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陸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陸坡為向海一側,從大陸架外緣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展佈於所有大陸周緣。大陸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之間;下界一般漸變,約在1500~3500米水深處,在鄰近海溝地帶,下延至更深處。寬約20~100公里,面積2870萬平方公里,佔全球面積5.6%。

特徵

[編輯]

坡度多為3~6°。大西洋型大陸邊緣,陸坡常隨水深增大變緩,下延為大陸隆;太平洋型大陸邊緣,陸坡常隨水深增大變陡,下延為海溝。太平洋陸坡平均坡度5°20′,大西洋陸坡平均坡度3°05′。大型三角洲的坡度最小;珊瑚礁的陸坡最陡。大陸坡呈單一斜坡,或台階狀,形成深海平坦面、邊緣海台。

底質以泥為主,少量砂礫、生物碎屑。沉積物主要是陸源碎屑,比較細,在冰期海平面下降期間,大部分大陸架出露為陸,河流向前推進到陸坡頂部附近入海,大陸坡上粗粒沉積物增多。與山脈海岸相鄰的狹窄陸架外的陡坡上,常出露岩石。基底為變薄的大陸型地殼。陸坡下部花崗岩層向大洋一側逐漸變薄到消失;陸坡上有褶皺、斷裂構造。

成因

[編輯]

陸坡是輕而浮起的大陸、重而深陷的洋底之間的過渡帶。隨着大陸裂開,其間形成狹窄的幼年海洋。新生洋殼高程低於兩側大陸,在大陸、新洋底之間形成陡峭的新生陸坡。

  • 大西洋陸坡,曾是中生代以來聯合古陸破裂形成的地塊邊壁,後在海底擴張、大陸漂開、邊緣下沉過程中,經長期侵蝕沉積而成。生成不久,還沒有為外力強烈改造的陸坡,沉積蓋層微薄,構造與火山地形十分顯著,坡度較陡。發育成熟的大西洋型陸坡,不規則的原始地形被巨厚沉積層覆蓋,坡度平緩。
  • 太平洋陸坡,發育與板塊俯衝、仰沖有關,陸坡下部可有俯衝刮削形成的增生混雜岩體,褶皺、斷裂明顯,地形複雜。

類型

[編輯]

板塊的分裂、聚合運動奠定了陸坡的基本格架。

  • 斷裂、陡崖型陸坡:主要受斷裂作用,而侵蝕堆積作用較弱,多見岩階、陡崖,如伊比利亞半島西北側陸坡。
  • 前展堆積型陸坡:陸源物質充分,陸坡在強烈沉積下逐漸向洋推進,有的陸坡下部沉積層厚達10公里,美國大西洋一側陸坡多屬這種。
  • 侵蝕型陸坡:沉積作用較弱,濁流、滑塌等作用導致基岩裸露,地形複雜,如在海底峽谷、滑坡發育的地區。
  • 礁型陸坡:與珊瑚礁生長有關,陸坡陡峭,如尤卡坦半島的陸坡。
  • 底辟型陸坡,低密度的蒸發岩、泥層在深埋後形成底辟,陸坡沉積層變形,海底呈不規則形態,如墨西哥灣一帶。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