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的仁義

作者:佚名
font print 人氣: 1314
【字號】    
   標籤: tags: , ,

人常說「患難見人心」,戰亂動蕩的三國時代展現了義的內涵。三國之義,主要在劉備、關羽、張飛,尤其是劉備之仁義。

在群雄混戰中,劉備急需立足地之時,陶謙三讓徐州,劉備終是不要。至後來陶謙病危,去世前以手指指心而死——明志請劉備接受徐州牌印。陶謙安葬後,徐州眾軍也請劉備接受牌印,劉備還是固辭,次日,徐州百姓哭拜請劉備執掌徐州,劉備才接受。劉備之「義」是尋常之人無法做到的。

新野之戰後,曹操大軍漫山遍野、兵分八路,圍攻劉備所處的樊城,劉備生死懸於一線。曹操勸降不成即日攻打,劉備問計於孔明,孔明說:「可速棄樊城,取襄陽暫歇。」劉備說:「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孔明說:「可令人遍告百姓: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告知百姓後,新野、樊城兩縣百姓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劉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劉備與船上望見,大哭曰:「為我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我何生哉!」便要跳江而死,被左右死死救止。船到南岸,回顧百姓,有未渡者,往南而哭,劉備急令關雲長催船渡之,直到所有人都渡過來了,劉備方才上馬。

有云:「大難臨頭各自飛」,生死存亡之際誰能像劉玄德一樣一心護佑百姓?拖家帶口行軍乃兵家大忌,劉備內心唯有百姓,大義古今屈指可數。

到襄陽城門外後,劉備的侄子劉琮拒絕開城,並亂箭射下,這時城內有一人名叫魏延,掄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大叫:「劉皇叔快領兵進城,共殺賣國之賊!」張飛便躍馬欲入,被劉備止住曰:「休驚百姓!」這時城內守軍自相混戰,劉備說:「我本要保民,反而害民了!我不願入襄陽!」於是引著百姓望江陵而走。

兵家攻城掠地有意外的內應乃是萬幸,在背後曹操大軍鋪天蓋地追殺的情況下,劉備倉皇逃命的情況下,卻為民而不取襄陽立身,可見其仁義之心。

劉備不取襄陽,曹操正好兵不血刃地進入了襄陽。與劉備同行的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不計其數,這種情況下日行僅能達到十餘里,而曹操追兵神速,劉備眾將都說:「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劉備哭著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怎麼能棄之呢?」因此不許。後人有詩讚歎曰:「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弔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由於軍民行動緩慢,劉備被曹操大軍掩殺,妻子老小全陷入亂軍中,劉備夫人——糜夫人為保兒子阿斗而投枯井而死,張飛、趙子龍血戰當陽,何等忠義!

劉備之義還在於對結義兄弟毫不懷疑的堅信。劉、關、張被曹操大軍打散後,劉備戰亂中只剩下自己一人逃到青州,被袁紹所保護。關羽護著劉備夫人深陷曹營。後來曹操與袁紹爭戰,劉備在袁紹軍中首次看到在曹營的關羽,心中第一念是:「謝天謝地,原來吾弟果然在曹操處!」絲毫不懷疑關羽會變節,這不是普通常人能做到的,常人誰能無疑心?

劉備之義還在於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劉備兩顧茅廬反復見不著諸葛亮,備受各種心理、環境打擊,卻沒有絲毫怨言,一直苦等到次年春天後,選擇吉日,齋戒三日,薰沐更衣三顧茅廬,敬賢之真誠媲美與周文王請姜子牙。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三顧茅廬。(公有領域)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三顧茅廬。(公有領域)

──轉自明慧網(原標題:劉備的仁義)#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孟子道出「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千古名言,其剛正、博大的氣魄深受歷代文人仰慕。他們甚至化用這句話為名取字,時時激勵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還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學大家——張養浩。
  • 特殊的風土,使日本人一直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表現在文學藝術裡,便成了這種「深重的悲觀主義色彩」:感嘆人生的脆弱和短暫,歌詠轉瞬即逝的美景,凝視種種瑣碎、微小的細節⋯⋯即使是戰國時代叱吒風雲的名將,留下的辭世詩也多為感嘆世事無常、人生如夢的句子。
  • 書寫黑暗與痛苦,不等於就是消極和局限,相反,一個人如果看不清時代的昏昧、人心的墮落,他對「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勢必是膚淺而狹隘的。(北翠╱新紀元)
    書寫黑暗與痛苦,不等於就是消極和局限,相反,一個人如果看不清時代的昏昧、人心的墮落,他對「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勢必是膚淺而狹隘的。
  • 寒山寺位於蘇州市姑蘇區楓橋鎮,坐東朝西,面對古運河,在晨曦一抹或暮色蒼莽之時,於湖水岸邊聽得入耳的木鼓鐘聲不覺令人感嘆天地悠悠的懷古幽思,人人不由自主的吟唱唐代詩人張繼的千古大作《楓橋夜泊》
  • 倘若欣賞一個人,應當如何讚譽?在眾多的譽美之辭中,諸如:以玉樹臨風形容倜儻之士;以雲中白鶴形容隱士高潔;以璞玉比喻有潛質而未經雕琢之人;亦或如瑤林瓊樹,比喻一個人容貌才智出眾,猶如風塵外物……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讚譽,即以鏡喻人,百代流芳。
  • 在水滸故事中,每當豪傑出場,必有詩文介紹其名號與綽號。唯獨武松出場時,綽號一直空懸未著。
  • 古代的史家並不避諱將神奇的預言採擷入史,三國相關的史料中,關於預言的記載很多,其中不乏採自讖緯之言。
  • 齊國左相出訪魯國,他那豪華的車子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魯國大夫叔孫豹善於預測,當即預料了左相的結局。宴會上,齊國左相舉止失禮,叔孫豹辛辣地諷詠道:「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看那老鼠都還有張皮,這人卻沒有禮儀,不死還等什麼?如此辛辣的諷諫,齊國左相做出了怎樣的回應?
  •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回,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觀點,概說東漢末年由一統江山分裂為三國鼎立的局勢。然而,歷史大局的演變,真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結果嗎?
  • 漢靈帝熹平五年(西元176年),一日,沛國譙縣的天空中,一隻散發著金黃光芒的黃龍,輕盈矯捷地遨翔天際。百姓們紛紛舉頭注目,大感驚奇,消息也不逕而走,傳到了京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