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道邕
鄭道邕 | |
---|---|
出生 | 生年不詳 北魏 |
逝世 | 卒年不詳 北周 |
職業 | 北魏、西魏、北周官員 |
鄭道邕(?—?),字孝穆,晚年避周武帝宇文邕諱,以字行[1],滎陽郡開封縣(今河南省開封市祥符區)人,出自滎陽鄭氏北祖第三房,曹魏將作大匠鄭渾十一世孫,北魏、西魏、北周官員。
生平
[編輯]鄭道邕的祖父鄭敬叔是北魏潁川郡濮陽郡二郡太守、滎陽郡中正,父親鄭瓊是北魏范陽郡太守,死後被贈予安東將軍、青州刺史。鄭道邕從小就嚴謹厚重,以清靜自守而自居,還未到二十歲,就涉獵經書和史書。鄭道邕的父親和叔叔一共四人都很早去世,鄭道邕在同祖父的堂兄弟中年紀最大,對於四家的弟弟們加以撫養教育,就好像對待同母的兄弟一樣,家庭之中都和悅愉快。北魏孝昌初年,鄭道邕以太尉行參軍為起家官,轉任司徒主簿,此時盜賊像蜂群一樣紛紛而起,鄭道邕出任假節、龍驤將軍、別將,多次立下戰功。永安年間,鄭道邕改任冠軍將軍、持節、都督,跟隨元天穆討平邢杲,升任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太師咸陽王長史。魏孝武帝元修西遷時,鄭道邕跟隨入關,出任司徒左長史,兼任臨洮王友,獲賜永寧縣侯的爵位[2][3]。
西魏大統五年(539年),鄭道邕代理武功郡太守,改任使持節、驃騎將軍,代理岐州刺史、岐州都督,在任沒多久就有能幹的名聲,朝廷以其本官加通直散騎常侍。當時王羆擔任雍州刺史,欽佩鄭道邕的良好政績,派遣使者送去書信,極力加以讚賞。鄭道邕所管理的岐州百姓先前長期遭受戰亂流離失所,饑荒連續不斷,幾乎全逃散了,鄭道邕到任之時,當地只有三千戶人家。鄭道邕努力安定撫慰老百姓,遠近之人紛紛前來定居,數年之間,戶口增長到四萬家。每年考核官員政績,鄭道邕都是全國第一。宇文泰讚美鄭道邕,賜給他的書信中說:「知道您在京畿附近任職,留心治理政務之術。革除凋敝的風俗,使禮教興起而盛行,害怕戰亂的百姓,攜老扶幼紛紛歸附。昔日郭伋在并州行善政,賈琮在冀州受到極大的讚譽,以他們和你相比,他們都要覺得慚愧。」於是徵召鄭道邕擔任京兆尹[4][5][6]。
大統十五年(549年),南梁雍州刺史、岳陽王蕭察自稱藩屬歸附西魏,當時朝廷議論派遣使者前去,大範圍的挑選人。宇文泰對著內外大臣一一查看,沒有超過鄭道邕的。大統十六年(550年),西魏以鄭道邕代理散騎常侍,持節與榮權前往策拜蕭察為梁王[7][8]。鄭道邕出使返回後,因為符合旨意,晉升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當年,宇文泰親自領兵東征,任命鄭道邕擔任大丞相府右長史,封金鄉縣男,食邑二百戶。西魏軍隊到達潼關後,宇文泰命令鄭道邕和左長史長孫儉、司馬楊寬、尚書蘇亮、諮議劉孟良等人分別掌管各方面的事務,並命令鄭道邕負責接待關東前來歸附的人士,鑑定他們的才智和德行分別任用,鄭道邕安撫招納、品評任用的工作做的很得當。大將軍達奚武領兵進攻漢中郡,鄭道邕被任命為梁州刺史,因為患病沒有到任,出任中書令,賜姓宇文氏,不久因為患病免去官職[9][5][10]。
周孝閔帝宇文覺登基後,鄭道邕出任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爵位晉升為子爵,增加食邑總計一千戶。晉公宇文護擔任雍州牧時,徵召鄭道邕擔任別駕,鄭道邕以生病為由堅決推辭。北周武成二年(560年),鄭道邕獲徵召出任御伯中大夫,又轉任御正。保定三年(563年),鄭道邕外任宜州刺史,轉任華州刺史,保定五年(565年),擔任虞州刺史,又轉任陝州刺史。鄭道邕頻繁的在幾個州擔任刺史,都有政績,後因為疾病加重,多次申請辭官,朝廷將他調回京城擔任少司空,在任內去世,虛歲六十,朝廷贈予鄭道邕原本的官職少司空,加贈鄭梁北豫三州刺史,諡號貞[11][12]。
鄭道邕的兒子鄭譯有擁立隋文帝楊堅登上皇位的功勞,開皇初年,又追贈鄭道邕大將軍、徐兗等六州刺史,改諡號文[13][14]。
其他
[編輯]裴寬父母去世後,撫養弟弟以深厚友愛而知名,鄭道邕經常對堂弟鄭文直說:「裴寬兄弟之間,天倫深厚和睦,是人之表率,我喜愛他們敬重他們,你可以與他們交遊相處。」[15][16]
鄭道邕是一位佛教徒[17]。
家族
[編輯]夫人
[編輯]子女
[編輯]- 鄭詡,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邵州刺史、金鄉縣子
- 鄭譯,隋朝上柱國、岐州刺史、莘達公
- 鄭誠,北周大將軍、開封縣公
- 鄭詮,唐朝蜀郡太守、許昌縣伯[19]
- 鄭氏,嫁北周小冢宰、江陵總管、安昌公元則,封滎陽郡君,追贈安昌國夫人[20]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 《周書校勘記·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七·一》:鄭孝穆字道和 北史卷三五鄭羲附從曾孫道邕傳作「道邕字孝穆」,魏書卷五六鄭羲傳亦作「道邕」,未舉字。按道邕當是本名,晚年避周武帝諱,以字行。北周舊史又改「邕」為「和」,以之為字。
- ^ 《周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七》:鄭孝穆字道和,滎陽開封人,魏將作大匠渾之十一世孫。祖敬叔,魏潁川、濮陽郡守,本邑中正。父瓊,范陽郡守,贈安東將軍、青州刺史。孝穆幼而謹厚,以清約自居。年未弱冠,涉獵經史。父叔四人並早歿,昆季之中,孝穆居長。撫訓諸弟,有如同生,閨庭之中,怡怡如也。魏孝昌初,解褐太尉行參軍,轉司徒主簿。屬盜賊蜂起,除假節、龍驤將軍、別將,屢有戰功。永安中,遷冠軍將軍、持節、都督。從元天穆討平邢杲,進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太師咸陽王長史。及魏孝武西遷,從入關,除司徒左長史,領臨洮王友,賜爵永寧縣侯。
- ^ 《北史·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道邕字孝穆。幼謹厚,以清約自居,年未弱冠,涉歷經史。父叔四人並早歿,昆季之中,道邕居長,撫訓諸弟,有如同生,閨庭之中,怡怡如也。魏孝昌初,解褐太尉行參軍,累以戰功進至左光祿大夫、太師咸陽王長史。及孝武西遷,從入關,除司徒左長史,領臨洮王友,賜爵永寧縣侯。
- ^ 《周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七》:大統五年,行武功郡事,遷使持節、本將軍,行岐州刺史、當州都督。在任未幾,有能名。就加通直散騎常侍。王羆時為雍州刺史,欽其善政,遣使貽書,盛相稱述。先是,所部百姓,久遭離亂,饑饉相仍,逃散殆盡。孝穆下車之日,戶止三千。留情綏撫,遠近咸至,數年之內,有四萬家。每歲考績,為天下最。太祖嘉之,賜書曰:「知卿蒞職近畿,留心治術。凋弊之俗,禮教興行;厭亂之民,襁負而至。昔郭伋政成並部,賈琮譽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慚德。」於是徵拜京兆尹。
- ^ 5.0 5.1 《北史·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大統中,行岐州刺史,在任未幾,有能名。王羆時為雍州刺史,欽其善政,貽書盛相稱述。先是,所部百姓,久遭離亂,逃散殆盡。道邕下車之日,戶止三千,留情綏撫,遠近咸至,數年之內,有四萬家。歲考績為天下最,周文帝賜書歎美之。徵拜京兆尹。及梁岳陽王蕭察稱藩,乃假道邕散騎常侍,持節拜察為梁王。使還,稱旨,進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 ^ 《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梁紀十六》:刺史鄭穆初到,有戶三千,穆撫循安集,數年之間,至四萬餘戶,考績為諸州之最;丞相泰擢穆為京兆尹。
- ^ 《北史·卷九十三·列傳第八十一》:十六年,忠擒仲禮,平漢東。西魏命詧發喪嗣位,使假散騎常侍鄭孝穆及榮權策命詧為梁王。
- ^ 《建康實錄·卷第十八》:周公令常侍鄭穆及榮權持節冊命詧於襄陽,陞壇受拜,置百官,承制。
- ^ 《周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七》:十五年,梁雍州刺史、岳陽王蕭察稱藩來附,時議欲遣使,盛選行人。太祖歷觀內外,無逾孝穆者。十六年,乃假孝穆散騎常侍,持節策拜察為梁王。使還稱旨,進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是年,太祖總戎東討,除大丞相府右長史,封金鄉縣男,邑二百戶。軍次潼關,命孝穆與左長史長孫儉、司馬楊寬、尚書蘇亮、諮議劉孟良等分掌眾務。仍令孝穆引接關東歸附人士,並品藻才行而任用之。孝穆撫納銓敘,鹹得其宜。大將軍達奚武率眾經略漢中,以孝穆為梁州刺史,以疾不之部。拜中書令,賜姓宇文氏。尋以疾免。
- ^ 《北史·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時周文東討,除大丞相府右長史,封金鄉縣男。軍次潼關,命道邕與左長史長孫儉、司馬楊寬、尚書蘇亮、諮議劉孟良等分掌眾務。仍令道邕引接關東歸附人士,並品藻才行而任用之,撫納銓敘,鹹得其宜。後拜中書令,賜姓宇文氏,尋以疾免。
- ^ 《周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七》:孝閔帝踐阼,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子,增邑通一千戶。晉公護為雍州牧,闢為別駕,又以疾固辭。武成二年,徵拜御伯中大夫,徒授御正。保定三年,出為宜州刺史,轉華州刺史。五年,除虞州刺史,轉陝州刺史。頻歷數州,皆有政績。復以疾篤,屢乞骸骨。入為少司空。卒於位,時年六十。贈本官,加鄭梁北豫三州刺史。諡曰貞。
- ^ 《北史·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周孝閔帝踐阼,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子。歷御伯中大夫、御正、宜華虞陝四州刺史。頻歷數州,皆有政績。入為少司空,卒。贈本官,加鄭、梁、北豫三州刺史,諡曰貞。
- ^ 《周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七》:子詡嗣。歷位納言,為聘陳使。後至開府儀同三司、大將軍、邵州刺史。詡弟譯,於隋文帝有翊贊功,開皇初,又追贈孝穆大將軍、徐兗等六州刺史,改諡曰文。
- ^ 《北史·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子詡嗣,歷位納言,為聘陳使。後至開府儀同大將軍、邵州刺史。詡弟譯於隋文帝有翊贊功,開皇初,又追贈道邕大將軍、徐兗等六州刺史,改諡曰文。
- ^ 《周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六》:親歿,撫弟以篤友聞。滎陽鄭孝穆常謂從弟文直曰:「裴長寬兄弟,天倫篤睦,人之師表。吾愛之重之。汝可與之游處。」
- ^ 《北史·卷三十八·列傳第二十六》:親歿,撫諸弟以篤友聞,滎陽鄭孝穆嘗謂其從弟文直曰:「裴長寬兄弟,天倫篤睦,人之師表,吾愛之重之,汝可與之游處。」
- ^ 《辨證論·卷第四》:周司空貞侯鄭穆。 出忠入孝。肇自彼天。敬佛重僧久而無倦。
- ^ 《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魏故使持節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尚書令儀同三司文靜李公墓誌銘」君諱憲,字仲軌,趙國柏仁人也。自姬水開原,商丘肇構,或以感夢垂範,或以非道無名。世復公侯,門兼將相。長瀾寫而不竭,」□葉布而彌芳。大父太尉宣公。位隆庶尹,功高列辟,故已流美笙鏞,圖烈尊鼎。考安南使君。陪遊博望,侍講金華,惠民辟國,」□存舊老。公稟川嶽之秀氣,資辰昴之上靈。琬琰積而成德,珪璋達而為寶。儀製瑰華,音神秀徹,仁惠由已,孝友自天。言為」□的,行成規矩,業備齊韓,辭兼鄭衛。落落有千刃之姿,堂堂成萬夫之目。初在庚寅,遘家多難,事切趙孤,獲全魯保。有容汲」□,□義忘身,慕程嬰之高範,懷李善之忠節,恩斯鞠我,同群虎狼。雖事窮人跡,而年周天道。忠而為戮,卒逢寬政,遺薪復荷,」□□還興。年十有二,為秘書內小。投刺公卿,拊塵街巷,等偉器之傾坐,同璧人之迻市。高皇深加寵異,禮秩稍增,及爾同」□□而不逮。年十七,繼立為濮陽侯,尋除散騎侍郎。既德隨年上,亦位逐恩隆,入參帷席,出倍輿輦,綢繆樞禁,左右生光。屬」養禮雲及,念切閭井,始露丹衿,終迴白日。乃除建威將軍趙郡內史。懷組下車,衣繡從政,化同春氣,澤侔時雨,枳棘靡遺,灌」蒲自息。非直廣陵興頌。襄陽作歌而已。及將巡五嶺,親御六師,慕府上寮,事歸僉屬。乃徵為大將軍長史,尋除吏部郎中。以」憂去任。復徵為太子中庶子。公孝思天至,羸頓過人,屢表求哀,久不獲命。既而一人在天,百官總己,司轄朝端,任殊往日。」徵為尚書左丞。復固辭不起。後除驍騎將軍尚書左丞,未拜,乃除吏部郎中。經綜流品,抑揚雅俗,草菜自盡,隱屈無遺。轉司」徒左長史,守河南尹。外家貴臣,舊難為治,而水火兼行,韋弦具舉,曾未期月,風化有成。獄犴蕭條,桴鼓虛置。邵公流稱於前,」音徽不遠;子華垂譽於後,芳塵在目。出為使持節都督兗州諸軍事左將軍兗州刺史。先之簡惠,重以廉平,縫掖相趨,絃歌」成韻,風動雲行,無思不偃。褰帷從事,遠未為匹;露袞酬庸,詎雲能擬。既而萋斐內構,瘢疵外成,反顧三河,龍門日遠。未動終」窮之歎,故絕行樂之辭。酌醴焚枯,高□古昔。以詩賦為錦綺,用經典為膏腴。處常待終,不從流俗,闔門靖軌,十載於茲。既體」中庸,時來不逆。乃為光祿大夫,銀章青綬。屬西戎滑序,蝟起狼顧,玉石靡分,芝藋同盡,陸海神皋,化為巢窟。自非政同豹產,」謀協方邵,無以作鎮陵輔,式遏艱虞。加安西將軍,以本官作雍州事。未幾,徵為撫軍將軍,七兵尚書。龍淵礪而渝明,江海酌」而難竭。臺閣不理,於此有歸。轉鎮東將軍。於時長蛇薦食,憑陵南鄙,孤亭遠戍,所在到縣。徐州刺史元法僧竊邑與賄,策名」境外。朝廷乃眷東顧,日昊忘?,以公為征東將軍東討都督。清濟河如拾遺,舉彭沛於覆手。皆奇聞並立,聲實俱行。所以役」未踰時而功不世出。尋除使持節都督揚州諸軍事征東將軍揚州刺史淮南大都督。梁氏舉吳越之眾,堙桐柏之流。刀斗」沸於堞下,艕歌起於城上,負戶而汲,易子而炊,□□丸積,勢若棋累。國家經營內難,非遑外圖,故載離寒暑,而終於淪陷。吳」人雅挹風概,義而還之。乃盤水氂纓,自拘司敗。雖蘗異人生,而禍從地出。知與不知,莫不銜涕。時年五十八。惟公志識貞遠,」器扃淹峻。昭冥不改其節,風雨無異其音。耕道獵德,枕仁藉義。熹怒不形於色,得喪俱遣於懷。不諂不驕,無怨無悔,資仁成」勇,移孝為忠,周於御己,達於從政,故以德秀生民,聲動天下。而報善無徵,雲亡奄及,道消遂往,逝水不歸,運開追復,幽泉已」閉。乃贈使持節侍中都督定冀相殷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定州刺史尚書令儀同三司,謚曰文靜,禮也。雖復賜地城傍,」陪陵有託,思鄉動夢,歸本成禮。越以元象元年十二月廿四日合葬於舊墓。昔胡公有銘棺之義,熙伯著書版之辭,故敬述」徽範,貽諸長世。其銘曰:」巖巖秀嶺,浩浩豐原,既稱世祿,亦號儒門。揚風上緒,播美來昆,文武不墜,風俗猶存。此德山川,資明象緯,道雖日損,學乃□」費。非齒而尊,捨爵而貴,藝貫鄒魯,聲傳梁魏。摶風上運,驤首高馳,終年四轉,卒歲三移。高冠岌岌,駢組陸離,迴顧敵齒,傍望」肩隨。牧州典郡,化成期月,來儀少陽,實應僉曰。官方務本,動為功伐,東建旌麾,南專鈇鉞。方期難老,永作棟梁,逶迤袞職,邦」家之光。斯望既舛,如何彼倉,老少有慟,朝野悲涼。葬等反周,魂同思沛,風翼歸幰,雲承還蓋。鷩冕加榮,龍旗追會,泉門長掩,」芳塵永壒。」夫人河間邢氏。父肅,州主簿。」長子希遠,字景沖,州主簿,少喪。子長鈞,字孝友,開府參軍事。第二子希宗,字景玄,散騎常侍中軍大將軍出後(下殘)」第三子希仁,字景山,輔國將軍中書侍郎。第四子騫,字景讓,散騎常侍中軍將軍殷州大中正。」第五子希禮,字景節,征虜將軍司空諮議修起居注。」長女長輝,適龍驤將軍營州刺史安平男博陵崔仲哲。父秉,司徒靜穆公。第二女仲儀,適冀州司馬勃海高(下殘)」侍御史。第三女叔婉,適兗州刺史漁陽縣開國男博陵崔臣。父逸,廷尉卿。第四女季嬪,適司空公安樂王(下殘)」銓尚書左僕射武康王。第五女稚媛,適驃騎將軍左光祿大夫熒陽鄭道邕。父瓊,青州刺史。」希遠妻廣平宋氏。父弁,吏部尚書。孫祖牧,字翁伯,太尉外兵參軍。長鈞妻河南元氏。父孟和,司空公。(下殘)」譚亮,開府參軍事。第二孫譚德。第三孫摩訶。第四孫毗羅。孫女迎男。」希宗妻博陵崔氏。父楷,儀同三司。孫祖昇,字孝舉,司徒參軍事。第二孫祖勳,字孝謀。孫女祖猗,適安(下殘)」希仁妻博陵崔氏。父孝芬,儀同三司。孫伽利。第二孫黃父。」騫妻范陽盧氏。父文翼,開府諮議。孫女寶信。」希禮妻范陽盧氏。父文符,正員郎。孫僧藏。」祖牧息白石,僧德。女阿範。
- ^ 19.0 19.1 趙文成,趙君平編選. 《新出唐墓志百种》. 杭州市: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0年11月: 96–97. ISBN 978-7-80735-895-4 (中文(中國大陸)).
- ^ 《文苑英華·卷九六十三·周安昌公夫人鄭氏墓志銘》:夫人諱某,滎陽陽武人也。周宣王之母弟,俾侯於鄭;鄭莊公之重世,卿士於周。以國為族,自茲而始。祖瓊,太常、恭侯。父穆,司空、貞公。西京賦詩,奉常參柏梁之宴;東都言讖,司空為武衛之官。籍連帝譜,既同盤石;門稱通德,無廢儒林。 夫人禮義閨門,端莊令淑,采采苡,萋萋葛覃。及乎作配君子,言事舅姑,下氣怡聲,承巾奉帚,親戚惟禮,閨闈以睦,保定二年,冊拜滎陽郡君。序戚升榮,從夫有秩。豈惟立義之婦,邑以延鄉;有禮之妻,封之石。大將軍沈犀二江,夫人聞猿三峽。明月靈關之阻,秋風蜀道之難,掩以瑤華,先從春露。天和十八年五月二十日薨於成都,春秋三十有六。詔贈安昌國夫人,禮也。即以其年十一月十六日歸葬於咸陽之白起原。遂使山回反壤,先封節婦之陵;日入虞淵,實掩賢姬之墓。嗚呼哀哉;乃為銘曰: 天河開國,分畿置政。地有十城,人居九命。疇昔之邑,今茲成姓。識履傳風,參輿留慶。三星在戶。百兩言歸,虔恭內政,榮曜中闈。承姑奉盥,訓子停機。桑園蠶績,綿室鸞飛。珩璜節步,藻火文衣。巴水幽咽,猿鳴斷絕。月落珠傷,春枯桂折。趙瑟長辭,秦簫永別,貞姬掩隧。節女封墳,洛濱無月,荊台失雲,鳥悲傷聽,松聲愴聞。千年遂古,百代余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