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勇之事可能。而中庸不可能。然則中庸。又在三者之外歟。 中庸之道。非知無以知之。非仁無以守之。非勇無以强之。故舍知仁勇。則不足以行〉
〈此道焉。非以爲知仁勇即中庸也。使所行合乎知仁勇之事。然非適可而平常。則亦豈足爲中庸哉。故天下可均。爵祿可辭白刄可蹈而中庸不可〉
〈能盖亦姑借三者之難。以形容中庸之尤難耳涂溍生擬疑問中庸稱大舜用其中於民。又稱顔子擇乎中庸。用中與擇中。有深淺與。 答愚甞謂〉
〈能擇中。而後可以見於用中。能用中未有不先於擇中。大舜之用中。因以能爲顔子之擇中。所以求爲大舜之用中。集註謂大舜於善之中。又執其〉
〈兩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後用之。則其擇之審行之至是則不可謂舜非擇乎中也。特大舜生而行之差。易。顔子學而知之。而猶待於用力耳。問中〉
〈庸六章言知。八章言仁。十章言勇而皆及中庸是中庸不外乎三者之中。九章乃言知仁勇可能。似中庸又在三者之外何也 答中庸二章以下。〉
〈變和言庸以德行言。又以知仁勇三達德爲入道之門。自德行而言之。則中庸即三者無過不及處。自人而言之。則資質有近三者。而未能無過不〉
〈及也大舜顔淵子路三章自德而論知仁勇則中庸與三者爲一舜之大知。又能執其兩端而用中。此知之所以無過不及則知即中庸也。顔子之〉
〈擇中。拳拳服膺。此行之所以無過不及。則仁即中庸也。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云云則子路之所當强者。即中庸也鄒霆炎衍義孔子曰。虞舜聖人〉
〈也。猶不自用而取諸人。斯其所以爲大知也與。舜好詢問於人。而且好審察乎邇近之言。然於言之未善者。則隠其惡而不宣言之既善者則揚其〉
〈善而不匿。於善之中又執其兩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後用其中於民。則其擇之精。行之至。斯其所以爲舜之知乎。此知之無過不及。而道之所以行〉
〈也。魏公著句觧子曰。舜其大知也與。不自用而取諸人。所以爲知之大。舜好問而好察邇言。舜好詢問於人。雖淺近之言。尤好審察之𨻳惡而揚善。〉
〈言之未善。則𨻳而不宣。言之善者。則播而不匿。執其兩端執事物之兩端。而量度以取中。用其中於民。然後用之於民。其斯以爲舜乎。必若舜之大〉
〈知。然後知之無過不及。而道常行也〉右第六章〈陳櫟發明此章言。知之事。馬豫緝義此句亦承上章道之不行而言。如舜之知〉
〈而不過。則道之所以行也。錢時融堂管見上章言道之不行病在不知於此特引舜。事以明知故能行。鄒霆炎衍義言舜之用中。〉
永樂大典卷之五百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