幞(fú)頭,亦稱襆頭,是一種古代頭飾。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發展自漢代的一種頭巾「幅巾」 [1]。其形態最初類似於頭巾,後來於唐代發展出置於幞頭內部用於支撐頭型的內襯,稱為「巾子」,此後在中晚唐時期逐漸發展成一種帽子並最終分化出諸如官帽、翼善冠等頭飾。幞頭一般內襯木骨,以藤草為裏,外罩漆紗。後來去除裏邊的藤草而保留漆紗。幞頭款式在宋代達到了頂峰,其造法亦各有不同。宋代朝野男子均會頭戴幞頭[2][3]。從《圖書集成》的插畫有幞頭公服、展角幞頭、交角幞頭、烏紗帽(官帽)等,為襆頭的不同種類[4][5]展角幞頭的兩角變短便是烏紗帽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