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漢公
外觀
楊漢公(785年—861年),字用義。唐代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市)人。
楊寧第三子。楊虞卿之弟。[1]貞元元年(785年)生。[2]元和八年(813年)登進士第,[3]又中書判拔萃,釋褐擔任任興元府(今陝西南鄭縣)李絳的幕府。[4]李絳獲罪死,漢公未受牽連。累遷戶部郎中、史館修撰。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升遷為司封郎中。大和九年(835年)受楊虞卿案的株連,降為舒州(今安徽潛山縣)刺史。後歷任湖(今浙江吳興縣)、亳(今安徽省亳縣)、蘇(今江蘇省蘇州市)三州刺史。武宗會昌五年(845年)擢拔為桂管觀察使。[5]大中元年五月,授浙東觀察使,轉任戶部侍郎,又任荊南節度使,回朝任工部尚書。被舉發在任荊南節度使任內有貪贓行為,降為秘書監,稍遷國子監祭酒。[6]宣宗時,擢拔為同州刺史。給事中鄭裔綽、鄭公輿共奏楊漢公貪鄙無廉節,不可授以近輔重任,三次退回人事命令。[7]楊漢公私下厚賂宣宗左右宦官。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不顧鄭裔綽等三駁制書,貶裔綽出京任商州刺史,堅持楊漢公出任同州刺史。[8]咸通二年(861年)升任宣武軍節度使,後改任天平(今山東東平縣)軍節度使,咸通二年(861年)七月病卒於任上。[9]贈尚書右僕射。
註釋
[編輯]- ^ 《楊寧墓誌》云:「有子四人:汝士、虞卿、漢公,咸著名實;幼曰殷士,已階造秀。」
- ^ 據《洛陽出土歷代墓誌輯繩》之《楊漢公墓志銘》稱:「廿九登進士第,時故相國韋公貫之主貢士」。《舊唐書·楊虞卿傳》載:「弟漢公,元和八年(813)擢進士第」,又據《唐語林》知元和八年知貢舉者為韋貫之。據此可逆推楊漢公生於貞元元年(785)。
- ^ 《唐摭言》卷八:「元和九年,韋貫之榜殷堯藩雜文落矣,楊漢公乃貫之前榜門生。」
- ^ 《舊唐書》卷一七六《楊虞卿傳》附《楊漢公傳》記:「漢公,大和八年登推進士第,又書判拔萃。釋褐為李絳興元從事。」此處大和八年應為元和八年之誤。
- ^ 《會稽掇集·唐太守題名》記:「楊漢公,大中元年五月自桂管觀察使授。」
- ^ 《東觀奏記》卷中記:「工部尚書楊漢公前任荊南節度使,以不廉聞,公議益噬,左遷秘書監。」又《新唐書》卷一七五本傳:「漢公,字用乂。始辟興元李絳幕府,絳死,不與其禍。遷累戶部郎中、史館修 撰,轉司封郎中。坐虞卿,下除舒州刺史,徙湖、亳、蘇三州。擢桂管、浙東觀察使。繇戶部侍郎拜荊南節度使,召為工部尚書。或劾漢公治荊南有貪贓,降秘書監。稍遷國子祭酒。」
- ^ 《新唐書·楊漢公傳》:「給事中鄭裔綽、鄭公輿共奏漢公冒猥無廉概,不可處近輔,三還制書。」
- ^ 《東觀奏記》卷中云:「大中十三年,漢公除同州刺史。」
- ^ 《新唐書》卷一七五《楊虞卿傳》附謂其「自同州更宣武,天平兩節度使,卒。」又據《楊漢公墓志銘》知其病卒於咸通二年(861)七月卒,十一月歸葬北鄺山南麓。
註釋
[編輯]- 周紹良、趙超,《唐代墓誌匯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