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永樂大典00553.pdf/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與人同之道也。 楊曰。道之不行。知者過之也。故以舜大知之事明之。舜。好問而好邇言。取諸人以爲善也。隱惡而揚善。與人爲善也。取諸人以爲

善。人必以善告之與人爲善人必以善歸之。皆非小智自私之所能爲也。執其兩端。所以權輕重取中也。由是而用於民。雖愚者可及矣。此舜所

以爲大。知。而道之所以行也。衛湜集說建安游氏曰。好問而好察邇言。求之近也。隱惡而揚善。取之易也。此。好善優於天下。而爲。知大矣。立天之道。

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夫道一而已。其立於天下。則有兩端。故君子有剛克焉。執其義之端也有柔克焉。執其仁之端

也。執其兩端。而用之以時中。此九德所以有常。而三德所以用乂也。以先覺覺後覺。以中養不中。此舜之所以爲舜也其斯以爲舜。則絶學無爲矣。

河東侯氏曰。舜所以爲大。知者。以其。好問而。好察邇言也。好問則不蔽。不蔽則明。察邇言則不惑。不惑則聦。既聦且明。所以能執過不及之兩端

而不由用其中於民也。隱惡者。隱其過不及也。揚善者。用其中也舜大聖人也。何待問察而後能用中乎。如曰。舜聖人也。猶問察以濟其中。小知自

𥝠。苟賢自任。其可不學而自蔽乎。唯舜能之。故曰大知。又曰。其斯以爲舜乎。 長樂。劉氏曰。夫。知出乎性。凡人之所有。而舜則謂之大知者。以其非

止於生知。而又聚天下之知以廣其明。採天下之視以增其哲。攬天下之聦以滋其謀。故曰闢四門。明四目。達四聦也是能興天下之大利。弭天下

之。大害。立天下之大法。建天下之大中此其所以爲大也 巖陵方氏曰。莊子曰。不同同之之謂大。又曰。江河合水而爲大。舜。好問好察邇言。則能

合衆知而與人同矣。此所以爲大。知也。言有逺近。近者察之。逺者可知矣。言有善惡。惡者不隱。則適足以爲言者之媿。善者不揚。則不足以爲言者

之勸。知之大又見乎此。凡物之立。必有兩端。苟執其一非過也則不及矣唯兩端俱執。故不及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而能用中於民也舜之所以

爲舜者。特此數端而已。故曰。其斯以爲舜乎。 山陰陸氏曰大孝行也。大知智也。孟子曰。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無非取諸人者。然則惟邇言是聽。

詩何以刺。均邇言也。而一以爲舜。一以爲幽王者其在聽察之間歟。不言所以。非所以爲舜也。據蓋曰文王之所以爲文也。 海陵胡氏曰。舜有大

知。樂與人同爲善。故好問於人。又。好察邇近之言。有惡不隱。則人懷畏忌之心。邇言不來矣。有善不舉。則人不知勸故惡則隱之。善則揚之。所以來

群言而通下情也。又執過與不及兩端之事。用大中之道於民。使賢知則俯而就。愚不肖則企而及也。 永嘉薛氏曰。所。惡於。知者。爲其鑿也。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