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新政府終於上路 左中右派拉扯的三國時代,新總理如何負重前行?

7月初,法國國會選舉結果出爐,結果出乎眾人意料,由左翼政黨聯盟拿下最多席次、支持現任總統馬克宏的政黨聯盟位居第二、原先呼聲最高的極右派僅位居第三。

由於法國實施「半總統制」,以往也曾出現過這種總統、國會不同家的狀況。不過,過去多是兩大黨派分權,呈現「左右共治」;此次國會選舉後,卻出現「三分天下」的局面。權力究竟該如何分配?法國政壇正面臨比以往更艱難、更緊繃的處境。

而當國會選舉結果底定,新總理由誰來當,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不過,新總理卻遲遲未現,導致法國自7月選舉結束起,就進入將近2個月的政府空窗期。

直到9月5日,總統馬克宏終於決定任命右派政治人物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為總理,卻又引起左派聯盟的大規模反彈。一直到9月23日巴尼耶宣布新政府名單,10月1日在國會發表施政報告,法國的新政府才終於勉強上路。

國會大選之後,新總理的人選為什麼會拖那麼久?新總理巴尼耶要怎麼突破重重難關?法國的新政府接下來還可能面臨哪些挑戰?本文邀請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曾任台灣駐巴林代表處代表、駐法國代表處與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副代表的薩支遠老師,帶領小隊員們一起觀察選舉過後的法國新政局。

【前情提要】左派大勝利?極右翼崛起?強制改選國會後,馬克宏將面對怎樣的法國政壇?


文章插圖

法國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總統6月9日宣佈解散國會,7月7日完成第二輪投票後,新國會於7月18日完成國會主席副主席及各委員會主席祕書處等人事選舉,為這次國會改選畫下了半個句點。因為,另外半個句點就是總理和政府人事的任命,這些重要的程序在10月1日新總理作的施政報告,終於也到位了。實際情況當然還得看這個極端分裂的政局如何才能回歸正軌了。

先後歷時竟然將近三個月,顯然是第五共和下極不尋常的現象,所以本文將先談為什麼要那麼久才完成這些程序;再談新政府的組成及施政相關的分析;再來,就是看未來局勢如何演變了。

選舉過後,天下三分

這次立法選舉的結果是天下三分:左派新人民陣線共得193席,極右派國民聯盟142席,二者相加是335席己過半(總席次為577席,超過289席即過半)。

馬克宏的為共和國聯合黨(Ensemble pour la République)得99席,加上有同盟關係的民主黨人士(Les Démocrates,前Modem)36席、地平線自主派(Horizons & Indépendants)31席,共只有166 席。即使再加上其餘小黨,全部席次也只有242席;其中還包括戴高樂派的47席,該派在國會改名為民主右派黨(Droite républicaine)。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01234

面對這種艱難的三分天下,自比作「木星」(Jupiter)的馬克宏自然難以接受。他也可能是為了繼續保有他的政績,因此仍希望能爭取掌控局勢,所以,並沒有依據一般的做法——即任命得到席次最多的左派人民陣線提出的總理人選露西.卡斯泰(Lucie Castets)並組成內閣。

8月26日,愛麗舍宮(Élysée)冒著強烈反彈,直接公告拒絕了左派人民陣線的要求,理由是該政府立刻會被罷免。

自始至終,馬克宏持續用他選舉使用的三大招之一,即呼籲左中右聯合,支持共和國來進行各種發言及操作。(另外兩招是:呼籲大家聯合阻止希特勒式極右上台,及呼籲強力推行社會福利,照顧中下層人士的左派訴求,也就是使用人民陣線號召。這三招都有歷史記憶的支撐。)

新政府一拖再拖,馬克宏還有什麼理由?

馬克宏在選舉結朿之後,就以巴黎奧運為理由,暫時全力集中在奧運的辦理上,並進行沉澱靜思,為改善局勢而努力。因此7月9日一直到8月8日奧運會結束,組閣一事就暫緩下來。

隨後,又以8月15日重要天主教節日「聖母升天節」長週末為由,將政府動作延至8月19日週一再進行,組閣協商自8月23日週五才公開啟動。結果,就是8月26日週一時,宣佈拒絕左派人選露西.卡斯泰的總理任命。

文章插圖

這些延宕是違反常理的,但是在法律上屬於認知的範圍。簡而言之:法國憲法第八條,確實規定總統任命總理,並依總理建議任命各部部長,但無明文規定其時程;同樣的,新政府上台赴國會報告也是常理的事,但憲法並沒有時程的規定,對報告也沒有細節的規定。

我們常用的「施政報告」一詞,其實是為了方便。照常理,新任總理到國會談的,當然就是他將會如何做。

這一切,就是馬克宏能夠將任命的事,如此拖延而仍舊老神在在的原因。當然其中也必須說,馬克宏是「拖」之外,還有「玩弄」規定的意味。這就是上議院議長拉爾謝(Gérard Larcher)早就撰文點出的觀點。(前文中曾經提及)

文章插圖

所以......這段時間馬克宏在幹嘛?

延宕的這段時間,實際上就是馬克宏用來協調各方意見,談判或做政治交換,來期望維護他以往的政績,重點當然是新總理與新部長們能夠極力的「配合」。

各方揭露的新總理人選,除了上述的卡斯泰女士(惟一高級公務員出身)之外,主要約有四人:二位社會黨籍人士,布阿姆拉納(Karim Bouamrane)與卡澤納夫(Bernard Cazenneuve);以及兩位右派人士貝特朗(Xavier Bertrand)與佩克雷斯(Valérie Pécresse)。

四位均為政壇有名望之士,亂局之中這幾位資望經驗是必要的,未被任命但可能與各人意願有關。

法國新總理巴尼耶,全新登場!

9月5日,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戴高樂派,共和右派47位新議員之一)最終被任命。巴尼耶曾任歐盟執委會副主席、英國脫歐歐方談判代表,資深並以協調能力著稱。

他之所以出線,據觀察另有一原因:在人心浮動及政黨各不信任中,戴高樂派7月底曾特別聚集該黨議員們,對時政提出些具體可行的方案,仔細研商後作出70餘條建議案,稱之為「立法協議」(Pacte législatif)。其著眼點是以實際可行的立法,直接爭取百姓們的好感,進而延續新政府的任期,避開國會三派互不信任的困局,也為未來選舉爭取發言及表現機會。此外,上議院中,戴高樂派議員是131位(總數為348席),應對巴尼耶有所幫助。

文章插圖

巴尼耶的新政府長怎樣?

9月20日,巴尼耶提出部長人選名單,最後與馬克宏達成協議,21日正式宣佈;10月1日在議會作施政報告後,新政府正式成立。

茲分新政府組結構及施政方向,兩點敘述如下:

一、右派、馬克宏派各占一半

新政府共計39人,其中16位部長,23位次長或是國務祕書。這個第45屆第五共和的政府,共和黨人(即前戴高樂派)及復興黨(馬克宏派)平分秋色,各佔11個位子。

馬克宏前政府7人留任,多佔有威權意味的「國家主權部門」(Ministère régalien),例如國防部;共和黨及友好人士則擔任內政、預算及文化等實質重要的部會;其他政黨也視情況負責較次要的部會。總之,是較偏向中間及右派色彩的政府。

此外,各政黨中看來有意角逐2027年總統大選的人士均未入閣,例如右派的貝特朗(Xavier Bertrand),復興黨的達爾馬寧(Gérald Darmanin)和勒梅爾(Bruno Le Maire),共和黨的利納爾(David Lisnard)、佩克雷斯(Valérie Pécresse)和沃基耶(Laurent Wauquiez)等人。 似乎是避免政府內部作業受選舉干擾吧。

文章插圖

二、分歧中尋努力找共識

結構上言,如此大雜燴式的政府,事先並沒有聯盟關係的契約。較之於以往的左右共治方式(cohabitation),規則及共識程度都較低,以致於有人以高要求的「共存」(coexistence exigeante)來形容。關鍵點可能是極右國民聯盟及左派人民陣線均未入閣,而國民聯盟在國會的142席彷彿成為有決定性的裁判勢力。

盡力尋找有共識的方向施政,似乎是惟一能延續任期的做法。一般的看法是:這是一個在痛苦中產生的脆弱至極的政府,且未來在國會中,各政黨以及其領導人的影響增強,國會是否能真正能反應民意值得觀察,還是巴尼耶會尋求百姓支持來平衡國會(戴高樂派有直接訴諸民眾的傾向)。

左右共治(cohabitation)與高要求的共存(coexistence exigeante)有什麼不一樣?

在法國,近20年內曾有幾次出現總統為右派,國會卻選出左派多數的情況。這種狀態下,雙方只好憲法規範的「左右共治」規則治國。反之,總統是左派、國會是右派的情形也如法炮製,各司其職,都以法律為依據。這種狀況已經發生了好幾回,起碼的遊戲規則還算存在。但如今,總統是馬克宏,國會卻呈現三分天下,與先前的情況截然不同。

「高要求的共存」是指在並非左右共治的基本狀態下,各方都拿其他人沒辦法,只好選擇共存。但由於各自的理念、意圖都不一樣,自然就變得「exigeante」(指要求更多、更難以調和)。

左右共治與高要求的共存兩種情況,都是總統與國會不屬於同一黨派,遊戲規則也只得視情況而定。而後面這個詞是最近才造出來的,並沒有法律上的定義,只是退而求其次,對現狀的一種描述而已。

因此,巴尼耶的政策是取各黨派最重要的訴求來推動,力求避免觸及各黨的核心要求。以退休案為例,左派主張完全廢止,而巴尼耶能做的,就是盡可能進行重要的修改。

而財政赤字是眾所皆知的嚴重問題,因此他會盡可能縮小徵稅範圍,比比如針對石油商,在油價大漲下他們都賺了一大筆,就對他們多收一點稅;而對於富人中的極富者,就多收些財富稅。但都先言明,這些都是暫時的措施。現政府能做的,就是在各派的紅線中找一條折中的路。

文章插圖

巴尼耶的施政報告

新總理巴尼耶如期在10月1午後3點,在國會會議廳發表施政報告,先後約一個半小時。經仔細觀看演講影片之後,第一印象是巴尼耶不愧為資深政治人物,可謂從容有序、語句清析、內容明確。

他在演講前後,均以感性語氣先為近期受殺害的女學生靜默哀悼;後來在做結論時,為正在海外維和部隊,尤其是犧牲的將士們致意,引起全場議員起立鼓掌。(而在演講開始時,左派人民陣線議員們都舉著他們的選舉投票證,表示抗議。)

用詞方面,較軟性的用語如傾聽、尊重、溝通、共識,則成為貫穿報告的主線。表達破裂的國會應加強溝通,力求妥協云云。

巴尼耶在報告中講了什麼?

至於報告的具體內容則是,各政黨——尤是左派人民陣線及右派國民聯盟——的主要訴求均列入施政重點,包括:治安、學校、醫療、移民、退休制度、比例投票制、國家外債、環保......等等,都明確的列出工作方針;同時宣佈,最低薪資自11月起提高2%。

時事問題如黎巴嫩與以色列戰爭,以及新喀里多尼亞(Nouvelle Calédonie)的動亂,則在結束前作為結論的一部份。

文章插圖

巴尼耶:馬克宏,別想動我!

這是一個出自新政府的施政報告,馬克宏前政府是有相當大的區別。巴尼耶曾多次的引用憲法說:「總統工作是主持,政府的工作是治理。」(Le président préside, le gouvernement gouverne.)言下之意是,既然不是執政聯盟或是共治,就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吧。

傳統的第五共和的總理,通常是總統的保險絲,意思是如果政府施政引起重大的民怨,就更換總理來護總統,換了總理就好像一切又重新開始一樣。然而這種做法似乎不符合當前的形勢。

圓融之外,巴尼耶的自主性還是有例子可作旁證的。據報導,9月19日晚間,巴尼耶赴總統府提交內閣名單時,一個口袋放的是建議名單,另一邊口袋放的是辭職信,這是對高層干預頻繁的一種反制。

▲巴尼耶強調,自己的施政方針為傾聽、尊重、對話。

基本上,巴尼耶表現出明知處在脆弱的處境,而且最多是兩年半時間,但仍願努力以為國事爭取時間。目前少數執政下,他也並未向議會建議以投信任票表示支持。總的來看,一時間尚不致有投出不信任票的可能性,所以,現在是真正觀察期的開始。

報告後的10月2日,新政府就到國民議會接受議員們的時事發問,主題是國際議題,新政府應該說是上路了。

文章插圖

結論:我們可以從哪些角度觀察法國政局?

▉ 可以暫時喘口氣,但切勿大意

短程看,國會己有罷免內閣及總統的提案各一,正在委員會審議中。政局雖然暫時緩和了,但是不能排除隨時會有再惡化的可能。畢竟共識還沒形成。再者依據憲法,一年內不得再解散國會,就是明年七月前不能解散國會。

▉ 最年輕總理,交棒最年長總理

73歲的巴尼耶接任35歲的艾塔爾(Gabriel Attal)(馬克宏47歲),年齡差別如何?是老中青調和的問題吧?平衡點塑造出來,就可以融合經驗、閱歷、新觀念加上充沛體力的差別吧?

總之,馬克宏一直標榜的「新時代、新世界」,力道越顯無力,甚至某些分析家認為:「他還不知道自已己經敗了。」

文章插圖

▉ 當務之急:還錢

法國的外債相當嚴重,約國民生產毛額的6%,歐盟最低的標準是3%,己被列為外債嚴重國家,必須提交減債方案。

國內年度的預算作業,應在10月1日向國會提出下年度預算案,現在己取得協議延後10天提出,新政府必須加班完成,以免元月起無糧可炊的窘境。

金額上,如今外債總額約3兆8,200億歐元,每年利息支出約500億歐元。當然債務是近15年來累績下來的,只是前總理艾塔爾的經濟部長勒梅爾(Bruno Le Maire)提出的數字較實際狀況低而被詬病。

▉ 法國聲望,逐漸下跌中......

當然,這次國會的解散前後幾國月,在國際上造成議論。但除此之外,綜合近年來各種現象,尤其是中部非洲的排法、中東問題上失聲、俄烏戰爭態度搖擺、海外屬地動亂、歐盟內部影響下落等,都是負面的實例,展現了法國對外關係上的困境。


作者/薩支遠

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國際關係系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博士;曾出任台灣駐薩伊代表處、駐巴林王國代表處代表,駐法國代表處、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副代表,也曾在淡江大學大歐洲研究所、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以及淡江大學、輔仁大學等多所學校法文系擔任兼任副教授;現於中央大學法文系、天肯法文學校授課。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