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米雪·威廉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米雪·威廉絲
攝於2016年
女演員
出生
Michelle Ingrid Williams

(1980-09-09) 1980年9月9日44歲)
職業演員
配偶Phil Elverum
2018年結婚—2019年結束)
兒女Matilda Rose Ledger
(2005-10-28) 2005年10月28日19歲)
父母拉里·R·威廉絲英語Larry R. Williams
活躍年代1993–現今
獎項
艾美獎
有限片集/獨立單元劇集及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英語Primetime Emmy Award for Outstanding Lead Actress in a Limited or Anthology Series or Movie
2019年佛西/薇登英語Fosse/Verdon
金球獎
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
2011年情迷夢露7天
最佳電視電影或迷你劇集女主角英語Golden Globe Award for Best Actress – Miniseries or Television Film
2019年佛西/薇登英語Fosse/Verdon
美國演員工會獎
最佳迷你劇集或電視電影女演員
2019年佛西/薇登英語Fosse/Verdon
中國大陸米歇爾·威廉斯
臺灣蜜雪兒·威廉絲
港澳米雪·威廉絲
新加坡蜜雪兒·威廉絲
馬來西亞米雪·威廉絲

米雪·英格麗·威廉絲(英語:Michelle Ingrid Williams,1980年9月9日),美國演員、歌手。她於1990年代初在電視上出道,在1998年至2003年間憑藉WB電視網青春劇《戀愛時代》中的簡·林德利英語Jen Lindley一角取得知名度。她也開始接拍長篇電影,包括《嚇足20年:月光光心慌慌終極篇英語Halloween H20: 20 Years Later》(1998)、《迪克英語Dick (film)》(1999)和《我的憂鬱青春英語Prozac Nation (film)》(2001)。

自2000年代起,威廉絲主要出現在獨立劇情電影中,在影評界廣受好評。2005年電影《斷背山》是她職業生涯的代表作品之一,使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提名。她隨後參演了《七人一個卜戴倫》(2007)、《腦作大業英語Synecdoche, New York》(2008)和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不赦島》(2010)。威廉絲在2008年影片《溫迪和露西英語Wendy and Lucy》中的流浪者角色為她贏得了讚譽,她在《有人喜歡藍》(2010)中與賴恩·高斯寧演對手戲,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2011年,威廉絲在《情迷夢露7天》中出演瑪莉蓮·夢露,贏得了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獎,也獲得了她的第三個奧斯卡獎提名。2017年再憑着《情繫海邊之城》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提名,而在2022年又憑藉《法貝曼:造夢大師》三度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威廉絲出生於美國蒙大拿州卡利斯佩爾。母親卡拉·英格麗(Carla Ingrid,娘家姓「斯文森」),是一位家庭主婦。父親拉里·理查德·威廉絲英語Larry R. Williams,是一位寫手兼期貨交易員,還兩次競選共和黨參議員[1][2][3][4][5]。她的父母分居,她有一個妹妹佩姬(Paige)和三個異父或異母同胞[6][7]。威廉絲有挪威、英格蘭、德國、丹麥、瑞士、瑞典、蘇格蘭和威爾斯血統[8][9][10]。小時候的她孤僻不合群,她說:「我的確與父母保持距離,在一定程度上到現在也是如此……我發現自己這樣過得不錯。我不知道為什麼。[原文 1]」威廉絲九歲時,全家搬到加州聖地牙哥。她在早年觀看了當地劇團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後開始對表演產生興趣[11]

職業生涯

[編輯]

1990年代

[編輯]

1990年代早期,威廉絲在《一步一步來英語Step by Step (TV series)》、《男人唔易做英語Home Improvement (TV series)》等電視節目中客串,開啟了演藝生涯。1993年,她在電視劇《沙灘拯救隊》中出演了布里吉特·鮑爾斯(Bridget Bowers)一角[12][13]。她在冒險片新靈犬萊西英語Lassie (1994 film)》(1994)中初登大銀幕[14]。在科幻片異種》(1995)中,她扮演了少女時期的女主角,該角色擁有外星人和人類結合的基因,成年時期的演員為娜塔莎·韓絲翠[12]。隨後,她出現在電視電影《還我清白》(My Son Is Innocent,1996)中,標誌着她轉向劇情片。她還在電視電影《殺死我的老師英語Killing_Mr._Griffin_(film)》(1997)中扮演了學生蘇珊的極客小團體成員[12]

15歲時,為了不受兒童勞動法影響,威廉絲在父母的同意下申請解除他們的監護權,以便能更好地追求演藝事業[15]。因遭到嚴重的霸凌,她在加州佐拉納海灘聖達菲基督學校英語Santa_Fe_Christian_Schools高級分部英語Upper_school完成9年級後退學[16]。之後,她在父親的指導下在家自學,從遙距教育機構取得了普通教育發展證書[11]

她搬到洛杉磯,很快在青春劇《戀愛時代》中拿到了一個重要角色[15]。該劇是主創凱文·威廉姆森半自傳體劇集,故事基於他的早年生活。威廉絲日後說,她在當時認為自己從15歲起就懂得了她需明白的一切[17]。她於2011年表示自己選擇脫離父母監管是受了其他年輕演員的影響[18]。1997年,威廉絲和幾位演員朋友因不滿得到的角色一起創作了一篇劇本,標題為《眨眼》(Blink)。劇本被售出,但沒有進一步發展[19]

《戀愛時代》中的角色使威廉絲與其他幾位主演占士·范德比克姬蒂·荷姆絲約書亞·傑克遜一起成名[14]。她當時17歲,扮演簡·林德利英語Jen Lindley一角,為了拍攝劇集搬到北卡羅來納州居住[20]。她覺得自己和角色的相似之處是她們都成長得「太快了」,在《今日美國》的採訪中,她將自己的角色描述為「這個穩重、無憂無慮的女孩也能與魔鬼搏鬥」[14]。她說出演《戀愛時代》使她能自己選擇項目[17][21],她還表示:

威廉絲也繼續出現在電影中。她的第一部主流作品是1998年的恐怖片嚇足20年:月光光心慌慌終極篇英語Halloween H20: 20 Years Later[12]。該片取得了商業成功,以1千7百萬美元成本獲得了5千5百萬票房[22]。她與姬絲汀登絲共同主演了1999年的喜劇片《迪克英語Dick (film)》。該片是對導致美國總統尼克遜辭職的水門事件戲仿[23]。她開始接拍更有挑戰性的影片[24] ,在女同性戀題材電影《戀戀模範生》(1999)中出演一個小角色,該片由潔米·巴比特英語Jamie Babbit導演[25]

期貨交易
[編輯]

1997年,威廉絲跟隨父親的腳步,參加羅賓斯世界冠軍杯期貨交易競賽(Robbins World Cup Championship of Futures Trading),用起始的1萬美元獲得了超過10萬美元,贏得了該項賽事。憑藉900%的獲利率,她成為了該賽事自1984年首次舉行後排名第3高的冠軍[26][27]

2000年-2005年

[編輯]

2000年,她出演了HBO電視電影系列《如果牆會說話2英語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2》。這個系列有三個部分,分別講述了女同性戀情侶在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故事。威廉絲和歌兒·絲雲妮出現在第二部中,表現了1972年女權運動中苦澀的分裂。《娛樂周刊》影評人肯·塔克(Ken Tucker)讚揚了絲雲妮的表現,但認為威廉絲「努力咧嘴笑以顯得頑皮」,把角色演的過火了[28]

從這時起,威廉絲開始參與觀眾群較小的獨立電影。「我感覺自己沒有用一種特別閃耀、引人注目的方式工作」,她對《柯夢波丹》雜誌說,「如果你不特意去尋找它們,你會錯過那些我參演的令我感到自豪的電影。[原文 2][14]」她和安娜·弗里爾英語Anna Friel共同主演了2001年影片《沒有你的我英語Me_Without_You_(film)[29]。該片收穫的評價褒貶不一,爛番茄網站上的65篇影評得出的新鮮度為66%[30]。她的下一部作品是2000年的《我的憂鬱青春英語Prozac Nation (film)》,該片由姬絲汀娜·莉芝主演,改編自伊利沙伯·伍爾茨英語Elizabeth Wurtzel的同名自傳,講述了與重性抑鬱障礙作鬥爭的經歷[31]。被問及扮演女主角的室友是否有趣,威廉絲說:「我認為這個角色需要幫助女主角。一個像這樣(用拳拍擊她的手)站立的人,讓女主角能堅持和抑鬱症搏鬥。[原文 3]

下一年,她在《利藍的美國英語The United States of Leland》(2003)中扮演一位被謀殺男孩的姐妹[32]。影片所獲評價不佳,《環球郵報》的連姆·蕾西(Liam Lacey)稱其「既沒有深刻見解,也沒有精良製作[原文 4][33]」。同年,威廉絲參演了喜劇劇情片《下一站,幸福》。片中男主角是個住在廢棄火車庫房的侏儒(彼特·汀尼治飾演),與威廉絲飾演的圖書管理員發展出了一段友誼。其他參演的明星有鮑比·坎納瓦爾派翠西婭·基勒森,全體演員獲得了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群戲的提名[34]

電視劇《戀愛時代》於2003年完結後,威廉絲承認難以找到合適的角色,她說自己被視為一個「流行一時的年輕美女」(pop tart[21]。她在威廉絲頓戲劇節英語Williamstown Theatre Festival上參演了契訶夫的舞台劇《櫻桃園》,與琳達·伊蒙英語Linda Emond傑西卡·查斯坦合作[35]

溫·韋德斯在創作《迷失天使城英語Land of Plenty》(2004)劇本時把威廉絲預想為其中的角色,該片探尋了美國在後911時代的焦慮和理想的幻滅[36]。威廉絲在其中扮演流浪漢收容所的工作人員拉娜(Lana),試圖與越戰老兵舅舅取得聯繫[37]。她獲得了2006年獨立精神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38]。隨後,她出現在影片《假想英雄英語Imaginary Heroes》(2005)中,劇情圍繞兒子自盡對一個郊區家庭的影響[39]。該片的全球票房收入不到30萬美元[40]。她與歌手米特·洛夫共同主演了年代片《一杆進洞》,它是導演理查德·萊德斯英語Richard Ledes的首部劇情長篇,沒有引起多少關注[41]

威廉絲少見地出現在喜劇片中,參演了米高·修華特英語Michael Showalter自編自導自演的《巴克斯特》(2005)[42][43]。這部電影的大多數評價為負面,但威廉絲收穫了讚揚。

威廉絲在2005年影片《斷背山》中的表現贏得了大眾的認可。該片由李安導演,講述了埃尼斯·德·瑪爾英語Ennis Del Mar傑克·特威斯特英語Jack Twist之間的同性愛情(兩角色分別由希夫·烈爵積克·哲寧賀扮演)[44]。威廉絲扮演了埃尼斯的妻子阿爾瑪(Alma),在片中目睹兩位男主角的擁抱後意識到他們之間關係的真相。選角導演艾薇·考夫曼英語Avy Kaufman在觀看了《下一站,幸福》後建議李安讓威廉絲出演阿爾瑪[45]。這部電影成為了票房大熱門,以1千4百萬美元成本在全球席捲1億7千8百萬美元票房[46]。它也以8項提名領跑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威廉絲的最佳女配角獎提名。該片最終贏得了3項奧斯卡獎[47]。威廉絲在出席頒獎典禮時穿的橙黃色王薇薇禮服裙英語Saffron Vera Wang dress of Michelle Williams被《柯夢波丹》雜誌稱讚為史上最佳奧斯卡禮服之一[48]

2006年至今

[編輯]

威廉絲在產子後以《雄鷹垂危英語The Hawk Is Dying》(2006)一片回歸。該片講述了佐治(保羅·吉亞瑪提飾)為試圖尋找人生意義訓練了一隻野生紅尾鵟。威廉絲扮演了佐治外甥弗雷德(邁克爾·皮特飾)的女友,是唯一理解佐治愈發沉迷其中的人[49]。這部電影在美國國內僅在一家影院上映,入賬7,000美元票房[50]。在完成生產的5個月後,威廉絲回到《最炎熱的國度英語The Hottest State》(2006)的攝影機前。該片由伊森·霍克改編自他1996年出版的小說[51][52]。影評人給予了負面評價,覺得它過於自我沉迷。《綜藝》雜誌的萊斯利·菲爾普林(Leslie Felperin)認為讓威廉絲扮演主人公的前女友之一是大材小用[53]。影片於8月24日開始了小範圍的公映,最終的票房成績為137,340美元[54]

威廉絲在卜·戴倫的傳記片《七人一個卜戴倫》中出演了安迪·華荷的繆斯女神伊迪·塞奇威克[55]。2006年10月,她簽約影片《玩叛遊戲英語Deception (2008 film)》(2008),飾演一位勾引伊雲·麥葵格角色的金髮女郎[56]。威廉絲和麥葵格在同年上映的《燃燒彈英語Incendiary (film)》中再次合作,該片有關恐怖襲擊後發生的餘波,改編自基斯·克利夫英語Chris Cleave2005年的同名小說[57]。她在片中扮演了主人公,一位有婚外情的英國母親,在襲擊中失去了丈夫和兒子。《獨立報》的羅拔·漢克斯(Robert Hanks)評論該片「草率」,認為威廉絲值得更好的電影[58]

隨後,編劇查理·卡夫曼因欣賞威廉絲在《迪克》中的表現讓她參演自己的導演處女作《腦作大業英語Synecdoche, New York》(2008),其他演員有菲臘·西摩·荷夫曼艾米莉·沃森[36]。該片成為了一個票房炸彈,但受到了媒體稱讚,出現在許多影評人的年度十佳名單中[59][60]。威廉絲主演了小成本製作的低調劇情片《溫迪和露西英語Wendy and Lucy》,由凱莉·雷查德執導,講述了居無定所的溫迪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後尋找她的愛犬露西,試圖開始新生活的故事[61][62]。威廉絲與其他人(包括導演)的觀點不同,她不覺得該片令人沮喪,說:「我個人喜歡看這種類型的電影,感到了安慰,因為它們減輕了我的孤獨。[原文 5]」作為《溫迪與露西》的女主演,威廉絲也喜歡影片的紀實風格[61]。《侯斯頓紀事報》的艾米·布蘭科爾(Amy Blancolll)說她的表演是全片的關鍵,是「一項舉足輕重的成就[原文 6][62]多倫多影評人協會授予了威廉絲最佳女主角獎,也將該電影選為最佳影片[63]。2009年影片《猛獁象英語Mammoth (2009 film)》讓威廉絲到瑞典泰國菲律賓拍攝[64]。她和蓋爾·賈西亞·貝納演了一對面臨全球化生活挑戰的夫妻。該片是瑞典導演盧卡斯·穆迪森的第一部英語電影[64][65]

威廉絲在2012年的第84屆奧斯卡頒獎禮上走紅毯。

威廉絲在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不赦島》中出演女配角,一位出沒在男主角(里安納度·迪卡普里奧飾)夢中的已逝妻子[66]。這部心理驚慄片改編自丹尼斯·勒翰2003年的同名暢銷小說。它原定於2009年10月首映,但推遲至2010年2月19日才上映[67]。該片在超過2,900家影院收入了4110百萬美元,成為了威廉絲作品中發行規模最大、首映周末成績最佳的影片[68]。同年12月,她在浪漫劇情片《有人喜歡藍》中與高斯林一起飾演一對婚姻出現問題的夫妻。編劇兼導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英語Derek Cianfrance讓兩人在一個月中的白天住在一起,以便進入角色[69]。威廉絲日後說這段經歷很棒,希望自己在當時能更加享受這一過程[70]。該片在2010年的辛丹斯電影節康城影展倫敦影展上放映,受到了影評人的青睞[71][72]。兩位演員都收穫了讚揚以及多個獎項的注意[73][74]。威廉絲獲得了金球獎奧斯卡獎的最佳女主角提名。

西部片《米克的近路英語Meek's Cutoff》是威廉絲和導演雷查德的再次合作,拍攝於俄勒岡州柏恩斯。該片基於1845年發生在俄勒岡小徑上的歷史事件改編,講述了西部嚮導史提芬·米克英語Stephen Meek帶領大篷車隊伍穿越一片沙漠的險惡旅程[75]。這部陰鬱的年代電影在第67屆威尼斯國際影展上首映後受到良好反響,於2011年4月8日開始了小規模公映[76][77]

威廉絲在2011年英國劇情片《情迷夢露7天》中贏得了扮演瑪莉蓮·夢露的機會,其他候選人有姬·韓遜斯嘉麗·約翰遜愛美·雅當絲。該片改編自科林·基勒英語Colin Clark (filmmaker)的兩本小說,描述了1957年影片《游龍戲鳳》的攝製過程[78][79]。威廉絲一開始害怕接下這個角色,拒絕了邀請。她解釋道:「無論是外形還是聲音,她的一切都和我不同。[原文 7]」最終,她覺得這個機會太好了,不應放棄[80]。威廉絲為了片中的唱歌部分上了聲樂課程,因為假唱不自在[81]。她憑此片贏得了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獎[82]。威廉絲在下一部作品《跳支華爾茲英語Take This Waltz (film)》中與塞斯·盧根一起扮演一對年輕夫妻,該片由莎拉·波莉執導,攝於加拿大,探討了一夫一妻制和婚姻中的忠誠問題[17][83]。威廉絲和占士·法蘭科共同主演了華特迪士尼影片3D前傳片《魔境仙蹤》,該片發行於2013年3月8日[84]。她還簽約出演該片的續作[85][86]。2013年7月,她成為了路易·威登手提包的新代言人[87]

威廉絲在音樂劇《歌廳》重排版中扮演歌女薩利·鮑爾斯英語Sally Bowles一角,首次亮相百老匯舞台。這一版於2014年4月24日開演,她於2014年11月9日結束自己的任期[88]。同年,威廉絲主演了二戰背景的愛情片《亂世有情天》,改編自同名小說。她扮演了一位愛上德國士兵的法國村女[89]

私生活

[編輯]
威廉絲出席2010年柏林國際影展上《不赦島》的首映禮。

2004年,威廉絲和希夫·烈爵在他們共同參演的《斷背山》片場相遇後開始約會[90][91]。2005年4月末,《人物》雜誌首先報道了兩人將會有孩子的消息。同年,威廉絲生下他們的女兒瑪蒂爾達·勞士·烈爵(Matilda Rose Ledger[14]。他們在戀愛期間一起居住在紐約布魯克林[45]。到2007年9月,這對情侶已和平分手,結束了三年的戀情[92]。關於分手,《人物》引用了威廉絲告訴《ELLE》雜誌的話:「我不知道去哪裏。我不能想像世界上有任何地方能給我好心情。[原文 8][14]」烈爵於2008年因藥物過量突然去世後,常處於鎂光燈下的母女二人成為了媒體和狗仔隊的追逐對象[20][36]。因此,威廉絲在2009年底前很少接受採訪[93]

2008年2月1日,威廉絲在烈爵死後第一次發表了公開聲明[94]。她表達了自己的悲痛,表示烈爵的精神會在長得像他的女兒身上長存。同月晚些時候,她出席了他的紀念儀式和葬禮[95]

米雪接受《浮華世界》專訪透露她2018年7月低調與音樂人菲爾(Phil Elverum)結婚。

作品列表

[編輯]
電影
年份 作品 角色 備註
譯名 原名
1994 新靈犬萊西 Lassie April Porter 提名:
青年藝術家獎 - 電影類最佳年輕女配角
1995 異種 Species Young Sil
未來世界英語Timemaster (film) Timemaster Annie
1997 殺死我的老師 Killing Mr. Griffin Maya
陌上伊人 A Thousand Acres Pammy
1998 嚇足20年:月光光心慌慌終極篇 Halloween H20: 20 Years Later Molly Cartwell 提名:
青年藝術家獎 - 電影類最佳年輕女配角
1999 迪克 Dick Arlene Lorenzo 提名:
青年藝術家獎 - 電影類最佳年輕女主角
戀戀模範生 But I'm a Cheerleader Kimberly
2001 沒有你的我 Me Without You Holly
我的憂鬱青春 Prozac Nation Ruby
2003 利藍的美國 The United States of Leland Julie Pollard
下一站,幸福 The Station Agent Emily 提名: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群戲
美國演員工會獎 - 電影類最佳群戲
2004 迷失天使城 Land of Plenty Lana
假想英雄 Imaginary Heroes Penny Travis
2005 一杆進洞 A Hole in One Anna Watson
巴克斯特 The Baxter Cecil Mills
斷背山 Brokeback Mountain Alma Beers del Mar 獲獎:
評論家選擇獎 - 最佳女配角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配角
提名:
奧斯卡獎 - 最佳女配角
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女配角
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新秀
金球獎 - 最佳女配角
美國演員工會獎 - 最佳女配角
美國演員工會獎 - 最佳群戲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配角
達拉斯—沃斯堡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配角
哥譚獨立電影獎 - 最佳群戲
獨立精神獎 - 最佳女配角
溫哥華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配角
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配角
2006 雄鷹垂危 The Hawk is Dying Betty
最炎熱的國度 The Hottest State Samantha
2007 七人一個卜戴倫 I'm Not There Coco Rivington
2008 玩叛遊戲 Deception S
烈燄情人 Incendiary Young Mother
腦作大業 Synecdoche, New York Claire
溫迪和露西 Wendy and Lucy Wendy Carrol 獲獎:
在線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提名:
女性電影記者聯盟獎 - 最佳女主角
國家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2009 猛獁象 Mammoth Ellen Vidales
2010 有人喜歡藍 Blue Valentine Cindy Heller 擔任執行監製
獲獎:
三藩市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提名:
奧斯卡獎 - 最佳女主角
金球獎 - 電影類劇情片最佳女主角
評論家選擇獎 - 最佳女主角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達拉斯-沃斯堡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丹佛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底特律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獨立精神獎 - 最佳女主角
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衛星獎 - 電影類劇情片最佳女主角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猶他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不赦島 Shutter Island Dolores Chanal 提名:
Teen材大獎 - 驚慄片女演員
米克的近路 Meek's Cutoff Emily Tetherow
2011 情迷夢露7天 My Week with Marilyn 瑪莉蓮·夢露 獲獎:
金球獎 - 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
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達拉斯-沃斯堡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底特律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弗羅里達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荷里活電影節獎 - 最佳女主角
獨立精神獎
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猶他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華盛頓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提名:
奧斯卡獎 - 最佳女主角
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女主角
美國演員工會獎 - 最佳女主角
澳洲電影學院獎 - 最佳國際女主角
評論家選擇獎 - 最佳女主角
侯斯頓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倫敦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在線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衛星獎 - 電影類劇情片最佳女主角
聖路易斯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溫哥華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2012 跳支華爾茲 Take This Waltz Margot 獲獎:
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溫哥華影評人協會獎 - 加拿大電影最佳女主角
荷里活電影獎 - 最佳女主角
提名:
底特律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女主角
加拿大銀幕獎英語Canadian Screen Awards - 最佳女主角
2013 魔境仙蹤 Oz: The Great and Powerful Annie / Glinda 提名:
Teen材大獎 - 科幻/奇幻片女演員
殺戮時速3:地獄 Death Race 3: Inferno Olga Braun
2015 亂世有情天 Suite française Lucille Angellier
2016 情繫海邊之城 Manchester-by-the-Sea Randi 提名:
奧斯卡獎 - 最佳女配角
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女配角
金球獎 - 最佳女配角
美國演員工會獎 - 最佳女配角
屬於她們的片刻 Certain Women Gina Lewis
2017 童幻逆緣 Wonderstruck Elaine
萬惡金錢 All the Money in the World Gail Harris 提名:
金球獎 - 劇情類電影最佳女主角
大娛樂家 The Greatest Showman Charity Barnum
2018 XL女神 I Feel Pretty Avery LeClaire
毒魔 Venom 安妮·威寧英語She-Venom
2019 你願意嫁給我老公嗎?英語After the Wedding (2019 film) After the Wedding Isabel Anderson
2021 毒魔:血戰大屠殺 Venom: Let There Be Carnage 安妮·威寧


電視
年份 作品 角色 備註
譯名 原名
1993 沙灘拯救隊 Baywatch Bridget Bowers 劇集《Race Against Times: Part 1
1994 一步一步來 Step by Step J.J. 劇集《Something Wild
1994 男人唔易做 Home Improvement Jessica Lutz 劇集《Wilson's Girlfriend
1996 還我清白 My Son Is Innocent Donna 電視電影
1997 殺死我的老師 Killing Mr. Griffin Maya 電視電影
1998-2003 戀愛時代 Dawson's Creek Jen Lindley 出演主角;共118集
提名:
青年藝術家獎 - 劇情類電視劇最佳年輕女演員(1998-99)
2000 如果牆會說話2 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2 Linda 電視電影
獲獎
露西獎英語Women in Film Crystal + Lucy Awards - 電視電影類卓越貢獻
2013 熟女鎮 Cougar Town Laurie's Foster Sister 劇集《Blue Sunday


戲劇
年份 作品 角色 備註
譯名 原名
1999 殺手喬 Killer Joe Dottie 1999年4月20日-1999年6月13日
紐約SoHo戲院英語Hudson_Square#Points_of_interest[96]
2002 聞到一隻鼠 Smelling a Rat Melanie-Jane 2002年5月7日-2002年6月16日
紐約塞繆爾·貝克特劇院英語Theatre_Row_(New_York_City)[97]
2004 櫻桃園 The Cherry Orchard Varya 2004年8月11日-2004年8月22日
威廉絲頓戲劇節[98]
2014 歌廳 Cabaret Sally Bowles 2014年3月11日-2014年11月9日
54俱樂部(百老匯處女作)[99]

譯註

[編輯]
  1. ^ 原文:"I was really secretive with my parents and I think I sort of continued that... I found that by keeping to myself I got on OK. I don't know why."
  2. ^ 原文:"I feel like I haven't been working in a particularly flashy or visible way," she reflected to Vogue magazine. "If you weren't looking for them, you would miss the movies that I've made that I'm proud of."
  3. ^ 原文:"I think what it needed to be was helpful. Somebody to stand like this [punches her hand] so that she [Ricci] could keep smacking up against it."
  4. ^ 原文:"neither an insightful nor well-made film."
  5. ^ 原文:"Personally I like seeing those kinds of movies. I find them comforting because they make me feel less alone."
  6. ^ 原文:"a bare-bones accomplishment of no small heft"
  7. ^ 原文:"Physically and vocally, everything about her is different from me"
  8. ^ 原文:"I didn't know where to go. I couldn't imagine any place in the world that was gonna feel good to me."

參考文獻

[編輯]
  1. ^ Vitale, Sarah A. Who's Who in California. Who's Who Historical Society. 1992: 349. ISBN 1-880142-01-05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英語). 
  2. ^ Michelle Williams. Askmen. News Corporation.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7) (英語). 
  3. ^ This Day in History – September 9. The Jamaica Observer. 2010-09-09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8) (英語). 
  4. ^ Michelle Williams. Maxim (online). [2011-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4) (英語). 
  5. ^ Bennetts, Leslie, Belle Michelle, Marie Claire (08530) (Hearst Corporation), February 2011, (08530): 126 
  6. ^ Michelle Williams interview. telegraph.co.uk.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1) (英語). 
  7. ^ Michelle Williams Biography (1980-). FilmReference.com. [2013-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3) (英語). 
  8. ^ Michelle Williams. Ethnic Celebs. [2014-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2-24) (英語). 
  9. ^ Vida, Vendela. Michelle Williams. Interview. May 2011 [2012-06-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5) (英語). 
  10. ^ Trench, Brooke Lee Poer, Michelle, Madison Magazine, January 2011 
  11. ^ 11.0 11.1 Galloway, Stephen; Guider, Elizabeth. Oscar Roundtable: The Actress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8-12-08 [2014-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英語). 
  12. ^ 12.0 12.1 12.2 12.3 Maytum, Matt. Step by Step (1994). Total Film. Future Publishing. 2011-04-14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英語). |
  13. ^ Coughlan, Dearbhla. Baywatch (1993). Total Film. Future Publishing. 2011-04-14 [2014-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4) (英語). |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Michelle Williams: Biography. 人物. Time Warner Inc.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6) (英語). 
  15. ^ 15.0 15.1 Bennetts, Leslie, Belle Michelle, Marie Claire (08530) (Hearst Corporation), February 2011, (08530): 127 
  16. ^ Peterson, Todd. Michelle Williams Snubbed by Former School. 人物. Time Warner Inc. 2006-03-03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9) (英語). 
  17. ^ 17.0 17.1 17.2 Hirschberg, Lynn, Heart to Heart, W (08453) (Conde Nast Publications), October 2010, (08453): 142 (英語) 
  18. ^ Michelle Williams' emancipation prompted by Hollywood headlines.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Hearst Corporation. 2011-01-11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6) (英語). 
  19. ^ Michelle Ma Belle. Wonderland Magazine. March 2008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16) (英語). 
  20. ^ 20.0 20.1 Singer, Sally, A 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 Vogue (08449) (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October 2009, (08449): 204 
  21. ^ 21.0 21.1 Michelle Williams open to 'Dawson's Creek' reunion. MSN. 2011-01-11 [2011-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3) (英語). 
  22. ^ Halloween: H20. Box Office Mojo. IMDb Inc. [2011-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7). 
  23. ^ Holden, Stephen. 'Dick': That Gap in the Nixon Tapes? Maybe a Teen-Age Cry of Lov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999-08-04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6) (英語). 
  24. ^ Spargo, Chris. Could Blake Lively Be The Next Michelle Williams?. Movieline. Mail.com Media. 2011-02-19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3) (英語). 
  25. ^ Maytum, Matt. But I'm a Cheerleader (1999). Total Film. Future Publishing. 2011-04-14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8) (英語). 
  26. ^ Robbins Trading, World Cup Advisors, World Cup Championship - Robbins Trading Co.. Robbins Trading Co.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02) (英語). 
  27. ^ Here's How Actress Michelle Williams Won The World Cup Of Futures Trading Award At Age 17. Business Insider. 2011-01-26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英語). 
  28. ^ Tucker, Ken. 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2 (2000).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Warner Inc. 2000-03-03 [2011-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2) (英語). 
  29. ^ Holden, Stephen. Film Review; Best Friends Who Are Also Worst Enemies Struggle in a Web of Emo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2-07-05 [2011-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英語). 
  30. ^ Me Without You (2001).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1-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6) (英語). 
  31. ^ Berardinelli, James. Prozac Nation. Reel Reviews. 2003-03-11 [2011-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1) (英語). 
  32. ^ Ebert, Roger. The United States of Leland. Roger Ebert. 2004-04-02 [2011-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3) (英語). 
  33. ^ Lacey, Liam. Review: The United States of Leland. Globe and Mail (Phillip Crawley). 2004-04-09 (英語). 
  34. ^ 'Mystic River,' 'Station Agent' top SAG award nominations. The Seattle Times. The Seattle Times Company. 2004-01-16 [2011-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8) (英語). 
  35. ^ The Cherry Orchard. [2012-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英語). 
  36. ^ 36.0 36.1 36.2 Lim, Dennis. For Michelle Williams, It's All Personal: Filmmakers Love Her Work, While the Public Remembers Her Heath Ledger Connection.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8-09-07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英語). 
  37. ^ A Desire to Heal the Rifts in a Troubled Landscap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5-10-12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英語). 
  38. ^ Michelle Williams biography: Shutter Island. The Daily Telegraph. Telegraph Media Group Limited. 2010-02-23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英語). 
  39. ^ LaSalle, Mick. Details etch a portrait of family grief over suicid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Hearst Corporation. 2005-02-25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3-14) (英語). 
  40. ^ Imaginary Heroes. Box Office Mojo. IMDb Inc. [2011-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9) (英語). 
  41. ^ Stevens, Dana. Debating the Benefits of a Transorbital Lobotom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5-05-06 [2011-07-08] (英語). 
  42. ^ Maytum, Matt. The Baxter (2005). Total Film. Future Publishing. 2011-04-14 [2011-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英語). 
  43. ^ The Baxter (2005).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1-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8) (英語). 
  44. ^ Proulx, Annie; McMurtry, Larry; Ossana, Diana. Brokeback Mountain: Story to Screenplay. London, New York, Toronto and Sydney: Harper Perennial. 2005, 2006. ISBN 978-0-00-723430-1 (英語). 
  45. ^ 45.0 45.1 Valby, Karen. Even Cowboy's Wives Get the Blues.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Warner Inc. 2006-01-06 [201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2) (英語). 
  46. ^ Brokeback Mountain. Box Office Mojo. IMDb Inc. [201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3) (英語). 
  47. ^ List of Academy Award Winners and Nominee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6 [2011-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4) (英語). 
  48. ^ Oscars Best and Worst Dressed. Cosmopolitan. [2011-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2) (英語). 
  49. ^ Maytum, Matt. The Hawk Is Dying (2006). Total Film. Future Publishing. 2011-04-14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6) (英語). 
  50. ^ The Hawk Is Dying. Box Office Mojo. IMDb Inc.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6). 
  51. ^ Fuller, Graham, A Star Is Born, Interview (Brant Publications), March 2006: 166 (英語) 
  52. ^ Maytum, Matt. The Hottest State (2006). Total Film. Future Publishing. 2011-04-14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6) (英語). 
  53. ^ Felperin, Leslie. The Hottest State. Variety.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2006-09-02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4) (英語). 
  54. ^ The Hottest State. Box Office Mojo. IMDb Inc.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英語). 
  55. ^ Maytum, Matt. I'm Not There (2007). Total Film. Future Publishing. 2011-04-14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6) (英語). 
  56. ^ Michelle Williams Seduces The Tourist. Empire. Bauer Consumer Media. 2006-10-03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0) (英語). 
  57. ^ Johnston, Sheila. Incendiary: from calorie-counting with Bridget Jones to terror in the streets. The Daily Telegraph. Telegraph Media Group Limited. 2008-10-20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英語). 
  58. ^ Hanks, Robert. Incendiary (15). The Independent. Independent Print Limited. 2008-10-24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15) (英語). 
  59. ^ Synecdoche, New York. Box Office Mojo. IMDb Inc.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5) (英語). 
  60. ^ 2008 Top Ten List. Metacritic (CBS Interactive) (英語). 
  61. ^ 61.0 61.1 Nicholas, Michelle. Michelle Williams says "Wendy and Lucy" role a gift. Thomson Reuters. 2008-12-09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英語). 
  62. ^ 62.0 62.1 Blancolll, Amy. Wendy and Lucy is a low-key treasure of a film. Houston Chronicle. Hearst Corporation. 2008-02-19 [2011-07-05] (英語). 
  63. ^ Toronto critics name indie drama Wendy and Lucy best of 2008. CBC News.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8-12-16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9) (英語). 
  64. ^ 64.0 64.1 Kemp, Stuart. Michelle Williams joins "Mammoth" family drama. Thomson Reuters. 2007-10-26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英語). 
  65. ^ Mammoth. Box Office Mojo. IMDb Inc.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6) (英語). 
  66. ^ Maytum, Matt. Shutter Island (2010). Total Film. Future Publishing. 2011-04-14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7) (英語). 
  67. ^ Gleiberman, Owen. 'Shutter Island': A release date change proves a stroke of marketing magic.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Warner Inc. 2010-02-22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1) (英語). 
  68. ^ Michelle Williams. Box Office Mojo. IMDb Inc.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6) (英語). 
  69. ^ Ansen, David; Setoodeh, Ramin. The New Star Power. Newsweek (The Newsweek Daily Beast Company). 2011-01-23 (英語). 
  70. ^ Thompson, Anne. Michelle Williams Talks Blue Valentine, Meek's Cutoff Playing Marilyn Monroe, Female Directors. indieWIRE. SnagFilms. 2010-12-03 [2011-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7) (英語). 
  71. ^ Zeitchik, Steven. Cannes 2010: The Euros love 'Blue Valentine' like Nutella; Sony Classics makes this not just another year. The Los Angeles Times. Tribune Company. 2010-05-18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0) (英語). 
  72. ^ Knegt, Peter. Honor Roll 2010: "Blue Valentine" Director Derek Cianfrance. indieWIRE. Snagfilms. 2010-12-08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9) (英語). 
  73. ^ LaSalle, Mick. Blue Valentin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Hearst Corporation. 2011-01-07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4) (英語). 
  74. ^ Gleiberman, Owen. Blue Valentine (2010). Entertainment Weekly. Time Warner Inc. 2011-01-06 [2011-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0) (英語). 
  75. ^ Goodykoontz, Bill. 'Meek's Cutoff,' 4 stars. Arizona Republic. Gannett Company. 2011-05-26 [2011-07-04] (英語). 
  76. ^ Meek's Cutoff and Post Mortem shine at Venice film festival. The Guardian.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Limited. 2010-09-06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5) (英語). 
  77. ^ Vanairsdale, S.T. Michelle Williams on Meek's Cutoff, Goodbyes and Getting Lost At the Movies. Movieline. Mail.com Media. 2011-03-30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7) (英語). 
  78. ^ Minaya, Marcel l. Johansson 'in lead to play Marilyn Monroe. Digital Spy. Hachette Filipacchi (UK) Ltd. 2009-08-01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英語). 
  79. ^ Michelle Williams Transforms Into Hollywood's Biggest Starlet. Trendrabbit.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0) (英語). 
  80. ^ Marino, Mark. Michelle Williams was terrified to play Marilyn Monroe. CNN. Time Warner Inc. 2010-11-26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5) (英語). 
  81. ^ 14th Oscar Roundtable. Newsweek (The Newsweek Daily Beast Company). 2011-01-23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3) (英語). 
  82. ^ Chen, Joyce. Golden Globes winner Michelle Williams: I'm inspired by my daughter's 'bravery and exuberance'. NY Daily News. 2012-01-16 [2012-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6) (英語). 
  83. ^ Davis, Edward. New Look: Seth Rogen & Michelle Williams In Sarah Polley's 'Take This Waltz'. IndieWIRE. Snagfilms. 2011-05-17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3) (英語). 
  84. ^ McClintock, Pamela. Disney Sets 'Oz, the Great and Powerful' for 2013. The Hollywood Reporter. Prometheus Global Media. 2011-05-25 [2011-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3) (英語). 
  85. ^ Chatter: Who Should Replace Sam Raimi as Director of the Oz Sequel?. Fandango.com. 2013-03-11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5) (英語). 
  86. ^ Cast Signed for 'Oz: The Great & Powerful' Sequel But Not Sam Raimi. firstshowing.net. 2013-03-11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4) (英語). 
  87. ^ E! Online Louis Vuitton article. E! Online. 2013-07-24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6) (英語). 
  88. ^ Stasio, Marilyn. ‘Cabaret’ Starring Michelle Williams and Alan Cumming. Variety Media. [2015-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英語). 
  89. ^ Tartaglione, Nancy. Margot Robbie, Ruth Wilson, Alexandra Maria Lara Join Weinstein Co.'s 'Suite Française'. Deadline.com (Penske Media Corporation). 2013-06-27 [2013-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英語). 
  90. ^ Rubin, Courtney. Michelle Williams: 'Daughter Is Center of My Life'. People. Time Warner Inc. 2007-11-06 [201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0) (英語). 
  91. ^ Chen, Joyce. Michelle Williams slams 'Nightline' over 'devastating' interview about Heath Ledger's death. New York Daily News. 2011-01-06 [201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0) (英語). 
  92. ^ Triggs, Charlotte. Heath Ledger and Michelle Williams Split. People. Time Warner Inc. 2007-09-02 [201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10) (英語). 
  93. ^ Singer, Sally, A 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 Vogue (08449) (Condé Nast Publications), October 2009, (08449): 205 (英語) 
  94. ^ Michelle Williams Breaks Silence on Heath's Death. People. Time Warner Inc. 2008-02-01 [201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29) (英語). 
  95. ^ Aswad, Jem. Heath Ledger Remembered At Funeral; Michelle Williams Takes A Tearful Ocean Swim In His Honor. Viacom. 2008-02-09 [2011-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5) (英語). 
  96. ^ Off-Broadway's Killer Joe to Close June 13. Playbill. [2014-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英語). 
  97. ^ New Group Is Smelling a Rat with Michelle Williams May 7-June 16. Playbill. [2014-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英語). 
  98. ^ Linda Emond and Michelle Williams Wander The Cherry Orchard at Williamstown, Aug. 11-22. Playbill. [2014-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8) (英語). 
  99. ^ Michelle Williams makes Broadway debut with Cabaret.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4-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
前任:
安妮特·班寧
非單親關係
金球獎最佳音樂及喜劇類電影女主角
2011
情迷夢露7天
繼任:
珍妮花·勞倫斯
失戀自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