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李堂”字面意思看似让人噤声,这是说仇家恩怨吗?
东汉时,有一人做了一件事,以为别人不知道,杨震当即以“四知”棒喝。您知道是哪“四知”吗?
载运麦子的舟船本行于水上,怎会成了家族的堂号“麦舟”?
让我们一一道来吧。
噤李堂
黄鹤楼是仙迹胜地,传说中蜀汉大将军费祎在黄鹤楼飞升,后来又乘黄鹤归来。《南齐书》志第七记载,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此楼上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载,吕洞宾“登黄鹤楼,以五月二十日午刻升天而去”。在很多的人心目中,黄鹤楼是成仙了道的圣地。
唐代崔颢(约公元704年-754年)留下名作《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气势雄大,与黄鹤楼“天下绝景”相得益彰,从而名震天下。《沧浪诗话》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后来,“诗仙”李白登临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文,由衷地慨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噤李”,指谦逊的李白欣赏崔颢诗才,不在他的题诗上开口吟诗。李白甘心让贤,不与他人争锋芒,于是未题一字,就下楼而去。这就是“崔颢噤李”的由来。后来,崔氏族人以此自豪,故而以“噤李堂”作堂号。
四知堂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臣杨震(公元59年-公元124年),因其博览群书,被当时的儒士称为“关西孔子”。他曾教授学生二十多年,没有接受州郡官府的征召。
邓皇后的哥哥邓骘是一位大将军,能够礼贤下士,为国引荐了不少贤才,比如他推荐了何熙、李嗔等人在朝中任职。当时,杨震、陈禅等人誉满天下,受到百姓的尊敬。邓骘闻讯后,就派人携带聘礼征召杨震、陈禅等人,做自己的幕僚。后来杨震出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在去东莱郡的路上,经过昌邑。此县的县令叫王密,昔日曾受到杨震的推荐,所以一直对他心怀感恩。听说杨震路过昌邑,王密就于夜里看望他。
王密带了十斤黄金,作为馈赠杨震的礼物。杨震看罢,说道:“老友了解您,您却不了解老友,为什么呢?”
王密说:“反正是在夜里,不会有人知道的。”杨震说了一句话,后来成为千秋美谈。他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说没人知道呢?”王密听罢,只好惭愧地出去了。
杨震秉性公正廉洁,他的子孙饮食简朴,出门则步行。有的老朋友劝杨震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终是不肯。他说:“让后世称他们为清官的子孙,以此作为遗产,不也是很丰厚吗?”
“四知”美谈千古流芳,杨氏后人引此为荣,于是以“四知”命名堂号,追忆先祖美德。人能以诚立身,不愧天地,这份独特的遗产,千载不朽。
麦舟堂
范仲淹(989年-1052年)在睢阳任职时,让他的儿子范纯仁去姑苏运五百斛麦子回来。纯仁收好麦子,返还的途中,路过丹阳,遇见了父亲的好友石曼卿(石延年,字曼卿)(994年-1041年),问道:“您在这儿停留很久了吗?”
石曼卿说:“已经两个月了。”在两个月内,他的父母、妻子相继病亡。石曼卿身无余财,无法入殓亡故的家人,所以一直滞留在此地。范纯仁就把装有五百斛麦子的船交给他,而他自己则骑着马回去了。
回到家中,范纯仁拜过父亲后,静静地站在一旁很久。范仲淹问他:“你在东吴是否见到了故友?”纯仁回答:“曼卿的三位至亲去世了,一直未能殓葬,不得已滞留在丹阳。也没有郭元振[注]这样的义士可以帮他,所以束手无措。”范仲淹说:“那为什么不把麦舟给他呢?”范纯仁说:“已经交给他了。”
这就是“麦舟之赠”的由来。后来石曼卿将钱归还范家父子,范仲淹没有接受,于是他在丹阳附近造了“七里桥”(后名“麦舟桥”)以铭记这份恩德。范家父子的义举也成为后世的一段佳话。
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正月,名相富弼为《麦舟图》题诗曰:
“东吴汕客夫蓉主,家有三丧愁未举。睢阳南来美少年,逆旅相逢泣相语。世无援赈空叹吁,意气激烈当如何。麦舟五百岂足惜,一旦委赠宁踌躇。归从便道独徒步,恳恳趋庭道乡故。词组相符唯诺问,千载令人长叹慕。噫公盛德天下闻,当朝柱石称元勋。麦舟义高非所重,后之议者徒纷纭。”
后来,范家后人为缅怀祖上美德,就以“麦舟堂”命名堂号。
注释:《新唐书·郭元振传》记载:郭元振十六岁那年,与薛稷、赵彦昭同在太学读书。有一天,家人为他送来四十万钱。这时,有一个穿着丧服的人来到他的门前,请求他的帮助。那人声称:“我家祖宗五代都没能安葬,希望您能接济我,让我能办完这件丧事。”郭元振听后,也没有问他姓名,就把家人送来的钱全部送给了他,无丝毫吝惜之情。#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卷54
《冷斋夜话》卷10@*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