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之二十一‧品读《西游》第六十八回

【西游义趣】朱紫国的隐喻

作者:皇甫容
西游记
清代佚名绘《西游记》图画。(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1398
【字号】    
   标签: tags: , , , ,

经过繁华的闹市,向来嘴馋的八戒却与美食失之交臂,这其中有哪些寓意?悟空与八戒携手买调和,看似日常生活化的描写,是否有什么隐喻?换个角度看西游,会发现不一样的义趣。

唐三藏师徒脱离驼罗庄污秽胡同后,奔上了逍遥大道。光阴飞逝,转眼就到了炎热的夏季。忽然,取经团队看到前面有座城池,城头上插着一面杏黄旗,上面写着三个大字“朱紫国”。

朱紫国的寓意

在中国古代,官员服饰制中,朱紫色是达官显贵、高官厚爵的象征。朱紫色表示人爵的尊贵,而国是世间货利财富聚集的地方。唐僧自幼为僧,早已断绝世俗之念,自然与人爵无分。神佛定下取经路线,让唐僧途径朱紫国,这个安排有哪些用意?

回顾《西游记》第六十七回,悟空八戒合力铲除了蟒妖,那是一条红鳞大蟒长蛇。蛇,本是至毒之物,大蛇成了大蟒,是说它毒害很大。作者以此比喻人一动贪利之心,随即心计谋算,诡谲百出,这种看不见的恶毒伤害,能伤人于无形,与蟒蛇伤人并无区别。西游故事以蟒蛇之祸害,讥讽贪财好利之徒。故事中的“稀柿同”,稀者,希求;柿者,与市同音,借此言市利,凡是市集之地,必有贸易之利。唐僧通过了“稀柿同”,隐喻唐僧舍身出家,能舍这一生的小获小利,而对于累世的大富大贵,心中仍存幻想,于是西行途中,朱紫国成了必经之地,神佛借此了断他心里的“朱紫”之念。

唐僧自幼为僧,通千经万典,却没有看到“朱紫国”三字,于是悟空揶揄他不识字,言外之意说他心里看重世财而轻法财,即使读遍了千经万典,若仍然没有看透世间万象,到头来终是一场梦。西游作者于开篇诗这一句“打破人间蝴蝶梦,休休,涤净尘氛不惹愁”,点出这章主题。

这么多年来,唐僧长途跋涉,一路西行,然而身份依然没有蜕变,还是那个没有出长安时的身份。所以悟空毫不客气地说他“不识字”,反问道:“亏你怎么领唐王旨意离朝也?”怎么就领了唐王的圣旨,敢去西天取经呢。要是真认字,真的明白了修行的道理,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大的三个字,眼睁睁地看着竟然不认识。

西游故事以悟空唐僧的一问一答,揭晓了唐僧内心深处隐藏的念想,那个通神通灵的智慧之窍,被“朱紫”遮蔽着,使他看不到真理。

唐僧论前世

唐僧进宫倒换关文。朱紫国国王看罢关文,心里十分高兴,问起大唐君臣情况。于是唐僧细数前朝各代,从三皇治世一直数到大唐。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有人称王称霸,有人亡国身灭,大到一个皇朝,小到个体的人,都在得失之间,不停地轮番轮转。

从唐僧论前朝各世,作者为以后埋伏笔,做铺垫。在漫长的历史中,有圣者明君,有贤臣宰相,纵使如大唐这般君正臣贤,也摆脱不了生死轮回;纵使如魏徵这般能识天文、知地理、辨阴阳,有安邦定国的能力,也无法从人间的轮回中超脱。要“打破人间蝴蝶梦”,就得需要求取真经,才能“超度孽苦升天”,回到天上真正的家。

会同馆的寓意

朱紫国国王听着唐僧的论述,叹了一句:“似我寡人久病多时,并无一臣拯救。”这句隐喻是说,朱紫富贵虽是现实,却不是生命的真相,超脱孽苦才是治病的真相。国王因病久未上朝,今天刚上朝,这么巧就遇到了唐僧。国王看了太宗御制的通关关文,心里十分欢喜,传旨在披香殿摆膳,要和唐僧一同共享。

说起来,国王的病其实与唐王的病相同,只不过国王病在身,唐王病在心。这一章回多次提到“会同馆”,“会同馆乃天下通会通同之所”,就点明了这一点。

唐王因魏徵梦斩泾龙,元神被迫到了地狱,害了一场大病;国王因为失去金圣娘娘而忧思成疾。唐王从地狱走了一遭,感叹万民生灵之苦,于是想要超度子民脱离苦海,他期待唐僧取回真经,以超度孽苦升天。国王因久病不愈,放榜招请良医。唐王得不到真经,不能超度脱离孽苦;国王得不到良医,就不能解决生命的沉疴。唐王与国王,二人犹如前车与后辙,唐王是国王之前车,国王是唐王之后辙。事情看上去好像不同,其中的道理异曲同工。

调和的寓意

唐僧进宫倒换关文后,悟空在会同馆让沙僧准备斋饭。因为缺少“调和”调料,没有油盐酱醋,沙僧做菜有些犯难。于是悟空让八戒上街买些调和。西游记的作者善于以隐喻讲述修炼故事,这段看似日常的生活描述,又隐喻什么?

悟空问八戒:“你只知闹市丛中,你可曾看见那市上卖的是什么东西?”人们从来都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说起“买东西”引出一个典故。南宋时,朱熹有个好友名叫盛温和。有一天,两人在巷子内相遇。盛君手中拿着一个竹篮子,朱熹问他去哪儿。盛君说:“我要去买点东西。”朱熹很好奇,问他为什么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

于是盛君为他解释了一番,在五行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间属土。盛温和的篮子是竹子做的,盛火会烧掉,装水装土都会漏掉,所以只能装木和金,因此说“买东西”,不说“买南北”。

在五行中,东为木,西为金,金木并合才会水火相济,作者以“买东西”点明阴阳平衡的道理。在古人的认知中,人体是一个小小的宇宙。修炼人的身体达到阴阳平衡,如宇宙阴阳平衡,可产生万事万物。看上去买调和,买东西,实际上说的是阴阳平衡之道。

八戒听唐僧的话,在闹市中只顾着低头走路,不敢露出欠俊的嘴脸,以免吓着众人,闯下祸事,所以没有看见闹市上的东西,全都当面错过了。闹市,隐喻人的万般思虑,此起彼伏,哄哄嗡嗡犹如闹市。然而,就在这样的闹市中,有心人能找到真正的好东西,美味的东西。

接着悟空列举了无数的好东西。呆子一听到好吃的东西,一个劲地流诞咽唾。可知美味美好的东西,人人都很喜爱,但像八戒一样,虽然进了修炼的门,在没有得到真正修行的要诀之前,却是难以自察自知,自然与之擦肩而过,失之交臂,虽然有现成的美味,却不会享用,不懂享用。

西游记
清代佚名绘《西游记》第六十三回图画。(公有领域)

悟空的嘴着实灵巧,说了一堆的好东西,引得八戒嘴里流涎。八戒说:“哥哥,这遭我扰你,待下次趱钱,我也请你回席。”你请我,我请你,彼此礼尚往来,彼此共济。你看原著的描述,悟空和八戒二人携手相搀,一起出门去买调和,即点出了调和之妙。悟空五行属金,八戒属木(“木生在亥配为猪”“申下生金本是猴”),二者彼此扶持,阴阳调和,犹如车辕车辙,如影随形。@*#

(点阅西游义趣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孟子道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千古名言,其刚正、博大的气魄深受历代文人仰慕。他们甚至化用这句话为名取字,时时激励自己,其中最知名者有唐代的孟浩然,还有元代的一位名臣兼文学大家——张养浩。
  • 特殊的风土,使日本人一直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在文学艺术里,便成了这种“深重的悲观主义色彩”:感叹人生的脆弱和短暂,歌咏转瞬即逝的美景,凝视种种琐碎、微小的细节⋯⋯即使是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名将,留下的辞世诗也多为感叹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句子。
  • 书写黑暗与痛苦,不等于就是消极和局限,相反,一个人如果看不清时代的昏昧、人心的堕落,他对“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势必是肤浅而狭隘的。(北翠╱新纪元)
    书写黑暗与痛苦,不等于就是消极和局限,相反,一个人如果看不清时代的昏昧、人心的堕落,他对“美好”“光明”的理解也势必是肤浅而狭隘的。
  •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枫桥镇,坐东朝西,面对古运河,在晨曦一抹或暮色苍莽之时,于湖水岸边听得入耳的木鼓钟声不觉令人感叹天地悠悠的怀古幽思,人人不由自主的吟唱唐代诗人张继的千古大作《枫桥夜泊》
  • 倘若欣赏一个人,应当如何赞誉?在众多的誉美之辞中,诸如:以玉树临风形容倜傥之士;以云中白鹤形容隐士高洁;以璞玉比喻有潜质而未经雕琢之人;亦或如瑶林琼树,比喻一个人容貌才智出众,犹如风尘外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赞誉,即以镜喻人,百代流芳。
  • 在水浒故事中,每当豪杰出场,必有诗文介绍其名号与绰号。唯独武松出场时,绰号一直空悬未着。
  • 古代的史家并不避讳将神奇的预言采撷入史,三国相关的史料中,关于预言的记载很多,其中不乏采自谶纬之言。
  • 齐国左相出访鲁国,他那豪华的车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鲁国大夫叔孙豹善于预测,当即预料了左相的结局。宴会上,齐国左相举止失礼,叔孙豹辛辣地讽咏道:“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看那老鼠都还有张皮,这人却没有礼仪,不死还等什么?如此辛辣的讽谏,齐国左相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点,概说东汉末年由一统江山分裂为三国鼎立的局势。然而,历史大局的演变,真的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结果吗?
  • 汉灵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一日,沛国谯县的天空中,一只散发着金黄光芒的黄龙,轻盈矫捷地遨翔天际。百姓们纷纷举头注目,大感惊奇,消息也不迳而走,传到了京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