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
43°39′N 79°23′W / 43.650°N 79.383°W
多伦多 Toronto | |
---|---|
市(单层次) | |
多伦多市 City of Toronto | |
绰号:会议之城 | |
格言:多元化我们的力量(Diversity Our Strength ) | |
多伦多位于安大略省之位 | |
坐标:43°40′13″N 79°23′12″W / 43.6703°N 79.3867°W | |
国家 | 加拿大 |
省 | 安大略省 |
政府 | |
• 市长 | 邹至蕙 |
• 市议会 | 多伦多市议会 |
面积 | |
• 市(单层次) | 1,749 平方公里(675 平方英里) |
• 市区 | 630.20 平方公里(243.32 平方英里) |
• 都会区 | 7,125 平方公里(2,751 平方英里) |
人口(2021) | |
• 市(单层次) | 2,794,356人 |
• 都会区 | 6,202,225 |
时区 | 东部标准时间(UTC-5) |
• 夏时制 | 东部日光节约时间(UTC-4) |
网站 | 多伦多市官方网页 |
多伦多[注 1](英语:Toronto)是加拿大安大略省首府,也是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坐落在安大略湖西北岸的南安大略地区。根据2021年的加拿大人口普查,多伦多市人口达2,794,356人,为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市是大多伦多地区的核心地区,也是安大略省南部人口稠密区(称作“金马蹄地区”)的一部分。[9][10][11]都会区有6,202,225名居民,[12]而覆盖范围较广的大多伦多地区则有9,765,188名居民。[10]作为加拿大的经济中心,多伦多是一个世界级城市,[13]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14][15]多伦多在经济上的领先地位在于金融、商业服务、电信、航太、交通运输、媒体、艺术、电影、电视制作、出版、软件、医药研究、教育、旅游、体育等产业。[16][17]多伦多证券交易所是世界第七大交易所,总部设于市内,有多数加拿大公司在这里上市。
多伦多的国际性人口[18]体现出它是前往加拿大移民的重要落脚点。[19]而市内49%的人口是在加拿大以外诞生[20],也造就多伦多成为世上种族最多样化的城市之一。目前多伦多的低犯罪率、洁净的环境、高生活水准、以及对多样文化的包容性,令该市被多个经济学智囊团列为世界上最宜居的城市之一。[21][22]另一方面,多伦多于2006年被列为加拿大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23]
1/3的加拿大人居住在距多伦多两小时车程的郊区。加拿大大约1/6的就业机会在该市。多伦多当地的华侨及华裔人口多达四十万,相当于加拿大全国约百分之一的人口,该城市也是加拿大华人最多的城市。除此之外也有大量世界各地的移民,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的人口统计资料使多伦多成为世界上最多元文化和多种族的城市之一。2016年,该市居民的51.5%属于明显的少数族裔,而2011年这一比例为49.1%,和1981年为13.6%。多伦多还建立了多个社区,例如多伦多华埠、意大利大街、小意大利、芝兰印度街、希腊城、韩国城、小牙买加、小葡萄牙和朗士华(小波兰),以庆祝该市的多元文化主义的成功。
历史
[编辑]在欧洲人最初到达现在多伦多的位置时,附近有休伦部落居住。该部落在当时已经替代了从前1500年就在此居住的易洛魁族。“Toronto”可能是由易洛魁语系词汇tkaronto(表示“有生长在水中的大树的地方”)派生而来。[24]这是指现时锡姆科湖的北端,休伦族人种植了树苗来包围鱼群的地方。从安大略湖到休伦湖的一条水陆联运的路线由此而过,叫做多伦多运输线,将这个名字广为传播。
1750年,法国商人在今日加拿大博览会(CNE)会场的位置建立了一个要塞(Fort Rouillé),但在1759年将它废弃了。[25]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忠于帝国的殖民者逃亡到安大略湖北面的未开发地区定居。1787年,英国人同土著密西沙加人商定购买相当于现时多伦多市和约克区的地区,因此在多伦多地区得到了多于25万英亩(约1000平方千米)的土地。[26]
1793年,总督约翰·格雷夫·锡姆科在已有的定居点上建立了约克镇,以约克和奥尔巴尼公爵弗雷德里克王子命名。为了减低来自美国的军事威胁,锡姆科亦决定把上加拿大的首府从与美国一河之隔的纽华克迁至约克。[27][28]由沙石冲积而成的长形半岛屏蔽了一个天然港口,而当局亦于港口的西端入口处修筑了约克堡(Fort York)。镇民的聚居点则集中于港口的东端。
1812年战争期间,美军于1813年夺得约克镇,大肆掳掠,并在占据约克镇的五天内差不多完全毁掉约克堡和烧毁议会大楼。[29]
约克镇于1834年3月6日正式成为多伦多市,当时的人口只有九千,包括逃难过来的美国的非洲裔奴隶。[30]
威廉·莱昂·麦肯齐成为多市首位市长,并于1837年的上加拿大起义中带领人民反抗英国殖民政府,但却不成功。多伦多在19世纪余下的时间迅速增长,并成为抵加移民的重要落脚点。爱尔兰大饥荒令大量爱尔兰人在1846年至1849年间涌入多伦多,而爱尔兰人更于1851年成为市内最大的族裔。
加拿大联合省的首府曾两度置于多伦多:第一次是介乎1849年至1852年,蒙特利尔市发生骚乱后迁都至此;第二次是介乎1856年至1858年。其后政府迁都至魁北克城,直至1866年(加拿大联邦正式成立前一年)才迁都至现时首都渥太华。[31]安大略省于1867年成立,并定都多伦多。
多伦多的污水系统于19世纪成形,街道电力照明亦投入服务。长途铁路线相继落成,而数家铁路公司亦合资于市中心兴建第一座联合车站。铁路为多伦多带来另一股移民潮,亦令多伦多成为通向北美洲内陆的重要门户。市政府于1891年把市内公共交通的经营权批予多伦多铁路公司,而马车路线亦于同年被路面电车取代。市内公共交通系统于1921年交予公营的多伦多公车局营运。
1904年的多伦多大火摧毁了市中心大部分地段,损失逾一千万加元,但多伦多很快便重建起来,当局并因此通过更严厉的防火条例和为消防队伍增聘人手。半个世纪后,多伦多于1954年受飓风黑素尔蹂躏,造成81人死亡,1900多个家庭无家可归,损失逾二千五百万加元。[32]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涌入多伦多的移民主要是德国人、意大利人和来自东欧的犹太人。华人、俄罗斯人、波兰人和其他东欧国家的移民后来相继抵达。纵使人口增长迅速,直至1920年代,多伦多的人口和经济影响力还是不及历史较悠久的蒙特利尔,但多伦多证券交易所却于1934年成为全国最大的交易所。
二战后,来自东欧的难民,以及华人、意大利人和葡萄牙人陆续抵达。加拿大政府于1960年代末取消含有种族歧视成分的移民法后,更多移民从世界各个角落抵达多伦多。多伦多的人口于1951年越过一百万大关,更于1971年增至二百万人。而很多全国和跨国企业于1980年代有见于魁北克政局不稳,纷纷把总部从蒙特利尔迁至多伦多和加拿大西部其他城市,也造就多伦多于1980年代取代蒙特利尔成为全国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33]
另一方面,二战后的移民潮令多伦多的市郊卫星城镇迅速增长,而为了更有效管理和协调土地和其他资源的分配,多伦多市和十二个周边城镇于1954年脱离约克县,并组成大多伦多市(Municipality of Metropolitan Toronto),相当于安大略省行政区划的区(Regional Municipality)或县(County),为省以下的一级区划。[34]大多市政府负责管理涉及多个城镇的事务,包括公路维修、食水供应、污水处理和公共交通等。大多市内的城镇区划于1967年进行整固后下分为五个市(City)以及一个市区(Borough):
1998年1月1日,六个行政区合并为新的多伦多市,大多市相应取消,从此以后多伦多市成为直属省的一个市。
地理
[编辑]多伦多市的面积约630平方公里(243平方英里),位处安大略湖的西北岸,约有46公里(29英里)长的湖岸线。多伦多市西临密西沙加市,北邻旺市和万锦市,东接皮克灵市。多伦多市属于安大略省的一级行政区,地位与县(county)或自治区(regional municipality)相同,并与皮尔区、荷顿区、约克区和都灵区组成全加拿大最大的都会区——大多伦多地区(Greater Toronto Area,简称GTA)。
气候
[编辑]由于多伦多地处加拿大的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夏天湿润,冬天寒冷。城市四季分明,每天的气温变化明显,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在城市化和邻近安大略湖的影响下,多伦多的日夜温差相对较小。密集的市区使得其夜间温度较高,冬天也没有周边的地区(尤其是城市北边)那么冷。不过,受安大略湖的影响,在多数春天和初夏的下午和傍晚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凉意。
多伦多的冬天有时会突然降温至摄氏零下10度或以下,寒风之下常常感觉还要冷一些。暴风雪有时会夹杂着冰雨,令市民的通勤和旅游行程受阻,而在11月到4月中旬期间随时都有可能下一场大雪。然而,冬季间中亦会出现摄氏5到12度的温和气温,偶然亦会录得更高的气温,令积雪融化。夏天的多伦多是典型的湿润气候,温度普遍介乎摄氏23到31度,白天的温度偶尔会超过35度,伴随较高的湿度在炎热的天气下会让人感觉闷热。春天和秋天是过渡季节,温暖或凉爽的气温伴随着干燥和潮湿周期变换。
多伦多的降雨量全年分布相对均匀,但夏天常常是最潮湿的季节,暴雨带来大量的降水。有时也会很干燥,但持续干旱的天气很少见。年平均降水是834mm, 年平均降雪大约133cm。多伦多的平均日照时间是2038小时。白天时间占44%。12月是27%,6月是59%。
多伦多Annex区 (1971-2000)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温 °C(°F) | −1.1 (30.0) |
−0.2 (31.6) |
4.6 (40.3) |
11.3 (52.3) |
18.5 (65.3) |
23.5 (74.3) |
26.4 (79.5) |
25.3 (77.5) |
20.7 (69.3) |
13.8 (56.8) |
7.4 (45.3) |
1.8 (35.2) |
12.7 (54.9) |
平均低温 °C(°F) | −7.3 (18.9) |
−6.3 (20.7) |
−2 (28) |
3.8 (38.8) |
9.9 (49.8) |
14.8 (58.6) |
17.9 (64.2) |
17.3 (63.1) |
13.2 (55.8) |
7.3 (45.1) |
2.2 (36.0) |
−3.7 (25.3) |
5.6 (42.1)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61.2 (2.41) |
50.5 (1.99) |
66.1 (2.60) |
69.6 (2.74) |
73.3 (2.89) |
71.5 (2.81) |
67.5 (2.66) |
79.6 (3.13) |
83.4 (3.28) |
64.7 (2.55) |
75.7 (2.98) |
71 (2.8) |
834 (32.8) |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 29.1 (1.15) |
26.2 (1.03) |
42 (1.7) |
63.2 (2.49) |
73.3 (2.89) |
71.5 (2.81) |
67.5 (2.66) |
79.6 (3.13) |
83.4 (3.28) |
64.7 (2.55) |
67.3 (2.65) |
41.9 (1.65) |
709.8 (27.94) |
平均降雪量 cm(英寸) | 38.2 (15.0) |
26.6 (10.5) |
22 (8.7) |
6 (2.4) |
0 (0) |
0 (0) |
0 (0) |
0 (0) |
0 (0) |
0.1 (0.0) |
8.1 (3.2) |
32.2 (12.7) |
133.1 (52.4) |
月均日照时数 | 88.3 | 110.3 | 156.3 | 185.4 | 229.1 | 256.2 | 276.2 | 241.3 | 188 | 148.4 | 83.6 | 74.7 | 2,037.6 |
数据来源:Environment Canada |
经济
[编辑]多伦多是加拿大的金融中心。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oronto Stock Exchange - TSX)是加拿大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而加拿大五大银行的总部皆位于多伦多。[16]
此外,多伦多也是多家传媒、通讯、零售和酒店公司的总部所在,当中包括罗渣士通讯集团、宏利金融、哈得孙湾公司和四季酒店。
根据加拿大统计署的调查,多伦多都会区的GDP约为4422亿加元[35],人均GDP为62873加元[36]。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加拿大的金融机构集中于多伦多。银行和证券公司在贝街上集中,构成了多伦多的金融区。除了拥有市值位居世界第7位的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之外,加拿大五大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多伦多。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17年3月的调查,多伦多是世界第10位的金融中心,在加拿大的城市中排名第一[37]。
作为大众媒体、出版、电信、信息工程、电影制作行业的重要据点,多伦多是汤森路透公司、CTV电视网、罗杰斯通信、康力斯娱乐、天弘科技等公司的总部。除此之外,多伦多有代表性的加拿大企业有四季酒店、费尔蒙酒店、哈德逊湾公司(HBC)、宏利金融。
虽然制造业大多以市外为据点,但多伦多在批发和流通产业中仍然是重要的据点。连接魁北克和温莎的道路和铁路路线网在沿途的汽车产业、钢铁、食品、机械、化学、造纸业的生产中起着重要的要素,1959年建成的圣劳伦斯河路使在五大湖和大西洋上乘船航行成为可能。
人口
[编辑]年份 | 人口 | ±% |
---|---|---|
1834 | 9,252 | — |
1841 | 14,249 | +54.0% |
1851 | 30,776 | +116.0% |
1861 | 44,821 | +45.6% |
1871 | 56,092 | +25.1% |
1881 | 86,415 | +54.1% |
1891 | 144,023 | +66.7% |
1901 | 238,080 | +65.3% |
1911 | 381,383 | +60.2% |
1921 | 521,893 | +36.8% |
1931 | 856,955 | +64.2% |
1941 | 951,549 | +11.0% |
1951 | 1,176,622 | +23.7% |
1961 | 1,824,481 | +55.1% |
1971 | 2,089,729 | +14.5% |
1976 | 2,124,291 | +1.7% |
1981 | 2,137,395 | +0.6% |
1986 | 2,192,721 | +2.6% |
1991 | 2,275,771 | +3.8% |
1996 | 2,385,421 | +4.8% |
2001 | 2,481,494 | +4.0% |
2006 | 2,503,281 | +0.9% |
2011 | 2,615,060 | +4.5% |
2016 | 2,731,571 | +4.5% |
2021 | 2,794,356 | +2.3% |
来源:[38][39][40][41][42][43] |
多伦多是世界上最多元文化的城市之一。
2004年,联合国发展计划(UNDP)在其最高比率外地出生人口的城市名单中将多伦多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迈阿密。其排名都比其他多元文化城市或国家(如洛杉矶、温哥华、纽约和新加坡等)要高。其中主要外来人口来源地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印度、日本、台湾、韩国、菲律宾等。
多伦多充满着多元文化的特色。200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显示42.8%的多伦多人口是有色人种。
大多数的多伦多白人报称他们的族裔背景为英格兰、苏格兰或爱尔兰。
交通
[编辑]机场
[编辑]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ICAO代码:CYYZ,IATA代码:YYZ)坐落多伦多市和密西沙加市之间,是全国最繁忙的机场。此外,坐落于多伦多群岛的比利·毕晓普多伦多市机场(又称多伦多市中心机场)也提供有限度的民航服务。
高速公路
[编辑]安大略省有数条省级高速公路贯穿多伦多市,包括:400号省道、401号省道、404号省道、409号省道、427号省道和伊利沙伯皇后道。当中401号省道是全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也是全世界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44][45]。
此外,多市政府亦自行兴建了数条市级高速公路,包括:当河谷园林公路、嘉甸拿高速公路和艾伦道。嘉甸拿公路在多市西端与伊利沙伯皇后道连接,通往密西沙加、哈密尔顿和尼亚加拉瀑布等地;当河谷园林公路则在多市北端与404号省道连接,通往万锦和纽马克特。
高速铁路
[编辑]安大略高速铁路计划十年后将安大略省伦敦和安大略省多伦多的车程控制在一个半小时内(两地相距约191公里,车程约为2小时),目前项目暂停状态。
公共交通
[编辑]多伦多公车局在多市范围内提供公共交通服务,是北美洲继纽约市和墨西哥城后第三大市营公交系统[46]。运输局旗下的多伦多地铁系统是整个网络的骨干,共有三条地铁线和三条建设中的轻轨与轻铁线,2010年第一季平均工作日乘客量为每天948,100人次[47]。此外,运输局还负责营运市内的公车和路面电车系统。
另一方面,安省政府也为大多伦多地区提供通勤铁路和公车服务。由省政府营运的GO运输系统共有七条通勤铁路线和多条接驳公车路线。
文化娱乐
[编辑]多伦多是多元文化的聚集中心,有很多剧场和表演艺术中心,除了50多个芭蕾舞和舞蹈团体之外,还有6个歌剧团体和2个交响乐团。加拿大国立芭蕾舞团、加拿大歌剧公司、多伦多交响乐团等是代表。作为公演会场的主要剧场有四季中心、罗伊·汤姆森音乐厅、威尔士王妃剧院、皇家亚历珊卓剧院、梅西大厅、多伦多表演艺术中心、埃尔金剧场、温有塔加登剧场、蜂鸟中心等。安大略广场有世界上第一个常设IMAX剧场Cinesphere,此外还有成为室外型大规模演唱会会场的莫尔森安菲剧场。每年夏天在海柏公园有被称为“Dream in High Park”的当地人气活动,在公园内的圆形剧场里由Canstage上演莎士比亚剧。沿着国王街和西姆科街交叉口的人行道上,有嵌入了星星的加拿大名人堂,是为了纪念取得巨大成就的加拿大人而制作的,与好莱坞星光大道相比有所不同。
酿酒厂区的步行街,除了精品店、美术馆、餐厅、艺术家的工作室之外,还有小酿酒厂和舞台艺术剧场青年中心。
每年举行的文化节目包括6月的LGBT骄傲游行活动多伦多骄傲月,夏季的加勒比节,而世界五大影展之一[48]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则在9月举行。
图书馆
[编辑]- 多伦多公立图书馆是加拿大最大,世界第一繁忙的公共图书馆系统,香港公共图书馆为第二。分馆遍布多伦多各居民区。图书可外借,图书证免费。部分图书馆提供免费无线上网服务(需要在办理图书卡之后方可使用)。图书馆更有将部分图书、杂志及音乐上网,供市民免费借阅。
- 多伦多参考书图书馆(Toronto Reference Library)是多伦多市最大的公立图书馆,书籍只供馆内阅读,不外借。是多伦多公立图书馆的一部分。
公园及康乐
[编辑]多伦多市内绿化环境良好,公园遍布市内,为市民提供免费的休闲散步体操场所。遍布全市的社区中心提供多种休闲娱乐活动。
旅游
[编辑]- 多伦多群岛:568英亩的公园,由湖边乘渡轮可到。
- 安省游乐宫(Ontario Place)
- CN电视塔(CN Tower):加拿大CN电视塔,同时作观光用途。塔高55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自立式建筑结构。
- 罗渣士中心(Rogers Centre):前称天虹体育场(SkyDome),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可开启屋顶的体育场。
- 国家展览中心(Exhibition Place)
- 弥敦菲腊广场(Nathan Phillips Square)
- 央-登打士广场(Yonge-Dundas Square)
- 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
- 安大略美术馆(Art Gallery of Ontario)
- 冰球名人堂(Hockey Hall of Fame)
- 多伦多动物园(Toronto Zoo)
- 卡萨罗马城堡(Casa Loma)
- 丰业银行体育馆(Scotiabank Arena):前称加拿大航空中心(Air Canada Centre)
- 多伦多远郊各地
教育
[编辑]- 多伦多市内的大学:
- 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简称 U of T):共有三座校园,分别位于市中心(圣乔治校园)、密西沙加(位于市外)和士嘉堡(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
- 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简称 YorkU):共有三座校园,主校区为基尔校园,法语校区为格兰登校园和位于市外的万锦校园
- 多伦多都会大学 ( Toront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简称 TMU )(前称“怀雅逊大学”[Ryerson University])
- 安大略艺术设计大学(OCAD University)
- 安省法文大学(Université de l'Ontario français)
- 多伦多市内的学院:
多伦多市内的公立中小学以主要授课语言和宗教背景分为四个类别,并由数间不同机构营运:
- 多伦多公校教育局(Toronto District School Board,简称TDSB):负责营运市内的英语公立中小学,当中包括451间小学和102间中学
- 多伦多天主教教育局(Toronto Catholic District School Board,简称TCDSB):负责营运市内的英语天主教公立中小学
- 维亚蒙德教育局(Conseil scolaire Viamonde):负责营运市内的法语公立中小学
- 中南部天主教教育局(Conseil scolaire de district catholique Centre-Sud):负责营运市内的法语天主教公立中小学。此外,市内还有数间私立中小学。
医疗
[编辑]多伦多居民享受免费公立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全科免费公立医疗。著名的医院包括:
- 多伦多全科医院(Toronto General Hospital)
- 圣米高医院(St. Michael's Hospital)
- 多伦多病童医院(Toronto 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
- 多伦多复康科医院(Toronto Rehabilitation Institute)
- 多伦多慈恩医院(Toronto Grace Health Centre)
- 西乃山医院(Mount Sinai Hospital)
- 新宁健康科学中心(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 Center)
- 北约克全科医院(North York General Hospital)
- 士嘉堡全科医院(Scarborough General Hospital)
传媒
[编辑]多伦多是全国最大的传媒市场[49],亦是北美继纽约市、洛杉矶和芝加哥后的第四大媒体中心。《多伦多星报》和《多伦多太阳报》是市内的主要报章,而全国性报章《环球邮报》和《国民邮报》的总部亦设于多市内。CBC电视、CTV电视网、环球电视和Citytv、CP24均在多伦多设有分台;而多市亦是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和CTV电视网的总部所在。
在多元文化媒体方面,《星岛日报》、《明报》和《世界日报》均有发行加东版,而其它于市内发行的中文报章包括总部位于万锦的《现代日报》。多元文化电视台(OMNI Television)以粤语、普通话和意大利语制作新闻报道,而新时代传媒集团旗下的两条有线电视频道(以粤语为主的新时代电视和以普通话为主的城市电视)均可在大多地区内接收。加拿大中文电台的多伦多分台在AM1430播放,部分节目亦于FM88.9播出;而AM1540 CHIN电台在下午时段则以“A1中文电台”的名义进行粤语广播。中文网络媒体的有约克论坛(Yorkbbs)和广播线(Ears Online)。
体育
[编辑]多伦多拥有知名的多伦多蓝鸟棒球队(Blue Jays),曾两次夺得美国职棒大联盟世界大赛冠军,其主场是可开合上盖的罗渣士中心球场(Rogers Centre)。
多伦多亦拥有NBA多伦多猛龙队(Toronto Raptors;或译“暴龙队”、“猛龙队”、“速龙队”或“恐鸟队”)和北美国家冰球联盟(NHL)六大创会球会之一的多伦多枫叶队(Toronto Maple Leafs)。1999年落成的加航中心,2019年起更名为加拿大丰业银行体育馆(Scotiabank Arena)是暴龙队及枫叶队的主场所在地。多伦多FC于2007年加盟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MLS),是第一支加盟MLS的加拿大球队,其主场位于BMO球场。
人物
[编辑]友好城市
[编辑]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合作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念(第十四期).意義人生 (PDF). [2023-03-2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4).
- ^ 《唐人街拾零》别有風情. [202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 ^ 亂世達觀:此名不可改. [202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0).
- ^ 大漢公報. 1930-10-07 [2023-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6) –通过西门菲莎大学图书馆.
- ^ 一次過睇晒!300+舊報紙廣告. hk.news.yahoo.com. [202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25) (中文(香港)).
- ^ 五十年代泛美飛加拿大賣三千幾蚊. [202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4).
- ^ 渥太華早期華人——周相. [2023-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中文(中国大陆)).
- ^ 黄, 刚 (编). 黃剛:中加使領及實質關係建制史(1909~2020) (微软 Word). 由李, 宗芬翻译. 2021年1月. 段落17.0, 18.0, 附录八 [2023-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3) (中文(台湾)).
- ^ (561,258)、荷顿区(439,256)、皮尔区(1,159,405),以及约克区(892,712)4个自治区。这些人口数据取自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for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and census divisions, 2006 and 2001 censuses - 100% data. 加拿大统计. 2007-03-13 [200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06).
- ^ 10.0 10.1 这些大多伦多地区自治区的数据表格被列在了Ontario Population Projections Update, 2005-2031 Ontario and Its 49 Census Divisions. 安大略省政府财政部. 2006-04 [200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13).
The Greater Toronto Area (GTA), comprising the City of Toronto and the regional municipalities of Durham, Halton, Peel and York, ...
- ^ Portrait of the Canadian Population in 2006: Subprovincial population dynamics, Greater Golden Horseshoe. 加拿大统计2006年人口普查. 2007-03-13 [2007-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5).
- ^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for Canada,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census agglomerations and census subdivisions (municipalities), 2006 and 2001 censuses - 100% data. 加拿大统计2006年人口普查. 2007-03-13 [2007-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4).
- ^ "What makes a global cit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
- ^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多伦多星报 (2004)。于2007年7月8日查阅。
- ^ "Toronto (#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orld's Most Economically Powerful Cities." 福布斯 (2008). Retrieved on 2008-10-31.
- ^ 16.0 16.1 City of Toront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7) - Toronto economic over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Key industry clust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和 A Diversified Econom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于2007年3月1日查阅
- ^ ICF咨询. Toronto Competes. 2000年2月 [200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7).
- ^ Flew, Janine; Humphries, Lynn ; Press, Limelight ; McPhee, Margaret. The Children's Visual World Atlas. 悉尼: Fog City Press. 2004: 76. ISBN 1 740893 17 4.
- ^ 加拿大市民和移民组织. Canada-Ontario-Toronto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Im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电子版). 2006-09 [2007-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 ^ City of Toronto, Ontario. [2007-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 ^ Vancouver is 'best city to live'. CNN. 2005-10-05 [2007-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8).
- ^ 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 Mercer 2006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 (PDF). 2006年 [2007-03-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6-25).
- ^ Beauchesne, Eric. Toronto pegged as priciest place to live in Canada. CanWest News Service. 2006-06-24 [2007-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7).
- ^ The real story of how Toronto got its name. 加拿大自然资源部 (2005). [200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6).
- ^ Fort Rouill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rvis Collegiate Institute (2006)。于2006年12月8日查阅。
- ^ Natives and newcomers, 1600-179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多伦多市(2006)。于2006年12月08日查阅。
- ^ History of Ontario's Legislative Buildings. 安大略省政府. [2007-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2).
- ^ Welcome to the birthplace of Toronto. Friends of Fort York (2006). [200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2-21).
- ^ Battle of York. [200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20).
- ^ City of Toronto, Black 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ity of Toronto (2002). Retrieved on 2007-07-07.
- ^ http://www.statoids.com/uca.html. [2007-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SOS! Canadian Disaste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2006). Retrieved on 2008-12-19.
- ^ Westward ho? The shifting geography of corporate power in Canad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urnal of Canadian Studies (2002). Retrieved on 2007-01-14.
- ^ Municipality of Metropolitan Toronto A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overnment of Ontario (2000). Retrieved on 2006-12-29.
- ^ Government of Canada, Statistics Canad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t basic prices, by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 (CMA). www150.statcan.gc.ca. 2017-01-27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 ^ Government of Canada, Statistics Canada.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t basic prices, by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 (CMA). www150.statcan.gc.ca. 2017-01-27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 ^ The GlobalFinancial Centres Index 33 (PDF).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6-09).
- ^ Toronto Population. Canada Population. [June 3,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3, 2019).
- ^ Census of Canada, 1890–91 = Recensement du Cana... – Canadiana Online. www.canadiana.ca. [January 22,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8, 2021).
- ^ Census of Canada, 1880–81 = Recensement du Canada, 1880–81. canadiana.ca: 406. [July 15,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6, 2020).
- ^ Census of the Canadas, 1860–61. canadiana.com: 78. [July 15,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6, 2020).
- ^ Census of the Canadas, 1851-2. canadiana.ca: A38. [July 15,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July 16, 2020).
- ^ Censuses of Canada, 1665 to 1871 : statistics o... – Canadiana Online. www.canadiana.ca. [January 22,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29, 2021).
- ^ Ontario government investing $401 million to upgrade Highway 401. Ontario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2002-08-06 [200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05-07).
Highway 401 is one of the busiest highways in the world and represents a vital link in Ontario'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arrying more than 400,000 vehicles per day through Toronto.
- ^ Brian Gray. GTA Economy Dinged by Every Crash on the 401 - North America's Busiest Freeway. Toronto Sun, transcribed at Urban Planet. 2004-04-10 [200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7).
The "phenomenal" number of vehicles on Hwy. 401 as it cuts through Toronto makes it the busiest freeway in the world...
- ^ Toronto transit chief says searches unlike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5). Retrieved on 2007-02-03.
- ^ APTA transit ridership report, First Quarter, 2010 (PDF). American Public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 33. 2010-06-01 [2010-07-0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7-04).
- ^ Staff, Variety. 50 unmissable film festivals. Variety. 2007-09-08 [2023-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美国英语).
- ^ Media Job Search Canad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dia Job Search Canada (2003). Retrieved on 200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