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換了又換,法國為何步入左中右三方的難解僵局?專訪前駐法副代表薩支遠老師

2024年1月8日,法國前總理柏納(Elisabeth Borne)辭職,隔天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宣布任命年僅34歲的艾塔爾(Gabriel Attal)接任,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理。

7月8日,法國國會改選第二輪投票結果出爐隔天,艾塔爾向馬克宏提出辭呈。經過將近2個月的政府空窗期,馬克宏決定任命右派的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接任總理。

12月4日,法國國會通過巴尼耶的不信任動議,上任僅3個月巴尼耶政府垮台,他也成為法國史上任期最短的總理。

12月13日,馬克宏宣布中間派的政壇老將白胡(François Bayrou)為新任總理,成為2024年法國的第四位總理。白胡一上任,就必須在短時間內完成組閣、通過明年度預算案的艱鉅任務,維持法國政府順利運轉。

法國政壇在這一年中飽經動盪,在馬克宏任期結束前,似乎難有平靜的一天。究竟,馬克宏好不容易選出的老將巴尼耶為什麼被迫下台?馬克宏為什麼不願妥協?法國的政局接下來又將如何發展?DQ整理出幾個大家可能感到困惑的問題,邀請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曾任台灣駐法副代表的薩支遠老師來為大家解答!

文章插圖

問題一:談判經驗豐富的巴尼耶,為什麼敗在一個預算案?

這次總理被彈劾最直接的肇因,是左派聯盟「新人民陣線」(Nouveau Front populaire)在國會改選獲得最多票後,馬克宏卻拒絕任命新人民陣線的代表為總理。經過不斷拖延,他最終找了經驗豐富的巴尼耶。

當時巴尼耶表示願意跟大家溝通,勉強上台。但修訂預算案的過程中,他雖然聽了各方意見,最終推出的方案卻並未納入,因而促成不信任投票。

巴尼耶雖有跟大家溝通的誠意,可是現在法國的國債實在太高,又受歐盟過度赤字的規定影響,他必須依照歐盟的規定刪減預算,否則可能會影響歐元的穩定性。在沒辦法之下,他最終刪減了社保、退休金、物價等項目的預算。

當然也不排除,各政黨就是要把他搞下來。2027年初起,各個政黨就要開始準備總統大選,剩下兩年多的時間,誰真的願意投身進去幫馬克宏這個忙?而且冷靜地看,這個人實在不適合當總統。從2018年馬克宏剛上任不久,我們就發現他太過獨斷,現在許多分析家也批評他無法掌握現實,而是保持一貫「我最大」的邏輯蠻著做下去。

文章插圖

問題二:好不容易選好的總理掰了,馬克宏的反應是?

12月4日巴尼耶的不信任案通過,馬克宏從沙烏地阿拉伯返回法國後,發表了10分鐘的演講。他表示,自己被選為總統的任期是5年,誓言一定會完成任期。他也指責,不信任案主要是因左、右合作反對巴尼耶,讓國會的秩序陷入混亂,反對左右兩黨的這種做法。

這些發言都對馬克宏自己極端不利。之後隔了幾天,他才第一次召集各黨派人士商討對策,而且明著說不找極右派、新人民陣線。但是現在國會得票最高的是左派的新人民陣線,第二是馬克宏的黨派,第三則是極右派國民聯盟,其他人數都不多。馬克宏將左右兩大黨排除,等於直接排除300多票,剩下的黨派不可能拿到多數,而且他們也沒有任何共識。

馬克宏要求,各黨為了國家安定、通過預算,要想辦法互相妥協。但是起步上,他就已經沒有多數了,而他也不可能接受讓新人民陣線的人選當總理。依照法國的局勢,他應該在不信任案投票結束後,立刻提出新的內閣,但是他又拖了好一陣子才正式和各政黨溝通。他現在的用意,就是把任期做滿、過足乾癮,然後希望利用國會的狀況,說服大家幫他完成預算案。

問題三:馬克宏為什麼就是不願意跟左右派合作?

馬克宏起家時,是以不偏左、不偏右的中間黨派號召,高票當選。但是上任不久,他就展現出獨斷的毛病,例如他的保鑣打人的事件、在議會強推各種法案,以及不尊重政務官、公開發言反駁各部部長等,所以當時在一年內就走了7、8個部長。

2022年第二次選舉時,馬克宏仍舊維持同樣作風,所以在第一輪投票時他的得票就下降了。當時極右派興起,他利用法國民間反對希特勒的記憶,在第二輪投票時呼籲大家團結、阻擋希特勒路線,削減極右派的得票。不過,馬克宏自己的黨派也並未拿到什麼票,反而是左派聯盟得票更多。

馬克宏最初看準左、右兩黨逐漸式微,以中間黨派號召;但是現在,他已經公開排斥極左、極右,這些人他是拉不回來了,就看他自己怎麼變戲法。到目前為止,左右兩端的聲勢都比中間派高,所以這條中間路線,由他來操作是失敗了。

文章插圖

問題四:遠方韓國總統的彈劾案剛通過,馬克宏也有可能被推翻嗎?

希望馬克宏辭職的聲浪很大,許多學者都有寫文章發聲,但是他堅持要繼續做,不下台就是不下台。

不過如果想要推翻馬克宏,可能要等他再做一些壞事。目前法國的民情,還不像南韓那麼激烈,在尹錫悅宣布戒嚴後就立刻群起上街抗議;但是大家對馬克宏非常不滿意,也有小部分群眾開始罷工、抗議,要再觀察抗議會不會擴大。

以馬克宏現在的作風,大家已經清楚跟他玩沒什麼好玩的,所以沒有人會靠攏他、幫忙他,那就會陷入一個僵局。我自己對之後的發展比較悲觀,認為馬克宏變不出什麼花樣,大家也已經受夠他了,覺得你要爛大家就一起擺爛。

問題五:法國的左中右合作,怎麼會這麼難?

總體而言,歐洲國家從19世紀開始,就已經開始努力思考左派與右派、社會主義與自由主義如何調和,已經進行100多年了。在多數民主國家,選民主要的期盼是中間派偏左,因為偏左代表社會福利比較多。以英國為例,哪怕是保守黨,也有社會關懷的精神;本身偏向左派的工黨,則會走中間路線。法國原本的左右派也是如此。

相較歐洲,美國的演進更是慢了100、200年。現在到美國談社會主義,很多人會認為這是妖魔鬼怪,這表示,美國在這方面並未深思,而是往自由主義的方向前進。在這次美國大選中,許多少數族群、貧窮民眾投給川普,也是反映了他們對美國社會關懷系統的失望。

可是現在歐洲各國,中間偏左的政黨,並沒有辦法防止極右派興起,例如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等,都開始有中間偏右、極右勢力上台。因為歐洲的政治演變到現在,民眾已經疲倦了,如果中間、中間偏左的黨派幾番輪替,都沒辦法出現有利領導社會的政黨,極右派興起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面對選民,中間偏左的黨派必須講出新的論述、新的作為,才能提高選民興趣,把老百姓從疲乏期中拉回來。

文章插圖

另外,政治制度的推行,一則是基本概念、意識形態;另一個問題就是人。

像馬克宏這個人就是不行,再好的制度在他手上也沒有辦法。再比如德國前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和現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他們雖然路線相近,但梅克爾就能調和好。所以人的因素還是很重要,一頭栽入意識形態、制度的話,只是答案的一大半,還有一小半是人。

所以,最理想的方式是老、中、青配合。馬克宏喜歡任用年輕人、追求新潮流,但是應付多元的社會,許多時候經驗還是不可取代的。

問題六:那白胡上任到現在......還安好嗎?

白胡是政壇老將,曾經是共和黨的一員,但當時因為與薩科齊(Nicolas Sarkozy)不合,自組中間黨派「民主運動」(Mouvement démocrate),是馬克宏最初的支持者。

白胡上任後,即因兩件事情飽受批評:法國印度洋海外領土馬約特島(Mayotte)12月中遭熱帶氣旋襲擊,災情慘重,死傷可能高達數千人,目前當地也正面臨缺水的困境;然而,白胡沒有到當地安慰災民,反而前往他主政的坡市(Pau)。這一下子,兩件事一起算帳——為什麼救災這麼不積極,以及為什麼不全職做總理,反而還在坡市主政。他被任命的日子是12月13日週五,13號星期五,不知道有沒有影響呢?(笑)

文章插圖

不過,這幾天白胡對於組織政府的諮商十分賣力,他雖然不像馬克宏那樣先排除極右、極左,但左派政黨「不屈法國」(La France insoumise)已拒絕參加。

至於預算案的部分,這幾天有一點新的進展。上週,國民議會幾乎全票通過一項特別法,內容是預算案眼看是來不及在期限內通過了,所以元月起,國家經常性費用得酌情支付、政府債務上限提高、稅收也能照常徵收。

這是臨時變通的短期做法,因為是公開投票,議員們也都贊成,算是對選民有個交代。問題是政府到時候還是得提出預算案。目前的狀況看來,對馬克宏的「拖」有點幫助,但如果再有一次不信任案通過,情況會更加不利。接下來就要再觀察如何演變了。

問題七:如果想持續追蹤法國局勢,有哪些關鍵需要注意?

可以追蹤預算案的進度,如果預算案通過,表示有所進展了;另外還有馬克宏的態度,如果他維持一貫獨斷的方式,法國的政情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社會方面,可以觀察法國的民意會不會過分激烈,例如示威行動會不會越來越多,這個我認為是會的。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