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建築師協會
國際建築師協會(法語:Union International des Architectes,UIA;英語:International Union of Architects),簡稱國際建協,總部位於法國巴黎。[1]
歷史沿革
[編輯]早在國際建築師協會成立前,1928年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在瑞士成立,成為第一個國際建築師的非政府組織。1933年CIAM第4次會議通過了《雅典憲章》,標誌著現代主義(國際式)建築在國際建築界的統治地位。二十世紀四十五十年代現代主義如日中天,與此同時,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調於1948年6月28日在瑞士洛桑成立了國際建築師協會,不同於CIAM的以建築師個人為會員單位,UIA以國家和地區為會員單位的,當時有27個國家建築師組織的代表參加。
進入五十年代以後,對於現代主義建築持反思批評態度的建築師開始增多,1956年,在南斯拉夫杜布羅夫尼克召開的CIAM第十次會議上,以阿爾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為首的一批年輕建築師向國際式提出挑戰,公開反對以功能主義、機械美學為基礎的現代主義理論。這直接導致了在1959年荷蘭鹿特丹舉行的CIAM第11次會議上,由於新老兩派建築師的嚴重分歧,導致CIAM宣告解散。
與此同時,UIA由于堅持各成員相互了解、彼此尊重的原則,沒有受到當時建築學術界新老兩派鬥爭的影響。成功發展到現在,UIA已經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建築師組織,世界建築師大會也成為世界建築師們交流思想的盛會。
宗旨和職能
[編輯]國際建築師協會是一個國際非政府組織(NGO),其宗旨是聯合全世界的建築師,不論他們的國籍(nationality)、種族(race)、宗教或政治信仰(religion)、職業訓練和建築學說如何(architectural achool of though),建立起相互了解、彼此尊重的關係,交換學術思想和觀點,吸取經驗,擴大知識,取長補短,在國際社會代表建築行業,促進建築和都市計畫不斷發展。確定建築師的職能,在各個領域促進建築教育的發展,建立職業範圍,積極支持各國的建築師組織維護建築師的權利和地位,促進建築師及有關人員之間的國際交流活動。
國際建協要求其成員以最高的職業道德和規範,贏得和保持公眾對建築師誠實和能力的信任;強調與質量、可持續性發展、文化和社會價值相關的建築的作用和功能以及與公眾的關係;通過重建遭到毀壞的城市和鄉村,更有效地改善人類居住條件;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人群和民族,為實現人類物質和精神的追求而繼續奮鬥;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維護和平,反對戰爭。
國際建協的正式語言為英語、法語、俄語和西班牙語,工作語言為英語和法語。國際建協的主要活動有每3年召開1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新的理事會;並在同期舉行世界建築師大會(WORLD CONGRESS OF ARCHITECTS,UIA),每次大會確定一個學術交流主題,一般有2000至8000名建築師參加。國際建協還通過專業工作組組織各國建築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組織和支持舉辦建築、都市計畫和建設展覽會。每3年評審和頒發1次國際建協金獎和專業獎。國際建協的出版物有會訊(月刊)、會員名冊、大會和學術會議文集以及有關建築和城市建設的文獻。
組織機構
[編輯]國際建協的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每3年舉行1次,代表名額由1-11不等,根據會員組織所在國的人均GNP和建築師的數量而定,計算方法經會員大會批准。代表大會確定該組織的總方針,選舉理事會和執行局成員。理事會由5個區域中每區的4個理事國代表和執行局9位成員(主席、上屆主席、5位副主席、秘書長、司庫)組成。秘書處負責協會的日常事務,經費來源於會員上交的會費。
國際建協目前共設有23個專業工作組,包括:建築能源、人居持續發展、建築遺產、教育與文化空間、體育、娛樂與旅遊、城鄉規劃、工作場所與商業空間、熱帶建築、建築與森林保護、醫療衛生建築、建築與生態、宗教建築、人類居住、無家可歸者的居所、建築職業實踐(秘書處工作由美國和中國建築學會共同負責)、中等城市及全球城市化、城市居住與自然災害、科學與高科技設施、建築遺產信息中心、戰後城市重建、國際競賽、未來建築、北京之路(該工作組秘書處設在中國建築學會內)。國際建協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A級諮詢組織。
國際建協的會員組織(UIA Section)分為正式會員(Member,有投票權)、臨時會員(Temporary Member,無投票權)和準會員(Admission Member,無投票權)3 類,不設個人會員。正式會員(會員人數不少於50人)應是代表該國、地區或領地職業建築師的主要團體,應能獨立自主處理內部事務和行使管理權力。臨時會員:國家、郡縣聯合地區或領地的學術組織,該組織建築師少於50人,非單一建築師團體的專業學術組織。準會員:與建築師職業相關、有意參加國際建協活動的其他國際組織。每個國家、郡縣聯合地區(Regional Group of Counties)或領地(Territory),僅允許一個正式會員或臨時會員代表其建築師參加國際建協。國際建協現有會員組織92個,其中正式會員89個,臨時會員3個,另外還有準會員7個,代表世界上近100萬建築師。按地理劃分為5個區域。
14個正式會員
- 安道爾 Andorra
- 比利時 Belgium
- 法國 France
- 德國 Germany
- 愛爾蘭 Ireland
- 義大利 Italy
- 盧森堡 Luxembourg
- 馬爾他 Malta
- 荷蘭 Netherlands
- 北歐五國 Nordic Countries (包括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和冰島)
- 葡萄牙 Portugal
- 西班牙 Spain
- 瑞士 Switzerland
- 聯合王國 United Kingdom
26個正式會員
- 亞美尼亞 Armenia
- 亞塞拜然 Azerbaijan
- 波羅的海諸國 Baltic Countries (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
-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 Bosnia and Herzegovina
- 保加利亞 Bulgaria
- 克羅埃西亞 Croatia
- 賽普勒斯 Cyprus
- 捷克 Czech Republic
- 喬治亞 Georgia
- 希臘 Greece
- 匈牙利 Hungary
- 以色列 Israel
- 哈薩克斯坦 Kazakstan
- 黎巴嫩 Lebanon
- 巴勒斯坦 Palestine
- 波蘭 Poland
- 羅馬尼亞 Romania
- 俄羅斯 Russia
- 斯洛伐克 Slovak Republic
-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 敘利亞 Syria
- 馬其頓 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
- 土耳其 Turkey
- 烏克蘭 Ukraine
- 烏茲別克斯坦 Uzbekistan
- 南斯拉夫 Yugoslavia
1個準會員
- 白俄羅斯 Belarus
19個正式會員
- 玻利維亞 Bolivia
- 巴西 Brazil
- 加拿大 Canada
- 智利 Chile
- 哥倫比亞 Colombia
- 哥斯大黎加 Costa Rica
- 多米尼加 Dominican Republic
- 厄瓜多 Ecuador
- 宏都拉斯 Honduras
- 牙買加 Jamaica
- 墨西哥 Mexico
- 安的列斯群島(荷屬)Netherlands Antilles
- 尼加拉瓜 Nicaragua
- 巴拿馬 Panama
-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 千里達及托巴哥 Trinidad & Tobago
- 美國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烏拉圭 Uruguay
- 委內瑞拉 Venezuela
2個臨時會員
1個準會員
- 巴貝多 Barbados
17個正式會員
- 澳大利亞 Australia
- 孟加拉國 Bangladesh
- 香港 Hong Kong
- 印度 India
- 日本 Japan
- 澳門 Macau
- 馬來西亞 Malaysia
- 蒙古 Mongolia
- 紐西蘭 New Zealand
- 朝鮮 People's Democratic Republic of Korea
- 中國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菲律賓 Philippines
- 韓國 Republic of Korea
- 新加坡 Singapore
- 越南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 斯里蘭卡 Sri Lanka
- 泰國 Thailand
- 臺灣 Taiwan
2個臨時會員
13個正式會員
- 喀麥隆 Cameroon
- 象牙海岸(象牙海岸) Côte d'Ivoire
- 埃及 Egypt
- 模里西斯 Mauritius
- 肯亞 Kenya
- 馬里 Mali
- 摩洛哥 Morocco
- 納米比亞 Namibia
- 奈及利亞 Nigeria
- 南非 South Africa
- 坦尚尼亞 Tanzania
- 突尼斯 Tunisia
- 烏干達 Uganda
4個準會員
國際建協歷屆主席
[編輯]1948~1953年 阿伯克羅畢(Sir Patrick Abercrombie)
1953~1957年 楚米(Jean Tschumi)
1957~1961年 馬多尼斯·萊斯塔(Hector Mardones-Restat)
1961~1965年 馬修(Sir Robert Matthew)
1965~1969年 波多因(Eugene Beaudouin)
1969~1972年 馬汀(Romon Corona Martin)
1972~1975年 奧拉夫(Georgi Orlov)
1975~1978年 巴拉(Jai Rattan Bhalla)
1978~1981年 摩爾(Louis de Moll)
1981~1984年 拉霍茲(De la Hoz)
1984~1987年 斯托伊洛夫(Georgi Stoilov)
1987~1990年 哈克尼(Rod Hackney)
1990~1993年 馬傑柯杜米(Olufemi Majekodunmi)
1993~1996年 都羅(Jaime DURO Pifarre,西班牙)
1996~1999年 莎拉( Sara Topelson de Grinberg,墨西哥)
1999~2002年 斯戈泰斯(Vassilis Sgoutas,希臘)
2003~2005年 傑米萊納 (Jaime LERNER, 巴西)
歷屆世界建築師大會
[編輯]- 1948年 第1屆 建築面臨的新任務——瑞士洛桑
- 1951年 第2屆 新任務下建築的選擇——摩洛哥拉巴特
- 1953年 第3屆 處在十字路口的建築——葡萄牙里斯本
- 1955年 第4屆 建築學與建築之演化——荷蘭海牙
- 1958年 第5屆 城市的改造與建設——前蘇聯莫斯科
- 1961年 第6屆 新技術與新材料——英國倫敦
- 1963年 第7屆 開發中國家的建築——古巴哈瓦那
- 1965年 第8屆 建築師的訓練——法國巴黎
- 1967年 第9屆 建築與人類環境——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 1969年 第10屆 建築是社會之原動力——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 1972年 第11屆 建築與娛樂——保加利亞瓦爾納
- 1975年 第12屆 創造與技術——西班牙馬德里
- 1978年 第13屆 建築與國家的發展——墨西哥墨西哥城
- 1981年 第14屆 建築·人·環境——波蘭華沙
- 1985年 第15屆 建築師目前與未來的使命——埃及開羅
- 1987年 第16屆 住房與城市—建設明日世界——英國布賴頓
- 1990年 第17屆 文化與技術——加拿大蒙特婁
- 1993年 第18屆 2000年的展望——美國芝加哥
- 1996年 第19屆 城市建築的現狀和未來——西班牙巴塞隆納
- 1999年 第20屆 21世紀的建築學——中國北京
- 2002年 第21屆 資源建築——德國柏林
- 2005年 第22屆 城市:建築的百貨商店——土耳其伊斯坦堡
- 2008年 第23屆 ——義大利都靈
- 2011年 第24屆 ——日本東京
- 2014年 第25屆 ——南非德班
- 2017年 第26屆 ——韓國首爾
- 2020年 第27屆 ——巴西里約熱內盧
中國與國際建協
[編輯]中國建築學會自1955年參加國際建協以來,曾有多人次擔任國際建協的領導職務。南京工學院院長、院士楊廷寶1957年至1963年任國際建協副主席;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工程師何廣乾1978年至1985年任國際建協理事;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院士、教授吳良鏞1985至1991年任國際建協理事、副主席;建設部原副部長、院士周干峙1991-1996年任國際建協理事;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建築學會名譽理事長葉如棠自1996-2002年擔任國際建協理事。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宋春華2002年7月當選國際建協理事,任期2003-2005年。
1999年6月23日至26日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註冊報名6,681人,其中境外代表2,185人,國內代表4,496人(包括在校學生2,328人)。會議出版論文集四卷共計16,232冊;32,670人次參加了大會報告和學術討論;大會期間共舉辦12個展覽,接待觀眾92,000人次。大會發布了《北京憲章》,這是繼《雅典憲章》和《馬丘比丘憲章》之後國際建築界的第三個憲章,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