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永樂大典/卷023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二千三百三十七 永樂大典
卷之二千三百三十八
卷之二千三百三十九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三百三十八  六模

梧州府二

建置沿革大明清類天文分野禹貢荆州之域粤地牛女之分。秦屬桂林郡。漢。元鼎

六年以其地爲蒼梧郡之廣信縣後兼置交州。領郡七元封五年治蒼梧廣信縣。後又徙治番禺晉宋齊並因之梁。分廣信縣置梁信縣及郡。兼置

成州隋。罷郡。改梁信縣爲封川縣改成州爲封州又罷蒼梧郡。於舊廣信縣置蒼梧縣屬静州。唐。置梧州割藤州之孟陵并賀州之綏越。藤州之戎

城來屬。天寳元年改蒼梧郡。乾元元年復爲梧州。五代屬南漢宋開寳五年省孟陵。戎城。二縣爲鎮入蒼梧。六年復置戎城縣。熈寧四年省入蒼梧。

五年以昭州龍平縣來屬。元豐三年還屬昭州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立梧州路。

本朝爲梧州府。屬廣西布政司。蒼梧志梧州府古蒼梧郡。令治蒼梧縣。按察九峯書。傳曰。舜巡狩崩于蒼梧之野。今零陵郡有舜塜云。爲禹楊州之境。

迺上古蠻夷之國。百粤之地也。秦末。南海尉趙佗并桂林象郡。自立爲南粤王。兹地繫焉。西漢。武帝元鼎六年。討平南粤。以其地爲南海。蒼梧鬱林

合浦交趾九眞日南珠崖儋耳郡屬交州。刺史部治蒼梧之廣信縣。郡領縣十。廣信。䀩平。高要。封陽臨賀。端溪。馮剩。富川。荔浦。孟陵。東漢。更置彰平。

農城二縣。共領縣十二。獻帝建安八年。陸交州刺史爲交州牧。亦治蒼梧十五年始徙治南海焉。吳主孫摧黄武五年。以交趾。日南。九真。合浦。爲交

州。創南海。蒼梧。鬱林。爲廣州郡。遂屬廣州。晉。宋。因之。仍領縣十二。晉。領縣十二。廣信。端溪。高要。新寧。梧陂。孟陵。彰平。農城。端溪臨賀。都羅。武城。宋。領

縣十一。廣信。孟陵。懷熈。思安。封興。蕩康。僑寧遂成。丁留。寧廣。武化。齊。領縣十二。廣信。寧新。封興。撫寧。遂成。丁留。懷然。孟陵。寧廣。蕩康。僑寧。思安。梁。屬

成州。隋平爲封州。大業初。州廢爲蒼梧永平。唐。武德四年置梧州。領蒼梧豪靜。昭平三縣。眞觀八年。割藤州之孟陵。賀州綏越来屬。十二年廢豪靜

縣。天寳元年改蒼梧郡。乾元元年復爲梧州。領蒼梧。戎城。孟陵三縣。隷嶺南道。梁。貞明三年。僞漢劉陟竊據其地。宋。開寳五年。王師平之。尋筓孟陵

戎城二縣。入蒼梧。六年復置戎城縣。至熈寧四年七月。併戎城入蒼梧縣。以戎城爲戎墟鎮。至八年五月。撥昭州龍平縣來屬。元豐三年。復龍平隷

昭州。止領蒼梧一縣。至元十四年 月内。歸附元朝。遂立招討司。招安廣東道末附州郡。十五年改軍民安撫司。領封州。德慶。肇慶。三州。隷廣西道。

十七年陸爲梧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九年。仍撥封州。德慶。肇慶。三州。復𨽻廣東道。梧州路仍領蒼梧一縣。洪武元年五月内。入于

國朝輿地紀勝梧州下蒼梧郡軍事。九域志舜帝南巡。至於蒼梧之野。史記舜南巡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之九疑禹貢。荆州之域。元和志。富州爲

荆州之域。富州。韶州。及梧州。同屬蒼梧郡。當爲荆州之域。越地。婺女牽牛之分。西漢志。蒼梧郡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昭州志。以爲楚越之交。與元

和志不同。姑兩存。秦。取百越屬桂林郡。秦末。趙佗自立爲南越王。其地復屬焉。元和志漢武帝平吕嘉。又以其地爲蒼梧郡之廣信縣。元和志。在元

鼎六年。初南越以同姓趙光。爲蒼梧秦王。漢武平南越。光降封隨桃侯。此據輿地廣記。而西漢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云。隨桃侯趙光。以南越蒼梧

王。聞漢兵至降侯三千户校之。輿地廣記却無秦王字。小有不同。漢於蒼梧郡。兼置交州。通典。梧州註云。領郡七。理於此。武帝初置十三州刺史。武

帝元封五年。置十三州刺史。於禹貢九州之外。加以幽并及文州朔方。爲十三州也。交州刺史部七郡。曰南海。曰鬱林。曰蒼梧。曰九眞。曰交趾。曰令

浦。曰日南。凡七郡統以刺史。東漢志。廣信縣註。引漢官云。刺史治所。去𨿅九千里。而交州刺史。治蒼梧郡之廣信縣。見上漢志註。東漢立交州牧。治

蒼梧。後徙治番禺。輿地廣記云。建安八年。立交州牧治此。十五年徙治番禺。象之謹按東漢初置州牧。在靈帝中平五年戊辰。而輿地廣記云。建安

八年癸未。立交州牧。相去十有六年不同當放。象之謹按通鑑建安五年云。初士燮爲交趾太守。交州刺史朱符。爲夷賊所殺。朝廷遣張津爲交州

刺史。津又爲其將所殺。劉表遣頼恭代津爲刺史。又以吳巨爲蒼梧太守。巨與恭相失。巨舉兵逐恭。恭走還零陵。孫權以步騭爲交州刺史。士燮率

兄弟奉承節度。吳巨外附内違。隲誘而斬之。由是嶺南始服役於權。由是觀之。獻帝時尚名交州刺史。初未嘗置州牧也。第恐以刺史領州牧之事

耳。又元和郡縣志云。獻帝末。孫權以步隲爲交州刺史。遷州於番禺。孫皓時以交州土壞大逺。乃分置廣州理番禺。而交州徙龍編云。晉。宋。齊。梁。陳。

爲郡不改。此據元和郡縣志。而晉宋齊志。蒼梧郡。並治廣信縣。梁。折廣信縣置。梁信縣。及梁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陳。廢梁信郡。改梁信縣爲封川縣。

改成州爲封州。已上並授隋志。而唐志於封州云。本廣信郡。而臨封縣亦屬焉。則所謂廣信。梁信。及成州之名。皆當隷之封州。而蒼梧靜州乃屬梧

州則封州川。於今之梧州已判爲二郡。不應尚隷於梧州也以其舊自梧州折置。而舊志不甚分别。故爲剖析之耳。隋。又廢蒼梧郡。於舊廣信縣置

蒼梧縣。屬靜州。元和郡縣志云。開皇十年罷郡爲蒼梧縣。屬靜州。又云。罷郡於此立蒼梧縣。隋志蒼梧郡自治封川而於蒼梧郡下註云舊置蒼梧

郡。平陳郡廢。則今之蒼梧縣。乃漢蒼梧之郡治也。唐。平蕭銑。置梧州領蒼梧。豪靜。開江三縣。舊唐志云武德四年平蕭銑。置梧州。領蒼梧豪靜開江

三縣。置通典云。蒼梧縣。即漢之廣信縣城也廣西郡縣志云梁折廣信置梁信縣。隋更曰封川。仍徙治於此。仍更廣信曰蒼梧縣。是廣信即今之蒼

梧也。割藤州之孟陵。即漢之猛陵縣并賀州之綏越來屬元和郡縣志云猛陵。本漢舊縣隋省武德重置。屬藤州正觀屬梧州。唐志云。正觀八年。以

賀州之綏越来屬十二年省豪靜其後又省綏越。而開江復隷富州。又以藤州之戎城来屬。元和郡縣志云。本廣信縣地。梁置遂城縣。開皇十年改

爲戎城縣。唐志云。戎城。本縣藤州。永徽中來屬。改蒼梧郡。天寳元年。復爲梧州。乾元元年。容州經畧使僑治於梧州圖經冰井下載。唐大暦三年。容

州刺史元結過郡。目曰冰井。時容州兵亂。容失守寄治於梧。唐末。爲湖南馬氏所有。五代史。馬殷傳。楊行宻表州刺史吕師周奔楚。馬殷使師周卒

兵攻嶺南。取昭賀梧蒙龔富等州。五代。後周時䧟于南漢。通鑑。後周大祖廣順元年。南漢主遣將吳懷恩。以兵畧定。宜連梧嚴富照桞象龔等州。宋

平嶺南地歸版圖。通畧。在開寳三年。省猛陵。戎城。二縣爲鎮。入蒼梧。九域志。在開寳五年。復置戎城縣九域志。在開寳六年後省入蒼梧。九域志。

在熈寧四年。以昭州龍平縣来屬。後復隷昭州。國朝會要云開寳五年廢富州。以龍平縣隷昭州。熈寧五年。自昭州来隷。九域志云。元豐三年。復以

龍平隷昭州。今領縣一。治蒼梧。封川縣。唐更爲封州。隷廣東。蒼梧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漢。蒼梧郡。治廣信縣。隋。立蒼梧縣。於此置郡。開皇十年罷郡止立蒼梧縣。屬靜州。大業三年州罷。復屬蒼梧郡。唐。武德五年於

此置梧州。縣爲倚郭。宋。元。並仍其舊。本朝因之。輿地廣記下蒼梧縣。本漢廣信縣。爲蒼梧郡治。東漢以後因之。隋。

平陳。郡廢。改廣信爲蒼梧縣。唐。立梧州。正觀十二年。省豪靜入焉。孟陵鎮。本猛陵縣。漢屬蒼梧郡。東漢以後因之。隋。屬始安郡。大業初。省入豪靜。後

蕭銑復置。屬藤州。唐正觀八年來屬。更名戎城鎮。本戎城縣。梁。置曰遂成隋。更名屬藤州。唐永徽中來屬。宋。開寳五年二縣皆省入。六年復置戎城

熈寧四年又省。有火桂江始安江。元大一統志今詳按隋志封州云。梁曰梁信。置梁信郡。平陳郡廢。十八年改爲封州元和郡縣志云封州。郡漢蒼梧

郡之廣信縣地也。梁於此置梁信郡。屬成州。開皇十年改爲封州。大業三年罷州。以縣屬蒼梧郡武德四年復置封州。至唐封州尚名廣信郡。則是

封州乃自廣信縣析出置郡。而通典於蒼梧縣下註云。漢廣信縣城即此地。則是蒼梧乃廣信所治。廣信與梁信郡。則二者之名。固不容以相紊也。

宋沿唐舊。元不改。岑溪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陳。以猛陵縣地。置永業郡。隋。開皇十年罷郡爲永泰縣。屬永熈郡。唐。武德五年。分永業縣。置龍城縣。仍於縣置南儀州。貞觀元

年州罷。二年復置義州。五年又罷。以縣屬南建州。六年復置。宋。開寳四年改爲南義州。五年州罷。六年復置。改爲南儀州熈寧五年罷州。以縣来屬。

縣治自皇華墟遷馬。元。仍爲岑溪縣。屬藤州。本朝以藤州爲縣。與本縣屬梧州府。古藤志縣。古名南儀州。秦隷蒼梧。隋開

皇置永業郡。尋爲縣。唐武德四年廢南儀州。及龍城四縣。正觀元年廢南儀州。立南建州。六年又復爲義州。屬嶺南道。開元二年。屬廣州採訪使。天

寳改連城郡。乾元元年復爲義州領縣岑溪。唐末五代。爲劉氏割據。宋開寳四年下嶺南。六年改爲儀州并連城永業入馬。熈寧四年南儀州廢。以

岑溪縣。隷藤州。前代因之。天朝仍隷藤州。九域志下岑溪州東北一百八十里六鄉。當林一銀場。有蘇羅

山龍驤水。郡縣志本南儀州。秦。屬南海郡。漢屬蒼梧郡。晉。以後因之。梁置永業郡。尋改爲縣。後省。隋復爲縣。屬永熈郡唐武德五年置龍城縣。於縣

置南儀州。正觀元年廢。二年復置。五年又廢。六年復置。止曰義州。天寳元年改州爲連城郡。乾元元年復爲義州至德中改龍城縣曰岑溪。宋開寳

四年下嶺南。五年廢以其地入竇州。六年復置。太平興國初。改爲南儀州熈寧四年州廢。以岑溪耒隷。輿地廣記宋。熈寧四年廢。以岑溪縣來屬。故

永業縣本安義。唐至德中。更名故連城縣。武德五年析正義置。開寳六年並省入岑溪。寰宇記南儀州。連城郡。今理岑溪縣。土地所屬。自秦已前與

潘州同。漢置蒼梧郡。今州即蒼梧郡之猛陵縣地也。猛陵縣今梧州界。隋爲永熈郡之永業縣。唐武德五年。江表底定。於此置南義州。及四縣。貞觀

元年州廢。以所領縣入南建州。二年復置義州。還以故縣来屬。五年廢義州。又以縣屬南建州。六年復置義州。又割故縣來屬。天寳元年改爲連城

郡乾元元年復爲義州。宋開寳四年平南越廢入竇州至六年復置。從民之便其三縣仍併爲一縣太平興國初。改爲南儀州

藤縣舊州大明清類天文分野秦屬南海郡漢置蒼梧郡屬縣猛陵之地晉升平五

年分蒼梧。立永平郡。宋。齊。並因之。隋郡罷開皇十年於此置石州十二年又改爲藤州大業三年罷州爲永平郡。唐武德四年置藤州領猛陵等縣

天寳元年改感義郡。乾元元年復爲藤州。初屬南海節度後屬客管經畧五代梁貞明元年爲南漢所有。宋開寳五年省寧風感義義昌三縣入鐔

津。六年移治於大江西岸。熈寧四年又罷南儀州。以岑溪縣来屬。元。復爲藤州

本朝爲藤縣。屬梧州府。古藤志按舊志云。藤州古禹貢九州之外遐荒之地。秦始皇開百粤。屬桂林郡秦末爲南海尉他所據。漢定南海實隷蒼梧。漢

地里志云。屬牽牛分墅。唐志所謂韶石以西。朱崖以東。爲星紀之分是也晉升平五年立永平郡以龍驤將軍陳隱鎮之。今龍驤山由是名。隋。置石

州。改藤州。又改爲永平郡。唐武德四年。復爲藤州。屬南海郡。分其地增置南儀州。亦屬南海郡。五年置鷰州十八年廢燕州。置鐔津縣。縣藤州。熈寧

四年廢南儀州。置岑溪縣。隷藤州。更改興廢不一。今實領縣二。附郭曰鐔津。外縣曰岑溪。鐔津於洪武二年載革。惟岑溪一縣存馬。藤州爲名得之

於隋。至今稱爲古藤。爰自秦漢以來。始入版圖皆羈縻州縣。宋元。因之。大約取備而已。

聖朝渾一天下。是州隨郡内附四民樂業。風俗爲之敦厚馬。今隷梧州府。輿地紀勝藤州下感義郡軍事九域志漢地理志曰。粤地牽牛之分野。即唐志

所謂詔南以西。珠崖以東。爲星紀之分是也。圖經分野門古百粤之地。秦屬南海郡。輿地廣記漢。平南越置蒼梧郡。屬蒼梧郡之猛陵縣地。此據元

和郡縣志。而兩漢志。蒼梧郡下並有猛陡縣。晉志。猛陵縣尚隷蒼梧郡。而於廣州卷末云。晉穆帝分蒼梧立永平郡。而無年月。晉。穆帝分蒼梧。立永

平郡。沈約宋志云晉穆帝升平五年。分蒼梧郡立而宋齋猛陵。尚隷蒼梧。而不隷永平。宋。齊以後因之宋志又南齊志。並有永平郡。隋文平陳廢永

平郡。於此置石州元和郡縣志云在問皇十年。而隋志亦不載置石州一節。階志第云。舊置永平郡。平陳郡廢置藤州又改石州爲藤州。元和郡縣

志云。在開里十二年煬帝罷州爲永平郡。元和郡縣志。在大業三年隋末。䧟賊。元和郡縣志。唐平蕭銑置藤州。唐志云。在武德四年。初領永平猛陵。

安基。武林。隋建。陽安。普寧。戎城。寧人。淳人大賔。賀川。凡十二縣。新舊唐志後以武林屬龔州。普寧屬容州。並止。觀七年猛陵屬梧州。正觀八年。以隋

建屬龔州。正觀十二年。已上四縣之更易。並據寰宇記。而唐志云。隋安賀川縣。係正觀以後併省。而寧人隷容州。永平隷昭州。大賔隷鷀州。後又徙

治安基。而戎城縣割入梧州。已上十一縣并割隷他處。元置十二縣惟存淳人一縣。更名感義云。

鐔津縣未立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漢。本猛陵縣地。晉於此置永平郡。隋置藤州。唐。析置

鐔津縣屬馬。後省入藤州。貞。觀初。復置。宋。開寳五年。省寧風。義昌。感義。三縣入馬。仍屬藤州。元。仍其舊。

本朝。併入藤縣。輿地廣記中鐔津縣。本漢猛陵縣地。隋屬藤州。初州治永平。無鐔津。又有隋安。賀川。寧人。等縣。皆貞。觀後省併。更置鐔津爲州治。以寧

人屬容州。永平屬昭州。故寧風縣。唐武德五年以縣立鷰州。正觀三年徙治長恭。七年更名泰州。徙治寧風。八年徙治安基。復爲鷀州。十八年州廢。

以寧風來屬。故感義縣本淳民。隋置。唐武德中。吏名。故義昌縣。本安昌。唐至德二載更名。宋。開寳五年省寧風。感義。義昌。三縣入鐔津。有鉛穴山。鐸

江。漳江。容縣舊州領三縣今一縣并入本縣二縣改屬鬱林州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秦屬南海桂林象郡。漢置合浦郡屬交趾。其地即合浦郡之合浦縣。宋泰始七年分南浦縣。立南流郡。屬越州。齊梁。陳。並因之

隋。罷郡爲合浦永平二郡地唐武德四年置銅州。貞觀八年。改銅州爲容州。開元中陞都督府。天寳元年改普寧郡。乾元元年復爲容州都督府。五

代。屬南漢。宋爲容州。元改爲安撫司。至元十六年立容州路。大德五年復爲容州。

本朝爲容縣。屬梧州府容州志按漢地里志。古粤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今之蒼梧。蔚林。合浦。交趾俱號粤地。後漢志。牽牛十一度。至婺女七度。晉志。自

南斗十三度。北斗十度。皆曰星紀。吳越之分埜。春秋元命包曰。牽牛流爲荊州。分爲粤國及考唐志。亦以嶺南道爲楊州之境。且析封梧以東至廣

爲星紀分。桞桂以西并容爲鶉尾分。又天文志。謂星紀。鶉尾。以負南海。而韓退之送南海從事竇平序。亦曰。踰甌閩而南皆百越之地。於天文。其次

星紀。其星牽牛。則知南涉越閩。訖蒼梧。逾嶺表。皆不外星紀鶉尾之墟也。漢元鼎中。熒惑守南斗。占曰。南斗越分也。其後越相吕嘉反。漢舉兵誅之。

侯証不差。以是知容在嶺右。介楊州之南。應鶉尾之分。無可疑矣。輿地紀勝下都督府容州普寧郡。寧逺軍節度。九城志古越地。元和郡縣志。於天

文。其次星紀。其星牽牛。圖經引西漢志。以爲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今之合浦等郡。俱號粤地。又引韓退之送南海從事平序云。踰閩而南。皆百

越之地。於天文。其次星紀。其星牽牛。秦。開五嶺。置南海桂林象郡圖經漢。平南奥。置合浦郡。屬交趾刺史。今州即合浦郡之合浦縣地也。此據元和

郡縣志。又圖經云。交趾郡有勾漏縣令。勾漏在普寧北流之間。則又疑其地。隷交趾。然考之東西漢志。及晉志交趾。合浦。自是兩郡。不應強合爲一。

當攷。宋。明帝分合浦縣。立南流郡。元和郡縣志。在泰始七年。故沈約宋志越州下有南流太守。注云新立。則是立於泰始七年也。屬越州。宋志。明帝

泰始七年。立越州南流太守屬馬。則南流郡與越同立於泰始七年也。歷齊。梁。陳。不改。此據寰宇記。而南齊志。越州下亦有北流郡。注云。永明六年

立。元和郡縣志。又云。蕭齊分南流郡置南流縣。廢北流郡置北流縣。尋又省南流。其北流縣屬合浦郡。有小不同。隋。廢郡爲合浦。永平。二郡地。隋志。

永平郡。普寧縣下注云舊日陰石。梁置陰石郡。平陳郡廢。改縣爲奉化。開皇十九年又改名焉。而隋志合浦郡下。亦有北流縣。注云。大業初廢陸川

縣入焉。隋末。蕭銑遣張綉畧定嶺表。唐書蕭銑傳。唐平蕭銑通鑑武德四年。隋合浦太守寗日宣來降。通鑑以合浦郡之北流縣。永平郡之普寧縣。

於今州里北置銅州。此據唐志。元和縣縣志。及廣西郡邑圖。又容州普寧志云。蕭銑略定嶺表。於此置銅州。嶺北流豪石。容川。渭龍南流陵城。普寧

新安。八縣。唐典交州總管丘和以其地來降。與此不同。象之謹按唐志及通典。皆云。唐武德四年。平蕭銑置銅州是銅州之置。乃在平蕭銑之後非

置於蕭銑有土之日也。又按唐志銅州之置。乃割合滴。永平二郡之地。以爲郡。非割交趾郡之地。以爲銅州也。交趾合浦。永平自各是一郡。而唐史

丘和傳。和自爲交趾太守。非兼統合浦。永平二郡也不應引合浦太守來降一節。却逺取交趾。丘和來降所引不類。今併不取。改銅州爲容州。以州

西帶銅山。因以爲名。元和志及唐志。並在正觀八年陞都督府。寰宇記云。在開元中。改普寧郡寰宇記。在天寳元年。置容州管内經畧使。唐方鎮表。

在天寳十四年。復爲容州都督府。寰宇記在乾元元年。增領都防禦使。唐方鎮表。在乾元二年。陞容州經畧都防禦使爲觀察使唐方鎮表。在上元

元年。而容州志。以爲元和中始置經畧。使與此不同。象之謹按韓文公韋公墓誌云。韋册爲容管經略招討使注云。以正元十七年除。是德宗正元

中。已有容管經畧招討使。不應新置於元和中也。容州志所紀非是。今不取。容州兵亂失守。經略使僑治藤梧梧州圖經冰井下載云。唐大曆三年。

容州刺史元結過郡。目口水井。而容州兵亂夫守寄治於梧州。尋復舊。王翃代元結爲經畧。復取容州。徙治普寧縣。唐志。在元和中。初唐嶺南舊五

管。廣桂邕容安南。皆隷嶺南節度。自蔡京制置嶺南。通鑑。在懿宗咸通三年。始奏以廣州爲東道邕州爲西道。又割容管藤巖二州。隷邕管。通鑑。在

咸通三年。又廢容管隷嶺南西道。以供軍食。通鑑。在咸通四年。後復以容管四州。别爲經畧。使。通鑑。在咸通六年。置寧逺軍於容州。通鑑。在昭宗乾

寧四年。五代。朱梁時。寧逺軍節度使龐巨昭。以容州自歸於楚。楚王殷以姚彦章知容州。通鑑。梁太祖開年元年。寧逺軍節度使龐巨昭。當黄巢之

亂。據除振之。巢不敢入。唐嘉其功。以巨昭爲節度使。及劉隱據嶺南。遣弟嵓攻容州不克。巨昭恐。度終非隱敵。與交州防禦使劉昌魯自歸於楚。楚

王遣姚彦章侍兵迎之。彦章至容州。巨昭迎降。楚王殷乃以姚彦章知容州。容州志。龐巨昭以容州附庸於嶺南。亦非也。劉巖遣兵攻容州。姚彦章

不能守。巖遂取容管。通鑑。在梁大祖乾化二年。其地遂屬南漢。宋平嶺南。地歸版圖。國朝會要。在開寳三年。仍爲寧逺軍節度。國朝。會安。及九城志

云。唐防禦經畧。皇朝開寳四年。陞寧逺節度度。與通鑑所紀不同。象之謹按通監。梁開平元年。姚彦章爲寧逺軍節度使。從楚王馬殷之請也。是時

姚彦章已敗。遂不及拜。而容州爲南漢所有。則其爲防禦州。恐在南漢有圖之時。亦未可知。 五代史。叙嶺南諸節鎮。亦云桂州曰静江。容州曰寧

逺。邕州曰建武。廣州曰清海。皆唐故號。五代無所更易。則在唐非防禦州也。明矣。初朝廷禦邉。重西北而輕東南。王拱辰請仿唐制。益以東路之潮。

西路之邕容。各爲總制。與桂廣爲五管。不果行。王拱辰本傳。及儂智高反。樞宻副。使王堯臣。請析廣西宜容邕州爲三路。以融桞象隷宜州。白高竇

當化鬱林象藤梧龍隷容州。欽賔横潯責隷邕州。遇蠻入寇。三路會支郡兵掩撃。令經畧使居桂州。以統制焉。詔狄青審議。青以爲便。後亦不果行。

九朝通畧。在仁宗皇祐四年中興以來因而不改。今領縣三。治普寧。張維廣郡邑圖志云。唐後以禺州之陸川縣來屬本朝開寳五年省欣道渭龍

入普寧。省陵城入北流。先足唐武德四年。以鬱林郡之阿林縣。及鬱平縣地。置綉州。乾封三年。以白州之温水縣更曰峨石。辯州之陸川縣。竇州之

扶萊縣。容州之容昌縣。置禺州。大暦八年。以辯州龍化縣。禺州之温水縣。羅州之南河縣。白州之龍豪縣。置順州。至是廢繡州。以縣入普寧。廢順州。

以縣入陸川。廢禺州。以縣入北流。故今領縣三。普寧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漢。本合浦縣地。晉。析置容昌縣。隋開皇十七年改爲奉化縣十九年又改爲普寧縣。屬藤州。唐武德四年改屬銅州。貞觀中。改

銅州爲容州。縣仍屬焉。宋元並因之。本朝。入容縣。容州志按普寧縣漢合浦地。梁。置陰石縣。隋平陳郡廢。改爲奉

化。開皇十九年。改普寧縣屬藤州。宋。開寳七年廢繡州併欣道渭龍二縣入焉縣治在州西北三百十步大元至正辛邜二月初七日。詔書革去諸

州倚郭縣治。并歸本州。沙汰冗官。减除吏額。增添天下官吏禄秩十分加五。以養忠廉至乙未復奉開設縣治丙申六月初六日。於城内舊基復立

治事。即今已行裁革九域志上普寧五鄉。有容山繡江。寰宇記舊五鄉今三鄉隋置輿地廣記上普寧縣。本漢合浦縣地。後置陰石縣。梁立陰石郡。

隋廢即改縣爲奉化屬藤州開皇十九年。又改今名。唐分屬客州。元和中。州自北流徙治於北。故繡州本二漢阿林縣地。唐武德四年立陵州。六年

更名繡州。天寳元年曰常林郡。宋開寳五年州廢。及省常林。阿林。羅繡。三縣入普寧。故欣道縣。本隋寧人。唐正觀二十三年更名來屬。故渭龍縣。唐

武德四年析普寧置。開寳五年並廢入普寧。輿地紀勝倚郭。元和郡縣志云。本漢合浦縣地。晉分置岩昌縣。隋開皇十七年改爲奉化縣。十九年又

改爲普寧縣。屬藤州。永平郡。隋志藤州永平郡。普寧縣下注云。舊曰陰石。梁置陰石郡平陳郡廢。改縣爲奉化。開皇十九年又改名普寧縣。二書所紀

不同。象之謹按隋志。承梁舊縣名。必不差互。當從隋志。容州志云。唐武德四年。自藤州割屬銅州。正觀中。改銅州爲容州。又屬容州。元和郡縣志

云開元中移郭下北流縣於西南六十里。又自州移普寧縣於郭下。唐志云。元和中徙治普寧。年月少有不同。宋會要云。開寳五年。廢省欣道渭龍

二縣。及繡州省常林阿林羅綉。三縣入焉。懷集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漢。本四會縣地。晉置懷逺縣屬新會郡隋。初省。後復置屬廣州。唐。武德立威州。州罷置興平。霍青威成。三縣。屬南綏州。貞觀

十三年州罷。析興平等三縣地置懷集縣。屬廣州。開元間。省游水入馬。宋仍其舊。元屬賀州

本朝屬梧州府。昭潭志古南越之地。漢五羊郡之屬邑。名懷集隋。唐。宋。仍舊至前元隷賀州所屬。今如故。元一統志宋。至元十三年。收附之後。十五年

草賊劉道平作亂廣西道宣慰朱國寳統兵平之就撥隷賀州鬱林州 親領縣四舊二新二傳白 興業 北流舊屬容州陸川舊屬

容州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古粤地。翼軫楚分。秦。置桂林郡。漢元鼎六年更桂

林爲鬱林郡。晉。以下皆因之。梁置定州又改爲南定州。隋改爲尹州大業初。改爲鬱林州。尋改爲鬱林郡。唐武德四年置南尹州貞觀八年曰貴州。

麟德二年。析貴州之石南。興業鬱平。三縣。置鬱州。乾封元年。又更名鬱林州。天寳元年。改鬱林郡乾元元年復爲鬱林州。五代地屬南漢宋。元。爲鬱

林州本朝。屬梧州府。鬱林志謹按嶺南諸州。上古號爲蠻夷之國百粤之地。秦末

南海尉趙佗。并桂林象郡自立爲南粤王。兹地繫馬。漢元鼎六年討平南粤。以其地爲南海。蒼梧蔚林合浦。交趾。屬于交州。至孫吳時。以蒼梧屬廣

州郡州治建於興業縣之蔚平鄉。唐武德三年。自蔚平鄉又遷于興業縣之興德鄉。至道二年間。從興業縣興德鄉。復移於南流縣城西。有一池注水

晝夜澄清。其形如甌。以是名郡曰西甌。唐高祖武德四年。以興德蔚平更于蔚林。興業縣屬焉。故號爲鐵城。宋紹興七年。復以白州來屬。即今博白

縣也。而蔚林統轄南流。博白。興業。三縣。元朝仍之。至聖朝革南流縣。而以博白。興業。三縣隷焉。九域志中下而流四鄉。録鵶一鎮有

大龍山牢江。興地廣記下鬱林州。古蠻夷之地。春秋。戰國。爲西甌。秦。立桂林郡。後爲南越尉陁所并。漢以後。屬合浦鬱林。二郡。隋平陳郡廢。屬尹越

二州。大業初。復屬合浦。鬱林。二郡。唐立牢。黨鬱林。三州。天寳元年爲定川。寧仁。鬱林。三郡。五代時。爲南漢所有。宋。開寳七年。廢黨牢二州。政和元年

廢白州。皆入馬。今縣三。輿地紀勝下鬱林郡軍事。九域志古南越地。前漢爲牛女分野。至唐志。乃以南越分屬翼軫。其曰韶康廣端封梧藤羅雷崖

以東爲星紀。星紀年牛女分也。其曰桂桞鬱林富昭蒙龔繡容白而西。又安南爲鶉尾。鶉尾翼軫分也。一越之地。而兩隷星分。豈非以昭廣諸州近

東。而以屬牛女。桂桞鬱林諸州近西。而以屬翼軫乎。此據圖經。秦。平百越。置桂林郡。賈誼過秦諭曰。南取百越。以爲桂林象郡。漢平南越。改桂林爲

鬱林郡。漢志。武帝元鼎六年。更桂林爲鬱林郡。王莽改曰鬱平。漢志晉。宋齊。因之。圖經高宗析貴州之石南。興德。鬱平縣。置鬱州。唐志云。麟德二年

析貴州置鬱州仍祈石南置興業縣麟德二年又更名鬱林州唐志在乾。封元年。改鬱林郡。天寳元年。復爲鬱林州。乾元元年。五代。劉氏竊據其地

五代史年𡊮。屬南漢。宋。平嶺表。地歸版圖。開寳四年。廢黨牢二州。以其屬縣來屬。省六縣地入焉國朝會要在開寳七年自興業縣。遷州於南流。至

道二年。中興以来。廢白州。仍以博白縣來屬。今屬廣南西路。領縣三。治南流。廣西郡邑志云。先是武德初。以傜洞置牢州立觀後。以容州之南流潘

州之定州。川縣。隷牢州又永淳初。開古黨洞置黨州。以右西甌地。置撫安善牢等八縣。永淳二年。析黨州置平琴州。建中二年州廢。復隷黨州。又

武德初。以合浦縣。地。置白州。有博白。龍豪。建寧。周羅。南昌縣。龍豪後隷順州。本朝開寳五年。有鬱林。興德。入興業。廢白州。以南昌。周羅。建寧。入博白

隷廉州。七年廢牢州。黨州以其縣入南流來屬是年復置白州。紹興六年廢白州。以博白縣來屬。今領縣三。元大一統志漢元鼎六年南越更桂林爲

鬱林郡領縣十二。布山安廣阿林廣鬱中潘桂林潭中臨塵定周增食嶺方。王莽改鬱林郡曰鬱平晉領縣九。布山。阿林。新邑。晉平始建鬱年。領方

武熈安廣。宋又增領縣八。建初。賔平。成化。新林。龍平。安始。懷安。綏寧。晉之始。建武熈安廣三縣。其後或廢或更未詳。宋又有歸化。中貴。建安三縣通

十有七。齊領縣十五。布山。鬱平。阿林。建安。始集。龍平。賔平。新林。綏寧。中貴嶺方。歸安。歸化。晉平。武化。梁置定州。又改爲南定州。隋平陳改爲尹州。大

業初改爲鬱州。尋改爲鬱林郡。元和郡縣志云。以爲陳天嘉二年。置石南郡。開皇十年改爲石南縣。武德四年於縣置鬱州。貞觀六年廢以屬貴。乾

封元年又置鬱林州。與諸書所記不同。今按寰宇記。興業縣。本石南縣。梁置石南郡。隋屬鬱林郡。唐貞觀中。屬貴州。則是興業縣。亦曾併入貴州矣。

及麟德二年。始分貴州之石南縣。置鬱林。乾封更鬱州爲鬱林州。特諸書不詳載。貴州分置一節。而兩郡各自爲廢置。故不甚相屬耳。若以貴州鬱

林二州廢置而參觀。則元和志之所紀。亦自有理。於隋唐二志。初無所疑滯也。領縣十有二。鬱平嶺方。阿林。石南。桂平。馬度。安成。寧浦。樂山。鬱林。嶺

山。宣化。唐武德四年平蕭銑。置南尹州。貞觀八年曰貴州。寰宇記。改爲鬱林郡。隋末廢。唐麟德三年。分貴容二州置鬱州而失載。南尹州又曰貴州。

舊圖經。又於平蕭銑置南尹州。領三縣。後置鬱林州。更無本末。今不改。南流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隋爲北流縣。屬合浦郡。唐武德四年析置南流縣。乾封二年屬牢州。宋開寳七年罷牢州。屬鬱林州。元仍其舊。

本朝併入鬱林州輿地廣記中下南流縣。本隋北流縣地。屬合浦郡。唐屬牢州。爲州治焉。宋開寳七年廢州。省定川。宕川。二縣入南流來屬。而自鬱林

縣。徙州治此。故撫安縣。本西甌之地。唐永淳元年。開古黨洞。立黨州并置撫安。善勞。善文。寧仁。安仁。懷義。福陽古符。八縣。二年析安仁以下四縣。立

平琴州。垂拱三年州廢。神龍元年復置。天寳元年。黨州曰寧仁郡。平琴州。曰平琴郡。至德中。更安仁曰容山。後廢平琴州入黨州。後又省善文。寧仁。

福陽。古符。四縣開寳七年廢黨州。省撫康。善勞。文山。懷義。入南流。有大龍山。牢江。輿地紀勝倚郭。南齊志。北流郡無縣又有南流郡。唐志。牢州南流

縣。本隷容州。元大一統志宋會要云。開寳七年廢黨牢二州。以南流縣來隷。仍省牢之定川。岩川黨之容山。懷義。撫安。善平。凡六縣並屬焉。至道初。於

此爲州治。自後無所更革。元因之。北流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漢合浦縣地。隋置北流縣。在廉州界。屬合浦郡。唐武德四年。析置容昌等五縣。後省入焉。開元間。移於今治。宋元並屬容州。

本朝以容州改爲縣。屬梧州府。本縣改屬鬱林州。容州志按舊志云。北流縣。隋合浦郡。大業初。以陸川地入焉。唐武德四年置銅州。領北流等八縣。貞

觀元年改銅州爲容州。併以縣屬。宋開寳二年廢禺州。併扶萊羅卞陵城等縣來屬縣在州西六十二里。九域志四鄉。有句漏山。江水。輿地廣記隋

置屬合浦郡。唐武德四年立銅州。貞觀八年曰容州。元和中。州徙治普寧。故禺州本東峨州。唐乾封四年。析曰辨竇容四州置。總章元年更名。天寳

元年曰温水郡。宋開寳五年州廢。及省峨石扶萊羅辨三縣入北流。故陵城縣。唐武德四年析北流置。開寳五年省入。有句扇山。縣南三十里兩石

相對。口闊三十步。俗號鬼門關。漢馬援討林邑經此。刻石紀事。龜趺尚存。唐李德裕謫崖州。過關詩云。一去一萬里。千知千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

鬼門開。輿地紀勝新唐志云。武德四年。析置豪石。宕昌。南流。陵城。新安。五縣。正觀十一年省新安。後又省豪石宕昌。元和郡縣志云。北流縣本在州

郭。開元中移於今理。元大一統志建炎以來不改。國朝因之。陸川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漢合浦縣地。隋置陸川縣。屬合浦郡。大業初。罷陸川縣入北流縣。唐復置屬南巖州。貞觀八年屬潘州。總章元年屬東峩州。

二年屬昌州。開元二十四年割屬容州。宋開寳九年。移治公平淳化五年復徙治温水縣。元因之。屬容州

本朝以容州改爲縣。屬梧州府。本縣改屬鬱林州。容州志按舊志云。陸川。隋置合浦郡。大業初。廢入北流縣。唐武德四年復置南岩州。貞觀八年屬播

州。總章初廢。屬東峩州。二年屬昌州。唐開元中屬容州。宋開寳七年併順州入焉。縣之治地名公平。淳化五年。移於故温泉縣古城。即今治所也。縣在州西

南。一百六十七里。九域志六鄉。博當一鎮。有鷄籠山。龍化水。寰宇記西南九十里。二鄉。按通典作羅竇縣。輿地廣記唐屬東峨州。唐末。來屬故順州

順義郡。唐大暦八年。析禺羅辯白四州置。宋開寳五年州廢。及省龍化。温水。南河。龍豪。四縣入陸川。輿地紀勝謹按杜佑通典。容州領縣六。而無陸

川縣。禺州領縣三。而陸川隷焉。杜佑通典。乃在德宗之時。陸川縣尚屬禺州。不應開元二十四年乃先屬容州也。由是言之。則唐志載唐末来屬容

州之說。似亦有理。當從唐志宋會要云。開寳七年廢順州。省龍豪。温水。龍化。南河。四縣入焉。九年移治公平。淳化五年。復徙治温水縣。元一統志建

炎以來不改。國朝因之。博白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秦屬象郡。漢爲合浦縣地。屬合浦郡。唐武德四年析置南州。併置博白縣。取博白山爲名。六年改南州曰白州。仍以縣屬焉。

宋開寳五年罷白州。以縣屬廉州。七年復置白州。政和元年復罷白州。以縣來屬。三年復置白州。紹興六年。復罷白州爲博白縣。屬鬱林州。元仍其

本朝因之。鬱林志縣本古白州之地也唐武德四年。以其地屬於交州。領博

白。浪平。周羅。龍壕。淳良。建寧六縣至德六年。以浪平淳良二縣。屬入南昌郡。天暦八年。以龍壕屬順州開寳四年又廢周羅建寧二縣。止存博白縣

入廉州。紹興七年復以白州博白縣隷鬱林州轄焉。今號爲古白舊址也。九域志六鄉。馬門一鎮。有鍾山。博白溪。寰宇記舊一鄉。今四鄉州所理。唐

武德四年。析合浦縣地置博白縣以博白江爲名。博白山。在邑界。郡縣志天寳元年。改州爲南昌郡。乾元元年復爲白州。宋開寳五年廢白州。省周

羅。建寧。南昌三縣。入本縣隷廉州。七年復置白州。仍以縣隷焉。政和元年再廢白州。以縣來隷。三年復置州。以縣還舊隷。紹興六年。詔廢白州爲博

白縣來隷。興業縣

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梁本石南縣。置定州。陳置石南郡。隋開皇十年改郡爲石南縣。屬鬱林郡唐貞觀中。屬貴州。麟德二年。析石南置興業縣。屬

鬱林州。宋開寳五年。省鬱平。興德。二縣入焉。元仍其舊。本朝因之。鬱林志縣。古本南石郡地也。唐高祖武德四年。改爲南尹州。貞觀

八年。撥入貴州屬焉。麟德二年。改爲興德蔚平縣。後又更爲蔚林縣。建中二年又改爲興業縣。屬蔚林州所轄。至今因之。其邑四圍皆石山。其色如

鐵。因其名曰鐵城也。九域志州西北七十八里。三鄉。有北斗山。小江。輿地廣記唐貞觀屬貴州。麟德二年以石南立鬱州。乾封元年史名鬱林州。而

析石南置興業縣。後州徙治鬱林。而省石南入興業。後又徙治興業。輿地紀勝舊唐志云。石南縣州所治也。麟德二年析石南置興業。又云。析貴州

之石南。興業。鬱平三縣。置鬱州。乾封更爲鬱林州。縣亦屬焉。宋會要云。開寳五年省鬱平。興德二縣。隷興業縣。圖經云。縣有鐵城。四圍皆石。其色如

鐵。舊州治其中。至道二年。州移治南流。遂廢之。分野

梧州府蒼梧志漢書地里志云。蒼梧郡。係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鬱林州鬱林志漢書地里志。嶺南爲百粤之地。係牽牛婺女之分野。

至到梧州府

州境蒼梧志東西。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三百六十里。 東至封州封川縣界。地名思扶。二十五里。 西至藤州界。地名平琴村。一百里。 南至岑

溪縣界。地名牛嶺。一百六十里。 北至賀州界。地名界牌鋪。二百里。 東到封州封川縣城。八十里。 西到藤州城。一百四十里。 南到岑溪縣城。

二百九十里。 北到賀州城。三百里。 東南到瀧水縣城。三百四十里。西南到容州城。三百里。 東北到開建縣城。二百三十里。 西北到平樂

縣城。四百一十五里。 水路。州東通封州。三十五里。 州西通藤州。九十里。 州西北通平樂府。二百八十里。 州北通賀州二百六十里。

岑溪縣古藤志水路西北下至本州。二百里。 陸路西北下至本州。一百八十里。 東至梧州府蒼梧縣界。八十里 南至高州府信宜縣界。一百

四十里。 西至容州界。 八十里。 北至本州界 二十里 東南到高州信宜縣界。二百二十六里。 西南到容州界一百一十里。 西北到本州界。

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梧州府蒼梧縣界一百三十三里。藤縣古藤志水路南上容州界。二百二十里。 西至潯州府。平南縣界。一

百二十里。 東北下至梧州府蒼梧縣。一百里。 陸路東北下至梧州府蒼梧縣界。一百里。 西南上至梧州府容州界。二百里。 西北上至潯州

府平南縣界一百五十里。 東至梧州府蒼梧縣界。八十里。 南至高州府信宜縣界三百里 西至潯州府平南縣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平樂

府立山縣界。二百一十里。 東南到高州府界。三百六十里。 西南到梧州容州界。一百八十里。 西北到平樂府立山縣界。八十里。 東北到梧

州府蒼梧縣界。四十里。 州境廣狹 東西二百三十里。 南北五百一十里。 東南至西北。一百四十里。 西南至東北。二百二十里。 東至梧

州界。八十里。 西至潯州平南縣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高州界。三百里。北至昭州立山界。二百一十里。 東南到高州。三百六十里。 西南到容

州界。 一百八十里。 東北到梧州界。八十里。 西北到昭州立山縣界。八十里。 東至蒼梧八十里。 西至普寧界。八十里。 南至信宜縣。一百五

十里。 北至鐔津界。二十里。 東南到信宜。二百三十里。 西南到普寧界。一百一十里。 西北到鐔津界。二十里。 東北到蒼梧界。 五十五里。

容縣容州志水路西上至北流縣。七十里。 東下至藤州。一百二十里。陸路西至蔚林州界。八十五里。 南至信宜縣界。一百三十里。 東至藤州

界。五十五里。 北至潯州平南縣界。一百三十里。 東至藤州鐔津縣思羅村。水路一百二十四里。 西至蔚林州妙林村爲界。陸路八十五里。

南至高州信宜縣特亮村爲界。陸路一百三十里。 北至潯州平南縣界潯邉村陸路一百三十里。 東南到藤州岑溪縣。二百里。 西南到化州

城四百五十里。 東北到藤州城。二百里。 西北到潯州城。三百里。州境廣狹 東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二百六十里。

懷集縣昭潭志東至廣東四會縣界。一百七十里。 南至廣東德慶府端溪縣界。二百五十里。 西至賀州信都鄉界。一百一十五里。 北至廣東

連山縣界。二百里。 東南到廣東肇慶府界。八十里。 東北到廣東陽山縣界。九百里。 西南到廣西梧州府界。五百里。 西北到湖南藍山縣界

九百里。鬱林州鬱林志東至容州北流縣界。六十五里。 南至容州陸川縣界。二

十五里。 西至廉州石康縣。一百五十里。 北至貴州。一百二十五里。東北到貴州。一百五十里。東南到廉州石康縣。三百里。 西南到陸川縣。

四十里。 西北到貴州。四百里。北流縣寰宇記東西

至東京。五千六十里。 東北至西京。五千四百八十里。 北取藤州路。至長安五千九百一十里。 東至藤州。二百五十九里。 南至竇州。二百里。

西至禺州。一百八十里。 北至龔州。二百里。 東北至藤州。陸路二百一十里。 水路三百一十里。 西南至牢州。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黨州。一

百五十里。 東北至南儀州。九十里。陸川縣元大一統志北至上都。七千二十七里 北至大都。六千二十七里。

東至本州。一百六十七里 東至北流縣界峩石鄉。八十里。 南至化州石城縣界陽村。一百三十里 西至鬱林州博白縣界北旺村。六十里。

北至鬱林州南流縣界下陂村。九十里。 東到高州路茂名縣。四百里。西到鬱林州博白縣。一百二十里。 南到化州石城縣。二百里。 北到鬱

林州南流縣。一百一十里。 東南到高州路茂名縣。四百里。 東北到北流縣。一百一十里。 西南到鬱林州博白縣。一百一十里。 西北到鬱林

州南流縣。一百一十里博白縣鬱林志東至容州陸川縣蔣村。三十五里。 南至化州石城縣北

立江。一百四十里。 西至廉州石康縣永平鄉。三十五里。 北至本州。七十里。 東北到容州陸川縣。五十里。 東南到容州界。九十里。 西南到

廉州石康縣界。二百二十里。 西北到本州管下。興業縣界。五十里。興業縣鬱林志東至鬱林州界。二十里。 南至鬱林州界。二十五里。 西

至廉州石康縣界。五十里。 北至貴州都缺鋪。五十里。 東南到鬱林州。一百二十里。 東北到潯州府貴平縣。一百一十里。 西南到博白縣。七

十里。 西北到欽州靈山縣。一百五十里







永樂大典卷之二千三百三十八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