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港元

聆聽這篇條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港元
Hong Kong Dollar(英文)
標準代碼
ISO代碼HKD
數字代碼344
GB名稱 港幣[註 1]  (簡體中文)
CNS名稱 港幣  (臺灣正體)
使用地區
法定貨幣 香港
流通貨幣 澳門[註 2]
中國 深圳(範圍有限)[註 3]
貨幣單位
 1/10
英文沒有獨立名稱,只稱為10 cents(十仙),也可叫作Dime
 1/100
英文為cent,1995年已退出流通。
 1/1000
英文為mill,1867年已退出流通。
貨幣符號HK$
¢
別稱港紙、港幣、HK$
發行面額
硬幣一毫二毫五毫一元二元五元十元
紙幣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紀念版:一百五十元)、五百元一千元
發行製造
貨幣發行局香港金融管理局
- 網址:www.hkma.gov.hk
印鈔機構香港印鈔有限公司
- 網址:www.hknpl.com.hk
貨幣估值
匯率掛鈎美元(1美元=7.8±0.05港元)
匯率被掛鈎澳門幣(1港元=1.03澳門幣)
即期匯率
1 USD=
7.800 HKD
1 EUR=
8.037 HKD
1 GBP=
9.590 HKD
1 CNY=
1.064 HKD
1 JPY=
0.04924 HKD
(2025年1月10日)
本條目為香港經濟系列之一
  • 工農業
製造業 - 能源 - 礦業
農業 - 漁業
  • 服務業
商業 - 貿易 - 通訊 - 旅遊業
  • 金融業
金管局 - 港交所恒生指數) - 港元聯繫匯率制
銀行業 - 證券期貨交易 - 地產業
航運業 - 航空業
  • 民生
就業 - 消費物價指數
  • 跨境經濟活動
CEPA - 個人遊
其他香港系列
壹圓銀幣,1867年
英國銀幣壹圓,1895年

港元(英語:Hong Kong Dollar;單位:),原稱「港圓」(單位:),亦稱為「港幣」或「港紙」,廣東省俗稱咸龍,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定流通貨幣貨幣及基金代碼之表示法HKD,標誌為HK$

簡介

[編輯]

紙幣(除了10元紙幣)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授權並監管下的三家發鈔銀行所發行,包括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渣打銀行(香港)中國銀行(香港)。拾元鈔票原已經停止發行,但在香港市民的要求下,香港政府於2002年委託金融管理局重新發行拾元鈔票,並於2007年以試驗性質改為塑膠鈔票。而硬幣則全部由香港政府發行。洋紫荊設計硬幣在1993年推出,逐步取代女皇頭像設計系列。[2]

自1983年起,香港建立了港元發行與美元掛鈎的聯繫匯率制度。發鈔行在發行任何數量的港幣時,必須在按7.80港元兌1美圓的匯率下向金管局交出美圓,登記或錄入外匯基金賬目,同時領取負債證明書後才可以開始印鈔。這樣一來,外匯基金所持的美圓就為港元紙幣的穩定提供了支持。

為迎接1997年香港回歸,自1993年1月1日起,「港圓」改為現行名稱「港元」,但部分新發行的港幣紙幣與所有硬幣仍舊保留「圓」的用法[註 4]。按照《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中英聯合聲明》,香港的自治權包括自行發行貨幣的權力。其一直以來,港幣單位主要是「圓」或者「元」,其次是「毫」、「仙」以及「文」。自1867年開始,由政府發行的一文硬幣停止鑄造。自1995年10月1日開始,由政府發行的1仙紙幣也停止發行。

香港的鈔票式樣均受版權保護。所以,任何人在未有得到版權持有人的許可前,都不能任意複製鈔票的式樣。在香港多年來有幾家機構因為未得鈔票版權持有銀行的批准而在廣告上運用,結果被判支付巨額罰款。[3]

在三間指定發鈔商業銀行發發行紙幣時,必須向政府交出美金作兌換用途,才獲准許印刷與交出美金相同面額數量的港幣鈔票。

澳門,港元是流通貨幣,因此基本上不會出現拒收(除10元硬幣外)的情況(但也有例外,比如澳門之政府部門的繳費等則以澳門元結算,不接受港幣)。港元與澳門元之間實行固定匯率制,因此兩者之間的匯率固定在1港元兌換1.03澳門元。不過在實際操作中,當地不少店家都是以1港元兌換1澳門幣。此外,儘管消費者以港元支付,絕大多數的商店都會以澳門幣找贖,且不補回利率差價,亦有不少會直接以港元找贖的情況。不少澳門人都會或多或少持有港元,現時澳門幣佔澳門流通貨幣總額的22%,而港元佔澳門流通貨幣總額45%;在廣義流通貨幣方面,澳門元佔澳門流通貨幣總額的28%,而港元則佔54%。而澳門的賭博房地產、進出口貿易、大額交易等多是以港元為結算貨幣。

歷史

[編輯]

緣起

[編輯]

由於當時與中國大陸的貿易主要使用銀幣,但英國政府禁止貨幣出口,因此英國商人對華貿易主要通過中國人常用的西班牙銀元(本洋)結算,無論中國大陸和香港境內並少有英鎊流通,因此在開埠之初香港沿用了當時中國的貨幣制度,即大額交易使用白銀,日常通用銅元。[4]1842年3月29日,港督砵甸乍頒佈命令,宣佈中國的銀兩和其它外國貿易銀元都可以在香港市面合法流通。[5]1845年5月1日, 港府輔政司卜魯斯(英語:Bruce)發佈公示,規定只有中國銀兩與墨西哥鷹洋西班牙佛銀(查理銀元)、印度盧比為法定貨幣,並規定了銀元、盧比、銅錢的相互比值[6]

由於英國採用金本位制度,因此英國政府也希望在香港推行金本位,港府在1844年11月28日規定以英鎊作為香港的法定貨幣和政府的記賬單位,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措施並沒有得到充分落實。[7]實際上隨着香港人口湧入和對外貿易激增,英鎊印度盧比在香港市面越發罕見,大多數交易仍是以銀元結算,港府在1860年9.4萬英鎊歲入中只有0.16萬是通過英鎊繳納,而港府內部日常開支仍在使用銀元,財務記賬上衍生出不少問題。[8]

1857年,香港政府宣佈東藩滙理銀行發行之鈔票,可以用作繳付政府費用[9]。後來,政府為更有效規管當地的通貨,於1862年7月正式宣佈香港使用銀本位貨幣制度,而採用了銀圓為基本通貨單位,而銀圓一詞亦由原先的形容詞變成量詞。1863年4月,香港首次發行官鑄貨幣,從英國倫敦訂鑄1毫銀幣及1仙、1文銅幣,並於1866年5月在香港銅鑼灣成立香港鑄幣廠,自行鑄做1圓、5毫、2毫和1毫銀幣及1仙、1文銅幣。而廣東坊間在英國倫敦造幣廠、香港造幣廠鑄造出的一、二毫港幣面世後,均樂於使用這些計算與流通便利的港幣銀毫[10]。隨着港府指定的幾家發鈔銀行接連退出,加上作為發鈔銀行的金寶銀行倒閉,滙豐銀行在同業競爭中出現了一家獨大的局面。港府於1872年授權滙豐銀行發行等價於銀元的一元紙幣,並由倫敦鑄幣廠代鑄銀毫,此時市場熱衷銀幣交易,紙幣流通相對不大。[5]

鑄幣和貨幣法定化

[編輯]

港督夏喬士·羅便臣上任後,在1862年7月1日宣佈幣政改革,恢復銀元的法定地位,財務司也在港督訓令中第一次提出了「港元」的概念,將港元作為財政記賬單位。由於當時墨西哥鷹洋在市場上時常有斷供的情況,香港地方只有銀兩和銅錢流通,交易十分不便,羅便臣則希望推動發行港元取代鷹洋成為中國和香港新的通行貨幣。1862年英國殖民地部批准了羅便臣的貨幣改革計劃,以鷹洋為基準重整香港銀幣市場,並允許其在香港設立鑄幣廠,在鑄幣廠建成前羅便臣還可以通過英國倫敦皇家鑄幣廠先行代為鑄造。[8]

1863年1月9日,港府規定只有鷹洋和倫敦發行的港元為合法貨幣,年內倫敦鑄幣廠出產了首批單銀毫和一仙及一文銅幣。1863年3月,隨後港府通過《設立造幣廠條例》,訂明民眾可以將手中的各種銀幣交給鑄幣廠換回港元,政府也以此統一貨幣種類。[8]

1866年香港造幣廠落成直到1868年6月因虧蝕過鉅而關閉期間,合計鑄造20萬元港幣,出貨與鷹洋無法競爭,發行並不順利,也不為市場所接受[4]

到了1895年2月,香港總督府宣佈墨西哥銀元(鷹洋)、英鎊銀幣及香港銀幣為香港法定貨幣,並禁止其他貨幣流通,惟民間仍習慣使用西班牙銀元(佛洋)、中國日本銀元(龍洋)等其他貨幣,政府也未明令打擊。同一時間,香港從印度鑄幣廠訂鑄香港銀幣,以取代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1元紙幣。同年3月,香港正式制定法例,規定在英國政府批准下銀行才可發行紙幣。其後,渣打銀行香港上海滙豐銀行有利銀行先後於1897年、1898年及1911年獲准發行在香港流通的紙幣。

1912年,港英政府公佈施行《禁止通用外國鈔券條例》,阻止中國發行的紙幣在香港通行。同年10月,又公佈《禁止通用外國紙幣、貨幣條例》,中國的銀元、銀毫、銅仙亦在被禁之列,從而使廣州等地流往香港的貨幣遭到禁止[6]。港府又於1913年禁止外國鈔票、銀幣及鎳幣。這些舉措一度引起華人的不便與不滿。例如於1912年,香港電車響應政府的宣佈而拒收中國銅錢,結果引發華人罷搭電車,使電車公司蒙受損失,後來實行了3天免費載客,事件才得以平息。

流通南粵

[編輯]

宣統三年(1911年),港幣發行額約為3,158萬元,其中在香港本地流通的港幣只有1,020萬元左右,流入廣東的約為1,474萬元,幾乎占當年港幣發行額的一半,而當年廣東省官府與大清朝廷發鈔總額僅約1,200萬元。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初期,廣東境內銀行的紙幣信用由於政局動盪而極之低落,港幣仍然通行用於交易,去到1920年代尾,港幣重新取得在廣東金融市場的壟斷地位。民國20年(1931年),香港發鈔額達約15,361萬元,其中約7,169萬流入廣東,比當年在香港流通額還多2,048萬元,為廣東第一通用貨幣。時廣東進口貿易幾乎完全以港幣結算;出口貿易貨物就有70%以港幣結算,英鎊和其他幣結算為21.4%,粵幣只佔8.6%[11]。在出口貨物中,僅爆竹木材、土紙及一部分紗綢、蔬菜是按港幣價折合成毫洋。在除廣州以外的粵境其他口岸,如汕頭三水等多按港幣行情以國幣及毫券支付[12]。  

民國20年(1931年)香港紙幣曾貶值12.5%,民國25年(1934年)又貶值28.5%,僅此兩次貶值,便使廣東損失將近2,990萬元[13]

放棄銀本位

[編輯]

1935年,因為美國等地的銀價上升,引起中國大陸香港白銀外流,11月9日香港政府通過貨幣條例,公佈以「港元」作為香港貨幣單位,11月12日起新幣換舊銀幣,並發行一元紙幣、以製成的一毫硬幣[14],並將港元與英鎊匯率定為16.8港元兌1英鎊。(中國是在香港通過以港元為貨幣前的5天,即11月4日宣佈放棄銀本位,改發法幣。)1937年8月1日,終止了各種銀元的流通,正式以港元作為法定貨幣。二次大戰日本佔領香港時,強行以日本軍用手票代替港元。戰後港元才恢復法定地位。廣州光復後到1949年10月被中共佔據前,國民中央政府發行的金元券等因金融崩潰,幾同廢紙,港幣維繫着粵境市場交易流通[6]

被逐出流通南粵

[編輯]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着力扭轉港幣在粵主導格局。1950年2月1日,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召集廣東省有關高層開會,討論「禁用港幣、調整牌價」,是廣東省准備全面禁用港幣的決策會議[15]。1950年4月份,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成立金融管理科,負責督導全省金管工作,並佈置於全省更新貨幣市場。4月至5月,粵境有興梅區、粵中區 、珠江區、西江區、潮汕區、南路區、東江區、北江區等幾十個市縣重申禁用港幣,並大量設立收兌站。5月至6月,人民幣據報大體佔領廣州地方買賣市場。據計1950年全年,粵境共收兌港幣及其他外幣折合美元3,034萬元,直至年尾,廣東市場貿易流通基本被人民幣控制[16]

實施聯繫匯率

[編輯]

港元最初與英鎊掛鈎,但是戰後英國的經濟實力減弱,更曾一度大幅貶值,影響香港經濟。香港政府於是在1972年6月英鎊作自由浮動後,改為將港元以美元掛鈎。匯率由1972年7月6日開始,最初為5.65港元兌1美元。1973年2月改為5.085港元兌1美元。1974年11月起,改作自由浮動。直至1983年,由於香港前途問題引發的信心危機令港元匯價大幅下降,到了同年9月一度下跌至9.6港元兌1美元。同年10月17日起,當時的財政司彭勵治宣佈港元匯價與美元掛鈎,定為7.80港元兌1美元,一直維持至今[17]。1984年7月31日,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會見英國外交大臣賀維時談到:「希望不要出現動搖港幣地位的情況。港幣發行量究竟多少?港幣信譽好是因為儲備金雄厚,多於發行量,不能改變這種狀態。」[18]:67後來港元匯價與美元可以作有限度的自由浮動,只要與掛鈎匯率(7.80港元兌1美元)差距不大即可,如港元在2003年時曾一度升至7.7094港元兌1美元,但很快又回復至接近正常水平[19]

自2005年5月18日起,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收緊匯率控制措施,限制於7.75-7.85港元兌1美元之間浮動,並把7.75水平名為「強方兌換保證」和7.85水平命名為「弱方兌換保證」,以穩定聯繫匯率制度。若觸及或極接近任一介限,金管局會立即透過行政手段,保持匯率在此範圍內。當觸及「強方兌換保證」時,金管局便會買入美元而沽出港元;當觸及「弱方兌換保證」時,金管局則買入港元而沽出美元。於2007年10月23日,港元首次觸及「強方兌換保證」,此後匯率大部分時間都貼近「強方兌換保證」水平[20][21];於2018年4月12日,港元首次觸及「弱方兌換保證」[22]

未來

[編輯]

隨着香港中國大陸的經貿日增,以及美國經濟週期與香港相反,聯繫匯率制度為香港經濟帶來部分問題。其中之一就是港元利率只能跟隨美元利率,而不能因應本地的經濟情況調整;與此同時,香港的貨物部分從大陸入口,因而帶來輸入性通漲,引致出現負利率[23][24]

流通貨幣

[編輯]

現時,港元以紙幣硬幣的形式存在。香港的流通紙幣有$10、$20、$50、$100、$500及$1,000;流通的硬幣有$0.1、$0.2、$0.5、$1、$2、$5及$10。硬幣曾一度停止發行14年,直到2012年才重新發行2元及5元硬幣[25]。另外,兩間商業銀行曾推出$150紀念鈔票。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發佈的《2023年年報》,截至2023年底,所有流通銀行紙幣總值5,926億港元(包括150元紀念鈔票)。滙豐中銀渣打所發行的紙幣分別佔55.4%、35.9%和8.7%的流通金額。[26]滙豐及渣打早在90年代停止發行10元紙幣,中銀則沒有發行過10元紙幣。

2023年流通銀行紙幣
面值 數量佔比 金額佔比
$10 9.4% 0.4%
$20 35.6% 3.4%
$50 11.6% 2.8%
$100 16.5% 7.9%
$500 17.9% 42.7%
$1000 9.0% 42.8%

2002年,政府重新發行10元鈔票。截至2023年底,政府發行紙幣及硬幣流通金額共127億元(不包括套裝硬幣及紀念金幣),硬幣總值82億元。10元紙幣總值45億元,當中塑質鈔票佔83%。[26]

流通硬幣

[編輯]

硬幣正面劃一採用洋紫荊設計,並附有「香港」及「HONG KONG」。

硬幣背面中間有大阿拉伯數字鑄明面值,下方附有發行年份。上下分別以中文大寫數字及英文鑄明面值。

香港硬幣[27]
面額 材質 樣式 邊緣
拾圓($10) 外環鋼芯鍍鎳合金
圓心鋼芯鍍銅合金
圓形 槽紋與平滑相間
伍圓($5) 鋼芯鍍合金 槽紋,中間凹槽印有凸字「香港伍圓」
及「HONG KONG FIVE DOLLARS」
貳圓($2) 波浪形 平滑
壹圓($1) 圓形 槽紋
伍毫($0.50) 鋼芯鍍銅合金
貳毫($0.20) 波浪形 平滑
壹毫($0.10) 芯鍍合金 圓形

流通紙幣

[編輯]

政府透過金融管理局授權3家商業銀行在香港發行紙幣,分別是

另外,金管局代表政府發行10元鈔票。

紀念鈔票

[編輯]

香港政府歷年來曾為某些特別事件發行紀念金幣或紀念鈔票,面值一般為一千港元。另外,中銀香港亦曾於2008年年面值二十港元的北京奧運會紀念鈔票及於2012年發行面值一百港元的中國銀行百年華誕紀念鈔票。2009年,渣打銀行為慶祝成立150周年,亦於10月1日發行一百萬張港幣150元鈔票。 同時,滙豐為慶祝成立150週年,亦於2015年發行港幣150元鈔票。

外號

[編輯]

香港的紙幣都有各自的外號俗稱,詳列如下:

紙幣面額 外號 原因
10元 青蟹(舊版) 舊版因顏色為青色(綠色)得名
花蟹(新版) 新版因設計花巧得名
膠蟹(塑膠) 最新版因為採用塑膠製造和設計花巧得名
20元 有關過往款式之鈔票外號,請參閱香港二十元紙幣條目。
50元 有關過往款式之鈔票外號,請參閱香港五十元紙幣條目。
100元 紅衫魚 因顏色為紅色而得名。
500元 大牛 因1909年滙豐500元鈔票有「大水牛」圖案得名。
1000元 金牛 因顏色接近金色且面值最大而得名,衍生自過往最高面額的五百元紙幣「大牛」外號。

硬幣通常稱作「大餅」。

港元數目本身也有俗稱,如一元是「文」(變調讀若「蚊」;香港過去的確有稱為一文的硬幣),十元是「草」或「條」,一百元是「一舊(水)」,一千元是「1K」(因英文詞頭Kilo代表千的意思,K則是Kilo的縮寫)、「撇」(一千元為一撇),一萬元是「一皮」、「一雞」或「一餅」,一百萬元是「一球」。

另有些行業(如買賣汽車的),一般帳目金額較大,會把「萬元」叫做「個」或「粒」,像「一萬元」會叫成「一個」,「三十五萬元」叫「卅五個」,「一百五十萬」叫「百五粒」之類。

另外,辰砂本是藥材中的硃砂其中一個別稱,但由於硃砂從藥用至價值上不是甚麼名貴藥材,故被香港人於上世紀,引申成為港元輔幣中,面值最小的幾種輔幣的代名詞,如以1990年代後為例,則指面值一毫、二亳及五毫的輔幣。2000年代初起,很多商戶包括傳統市場拒收「辰砂」,汽水機港鐵售票機等亦不接受一、二毫硬幣,導致「辰砂」易收難用[28]。根據香港《硬幣條例》,五角、兩角及一角面額的輔幣,每次只可使用兩元。香港金融管理局表示,商戶是否接受硬幣支付交易,是其商業決定,法例無賦予權力迫使商戶接受硬幣。而銀行在兌換硬幣時所收取的費用亦是銀行的商業決定。這種種原因下,將會產生一、二角在民間積聚的問題[29]。金管局2014年9月引入2輛流動硬幣收集車,巡迴全港18區,讓市民將積存硬幣兌換成紙幣或增值至八達通卡。兩車截至2015年9月進行了12.3萬宗交易,收集了共1.07億枚硬幣,總面值1.12億元。

匯率

[編輯]
當前 HKD 匯率
根據Google財經 AUD CAD CHF CNY EUR GBP JPY TWD USD
根據新浪財經 AUD CAD CHF CNY EUR GBP JPY TWD USD
根據雅虎財經 AUD CAD CHF CNY EUR GBP JPY TWD USD
根據雅虎香港財經: AUD CAD CHF CNY EUR GBP JPY TWD USD
根據Yahoo奇摩股市: AUD CAD CHF CNY EUR GBP JPY TWD USD
根據XE.com​(其他語言 AUD CAD CHF CNY EUR GBP JPY TWD USD
根據OANDA​(其他語言 AUD CAD CHF CNY EUR GBP JPY TWD USD
外幣兌換率[30]
澳元 加拿大元 人民幣 歐元 日圓
每單位外幣兌換港元
2017年 5.98 6.01 1.1552 8.82 0.0695
2018年 5.86 6.05 1.1855 9.25 0.0709
2019年 5.44 5.91 1.1332 8.77 0.0719
2020年 5.36 5.79 1.1248 8.86 0.0727
2021年 5.84 6.20 1.2054 9.20 0.0708

參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2008年版標準作「香港元」[1],2022年版標準作「港幣」
  2. ^ 商店通常不接受10元硬幣。
  3. ^ 中英街、少數商鋪和部分口岸商場接受港幣。部分大型商場支持微信HK/支付寶HK,公共交通、部分商鋪支持八達通APP雲閃付,按實時匯率計價。小部分商鋪為招攬生意接受港人港幣1:1付款。更多地方受法律限制通常無法使用。
  4. ^ 2018系列發行的紙幣皆為「元」作單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表示货币和资金的代码(GB/T 12406—2008/ISO 4217:200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2008-07-01. 
  2. ^ 香港金融管理局. 香港的貨幣 (PDF). [2015-10-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19). 
  3. ^ 香港商業電台《人人人》.2013年05月04日《香港政治陰謀論》. [2013年5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19日). 
  4. ^ 4.0 4.1 《中國貨幣史》第二版P783
  5. ^ 5.0 5.1 《港幣 澳門元》P4-6
  6. ^ 6.0 6.1 6.2 廣州市志·華僑穗港澳卷
  7. ^ 《港幣 澳門元》P4-5
  8. ^ 8.0 8.1 8.2 《香港近代經濟史 1840-1949》P133-135
  9. ^ 鄭垣. 〈香港百年鈔票歷史〉. 《明報月刊》1994年6月號 (香港): 30. 
  10. ^ 钱币鉴藏之喧宾夺主的广东银毫. 2013-06-14 [2018-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6). 
  11. ^ 蔡謙. 粵省對外貿易調查報告. 商務印書館. 1939年: 14. 
  12. ^ 广东省志·粤港澳关系志. 
  13. ^ 粵港澳關係史. : 248-249. 
  14. ^ 香港工商日報, 1935-11-11 第9頁
  15. ^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整頓金融秩序和穩定物價的工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肖燕明 2011年05月25日 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16. ^ 廣東省志·金融志
  17. ^ 联系汇率制度.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23-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03) (中文(中國大陸)). 
  18. ^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9. ^ Report on the Currency Board Operations
  20. ^ 金管入市撐聯匯|date=2007年10月24日. [2018年4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4日). 
  21. ^ 香港聯繫匯率制度 (PDF). [2018-04-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4-19). 
  22. ^ 金管13年首托港元|date=2018年4月13日. [2018年4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4月6日). 
  23. ^ 數據顯示香港負利率逾4% 多過英國南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2年2月17日 香港電台
  24. ^ 港幣的未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1年4月19日
  25. ^ 新2蚊5蚊大餅應市 - Yahoo!香港
  26. ^ 26.0 26.1 香港金融管理局二零二三年年報 (PDF). 香港金融管理局: 82-84. 2024-04 [2024-07-1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7-16). 
  27. ^ 流通硬幣.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15-04-27 [2015-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28. ^ 拯救一二毫 先減通脹. 新浪香港. 2011-03-02 [2011-03-04]. [永久失效連結]
  29. ^ 電子貨幣流通 公營機構封殺 毫子無碇使變廢物. 太陽報. 2006-04-04 [2011-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30. ^ 表124:外幣兌換率. www.censtatd.gov.hk. 政府統計處.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3). 

外部連結

[編輯]
前任:
銀兩
香港貨幣
1863年—1941年
繼任:
日本軍用手票
前任:
日本軍用手票
香港貨幣
1945年—
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