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解之謎】流落人間的金箍棒 印度德里鐵柱

人氣 4127

大家好,我是扶搖。

説起齊天大聖孫悟空的的金箍棒, 那真是無人不知,何人不曉。當年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 終成正果,神器金箍棒立下漢馬功勞。

孫悟空最後獲封鬥戰勝佛,脫離凡塵去了天界。那金箍棒去哪兒了呢?是功成身退回東海繼續做鎮海神針呢, 還是進了花果山博物館做鎮舘之寶受萬猴景仰?又或者,有沒有被西天大雷音寺的和尚們留下來當了紀念品呢?

說的是笑話,不過也是巧了, 唐玄奘西行取經的目的地——印度,還真的有那麽一根鐵柱, 跟傳説中的金箍棒頗為相似。這就是印度最負盛名的古蹟之一, 德里鐵柱。

柱子立在奎瓦吐勒清真寺(Quw-watul Islam Mosque)的院子中,7.2米高, 直徑40.6厘米, 跟金箍棒「鬥來粗,二丈有餘長」的身量差不多。

不過說兩者相似, 倒不全在於外形, 而在於質地,因為它們都有「金剛不壞」 之身, 永不生鏽。

金箍棒原名神珍鉄,為大禹治水所用,功成之後留在了東海作為鎮海之寶, 到孫悟空取出的時候, 算算已在海水中泡了兩千多年了, 卻依然不腐不鏽。要知道鉄是所有金屬中最容易生鏽的。家裡用過鉄鍋的朋友都知道,哪天用完忘了把鍋擦乾,第二天橙黃橙黃的鐵鏽立馬就附在鍋底了,比雨後蘑菇長得還快。還敢在海水中泡著?怕是不到十年就塵歸塵,土歸土,化成粉末隨洋流飄走了吧?

當然嘍,或許你會説,神器嘛,老君煉丹爐出品,三味真火燒出來的,當然不一樣。

那我們來看看德里的這根鐵柱。柱子據傳是在十三世紀,清真寺建寺之初,被當作建材從某個神廟中移過來的。不過好像用到哪兒都不合適,就留在了院子中,讓它自生自滅。沒想到一年過去了,十年過去了,一百年都過去了,柱子還是立在那裡,任憑風吹雨打,還是不腐不鏽,光潔如初。慢慢地人們都知道了這根柱子的神奇之處,一傳十,十傳百,這鐵柱就成了寺院的招牌。

轉眼七百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新寺已成了今天的斷壁殘垣,而柱子卻還是一塵不染地立在那裡,除了幾處小小疤痕之外,看不到歲月的痕跡,彷彿七百年的時光,對它來講不過只是輕風拂面。

爲什麽不鏽之鉄這麽神奇呢?我們先來看一看鉄是怎樣煉成的。

一般鉄礦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鐵。煉鐵的過程就是把碳和鐵礦石混在一起燒。高溫下碳燃燒後形成的一氧化碳(CO)會結合鐵礦石中的氧形成二氧化碳(CO2),化成氣體飄走,那剩下的就是鉄。然而因為兩個是混在一起燒的, 多餘的碳會混雜在鐵塊之中。所以煉出來的鉄其實嚴格來説,是碳鉄合金。

在潮濕的環境中,鐵與碳憑藉水作為電解質,會發生原電池反應。碳為正極,而鐵作為負極會結合水中溶解的氧重新生成氧化鐵,也就是鉄鏽,從而被腐蝕。

所以從理論上來講,要想鉄永不生鏽,只能把碳除盡。而這在工藝上很難做到。目前含碳量最低的熟鐵純度已經達到99.98%了,在印度這樣潮濕的氣候下,估計也抗不過兩個雨季。而不鏽鋼也只是有層保護膜,耐腐蝕性比一般鋼鐵好而已,碳還在,也就是形成鐵鏽的機制還在,所以時間長了一樣生鏽。

那麽身在凡間的德里鐵柱是怎樣做到能與神器金箍棒相媲美的呢?雖然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們提出了種種說法,認為鐵柱可能含有其他成分,阻隔了鐵的氧化過程,不過至今誰也沒能按照他們的理論,複製出同等質地的鐵塊出來。所以最合理的解釋就是純度極高所致,而不是添加了什麼防腐劑。至於工藝上是怎麼做到的,目前還是個謎。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學者認為鐵柱可能來自於史前文明。柱子上一段古老的銘文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銘文共有三段。描述了一位君王的偉大功績,以及他最後離去時的場景。這位國王姓錢德勒(Chandra)。

有史學家認爲可能指的是公元四世紀一位功績卓越的君王,錢德勒·笈多二世。不過如果鐵柱是那個年代製造的,因爲年代並不算太久遠,中間也沒有歷史斷層,那麽就算製造工藝失傳,也會有大量同時代耐用的鐵器流傳至今,因爲不腐不鏽嘛, 什麽鍋碗瓢盆之類的,是吧?而事實上沒有。

所以有思想比較開明的印度學者認爲鐵柱可能是出自於史前文明, 而銘文所讚頌的君王,很可能就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主人公羅摩錢德勒(Ramachandra)。

羅摩是印度傳説中最偉大的君王,生活在遙遠的上古時期,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猶如中國的三皇五帝。 在位期間,他在神猴哈努曼和猴軍的幫助下殺死了魔王羅波那,確立了人間的宗教和道德標準。

在銘文中是這樣描述這位君王離開時的情景的:「他似乎厭倦了這個世界,就離開了這裡。由於他的功績和功德,他的肉身以實體的形態去了另一個世界。雖然他離開了這塵俗世界,但他的事蹟與美名將永遠在大地上被人們所傳誦。」

這一段就頗爲耐人尋味了。 憑藉「功績和功德,肉身以實體的形態去了另一個世界」,這似乎與中國道家文化中修煉人功成圓滿後的「白日飛升」十分相似。

相傳黃帝就是白日飛升離開人世的。在《史記·孝武本紀》中是這樣描述的:「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就是説啊,黃帝用首山開採出來的銅在荊山之下鑄鼎。完工那日舉行慶功大典的時候,有龍從天上飛來,鬍鬚飄飄,低眉順目請黃帝上背。黃帝會意,騎了上去。在場的妃嬪群臣們見狀也紛紛跟著爬上龍背,一共上去了七十幾個人。其他上不去的只好扯著龍的鬍子。可惜凡心太重,龍鬚斷裂,黃帝的弓也隨之墜落,眾人也掉了下去,眼睜睜看著黃帝離去,抱著龍鬚與弓哭倒在塵埃中。後來這個地方就叫做鼎湖,現在位於河南省靈寶市。黃帝墜落的弓被稱爲烏號。

太史公司馬遷治史嚴謹,像這類上古傳說都是經過實地考證再記錄下來的。所以這則黃帝騎龍昇天的故事,多半真的發生過。其實黃帝平時除了勤於政務,做個好皇帝之外,同時也是個修道之人。被後世尊為道家鼻祖。最後修成之日白日飛升,被龍接走,也算是圓滿歸位。

咱回過頭來說說羅摩。其實羅摩在世的時候跟黃帝一樣,也是個修煉之人。在《羅摩衍那》的敘述中可略知一二:「千餘年以來,當我對外物的渴望仍然不可遏止地滋生出來時,我沉溺於感官享受。因而現在,我要拋棄它們,將我的心領向大梵…」這是說,修去對感官慾望的執著才能走向神之路。

「擺脫傲慢與妄想,克服對惡的依賴,⋯⋯不為痛苦與快樂所牽涉,他們就並非虛幻地走向了那永恆的境地。」這是說,得去除思想中的妄念,達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才能擁有永恆的生命。

《羅摩衍那》最後說道,羅摩向兩個兒子交代好後事之後,同弟弟以及猴軍們一起安心歸了天。這麼多人一起走,結合銘文所敘,真實的場景很可能是與黃帝離世時差不多的,屬於修成圓滿之後的白日飛升。

比如說,可能是這個樣子的:那日,羅摩率眾人焚香祭天,忽然天門大開,仙樂飄飄,兩匹天馬拉著飛車緩緩降落。羅摩和他身邊的人上車後從容離去,消失在祥雲之中。天空中降下五色花雨,伴隨著瀰漫的香氣,經久不散。餘下眾人眼含熱淚,拜倒在地,目送偉大的君王遠去。這一幕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所以後人就鑄了根紀念柱,來緬懷這位偉大的君王,期望以純鐵的不腐之身來鐫刻不朽之事,流傳於後世,以至千秋,以至萬代,直到地老,直到天荒,直到末日來臨,人們已經忘記了神明,忘記天與地初創之時這個世界的美麗,或許,還會有人前來摸一摸, 看一看,然後說:「原來真有神蹟啊。」

這就是德里鐵柱背後的故事。一個古老的靈魂在千年孤寂中默默等待, 等著有人把它寫出來,等著有人可以讀懂的故事。

好了,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感謝您的觀看,我們下期再見。

【未解之謎】節目組製作

歡迎訂閱Youmaker頻道:https://www.youmaker.com/c/UnsolvedMystery
訂閱頻道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訂閱未解之謎telegram群組:https://t.me/wjzmchannel

責任編輯:李維真#

相關新聞
【未解之謎】遠古科技:20億年前核反應堆
【未解之謎】兩位醫生經歷的臨死體驗
【未解之謎】希爾夫婦被外星人綁架的驚悚經歷
【未解之謎】三星堆文明究竟源自哪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