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內社川鐵橋

座標24°20′25″N 120°45′59″E / 24.340169°N 120.766455°E / 24.340169; 120.766455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內社川橋
舊山線內社川橋
座標24°20′25″N 120°45′59″E / 24.340169°N 120.766455°E / 24.340169; 120.766455
承載台鐵舊山線鐵路
跨越景山溪大安溪支流)
地點 中華民國臺灣
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
官方名稱內社川橋[1]
其他名稱鯉魚潭橋
維護單位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上游橋梁龍門橋
下游橋梁龍門三號橋
設計參數
橋型上部結構:上承式華倫式桁架橋與鋼鈑梁橋
下部結構:鋼筋混凝土橋墩、沉箱基礎
全長173.7公尺(570英尺)[2]
寬度單線橋梁
高度36公尺(118英尺)[2]
橋墩數4
歷史
施工單位第一代橋:大倉組[3]
第二代橋:今道組[2]
開工日第一代橋:大日本帝國1904年10月
第二代橋:大日本帝國(不詳)
完工日第一代橋:大日本帝國1907年10月30日
第二代橋:大日本帝國1938年7月[4]
開通日第一代橋:大日本帝國1908年2月20日
第二代橋:大日本帝國1938年7月15日
關閉日第一代橋:大日本帝國1935年4月11日
第二代橋:臺灣地區 1998年9月24日
地圖
地圖
內社川鐵橋(鯉魚潭橋)
Neishechuan Iron Bridge
(Liyutan Bridge)[5]
鯉魚潭橋
臺鐵舊山線—內社川鐵橋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
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
建成時間大日本帝國昭和13年(1938年:二代橋)
官方名稱臺鐵舊山線─內社川鐵橋
類型登錄等級:苗栗縣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橋梁
評定時間2019年5月8日[6]
詳細登錄資料

內社川鐵橋又稱為鯉魚潭橋,是位於台灣中華民國苗栗縣三義鄉鯉魚潭村、跨越大安溪支流景山溪鯉魚潭水庫後池堰上的一座舊山線鐵路(已廢線)停用橋梁。

沿革

[編輯]

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後,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自1899年起興建縱貫鐵路。1903年5月,開始興建最困難的三叉河(今三義)—葫蘆墩(今豐原)路段的舊山線鐵路,並在跨越哆囉固溪(今景山溪)之處架設「內社川橋[7]

由於工程所需材料多且雜,其供給與搬運關係著施工進度和完成期限,於是該年(1903年)11月在設立三叉河建設事務所(所長:稻垣兵太郎技師)的同時[註 1],於三叉河—伯公坑建設搬運線(伯公坑線),該線於伯公坑附近再分出兩線材料搬運線,一線沿內社川、一線沿大安溪北岸,運送建材到內社川鐵橋與大安溪鐵橋工地[7]:192-196[8](p. 276)

而受1904年起日俄戰爭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即將東來的影響,於隔年5月緊急建成伯公坑—葫蘆墩複線輕便鐵道,名為軍用速成線,與三叉河—伯公坑搬運線共同擔負三叉河—葫蘆墩縱貫鐵路竣工前的交通聯絡[7]:399-403[8](p. 277)

建築設計

[編輯]

第一代橋(已拆)

[編輯]

第一代內社川橋原設計構想為9孔跨徑18.3公尺鋼鈑梁再加上南端1孔5.5公尺紅磚半圓拱,後來變更為8孔18.3公尺及南端1孔24.4公尺鋼鈑梁橋,全長185.5公尺,單線橋梁無彎道,橋面坡度10‰,橋台與橋墩基礎為混凝土造,8座橋墩本體以紅磚砌築並附有石材[7],猶如馬雅階梯金字塔般向上支撐[4];另由於第3號至第5號橋墩落在河道主流中,所以墩體底部面向上游側有三角形分水尖設計。此外,為加強制震,於橋墩內部置入鐵棒補強[7]

第二代橋

[編輯]

第一代橋在1935年新竹–台中地震中震毀無法使用[註 3],必須重建。本橋重建時,先將原舊橋修復至勉強可通行的程度,再於舊橋墩之間建設新墩,待新橋(二代橋)完成後再拆除舊墩與舊梁。

二代橋由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建設改良課技師坂本敏一設計、今道組承包施工,使用耐震性佳的橢圓形中空鋼筋混凝土橋墩,上部結構則採用4孔39公尺上承式桁架梁與1孔16公尺鋼鈑梁,橋長略短縮為173.73公尺。由於第二代橋的建築設計是以的桁架梁為主體,成為當時台鐵鈑梁橋浪潮下的一個特例,更是現今台鐵唯一建於二戰前的上承式桁架橋 [2][4][16]

相關條目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1905年11月21日改為三叉河出張所,1908年縱貫線全通前一日(4月19日)裁撤[7]:13-14、166-170
  2. ^ 另有文獻記載1905年5月開工[3]
  3. ^ 除了1號橋墩無損以外,其餘各橋台與橋墩均有切斷、破損、位移等[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臺灣鐵路管理局. 《臺灣鐵路路線圖(西線)》. 1965年5月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昭和拾年臺灣鐵道震災誌》. 臺北: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1939年3月25日 (日語). 
  3. ^ 3.0 3.1 3.2 東洋協會台灣支部. 〈臺灣縱貫鐵道新線工事の概況〉,《臺灣協會會報》第九十八號. 1906年11月20日: 頁17 (日語). 
  4. ^ 4.0 4.1 4.2 魏志宏. 〈內社川橋的故事〉 (PDF). 《源 Yuan》 (促進電源開發協助基金管理委員會). 2001-05-01, (第33期): pp49–50 [2020-03-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7-16) (中文(臺灣)). 
  5. ^ (英文)《TAIPEI TIMES》 Trespassers on picturesque Neishechuan bridge in Miaoli could be fined: police. Taipei Times/自由時報. 2018-08-28 [2020-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8). 
  6. ^ 6.0 6.1 臺鐵舊山線─內社川鐵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繁體中文)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臺灣鐵道史》中卷(未定稿). 臺北: 國立國會圖書館. 1911年3月25日: 頁174~213 [2020年3月1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6日) (日語). 
  8. ^ 8.0 8.1 8.2 8.3 8.4 8.5 《三義鄉誌》下冊(舊山線) 縱覽三義篇之肆〈舊山線鐵路史話〉 (PDF). 三義鄉公所: 頁265–392. 2015年10月12日 [2020-04-11] (中文(臺灣)). [失效連結]
  9. ^ 9.0 9.1 9.2 編輯部,〈舊山線歷史回顧 從1898到1998〉. 《鐵道情報》196期,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 2010年7~8月號: 頁36-39 (中文(臺灣)). 
  10. ^ 《臺灣鐵道史》下卷(未定稿).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1年2月25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頁67-69 [2020年4月30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8月8日) (日語). 
  11. ^ 11.0 11.1 〈后里車站〉. 《臺灣驛站之旅》網站. 2004-2018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9) (中文(臺灣)). 
  12. ^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大事紀要〉,中華民國67年《臺灣鐵路統計年報》 (報告). 國家圖書館 政府統計資訊網: 頁272. 1979年6月 [2022-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9) (中文(臺灣)). 
  13. ^ 台灣鐵路管理局:《中國鐵路創建百年史》,臺北市,1981年6月9日,頁241。(繁體中文)
  14. ^ 〈停駛13年 苗栗舊山線6月復駛〉. 《蘋果日報》. 2010-05-05 [2020-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11 (中文(臺灣)). 
  15. ^ 〈舊山線魚藤坪、內社川鐵橋 苗縣指定古蹟〉. 《自由時報》. 2019-03-16 [2020-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中文(臺灣)). 
  16. ^ 王彥翔. 〈正視舊山線經典大鐵橋文資價值〉. 台灣交通文化資產保存學會. 2018-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9) (中文(臺灣)). 
  17. ^ 〈內社川橋梁〉,《台湾鉄道橋梁隧道ノ図》.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02年。(日本宮內廳宮內公文書館數位典藏) [2022-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9) (日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