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美術

米開朗基羅(12)《最後的審判》(下)

作品賞析
作者:周怡秀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9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在許多識貨的藝術愛好者或專業人士眼中,《最後的審判》毋庸置疑是當時最偉大的藝術創舉;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認同這幅壁畫的價值。自1541年12月25日壁畫揭幕以後,像切塞納那樣認為畫中「裸體」褻瀆教義的大有人在。

從當時的一些文字敘述中可以看到壁畫引起的反應是兩極化的。如曼都瓦駐羅馬大使Niccolo Sernini寫給貢扎加(Ercole Gonzaga)主教的報告(註二十七)中則興奮地提到:「在我的認知中,沒有人能夠再像米開朗基羅一樣在如此短期內畫出他的新作,因為它巨大又難度高,包含了五百多個其他畫家僅以素描臨摹都困難的人體。雖然作品流露出主教您能想像的美感,批評卻也不少。首先是榮耀的Theatins修士們(註二十八)發難,指責壁畫中裸露私處的人體淫穢不道德(雖然藝術家已經盡量避免),不應該出現在莊嚴的西斯汀禮拜堂……另外有人則譴責無鬚的基督顯得過於年輕,不夠威嚴等等,總之,批評很多。但是傑出的Cornaro主教大人在仔細地檢視過畫作之後,給了正面的評價,他還準備出任何價錢,只要米開朗基羅願意為他繪製一幅壁畫中的任何單一人物。而他是有道理的,因為我認為,在這幅畫中找不到任何在其它畫作中出現過的東西…。這位主教還雇佣了一個畫家臨摹《最後的審判》,即使一刻不停息地趕工,也至少得花四個月的時間……」

天使協助復活者升天,與邪惡拉鋸。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公有領域)

畫家兼理論家Gianpaolo Lomozzo在1563年《夢之書》(Libro di Sogni)這樣描述:「……有的人說壁畫像一群粗野、丑角般的人群在牢籠上攀爬;有的批評那些顯眼的男性器官不僅出現在魔鬼身上,竟也同樣出現在聖徒身上;說畫家幾乎在展示基督和聖凱瑟林的天體,而聖凱瑟林的姿態就像許多女人那樣引起人肉欲的遐想……還有壁畫上方一對擁吻的人物,被批評屬於婚禮或妓院而不適合在這個場合,說法多了。然而這些批評完全忘記或無知於這幅《最後的審判》才真正是全意大利的輝煌(splendid de tout Italy);甚至遠在北方最偏僻國家的藝術家都不惜千里前來觀摩描繪。而才幾個月或幾年,保羅四世就想將它摧毀,藉口是裸體和姿態不雅,不適合於聖彼得教堂。」

剛剛復活的死者。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公有領域)

在批評的聲浪中,最惡毒的是人品低劣的詩人阿雷汀(Pietro Aretino, 稱Aretin)(註二十九);他自1545年起連續發表公開信攻擊米開朗基羅,指責壁畫只賣弄技巧而忽視信仰,表現了「令娼家都要臉紅的東西」;後來又向異教法庭控訴米氏「破壞他人的信念比自己不信的罪更重」、是路德派的異教徒、有同性戀嫌疑等等;還指責他收了錢卻擱置儒略二世陵墓,是忘恩負義的竊賊等等。

拿著船槳驅趕罪惡靈魂的凱龍。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公有領域)

這些誣蔑深深傷害了信仰虔誠、潔身自愛、注重名譽的米開朗基羅,然而他卻一直不屑回應,因為「對他們的勝利是無足輕重的」(註三十)。米開朗基羅向來視人體是創世主的神聖傑作,對於作品引發的爭議十分不解。他苦悶地寫道:「什麼樣的判斷可以如此野蠻地否定(神的傑作),認為鞋子比人的腳高貴;衣服比人皮膚高貴?」這些傷害名譽的攻擊也激發了米開朗基羅日後立傳自清的想法(註三十一)。

1545年,即《最後的審判》揭幕四年之後,保羅三世在壓力下召開了「特倫會議」(Concile de Trente),這是羅馬教廷對新教威脅而做的應變和改革,隨之而來的是對新教和自由派的嚴厲掃蕩,對藝術的規範和審查制度也出爐。《最後的審判》被認定是「淫穢」的,甚至一度面臨摧毀的命運(註三十二)。

被凱龍趕下地獄的惡人。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公有領域)

或許是上天的厚愛,《最後的審判》終究享有了其他藝術家或藝術作品得不到的「特權」﹕1563年最後一次特倫會議,針對《最後的審判》和創作者米開朗基羅「違犯宗教禮儀」的問題做了裁決。會議結論並未如切賽納、阿雷汀或保羅四世主張的摧毀壁畫,而是將若干「不雅」的部份加以遮蔽,包括修改一些曖昧、易引起誤解的人物的姿勢。工作則交給米開朗基羅的畫家友人丹尼爾·達·福特拉(Daniel da Voltera)去執行。當米開朗基羅聽說壁畫要被修改時,他只是淡然地說:「告訴教皇,這只是件小事,容易處理的。只要教皇願意把世界整頓一下,整頓一幅畫是不用花多大力氣的。」修改工程1565年在米開朗基羅死後一年開始,這件差事為福特拉贏得了「內褲商」的謔稱。

復活且長出肌肉的亡靈,聽到天使的號角。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公有領域)

《最後的審判》所引起的爭議,可以說是美術史中對於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度所牽涉的最危險、歧異最大、最激烈的一場論戰。當時的許多畫家、宗教人士、外交官、學者都捲入其中。關於藝術家如何處理這樣的宗教題材,米開朗基羅已經探測到了底線。而在宗教改革戰爭那樣一個敏感的時期,這位當時最偉大的雕刻家、畫家兼建築家,終於還是全身而退。@(待續)

手持受難刑具的殉道聖徒,左起聖布萊茲、聖凱瑟林、聖賽巴斯虔。其中聖布萊茲和聖凱瑟林經過修改。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局部。(公有領域)

註釋:

註二十七:1541年11月19日信。(《米開朗基羅作品全集》,Frank Zollner,ChristofThoenes, Thomas Popper, TASCHEN)

註二十八: 以嚴厲出名的紅衣主教卡拉法(後來的保羅四世,羅馬宗教裁判所的創設人之一)為首。

註二十九: 他是個遊走於各國權貴之間,賣弄文筆口才的艷情詩人。他曾經腆顏向米開朗基羅提供《最後的審判》的構圖,被婉拒後又向米氏索取作品而不得。攻擊米開朗基羅顯然是出自報復,順勢為自己沽名釣譽。

註三十:瓦薩利《藝術家列傳》。

註三十一: 即1551年由米開朗基羅口述,Condivi筆錄的傳記。

註三十二:保羅三世在世時一直保護著米開朗基羅和壁畫,說《最後的審判》是受教廷所托而作。而保羅三世1549年死後先後有儒略三世、馬塞盧斯二世繼任。1555年保羅四世卡拉法即位,不僅取消米開朗基羅的津貼,更揚言除去壁畫。幸因聖彼得大教堂的建築工程仍須借重米開朗基羅之力而沒有下手。

──轉載自《藝談ARTIUM》

(點閱【藝談】系列文章)

(點閱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術愛好者可能會感到訝異,位在西班牙馬德里的普拉多國家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l Prado),竟然收藏數量如此龐大的法蘭德斯畫派大師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作品。這是因為魯本斯經常替國王菲利普四世(King Philip IV)(1605—1665年)作畫,有絕大部分的收藏來自於此。另外,西班牙一位出色的藝術大師維拉斯奎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也受到魯本斯許多影響。
  • 英國鄉村的綠草、藍天和風景如畫的小屋散發出田園詩一般的清新恬淡,這份美妙在約翰‧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的筆下栩栩如生、不可磨滅。這位最重要的浪漫主義風景畫家善於觀察、細緻描摹,他的作品反映出人與自然之間深刻而持久的聯繫。
  • 19世紀末,著名海景畫家愛德華‧莫蘭(Edward Moran)繪製了一系列大膽又富有想像力的畫作,紀念美國重要的海事事件。
  • 國畫美學是重傳神的,形神兼備、意在筆先。既傳藝術客體之「神」,又達藝術主體之「意」,情景交融,主客觀統一,國畫美學於焉完備,馬麟的《靜聽松風圖》展現了這樣的意境。
  • 美國風景畫家弗雷德里克‧埃德溫‧丘奇(Frederic Edwin Church,1826—1900年)在第二次造訪厄瓜多之後五年,創作了一幅日出時分火山噴發的畫作。優美浪漫的構圖在我們眼前展開,首先印入眼簾的是火熱的太陽,以及反射在河面上的陽光。儘管發光的球體被火山噴出的灰色濃霧包圍,但光線仍穿透濃密的火山灰雲,在大地上投射出柔和、溫暖的光芒。
  • 馬遠擅長山水畫,起初師法李唐,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自出新意。《秋江漁隱圖》是他的一幅小品之作,然而畫中現出高超的技法與心意。
  • 安布羅修斯·博斯查特(Ambrosius Bosschaert)以畫筆畫出精準分析的花卉畫,精心安排具有象徵意義的標本,體現荷蘭「黃金時代」(the Dutch Golden Age)的精神。「黃金時代」是一個發現微觀與宏觀的年代。
  • 敦煌壁畫中最為動人的,就是乘風飛舞的仙女,稱之為「飛天」,有的手執樂器,有的手捧花朵,飛翔於天空之中,衣帶飄揚,姿態美妙。另外,在敦煌壁畫之中,最為突出的是「供養人像」,就是出錢修寺塑像的善士施主們的形象。
  • 「聖母領報」(The Annunciation,譯註)是最受歡迎的基督教藝術主題之一。這個至關重要的聖經故事出自《路加福音》。故事中,上帝派天使長加百列(Gabriel)去拜訪一位住在拿撒勒的童貞女瑪利亞。天使長告訴她,她將誕下上帝之子耶穌。起初瑪利亞感到驚訝,質疑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加百列向她解釋說,聖靈要降臨在她身上。瑪麗謙卑地接受了上帝的旨意。
  • 1874年,王家藝術學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倫敦舉辦展覽,展出一位新手藝術家的精美畫作。這幅畫的標題是「點名」(The Roll Call),描繪因克曼戰役(the Battle of Inkerman)結束後的細節。展覽還沒結束,《點名》就已經成為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評價很高的畫作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