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州,中國古代的州,在今山東省、河南省、河北省境。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鄄城縣(今山東鄄城縣北舊城)。大業初年,廢。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復置。下領五縣:鄄城縣、濮陽縣、范縣、雷澤縣、臨濮縣,轄境相當今山東省鄄城及河南省范縣及濮陽市南部地。天寶初年,全國州改郡,改為濮陽郡。乾元初年,全國郡改州,復為濮州。
北宋時,屬京東西路。崇寧時,戶三萬一千七百四十七,口五萬二千六百八十一。貢絹。下領四縣:鄄城縣、雷澤縣、臨濮縣、范縣。元朝時,初隸東平路,後割大名路的館陶縣、朝城縣,恩州的臨清縣,開州的觀城縣來屬。至元五年,析隸省部。戶一萬七千三百一十六,口六萬四千二百九十三。下領六縣:鄄城縣、朝城縣、館陶縣、臨清縣、觀城縣、范縣。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州治鄄城縣省入,屬東昌府。故城在東,景泰二年(1451年)移治王村(今河南范縣西南濮城鎮)下領三縣:范縣、觀城縣、朝城縣。其間轄境屢有伸縮。清朝時,不轄縣。雍正七年(1730年),濮州升為濮州直隸州,領范縣、觀城縣、朝城縣,屬濟東泰武臨道。十三年(1735年),濮州直隸州降為散州,屬曹州府,考語:繁,疲,難。辛亥革命後,全國廢府州廳改縣,1913年改為濮縣。
- 《新唐書·志第二十八·地理二》
- 《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
- 《元史·卷五十八·志第十◎地理一》
- 《明史·志第十七·地理二》
- 《清史稿·志三十六·地理八》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編》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龍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顯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