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癒
治癒(英語:Cure)是指終止病況(Medical condition)的物質或程序,例如藥物、外科手術、生活方式改變、或有助於終結痛苦的哲學思維方式;或是指治療中或已康復的狀態。病況可以是疾病、精神疾患、身心障礙、或僅是被人們認為不利社交的狀況,如脫髮或缺乏乳房組織。
不可治癒(英語:Incurable)表示該疾病總是存在復發的機會,無論該疾病已經緩解多久。不可治癒的疾病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絕症;相反的,可治癒的疾病仍可能導致病患死亡。
病患接受特定治療後治癒的比率,稱為治癒率(英語:Cure fraction、Cure rate), 計算方式為接受治療的病患存活率與從未患病的對照組進行比較[1]。
治癒率或「治癒時間」的另一種取得方式是計算病患族群與一般族群的風險比[2][3]。
治癒的固有概念是永久地終止該特定疾病[4][5]。當一個人患有普通感冒然後康復時,可以說已經治癒,即使未來可能罹患另一次感冒。相反地,已經成功處理諸如糖尿病之類疾病的人,並不能說是治癒,雖然該病暫時不會產生任何不適症狀,但實際上並沒有永久地消除它。
統計模型
[編輯]諸如癌症等複雜疾病,研究人員依靠病患與健康對照組的存活率進行統計比較。這種邏輯嚴格的方法若推算得無限期緩解,實質上即等於治癒[6]。通常採用Kaplan-Meier估算法進行比較[7]。
例子
[編輯]治癒可採用天然抗生素(用於細菌感染)、合成抗生素(例如磺胺類藥物或氟喹諾酮類藥物)、抗病毒藥物(用於極少數病毒感染)、抗真菌藥、抗毒素、維生素、基因治療、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等方式。儘管已開發出許多治療方法,但不可治癒疾病列表仍然很長。
1700年代
[編輯]詹姆斯·林德發表《壞血病專論》(英語:A Treatise on the Scurvy)表示幾次劑量的維生素C(比如取自萊姆)可以治癒並且預防壞血病。
1890年代
[編輯]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及其同事從1890年開始生產白喉和破傷風的抗毒素。醫學期刊《刺胳針》認為使用白喉抗毒素治療白喉是「19世紀在急性傳染病醫學中最重要的進展」[8][9]。
1930年代
[編輯]磺胺類藥物開始廣泛用於治癒細菌感染。
1940年代
[編輯]隨着各種抗生素的發展,細菌感染變得容易治癒。
1950年代
[編輯]1956年唐納爾·湯瑪斯進行了第一例骨髓移植後,白血病以及如鐮刀型紅血球疾病等其他血球疾病變得可以治癒[10]。
2010年代
[編輯]X性聯嚴重複合免疫缺乏症,也稱為泡泡男孩病,開始能利用基因治療治癒[16]。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Fuller, Arlan F.; Griffiths, C. M. Gynecologic oncology. The Hague: M. Nijhoff. 1983. ISBN 0-89838-555-5.
- ^ Lambert PC, Thompson JR, Weston CL, Dickman PW. Estimating and modeling the cure fraction in population-based cancer survival analysis. Biostatistics. 2007, 8 (3): 576–594. PMID 17021277. doi:10.1093/biostatistics/kxl030.
- ^ Smoll NR, Schaller K, Gautschi OP. The Cure Fraction of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Neuroepidemiology. 2012, 39 (1): 63–9. PMID 22776797. doi:10.1159/000339319.
- ^ Nearing a Cancer Cure?. Harvard Health Commentaries. 21 August 2006.
- ^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Treatment and a Cure?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4-13.
- ^ Barnes E. Between remission and cure: patients, practitione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eukaemia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hronic Illn. December 2007, 3 (4): 253–64. PMID 18083680. doi:10.1177/1742395307085333.
- ^ Friis, Robert H.; Chernick, Michael L. Introductory biostatistics for the health sciences: modern applications including bootstrap. New York: Wiley-Interscience. 2003: 348–349. ISBN 0-471-41137-X.
- ^ (Report). Report of the Lancet special commission on the relative strengths of diphtheria antitoxic antiserums. Lancet. 1896, 148 (3803): 182–95. PMC 5050965 . doi:10.1016/s0140-6736(01)72399-9.
- ^ Dolman, C.E. Landmarks and pioneers in the control of diphtheria. Can. J. Public Health. 1973, 64 (4): 317–36. PMID 4581249.
- ^ 存档副本. [2020-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2).
- ^ Wheeler, Regina Boyle. Is Hep C Curable?. WebMD. [2019-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2) (英語).
- ^ 存档副本. [2020-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