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兩端。非是摺轉來取中節。朱子語續録兩端不專是中間。如輕重。或輕處是中。或重處是中 或問執其兩端而用其中。曰如天下事。一箇人說〉
〈東。一箇說西。自家便把東西來斟酌看中在那裏。朱晦庵大全集答潘謙之。舜察邇言。所以無智者之過。蓋智者之過。常在於騖高逺。而厭卑近也。〉
〈舜之智不過。非獨爲此一事。須以全章體之。 舜隱惡而揚善。聽言之道當如此。蓋不隱其惡則人將耻而不言矣。後之當進賢退不肖之任者。〉
〈亦以隱惡揚善。蓋兼包并容之名。是不知隱惡揚善之義也。 隱惡揚善。不爲進賢退不肖言。乃爲受言擇善者發也。 答張欽夫 舜。好察邇言。〉
〈邇言。淺近之言也。猶所謂尋常言語也。尋常言語。人之所忽。而舜好察之。非洞見道體。無精粗差别不能然也。孟子曰。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無非〉
〈取諸人者。又曰。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禦。此皆。好察邇言之實也伊川先生曰。造道深後。雖聞常人語言至淺近事。莫非義理〉
〈是如此。 答徐居甫 兩端。謂衆論不同之極致。都是就善處說。如斷獄。一人以爲當死。一人以爲當罰。今酌其中而行之是也。 然所謂中。非如〉
〈子莫之所執也。程子遺書蘇季明問舜執其兩端。注以爲過不及之兩端是乎。曰是曰既過不及。又何執乎。曰執。猶今之所謂執持。使不得行也。舜〉
〈執持過不及。使民不得行。而用其中使民行之也。又問。此執與湯執中如何。曰執只是一箇執。舜執兩端。是執持而不用。湯執中而不失。將以用之〉
〈也。若子莫執中。却是子莫見楊墨過不及遂於過不及二者之間執之。却不知有當摩頂放踵利天下時。有當㧞一毛利天下不爲時。執中而不通〉
〈變。與執一無異。程子輯略張子謂范巽之曰。今人所以不及古人之因。此非難悟。設此語者。蓋欲學者存意之不忘。庶游心寖熟。有一日脫然如大〉
〈寐之得醒耳。舜之心未嘗去道。故好察邇言。昧者日用不知。口誦聖言而不知察况邇言一釋則棄猶草芥之不足珍也。試更思此說。推舜與昧者〉
〈之分。寐與醒之所以異。無忽鄙言之邇也。 又曰。只是要博學。學愈博。則義愈精微。舜好問好察邇言皆所以盡精微也。 吕曰。舜之知所以爲大〉
〈者。樂取諸人以爲善而已。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皆樂。取諸人者也。兩端。過與不及也。執其兩端乃所以用其時中猶持權衡而稱物。輕重〉
〈皆得其平。故舜之所以爲舜。取諸人用諸民皆以能執兩端而不失中也。 一本云。好問則無知愚。無賢不肖。無貴賤。無長幼。皆在所問。好察邇言〉
〈者。流俗之諺。野人之語。皆在所察。廣問合乎衆議者也。邇言出於無心者也。雖未盡合乎理義。而理義存焉。其惡者隱而不取。其善者舉而從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