貶官。從留下的典籍看,范仲淹三次遭貶,每一次貶官都轟動京城,眾人為他舉杯餞別,留下「極光、愈光、尤光」的三光趣聞。
  • 當代中國,多麼需要范仲淹所身體力行的美德與精神!今天,「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氣節在中國日漸衰亡,大批知識分子的良知已被暴政高壓、黨文化的侵蝕以及私利私慾所蠶食。
  •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范仲淹廣為人知的名句。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創辦了非政府、非宗教的民間慈善組織「義莊」的大慈善家。而這一慈善組織從北宋一直延續到清末,延續了八百多年,堪稱奇蹟。
  •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唐朝詩人任華曾說:「人謂爾從江南來,我謂爾從天上來。」後來白居易任杭州、蘇州刺史,飽覽當地美景,寫下「江南名郡屬蘇杭」的詩句。或許從唐朝起,蘇杭就和天堂仙境產生了聯繫。再到南宋時期的范成大,他撰寫《吳郡誌》時,記錄下那句諺語,從此「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就成了蘇杭最具知名度的廣告語。
  • 在這個系列的前兩集,我們分別賞析了兩宋才子蘇軾、才女李清照的作品,今天要講的這位詞人很特別,和這兩位大詞人都有關係。他繼承了蘇軾的豪放詞風,因而被合稱「蘇辛」;由於他和李清照是同鄉,又有相似的名號,因而又被合稱為「二安」。他就是南宋著名的詞人辛棄疾。
  • 這闋《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是蘇軾在重九涵輝樓頭飲宴相酬的作品,情景交融中,蘇軾抒發了自己以順處逆的胸襟懷抱。在其中,你是否看到他的曠達樂觀,是否又感受到一些惆悵與哀愁?
  • 後世的人,往往侷限於人生紅塵一世一時的視野,只覺得這首詞氣勢磅礴,難得一見,不明白其中更深的涵義。而被中共黨文化鬥爭觀念感染的人,說詩人什麼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空有才華,奮力抗爭云云,又怎能真正體會傳統文化的深邃內涵呢?
  • 宋祁《鷓鴣天》是很招人喜歡的一闋詞,不但構築了邂逅佳人的畫面,抒發出一見傾心的深情;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宋祁真實版的浪漫故事——狹路相逢的「奇遇」,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宋祁為什麼能有如此的幸運呢?除了他才情洋溢,更因他生逢其時,得遇明君宋仁宗成人之美。
  • 中國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會,社會的修煉風氣總體比較濃郁,一些文學大家都是修煉之人,他們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達常人的情感,而實際是表達自己修煉的體會,感悟或者是境界,這其實是神傳文化的一種必然。比如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