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麟(西元1180—1256年)是南宋名畫家,父親是宋光宗、宋寧宗兩朝畫院待詔馬遠。他出身繪畫世家,家中長輩都是畫院畫師,自小受父輩等人的薰陶,繪畫對他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難得的是他不受父輩畫風影響,年紀輕輕,便體認到畫畫一定要能自闢蹊徑。他作畫以寫生為本,走出自己的路,在山水、花鳥、人物等方面都能展現自我風格,在畫史上占有獨立的地位。
晉朝大畫家顧愷之曾云「手揮五弦易,目送飛鴻難」。馬麟這幅《靜聽松風圖》生動地傳達了畫中人凝神傾聽松風的情態,真更勝一籌矣。讓我們一齊來看看,他如何突顯自己的風格呢?
靜聽松風圖
這幅畫畫出高士憩息松間,松枝受風偏向一方,旁邊有一童子侍立。場景是一個不太高的台地上,長有兩棵松樹,一棵很順利地長成大樹,另一棵則命運多舛,可能被雷擊倒,它奮力生長,體形扭曲糾結,高度也矮了半截。
但見高士坐在那橫倒在地的松幹上,他戴冠覆紗,左腳架起,右腳舒展,衣衫微敞,右手輕握衣帶,左手撐於松幹上,拂塵則置於右邊地上。一切宛然都安置到最舒適的狀態,高士靜心凝神諦聽,和自然作最純淨的交流。松葉、藤蘿、帽帶隨風翻飛,好像在一邊助興似的。
高士的五官非常俊美,眉如繪,眼如丹鳳,鼻若懸膽,小鬍子的造型蓋不住他的嘴。精巧的下巴輕微向上,(台灣人稱之為「戽斗」,納福的象徵)。他把臉稍稍偏了過來,眼睛朝右看去,不久後,半瞇的眼一動也不動,似乎定住了。感覺他正全力傾聽!
此時,松濤聲聲,迴盪於蜿蜒的河水、濃霧遮蔽的山峰間。高士靜享著陣陣濤聲給他帶來的舒暢。高士必有所感、所思,一切隨心倘佯,心迴旋於風與松的對話,以致他眼前都空了、無了,視物不見。陣陣松濤的美妙和音正如悅耳之天籟,繼而成為了大宇之音,浸潤他身心。高士這種飄然出塵、心遊物外的情態,不但傳達了與造化相得的陶陶然悠然自適,連抱著什物站在一旁的侍童也看癡了。
南宋馬麟《靜聽松風圖》(經過清晰處理)。(台灣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技法簡介
父業子承,自古視為理所當然,士農工商皆如此。但在馬麟看來,只有一行不行,那就是藝術這一領域,父業子不承乃天經地義之事,因為父子是不同的個體,秉性與天賦不同,兩人表現的藝術作品,不應雷同。
自創一格
那麼馬麟是如何避開他父親的影響而自創一格的?他用了小小手法的變化,自創另一種「皴」。比如岩石,老父一定用斧劈皴,而他石頭的外觀接近他老父,角、面皆類似,明暗也大致相似,可是再仔細分辨他的皴法,岩塊雖頗像其父,但是一邊用幾個小斧劈皴,一邊卻用直線條來畫,偶而也用披麻皴,再以較深的墨色覆蓋之,隱隱展現「自創之心」。
寫實出色
他寫實功力很高,雖然他畫的松樹皮不怎麼美觀,岩石也不太優美,但再怎麼複雜的狀況也難不倒他。我們看他畫的虬曲倒地,萬般艱辛才重生的那段松幹,百叠糾結、露出大小洞眼、缺口、斷口,再加上藤蘿、松葉等等混雜一氣,一般人只能放棄或簡化,但是有實力的畫家不為亂象所惑,在方寸之間,描畫物態詳盡,遠近色澤分明。這必得歷經千錘百鍊才能駕輕就熟,而馬麟就是這樣一個具堅強實力的大畫家!
另外,他畫的人物可以說已進入了化境。我們看他人物畫的衣褶清晰,層次井然;線條遒勁,顯得衣服質料優雅結實,而色調搭配得體(調和色)。在稍顯凌亂的背景烘托下,更增添人物之高貴、有品味。
顧愷之說「手揮五弦易,目送飛鴻難」(據嵇康的詩,作畫時之感言)。的確,畫五指彈琴比畫目送飛鳥飛過容易!也就是要畫得「傳神」很不容易,但是我們看馬麟的高士卻畫得非常傳神,高士眼睛柔和清澈,凝而不動,卻又似動非動。畫家表達出既內歛又內視的眼神,又透過眼神來表達「靜」的方式,這世間有幾人能?
國畫美學是重傳神的,形神兼備、意在筆先。既傳藝術客體之「神」,又達藝術主體之「意」,情景交融,主客觀統一,國畫美學於焉完備,馬麟的《靜聽松風圖》展現了這樣的意境。
——轉自【乾淨世界】藝海逍遙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