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盜龍屬
澳洲盜龍屬 化石時期:侏儸紀中期,
| |
---|---|
無效狀況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
演化支: | 鳥吻類 Averostra |
演化支: | †角鼻龍類 Ceratosauria |
演化支: | †新角鼻龍類 Neoceratosauria |
總科: | †阿貝力龍超科 Abelisauroidea |
屬: | †澳洲盜龍屬 Ozraptor Long & Molnar, 1998 |
模式種 | |
蘇波塔澳洲盜龍 Ozraptor subotaii Long & Molnar, 1998
|
澳洲盜龍屬(屬名:Ozraptor)是獸腳亞目阿貝力龍超科恐龍的一屬,生存於侏儸紀中期的澳洲[1]。澳洲盜龍、瑞拖斯龍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澳洲恐龍,也可能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阿貝力龍超科恐龍。
發現與命名
[編輯]在1967年,四位12歲的伯斯學生在傑洛頓-格林諾夫市近郊發現一個骨頭化石,他們將化石帶給西澳大學的Rex Prider教授鑑定。Rex Prider教授將化石做了鑄模,將鑄模寄到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當倫敦自然史博物館首次研究澳洲盜龍的化石時,這些骨頭被認為屬於烏龜。在1998年,約翰·艾伯特·隆(John Albert Long)與拉弗·莫納兒(Ralph Molnar)重新鑑定這些骨頭,認為這個腿部骨頭屬於某種獸腳亞目恐龍[2]。
在1998年,約翰·艾伯特·隆與拉弗·莫納兒將這個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是蘇波塔澳洲盜龍(Ozraptor subotaii),也是目前的唯一個種。屬名意為「澳洲盜賊」,「Oz」是近代起對澳洲的暱稱,「raptor」在拉丁文意為盜賊。種名則是以1982年電影《王者之劍》(Conan the Barbarian)的盜賊角色蘇波塔為名[3]。
化石特徵
[編輯]正模標本(編號UWA 82469)是一個左脛骨的下半部,發現於Colalura砂岩組地層,地質年代約1億7000萬年前,相當於巴柔階中期。澳洲盜龍、瑞拖斯龍是目前已知生存年代最早的澳洲恐龍。
這個標本長度為8公分、寬度為4公分。根據估計,脛骨的完整長度約為17到20公分,而完整長度約為2公尺。根據這個部分脛骨,已鑑定出澳洲盜龍的三個可鑑定特徵:距骨升突呈矩形且上端筆直、脛骨與距骨的接觸面有垂直稜脊、脛骨的中段骨髁發展不明顯。
分類
[編輯]因為目前僅發現一個部分腿部骨頭,所以很難將澳洲盜龍分類。澳洲盜龍被命名時,被歸類於獸腳亞目的分類未定屬。在2004年,湯瑪斯·荷茲(Thomas Holtz)提出澳洲盜龍屬於鳥獸腳類。在2005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的研究顯示澳洲盜龍的確屬於獸腳亞目,並根據脛骨與距骨接觸面的明顯中線垂直稜脊,而提出澳洲盜龍是阿貝力龍超科的一屬[4]。如果屬實,澳洲盜龍將成為已知最古老的阿貝力龍超科恐龍。
參考資料
[編輯]- ^ Tykoski, R. and Rowe, T. (2004). "Ceratosauria". in Weishampel, David B.; Dodson, Peter; and Osmólska, Halsz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109. ISBN 0-520-24209-2.
- ^ Long, J.A. (1998). Dinosaurs of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and other animals of the Mesozoic Er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UNSW Press, pp 94-96. ISBN 0-86840-448-9
- ^ Long, J.A. and Molnar, R.E. (1998). "A new Jurassic theropod dinosaur from Western Australia". Records of the 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19 (1): 221-229
- ^ Rauhut, O.W.M. (2005). "Post-cranial remains of 『coelurosaurs』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Tanzani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eological Magazine 142 (1): 9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