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滿洲國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滿洲國軍
存在時期1932年-1945年
國家或地區 滿洲國
效忠於 滿洲國皇帝(名義上)
 大日本帝國關東軍(實際上)
種類陸軍
海軍
空軍[來源請求]
參與戰役第二次中日戰爭
日蘇國界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投降
太平洋戰爭
日蘇戰爭
指揮官
象徵性指揮官 滿洲國皇帝
標識
軍艦旗
海運辦公室旗
海上警察旗
空軍國籍標誌
滿洲國國徽

滿洲國軍滿洲國武裝力量。成立於1932年,在1945年解散。成立時將「維持國內治安」、「國境周邊與河川警備」設為主要任務,主要是關東軍的後方支援部隊,多於戰鬥部隊。但在關東軍素質弱化後,日本面臨與蘇聯作戰時,滿洲國開始進行武裝總兵力達20萬人。日本投降後,滿洲國軍被蘇軍繳械後正式解散。

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均不認可滿洲國的合法性,故又將滿洲國軍稱為偽滿軍偽滿洲國軍

軍制

[編輯]

指揮系統

[編輯]
愛新覺羅溥傑(左)身穿中尉正裝照片。1938年4月3日。

制度上各軍(起初擁有6軍,之後擴充至11軍)之長為司令,警備司令官(陸軍)、艦隊司令官(海軍)皆直接受滿洲國執政(皇帝即位後即滿洲國皇帝溥儀指揮(溥儀和日本天皇一樣,擔任軍隊統帥之大元帥)。不過這只是制度上的規定,實際上滿洲國的軍事權力受日本帝國關東軍支配,無論部隊變動、演習、裝備變更、人事升格等皆需經過關東軍之批准。

陸軍兵科色

[編輯]
顏色 兵科
憲兵
步兵
騎兵
砲兵
工程
運輸
資料來源: [1]

士官以上的階級

[編輯]

滿洲國士官以上階級分為「將」「校」「尉」,並各分為三級的三等九級。

總司令 上將(將軍)[2] 上將 中將 少將 上校 中校 少校 上尉 中尉 少尉 准尉 上士 中士 下士 下士勤務 上等兵 一等兵 二等兵
陸軍
海軍

滿洲國軍於軍官學校畢業後,以少尉任官。少尉滿2年後晉升為中尉、中尉滿2年晉升為上尉、上尉滿3年晉升為少校、少校滿3年晉升為中校、中校滿3年晉升為上校、上校任官4年後晉升為少將、少將滿3年晉升為中將、中將滿4年後晉升為上將。上將則為軍隊的最高位置,採終身職。

共授予上將13人:馬占山(1932年3月)、張景惠(1932年3月)、張海鵬(1932年3月)、于芷山(1934年7月)、吉興(1934年7月)、於琛澂(1934年7月)、王靜修(1934年7月)、王殿忠(1936年10月)、巴特瑪拉布坦(1936年10月)、郭恩霖(1938年4月)、王之佑(1942年9月)、張文鑄(1942年9月)、邢士廉(1942年9月)。

江上軍將官旗

[編輯]
江上軍將官旗
 江上軍[3]
上將
中將
少將

歷史

[編輯]

滿洲國軍創設時

[編輯]

1932年3月9曰,溥儀就任「執政」的同一天,頒布了《政府組織法》,該法(第12條)規定:執政統率陸海空軍,溥儀為最高軍事統帥。根據1932年4月15日發布「第1號軍令」,公布了《陸海軍條令》:

  第一條,陸海軍負責國內治安以及邊境、江海之警備任務。
  第二條,執政統率陸海軍。
  第三條,執政決定警備司令官分擔區域,令其所需之軍隊,負責維護該區域之治安任務。

  第四條,執政決定艦隊司令官分擔區域,令其指揮所需之艦隊,負責該水域之警備任務。

同時又發布了「第2號軍令」,公布了陸海軍分擔區域,設立了偽奉天、吉林、黑龍江等警備軍。國務院內設立了總管軍事的軍政部,掌管軍政和軍令,負責有關國防及用兵事宜。同日根據「執政權令」,馬占山任偽軍政部總長,19327七月在長春完全編成軍政部。1932年9月,張景惠兼任軍政部總長。

創設滿洲國軍,起初是將軍閥部隊與關東軍顧問編制而成。主要任務為「維持國內治安與國境周邊、河川警備。」(陸海軍條例第1條)。關東軍派出多田駿等現役將校為軍事顧問,指導滿軍,規劃軍事。1932年5月,以多田駿為首的顧問部,制訂了分三期整頓偽軍的方案:

  • 第1期,建軍時期。穩定部隊,防止士兵動搖,統一建制。
  • 第2期,整軍時期。確立穩定基礎,擔負起治安任務。
  • 第3期,練軍時期。從各方面予以充實,有效地完成任務。

而根據1932年9月15日締結的《日滿議定書》,滿洲國之國防由滿洲國與日本共同負責,以此承認關東軍之駐屯。此處的關東軍也就被宣稱為「作為滿洲國軍的關東軍支援部隊」。滿洲國的防衛工作實質上由日本軍隊擔任,使滿洲國成為傀儡政權

1933年春關東軍進攻熱河前後,總兵力達15萬人左右,這是軍兵力的最高峰。

1932年部隊構成

[編輯]
訓練中的滿洲國士兵
滿洲國軍將校們合影
滿洲國軍將校們合影
滿洲國軍樂隊
  • 軍政部(兵數:130人)
「負責軍隊的裝備、編制、軍隊配置、作戰警備、教育訓練」等。日滿制定了《軍政部組織條例》、《警備司令部組織條例》、《暫行給予條例》等基本的章程制度。整編軍隊,規定了混成旅、騎兵旅、步兵旅的編制,令各司令部依據統一編號隸屬部隊,統一官級名稱,統一全軍的薪餉和服制。延聘軍事教官,加強顧問部組織,普及日本軍官的指導。1932年4月15日,軍政部在瀋陽大南門裡邊業銀行宣布成立,1932年7月遷至長春。同時,滿洲國執政溥儀特任馬占山為軍政總長,次長王靜修/李盛唐,參謀司長郭恩霖(原吉林軍令廳長兼駐哈吉林軍事特務部長,1932年7月上旬赴長春就任),軍需司長張益三。但馬占山此時已舉旗抗日,「軍政總長」位置出現空缺。5月軍政部規定于芷山奉天警備司令部每月軍費七十萬元,吉興吉林警備司令部每月軍費五十萬元,程志遠龍江警備司令部每月軍費五十萬元,張海鵬洮遼警備司令部每月軍費二十萬元。滿國務院總理鄭孝胥暫時兼任這一職位。1932年8月3日,滿參議府議長張景惠兼任此職。軍政部參謀司宣傳部部長王之佑。參謀司:下設「總務」、「軍事」、「軍衡」、「醫務」、「測量」、「憲兵」、「江防」、「軍法」、「調查」各課。
  • 洮遼警備軍/熱河警備司令部(兵數:16,200人)
負責區域:以洮南為中心的奉天省西北部的14個縣:通遼、奉平(?)、昌圖、梨樹、懷德、雙山遼源開通瞻楡安廣鎮東洮安洮南、秦來、突泉縣東部、景星縣西南部
新京長春西側、北至齊齊哈爾南側、南至奉天北側為管轄範圍。)
原東北軍洮遼鎮守使張海鵬部。九一八事變前轄4個騎兵團。1931年10月1曰,張海鵬投日自任「東北保安邊防總司令」,將所部擴編為8個支隊(相當於旅,支隊長徐景隆鵬飛劉茂義傅銘勛彭金山張俊哲王永清程國瑞)。1932年4月編為洮遼警備軍,司令官張海鵬,司令部設在洮南。1933年春,關東軍攻占熱河後,建立了熱河警備司令部和興安西警備軍;原洮遼警備軍撤銷。熱河警備司令部司令官張海鵬。司令部設承德。轄:王永清騎1旅(駐赤峰)、張俊哲騎2旅(駐承德)、鵬飛騎3旅(駐朝陽)、傅銘勛騎4旅(駐圍場)、索化忱騎5旅(駐豐寧)、馮秉忱獨立步兵團(駐承德)、炮兵隊等。
  • 奉天省警備軍(兵數:17,153人)
負責區域:洮遼警備軍負責區域外的奉天省
東北局東邊道鎮守使于芷山部。九一八事變時轄姜全我廖弼臣田德勝3個步兵團和曹秉森騎兵團。1931年10月15曰于芷山將東邊道鎮守使署改稱為「東邊道自治保安司令部」,將所部擴充為2個步兵旅、3個騎兵團和1個衛隊團。改編為奉天警備軍,司令官于芷山,司令部駐奉天。轄廖弼臣田德勝2個步兵旅,傅布彥王翰臣邵本良3個騎兵團和赫慕俠的衛隊團。7月又將王殿忠李壽山旅編入該軍。警備區域為除洮遼警備軍警備區域以外的奉天省。7月16曰,奉天警備司令部設立了沈海、中央、鴨綠江、安奉、遼河、奉天等6個警備區。
另有軍閥張宗昌的餘部王殿忠李壽山張宗援,九一八事變後得到關東軍的援助,在營口、大石橋、安東等地收羅土匪組成兩支部隊:分別由王殿忠、李壽山任司令,張宗援任副司令。1932年7月編入奉天警備軍。  
  • 吉林省警備軍(兵數:44,692人)
負責區域:吉林省
駐吉林省的東北軍第23旅李桂林部、炮兵第10團穆純昌部,九一八事變時被關東軍擊潰後投日。騎兵第7旅常堯臣部、第25旅劉寶麟團、夏顯文(夏鴻謀)團,於1931年9月隨熙洽投敵。第27旅旅長兼延吉鎮守使吉興,率梁灃朱榕王樹棠3個團,於1931年10月投敵。以上各部成為吉林警備軍的主要部分。
原被撤職的東北軍騎兵第16師師長於琛澂,事變後在關東軍和熙洽的支持下,組建了2個旅(旅長李毓久楊秉藻),熙洽也組建了3個旅和1個騎兵支隊。10月底,這兩股合編為吉林討匪軍,於琛澂任司令。後成為吉林警備軍的一部分。
吉林警備軍司令官吉興。轄15個旅。其中吉興直接指揮的劉金麟李文炳王樹棠梁灃等9個旅,布防在吉長和延吉地區;吉林討匪軍司令官於琛澂指揮李毓久崔文林陳德才白文清楊秉藻關琛等6個旅,駐守濱江和依蘭地區。1933年4月8日,吉林警備司令部決定撤銷「剿匪」司令部,新設吉長、濱江、延吉、綏寧、農安等5個地區司令部。1933年12月1日又進行改編,設「新京」、吉林、濱江、延吉、綏寧、依蘭6個地區司令部。
  • 黒龍江省警備軍(兵數:43,485人)駐齊齊哈爾。1932年4月以原駐黑龍江省的國防軍程志遠騎兵旅、衛隊團、炮兵團朴大同部、田奎生騎兵團、第55團、工兵營、輜重營,省防軍中的吳松林騎兵第一旅、馬占山混成第三旅等部,在江橋抗戰失敗後投降日滿。苑崇谷旅投降後成為第三教導隊的步兵主力。
負責區域:洮遼警備軍負責區域以外的黑龍江省
負責區域:興安省
(於1932年4月滿洲國軍創設時尚未存在,同年9月才設置的樣子)
負責區域:黑龍江烏蘇里江等國境河川以及渤海沿岸

以上部隊的數量為1932年9月時,根據當時滿洲國軍政部最高顧問多田駿少將呈給陸軍省《滿洲國軍事顧問並軍事教官一覧表外の件》。

日系軍官

[編輯]

滿洲國軍於創設時開始便雇用日本人做為顧問教官,此外部隊長等也有由日本軍轉籍的日系軍官(詳細請參照滿洲國軍軍事顧問列表)。

顧問中以1928年皇姑屯事件的主謀東宮鐵男上尉最為有名。

軍備擴大期(1934年7月後)

[編輯]

1934年實行「帝制」後,軍政總長改稱軍政部大臣。

補充海軍兵力

[編輯]

配備四艘砲艦。詳細請參考滿洲國軍艦隊

陸軍組織改革

[編輯]

將起初由軍閥部隊編成的軍隊重新訓練。1934年7月1日成立軍管區。1935年4月根據滿洲國行政區劃進行陸軍再編成。

  • 第1軍管區(兵數:12,321人)瀋陽。奉天警備司令部改稱。1932年4月15日滿洲國軍政部遵照日本最高顧問多田駿提名,任命原東邊道鎮守使于芷山為奉天警備司令部司令官,由日本陸軍工兵少佐菅野謙吾任主任顧問。1934年7月1日改為第一軍管區,于芷山為司令官。轄有6個混成旅及1個教導隊。後由邢士廉接于芷山為司令官。司令官王之佑(1942.8-1945.8)奉天警備司令部改稱。組織了1936年秋東邊道獨立大討伐、1937年東邊道大討伐、1938年東邊道大討伐。1942年轄奉天、錦州、四平三省、混成第一旅(步兵第5團在熱河討伐,騎兵第39團為回族兵駐瀋陽)、第一高射炮隊和三個工兵隊及通信連、軍樂連。1943年9月,將四平省及第3工兵隊劃入第二軍管區,將安東、通化兩省編入(同時接收混成第8旅及第4工兵隊)。1944年2個混成旅改編為步兵第1旅(旅長金毅駐錦州,步五、步三團均在熱河)。日本投降時兵力:步兵一旅、迫擊炮一團、輜重一營、工兵七隊、自動車隊一(在薊東)、通信連一、軍樂連一。
    • 第一混成旅(旅長李裕平)
    • 第二混成旅(旅長高明)
    • 第三混成旅(旅長李壽山)
    • 第四混成旅(旅長閻家梅)
    • 第五混成旅(旅長廖弼宸)
    • 第六混成旅(旅長董國華)
    • 騎兵第三旅(旅長趙秋航)
    • 第一教導隊(隊長呂衡)
  • 第2軍管區(兵數:13,185人)吉林。吉林警備司令部改稱。1932年4月15日成立偽吉林警備司令部,以原東北軍延邊鎮守使吉興為司令官,日本陸軍步兵中佐大迫通偵任主任顧問,駐吉林市。1934年7月1日改為第二軍管區,仍以吉興為司令官,轄有4個混成旅、3個騎兵旅及1個教導隊。1941年3月王濟眾任司令官,後又以吳元敏為司令官。1945年司令官關成山,參謀長蕭玉琛,轄第2混成旅、第2工兵隊、獨立通信隊等。
  • 第3軍管區(兵數:13,938人)齊齊哈爾。龍江警備司令部改稱。負責龍江省黑河省的安全。1934年4月15日成立,以程之遠為司令官,由日本陸軍步兵少佐林義秀擔任主任顧問。8月3日程之遠調任參議府參議,張文鑄接任警備司令官。1934年7月1日改為第三軍管區。轄有5個混成旅、1個騎兵旅和1個教導隊、1個炮兵隊。司令官張文鑄/王之佑(1940.8-1942.8),參謀長於治功。1942年9月呂衡接任司令官;1943年6月5日趙秋航任司令官。
    • 第五警備地區:黑河省,司令官趙振邦
    • 第六警備地區:龍江省,司令官張文鑄兼任
    • 副官處
    • 軍需處
    • 軍醫處
    • 軍法處
    • 齊齊哈爾炮兵隊
    • 齊齊哈爾機動車隊
    • 黑河國境線監視隊
    • 齊齊哈爾軍樂隊
    • 齊齊哈爾陸軍監獄
    • 齊齊哈爾陸軍病院
    • 黑河陸軍分病院
    • 混成第11旅,旅長楊鎮凱,駐泰來。1936年7月調第六軍管區。
    • 混成第12旅,旅長周作霖/胡文藻,駐黑河。1939年轉駐北安,轄步兵第17團(團長劉玢),團部和迫擊炮連駐北安省克山縣城,第一營駐北安省城,第二營駐距北安縣城東北六十多里的龍鎮。
    • 混成第13旅,旅長賈金銘,駐海倫。步兵第十七團團部和第一、二兩營及迫擊炮連駐黑龍江省克山縣城,第三營駐克山縣城以北七十多里的北興鎮。1935年12月1日旅長李靜帶旅部移駐洮南縣。1938年改編為第三教導隊,於治功任隊長,駐洮南。1940年裁撤。
    • 混成第14旅,旅長朱鳳陽,原駐拜泉縣。1935年移駐克山縣,步兵第17團改隸。1936年冬參加東邊道獨立大討伐,轄步兵第17、第19團、騎兵連、無線電隊、軍鴿三分隊,在濛江縣、輝南縣追剿抗聯武裝。1939年第四軍管區混成第18旅步兵第24團與混成第14旅步兵第17團合編為步兵第4旅,旅長王作震/王家善,駐海倫、慶城。1943年調第五軍管區。
    • 混成第15旅,旅長馮廣友。1938年調第四軍管區參加「三江大討伐」。1938年底改編為獨立第2旅,旅長張魁英,駐集賢鎮
    • 騎兵第4旅,旅長王之安。1936年7月調第六軍管區。
    • 騎兵第5旅,旅長塗全勝/王士秀,共轄兩個團:騎兵第二十一團團長高廣寅,騎兵第二十二團團長張。旅部和第二十一團駐訥河縣,第二十二團駐嫩江縣。
    • 步兵第4旅:1940年整編組建。旅長王作震/關成山/王家善。轄步兵第17團(團長劉玢)、步兵第24團(團長王錫鶴)。1943年5月5日旅長王家善指揮全旅赴熱河省青龍縣「討伐」八路軍。
    • 第三教導隊,隊長李靜,轄3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1個炮兵營,駐齊齊哈爾。1936年冬參加東邊道獨立大討伐,隊長石蘭斌,轄教導步兵第3團(團長張金祥)、第16團、教導騎兵第3團(團長劉玢),在金川、柳河地區瘋狂集家並村。1937年8月25日石蘭斌率領步兵第3團、騎兵第3團各1個,編為「石蘭部隊」共2500人,全隊到達熱河省承德,歸第五軍管區指揮,又經古北口進駐懷柔縣高麗營子一帶剿共,由山下奉文兵團長指揮,1937年11月撤回齊齊哈爾。1938年改編為獨立第一旅;所轄騎兵團(團長劉玢)編成2個騎兵連,第一連長薛景昆,第二連長劉恕。1939年「石蘭部隊」參加諾門坎戰役,8月20日晚22:30,步兵第14團234人第一營在營長率領下擊斃日本顧問官,向蘇蒙軍投誠。1939年9月,石蘭斌被撤職,關成山接任旅長。1940年獨立第一旅裁撤。
    • 獨立騎兵第55團,1932年設立。團長石蘭斌。全團共有六個連,都駐林甸縣城
  • 第4軍管區(兵數:17,827人)濱江省哈爾濱。1932年4月15日成立偽護路軍,以於琛澂為總司令。1934年7月1日改為第四軍管區,仍以於琛澂為司令官。1943年1月任命張文鑄為司令官,後以李文龍為司令官。下分濱江、綏寧、依蘭警備地區,轄有8個混成旅、1個騎兵旅和1個教導隊。司令官郭恩霖
    • 第四教導隊
    • 鵬飛混成旅
    • 馮廣友混成旅
    • 宋殿才旅
    • 徐海旅
    • 張魁英旅
  • 第5軍管區(兵數:9,294人)駐承德。熱河警備司令部改稱。1932年4月15日成立,以原洮遼鎮守使張海鵬為司令官,駐承德市。1934年7月1日改為第五軍管區,免張海鵬司令官職,以王靜修為司令官。後邢士廉。1937年7月20日為使日軍向南口進攻容易,以靖安軍全部(四個團)和第五教導隊(隊長朱家訓、騎兵團團長富璇善)組建派遣熱河支隊向南口後方長城線上進攻,支隊長藤井重郎少將,補給勤務由第五軍管區司令邢士廉擔任。靖安軍當時駐錦州,8月1日前向承德集結完畢,8月9日到豐寧縣黑河川,與中國軍隊高桂滋師在長城線上相持。8月21日午藤井重郎被反正的士兵打死,參謀長美崎丈平接任。9月上旬占領赤城,10月進駐宣化,1938年1月回防。1941年3月以呂衡為司令官,後以吳元敏任司令官。1943年9月20日以赫慕俠任司令官。下分錦縣、承德警備地區,轄3個混成旅、1個騎兵旅和1個教導隊。
  • 興安東警備軍(兵數:929人) 綽羅巴特爾
  • 興安西警備軍(兵數:858人)李守信
  • 興安南警備軍(兵數:1,052人)巴拉瑪拉布坦
  • 興安北警備軍(兵數:656人)烏爾金
  • 江防艦隊(兵數:719人)

後期,還設有:

  • 第六軍管區,牡丹江省和間島省一帶,總兵力5600人。1936年7月成立。駐牡丹江,任王殿忠為司令官,擔任東部「國境」的警備和「討伐」任務。1943年9月李文龍為司令官,後以賈華傑為司令官。
    • 混成第七旅/1944.12.1改編為步兵第3旅長:駐牡丹江省寧安縣。轄步兵第8團在熱河省青龍縣西南部半壁山「討伐」,團長楊崇武/唐際榮。騎兵第十九團/1944.12.1改編為步兵第7團,駐延吉縣,團長唐際榮/榮紹英。
  • 第七軍管區,三江省一帶,總兵力4500人。1939年設在佳木斯,司令官張文鑄/赫慕俠/1943年9月20日呂衡
  • 第八軍管區,1939年5月1日成立,設於通化市。由第一軍管區分出安東、通化兩省,和混成第一旅、混成第二旅、混成第三旅及混成第五、六旅各一部(即第八教導隊的前身)而編成的。第一憲兵隊分出一部(約二百人)編成第八憲兵隊。司令官王之佑(1939年5月至1940年8月)/1940年6月吳元敏/王作震/張偉。主任顧問立花大佐、、安永顧問、石黑顧問、綱田主計顧問。參謀長赫慕俠、參謀處長陳明山、副官處長蕭玉琛、軍械處長張某某、軍需處長馮緒功、軍醫處長賈樹屏、軍法處長陶遠進、上校部附富璇善、宋道倉。1944年後遷北安省、黑河省一帶,總兵力5000人。
    • 混成第一旅旅長李裕平
    • 混成第二旅旅長高明
    • 混成第三旅旅長王士琇
    • 混成第8旅:旅長劉玢(1943.8熱河省興隆縣鷹手營子-)轄步兵第3團。
    • 第八教導隊:隊長趙振邦
  • 第九軍管區,興安南省、興安西省一帶,總兵力5500人,主要為蒙古族騎兵。1938年偽治安部在鄭家屯設立偽興安軍管區,派巴特拉布擔任司令官,統一指揮興安東西南北各軍,擔任西北國防和地區內的維持治安任務。1938年6月初,把興安南的騎兵五團和興安東的騎兵二團臨時編成「甘支隊」,以興安南警備司令甘珠爾扎布任支隊長,調承德歸第五軍管區司令官邢士廉指揮,不久,進入密雲、平谷、薊縣境內打擊八路軍。1940年改興安軍管區為第九、第十軍管區。第九軍管區設於通遼,以甘珠爾扎布為司令官,後由郭文林任司令官。1943年3月甘珠爾布回任司令官。
  • 第十軍管區,興安東省、興安北省一帶,總兵力2000人,主要為蒙古族騎兵。設於海拉爾,以烏爾金為司令官,後以郭文林為司令官。
  • 第十一軍管區,東安省一帶,總兵力7500人 1941年成立,設於密山,於治功為司令官,後以郭若霖為司令官。

1935年6月,軍政部增設軍事調查部,部長王之佑,主任顧問田島中佐,開設在長春市明倫街(今文化街)

  • 第一科:軍事調查。科長川崎中校。
  • 第二科:軍心調查。科長鷲崎研太。首先開設「精軍訓練班」,各團派遣日系副官和精通日語的滿系尉官七十多名受訓。回團向各連日系或親日的負責軍官傳習,在偽滿軍中建立起有系統的、由連到團、由團到司令部顧問部、再到軍政部顧問部的思想調查組織,開展肅軍大檢舉工作。
  • 第三科:由宣傳部改編。科長孫家鐸,出版《精軍周刊、月刊》改進的《鐵軍》(漢文版)。《鐵心》(日文版)。從日本松竹電影公司定製五六部電影、購買映畫機分配到各軍管區

設立飛行隊

[編輯]

1937年設立飛行航空軍隊。詳細請參考滿洲國飛行隊

中日戰爭開始後(1937年以後)

[編輯]

中日戰爭轉變為全面戰爭後,日本將部隊投入山海關以南的戰場。原先「關東軍為中心的國防」的構想遭到挑戰,滿洲國軍將中心方針轉換為「自力更生的國防」。1937年7月1日,依據滿洲國務院機構改革令,軍政部改為「治安部」,原隸屬於民政部的警務司及其下屬的警察系統併入治安部。「治安部」內設:大臣官房、參謀司、軍政司、警務司,並對參謀司和軍政司的業務進行了重新調整。實行一元化領導,對內「維持治安」,對外配合關東軍作戰。1940年6月,溥儀從日本迎來「天照大神」,大肆推行「惟神之道」,強制東北人民供奉「天照大神」,治安部內新增加了「神道教育」的職能,參謀司改組成了精軍科和報道部。

制定國防法(1938年)

[編輯]

1940年4月,滿洲國頒布實施《國兵法》,施行徵兵制,治安部成立兵事課,各軍管區兼徵兵管區,下設若干的徵兵區。每年春天招集20萬名20歲至23歲的男性服3年兵役,參與軍事訓練、補充工兵、構築堡壘、以及輔助地方警察等工作,不適應軍職者則須進行3年的土木工程等勞役。

後期

[編輯]

1943年4月1日,日本的戰局開始走下坡路。為了穩定其作為戰爭基地的東北局勢,減輕關東軍抗衡遠東蘇軍的壓力,改軍警一體的「治安部」為「軍事部」,將「治安部」的警務司升格為警務總局,並直轄於滿國務院總務廳領導,建立起政警合一的體制。軍事部大臣由邢士廉充任。

  • 第三軍管區:司令官趙秋航,參謀長任廣福,總兵力7400人
    • 步兵第4旅:旅長黃方剛,在熱河南部剿共。
    • 第三輜重隊:隊長范鵬飛,駐齊齊哈爾
    • 第三自動車隊:駐三間房
    • 四個工兵隊,隊長分別為:王永錕、田生庫、張書田、蔡,分駐齊齊哈爾、訥河、洮南。
    • 第三通信隊
    • 軍樂隊
    • 騎兵團:團長張子貞,駐洮南
    • 炮兵隊,隊長菊敵,駐齊齊哈爾

鐵石部隊

[編輯]

1944年末,日軍形勢已非常不妙,軍隊不足。為此,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下村定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簽訂了《滿華國境地帶治安肅正協定》,企圖藉助滿洲國軍的武力,維持冀東地區的局勢,防止冀熱遼八路軍李運昌部的進一步擴展。1944年冬滿洲國軍事部遵照日本關東軍的命令,抽調精銳部隊,編成代號為「鐵石」的師級部隊,全部兵力約1.6萬餘人,1944年12月7日(珍珠港紀念日)鐵石部隊正式成立。12月21日,鐵石部隊在錦州原靖安軍營區,接受滿洲國第一軍管區司令官王之佑和關東軍參謀長笠原幸雄檢閱。溥儀派中校侍從武官田宏圖為特使,代宣讀「聖諭」,要求部隊能夠「日滿同心」、「發揚國軍精神」。關東軍參謀長笠原幸雄則希望「日滿兩軍本着同心容德,共存共榮的精神,為大東亞共榮圈建設而努力」。檢閱結束後,軍方舉辦盛大歡送出征宴會,鐵石部隊中校以上軍官全部參加。1944年12月23日,部隊陸續向冀東開拔。1945年1月1日開始受當地日本華北方面軍憲兵司令官兼華北特別警備隊長加藤泊治郎中將的指揮調遣。

「鐵石部隊」以偽滿軍訓「鐵石紀律」和「鐵石訓練」而取名,軍官中日籍占約四分之一,士兵均為偽滿第三、四、五期國兵(「二年兵」和「三年兵」)。

鐵石部隊的指揮中樞是聯絡處,駐唐山市馬家溝,由滿洲國軍事部日籍顧問南博彥上校負責,下設參謀處、副官處、軍械處、軍需處、軍醫處、軍法處、情報組、電報班、獸醫所等,駐唐山市,與唐山日軍聯絡及部署軍事行動。[4]

  • 「鐵心」部隊:駐佳木斯市的滿洲國軍第七軍管區步兵第二十六團與駐錦州的靖安軍步兵第三十七團組成的旅級部隊。還有從騎兵二十一團和騎兵三十八團各抽調一部分組成的騎兵隊(相當於兩個騎兵連)。鐵血部隊長為日籍粟野重義少將,隊部及騎兵隊駐灤縣野雞坨鎮。總人數8500人。
    • 步兵二十六團駐灤縣西北榛子鎮,團長為上校劉德溥,中校團附關瑞璽、少校團附申紹志、負責情報班的上尉團附夏廷英。稱「劉德部隊」。一營長李治唐、二營長高山(日籍)。
    • 步兵三十七團駐遷安縣楊店子,一部駐遷安。團長為日籍飯沼中校、林上校(日籍)、南清一上校。
  • 「鐵血」部隊:滿洲國興安軍騎兵兩個團組成,部隊長為日籍岩田薰少將,約2500人。駐灤南倴城鎮。各團分駐胡各莊、習集莊、曾家灣、大新莊一帶。負責鐵路以南的平原地帶。
    • 騎兵第四十七團(團長呼赫巴圖爾)
    • 騎兵第四十九團(團長郭文通,達斡爾族)
    • 「鐵人」部隊:全是朝鮮人組成的步兵支隊,駐灤縣石門,其任務是負責鐵路以南平原地區的「治安肅正」。又稱朝鮮人特設隊。
  • 「鐵輪」部隊:團級大車輜重部隊。駐唐山市。部隊長是齋藤中校。
  • 「鐵波」部隊:營級通信部隊。駐唐山市。
  • 「鐵虎」部隊:營級裝甲車部隊,部隊長梁懶上校(日籍)。轄一個戰車隊(輕戰車)、一個裝甲車隊、一個汽車隊,駐唐山市。
  • 「鐵乘」部隊:鐵路警護,駐北寧線唐山至山海關沿線
  • 兵器修理班:駐唐山市
  • 被服修理班:駐唐山市
  • 野戰倉庫:分設三處兵站。第一兵站設在唐山市,第二兵站設在古冶,第三兵站設在灤縣。
  • 憲兵隊:駐唐山市。

1945年8月14日上午9時,鐵石部隊聯絡部向所屬各部轉達了軍事部下達給各部隊蘇聯軍隊已進入偽滿洲國境、各部必須「星夜回國」的命令。鐵石部隊結局:

  • 聯絡部中以軍需少校王化興為首的近30名中國人,被軍統局高參劉夢黎招撫,王化興出任「山海關先遣軍」副司令,並組建了司令部。1945年末該部進駐瀋陽市,改稱「東北保安獨立支隊」。
  • 兩個騎兵團在興安軍騎兵第四十九團少將團長郭文通等人率領下,殺死了該部數十名日本軍官(岩田熏逃走),全旅迅速返回東蒙地區,自行解體解甲歸田。
  • 「鐵心」部隊:劉德溥從粟野重義處接到「向灤縣車站集中,輕裝上車回國」的命令後,8月15日下午2時,劉德溥以粟野要來團里視察為由,將全團軍官集中到團部,一聲令下將所有日本軍官逮捕,宣稱自己早就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府)有聯繫,這次是奉命戰地反正。劉德溥仍然以粟野的名義邀請第37團全體軍官到榛子鎮第26團團部開會,乘機將日籍軍官全部逮捕,就此掌握了第37團。改稱「榆關先遣混成第一旅」,劉德溥自任旅長,關瑞璽為步26團團長,申紹志為步37團團長。[5]1945年8月下旬,劃歸第九路軍暫編獨立第一師。1945年10月被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收編,改編為東北保安第二總隊。1946年1月4日空運至長春[6]。1946年1月5日晨未明,8架C-47運輸機載200餘官兵從北平飛長春。歷時15天共空運了八千多「劉德部隊」,其中900多是頂着空缺員額臨時冒名的流亡關內的東北籍各界人士與商販。1月19日,國府東北外交特派員蔣經國電告:「空運抵長之部隊,全為偽滿二十六師原有之官兵。對於此事,蘇方及民眾皆表不滿。」劉德溥為少將總隊長兼長春城防司令部副司令,吳耀宗任副總隊長,李雪松為參謀長。總隊司令部設參謀處、副官處、軍需處、軍醫處、軍械處和直屬隊。統轄第四、第五、第六團,官兵總人數為4671人。其中,第5團守南嶺。1946年4月蘇聯紅軍撤離長春市區後,東北民主聯軍吉林軍區發動長春進攻戰役[7]酣戰至4月18日下午,守軍被壓縮到市中心大同廣場(今人民廣場)西北側的中央銀行大樓內。17時中央銀行大樓內上千名守軍突然衝出,把大同廣場(今人民廣場)的攻城東南縱隊第75團壓到民康路口,廣場東南民康路與長春大街中間的一座大土包後面就是東南縱隊指揮所、附近還有幾千名俘虜和繳獲的大量槍支彈藥。東南縱隊司令員賀慶積、副司令員黃思沛衝上民康路,帶頭率領由延邊朝鮮族組成的第75團向敵反衝擊,展開了空前殘酷的白刃戰。雙方白刃拼刺刀激戰近1小時,血漫腳脖子,雙方均傷亡慘重。[8]突圍的鐵石部隊發現了東南縱隊指揮部後展開炮擊,司令員賀慶積被炮彈炸中頭部,雙眼受重傷昏迷,後只保住了右眼;東南縱隊副司令員黃思沛手臂負傷;第75團團長朴洛權腹部中刺刀,後送去吉林市的路上流血過多犧牲。[9]東南縱隊投入了預備隊第71團才頂住突擊。至19時戰鬥全部結束。1947年1月,劉德溥收集人員,組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下屬的東北第十一保安區,劉德溥任司令。1947年5月,改編為暫編第56師,編入新七軍,劉德溥升任副軍長失去兵權,新38師參謀長張炳言任暫56師師長。[10]

815後解散

[編輯]

由多民族構成的滿洲國軍身為傀儡政權之軍隊,實質上受關東軍支配。對此感到不滿的軍人也相當多,諾門罕戰役時石蘭支隊步兵第14團第1營便發起叛變,蘇日戰爭時也有少量部隊投降蘇聯。 東北保安第二總隊是完整由劉德溥的鐵石部隊改編而成。

後續沿革

[編輯]

陳誠主持東北時,把大批滿洲國軍官、兵員組成的東北地方保安部隊改編為正規軍:[11]

  • 暫編50師吳寶雲
  • 暫編51師許穎
  • 暫編52師劉伯中:原滿軍「鐵石部隊」改編,由長城沿線調來、增援58師打通中長鐵路南段。1947年夏剛剛進駐大石橋,即被殲滅。
  • 暫編53師許賡揚
  • 暫編54師馬廷選
  • 暫編55師王天任:東北暫編保安第一總隊,保安第三師。東北保安第7區。1947年5月從熱河調遼南,5月30日在大石橋被全殲。1948年10月在錦西投共
  • 暫編56師劉德溥:東北暫編保安第二總隊,東北保安第11區。1948年10月在長春投共
  • 暫編57師陳天熹:前身為抗戰後的國民革命軍華北先遣軍新編第27軍(軍長姜鵬飛)第9師、東北暫編保安第三總隊、暫編第6師、東北保安第12區。第169團在彰武被殲;另外兩個團在新立屯被東野七縱殲滅。
  • 暫編58師王家善:1946年初以滿洲國軍潰散官兵和地主武裝中招收,在長春市組建東北保安第四總隊,隸屬東北行轅,暫編師級別,人事、後勤、供給由東北行轅負責,作戰行動受長官部指揮。總隊長和副總隊長由東北行轅任命。武器裝備為日滿投降後蘇聯紅軍在長春市內外收繳的武器移交給東北行營。蘇聯紅軍撤退回國後,東北民主聯軍於1946年4月14日第一次解放長春,全殲東北保安第四總隊,總隊長長陳家禎和大部分校尉級軍官。東北行營派遣少將高參王家善和高參王化興到鐵嶺收容長春守軍潰散與被東北民主聯軍釋放人員,到4月末,共收容官兵7000餘人,重新編為東北保安第4總隊。因原總隊長被俘,其他軍官無號召力,就啟用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教授部長王家善為東北保安第四總隊總隊長。1946年5月6日,王家善被任命為東北保安第4總隊總隊長。1946年6月3日移駐長春。王家善用兩個月時間健全了東北保安第四總隊司令部和三個步兵團幹部人選,收編1萬餘人,任命史維中為總隊參謀長,任命樵明遠(喬遇春)、戴逢源(滿洲國軍第二旅少將旅長)、賈紹華(偽滿軍官學校的軍官候補生)為團長,軍需處長孔昭天,總隊參謀處長、各營、連長及參謀、後勤部的科長以上軍官,都是滿洲國軍官學校受過王家善教育的軍官候補生或王家善的親屬和契友,排以下軍官和士兵多是滿洲國國兵。1946年11月,第四總隊從長春開拔到岫巖莊河大孤山一帶,配屬新六軍第十四師指揮圍剿遼南的東北民主聯軍,對外稱獨立第九師。新6軍前進指揮所與獨立第9師師部同住岫巖縣城。1947年「東北夏季攻勢」初期,退守營口大石橋,歸屬第52軍指揮。1947年5月10日,東北民主聯軍遼南獨立師打垮了守衛大石橋的王部第三團。東北保安第一總隊在大石橋被全殲後,王家善擔任營(口)大(石橋)地區防守司令兼營口市市長。1947年7月末東北保安第四總隊被陳誠改編為國軍暫編五十八師(東北保安第13區),劃入第52軍建制。1947年7月7日第二次圍攻營口,交警三總隊馳援。東北秋季攻勢中,1947年10月3日遼南的東北民主聯軍攻克海城,隨即圍攻營口,國軍海軍長治艦等三艘軍艦迫岸猛烈火力支援守軍,戰鬥慘烈。戰後,52軍少將副軍長鄭明新率軍搜索營一部於1947年10月上旬到營口,成立前進指揮所,統一指揮暫編58師與交警三總隊。在中共東北中央局社會部遼南情報站長期工作下,1948年2月25日正月十六在遼寧營口起義。2月28日改編為東北人民解放軍遼東軍區獨立第5師。1948年4月遼東軍區派謝甫生為該師政委,率120名政工幹部組建師、團政治機關,擔任營教導員、連指導員。1948年11月改稱人民解放軍第167師。1949年6月改稱解放軍第50軍第150師,入關參加鄂西戰役解放重慶解放成都等戰役。後參加韓戰第一、二、三、四次戰役,特別是在漢江阻擊戰中戰功顯著。1964年12月改編為遼寧省軍區步兵獨立師。1981年10月改編為瀋陽軍區守備第11師,1991年5月縮編為瀋陽軍區守備第11旅,1993年初撤編。
  • 暫編59師梁鐵豹
  • 暫編60師李應華

滿洲國軍參與過的戰役

[編輯]

憲兵

[編輯]

1932年以原奉天、 吉林、 黑龍江三省憲兵營改稱奉天、 吉林、 黑龍江憲兵隊,另在長春設新京憲兵司令部,司令官為德楞額

1933年夏在瀋陽東大營的中央陸軍訓練處增設憲兵養成部。部長應振復中將,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曾任張作霖時代的北京衛戌司令。主事岡村鐵彥退役憲兵少將。副主事山田,庶務河內繳,翻譯王鴻業。柔道教官石井親孝,劍道教官重村,軍事敦官少校劉達、工翊東。

1934年設第一至第五憲兵隊和國都憲兵隊。1934年10月,憲兵養成部遷到吉林市東郊東大營,成立了以石黑貞藏中佐為顧問的憲兵訓練處,駐吉林市,培訓憲兵骨幹360人,以此為基礎,1935年3月,新京憲兵司令部與軍政部憲兵課合編為憲兵司令部,司令官應振復,直屬於軍政部大臣,統轄6個憲兵隊(新京憲兵隊、第一憲兵隊、第二憲兵隊、第三憲兵隊、第四憲兵隊、第五憲兵隊)每隊250人,及興安東、西、南、北憲兵隊和其它。為與關東軍憲兵司令部相區別,1939年5月改為憲兵總團司令部。

憲兵總團司令部
憲兵團編制
  • 團長
  • 警務課:主任
  • 司法課:主任
  • 特務課:主任
  • 副官室
  • 軍需室
憲兵分團編制表
  • 分團長:日籍
  • 分團副:漢蒙滿人
  • 警務班:市街巡察,對外出士兵軍風紀糾察,逮捕犯人等勤務
  • 特高班:偵察反日反滿活動,軍政機關內部肅諜
    • 特務
    • 情報
  • 司法班
  • 庶務班
憲兵部隊序列
  • 國都憲兵團 團長金濟春
  • 第一憲兵團 團長於百清。轄:撫順憲兵分團、鞍山憲兵分團(1944年9月鞍山憲兵分隊升格為分團)、安東憲兵分團、通化憲兵分團、本溪憲兵分團
  • 第二憲兵團 1935年初由移駐吉林城的憲兵訓練處第三連改編的吉林第二憲兵隊,隊長上校張英權,駐東大營。1938年吉林第二憲兵隊改稱團,翟希古任團長,遷至大馬路。1944年10月,偽吉林第二憲兵團分出一部分人組成駐豐滿水電站的分遣隊,團部也遷往河南街老郵電局院內。團長佐澤上校。轄:昌圖憲兵分團、磐石憲兵分團、延吉憲兵分團(遺址位於延吉市北山小學北側一處東西100米,南北200米青磚灰瓦,四合院式庭院)、四平憲兵分團
  • 第三憲兵團 團長馮希雲上校。轄:昂昂溪憲兵分團、訥河憲兵分團、洮南憲兵分團
  • 第四憲兵團 團長谷家上校。轄:阿城憲兵分團、珠河憲兵分團
  • 第五憲兵團 團長木鳩昇少將。轄:赤峰憲兵分團、古北口憲兵分團、豐寧憲兵分團、平泉憲兵分團、凌源憲兵分團、圍場憲兵分團
  • 第六憲兵團 團長楊增純中校。轄:寧安憲兵分團、間島憲兵分團
  • 第七憲兵團 團長朱干臣中校。轄:富錦憲兵分團、依蘭憲兵分團
  • 第八憲兵團 團長 原岡 中校 黑河憲兵分團 海倫憲兵分團 雞寧憲兵分團 塔西憲兵分團
  • 第九憲兵團 團長河野右衛中校 林西憲兵分團 林東憲兵分團 王爺廟憲兵分團
  • 第十憲兵團 團長內海仂中校 博克圖憲兵分團、扎蘭屯憲兵分團
  • 第十一憲兵團:團長根本中校。轄:勃力憲兵分團、寶清憲兵分團
  • 第十二憲兵團:團長立元中校。轄:山海關憲兵分團、打虎山憲兵分團、黑山憲兵分團
  • 第十三憲兵團:團長寺尾甚內中校。轄:六戶憲兵分團
  • 第十四憲兵團:團長鈴木友吉中校。轄:營口憲兵分團、岫巖憲兵分團

鐵路警護軍

[編輯]

1937年12月27日滿鐵鐵道總局「路警」被滿洲國政府接收,並成立鐵道警護總隊,隸屬治安部大臣。在奉天設立鐵道警護總隊總監部,作為其統轄機關。在奉天、錦州、吉林、牡丹江、哈爾濱、齊齊哈爾等6個城市設鐵道警護本隊。在主要車站所在地設鐵道警護隊。在哈爾濱設水上警護隊。

1944年3月1日戰時體制強化,在滿洲國軍內設鐵路警護兵科,將鐵道警護總隊改編為滿洲國軍的鐵路警護軍。鐵道警護總隊總監部改稱鐵路警護軍司令部。鐵道警護本部改稱為鐵路警護旅司令部。各鐵道警護隊改稱為鐵路警護團。警護隊分所改稱為警護分團。

  • 奉天警護旅:旅長立川太郎。轄瓦房店鐵路警護團、鞍山鐵路警護團、奉天鐵路警護團、四平鐵路警護團、新京鐵路警護團、安東鐵路警護團(團長李毓明,特派員鄭重芳,二人於1946年1月11日被安東省民主政府公審處決)、本溪湖鐵路警護團
  • 錦州警護旅:旅長 佐克龍佑。轄山海關鐵路警護團、通遼鐵路警護團、彰武鐵路警護團、阜新鐵路警護團、金嶺寺鐵路警護團、葉柏壽鐵路警護團、赤峰鐵路警護團、承德鐵路警護團、古北口鐵路警護團、清原鐵路警護團、大(打)虎山鐵路警護團、錦州鐵路警護團
  • 吉林警護旅(旅部駐鐵路局大樓二樓東側):旅長 原弘志。轄吉林團(田中乙座中校,在吉林火車站還設有一個直屬分團)、新站團、敦化團、朝陽川團、圖們團、磐石團、梅河口團、清原團、通化團、輯安團、大栗子團
  • 牡丹江警護旅:旅長有馬虎雄。轄牡丹江團、橫道河子團、綏芬河團、鹿道團、林口團、佳木斯團、雞寧團、東安團、虎林團、東寧團、老黑山團
  • 哈爾濱警護旅:旅長川村近。轄哈爾濱團、三棵樹團、哈爾濱水上團、雙城堡團、德惠團、帽兒山團、安達團、綏化團、海倫團、北安團、孫吳團、南岔團、湯原團、五常團、鐵三包團
  • 齊齊哈爾警護旅:旅長富永。轄齊齊哈爾團 寧年團 嫩江團 昂昂溪團 博克圖團 海拉爾團 滿州里團 開通團 白城子團 鄭家屯團 前郭旗團 索倫團

軍校

[編輯]

滿洲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編輯]

1939年3月於新京市(現長春市)設立的陸軍軍官學校即滿洲國陸軍軍官學校(滿洲國新京陸軍軍官學校),負責訓練將領。除了滿人學生外,也擁有許多日系學生(亦包含處於殖民統治下的台灣人與朝鮮人),第一期入學生中擁有172名以上日系學生。 由於地理關係,校內有許多朝鮮學生,其中許多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加入韓國軍隊。如後來成為韓國總統的朴正熙與歷任國會議長及國務總理等職的丁一權等,後來以政客身分活躍的人物。

另一方面,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的韓國,長期以來也不滿偽滿洲國軍人成為韓國軍隊的骨幹,甚至在韓國擁有政治影響力。 2005年8月29日,日帝強佔下反民族行為真相糾明相關特別法的民族問題研究所與親日人名辭典編纂委員會發表親日人名辭典名簿中,共列入3090親日派分子,包括所有曾任偽滿洲國軍將校的朝鮮人。

高等軍事學校

[編輯]

滿洲國中央陸軍訓練處日語中央陸軍訓練処,1933年4月於遼寧省瀋陽市設立,1940年更名為滿洲國中央陸軍訓練學校,1943年又更名為滿洲國陸軍高等軍事學校並遷至吉林省長春市,該教育機構主要以培養現職團長以上的滿洲國軍高級軍官為主,類似於日本的陸軍大學校,也是滿洲國的第一所軍事教育機構

興安軍官學校

[編輯]

滿洲國興安軍官學校1934年7月於四平市設立。1938年遷至王爺廟(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1940年更名為滿洲國興安陸軍軍官學校,該教育機構主要以培養由蒙古族人組成的興安軍軍官為主。

軍用通信養成部

[編輯]

滿洲國軍用通信本處,1933年7月於瀋陽設立,1940年更名為滿洲國軍用通信養成部,1943年又更名為滿洲國軍用通信隊並遷至吉林市,該教育機構主要任務是培養滿洲國軍通信方面的人才,為建立滿洲國軍的通信系統和通信網絡服務。

軍醫學校

[編輯]

滿洲國軍醫學校,1935年4月於哈爾濱市設立,負責培養滿洲國軍的軍醫軍官。中學畢業生接受4年醫學教育後,便擔任軍醫少尉。而衛生兵方面的培養則由位於錦州的軍事部直屬醫院負責。

飛行學校

[編輯]

滿洲國飛行學校,1940年於瀋陽市設立,培養滿洲國軍飛行隊的飛行員以及地勤管理人員,學員在滿洲國軍尉級軍官中選拔,包括滿洲航空的民航機飛行員也有在此深造學習的。

憲兵訓練處

[編輯]

滿洲國憲兵訓練處,1934年7月於吉林市設立,由軍政部直轄,主要培養滿洲國憲兵,包括由蒙古族人組成的興安軍憲兵

自動車學校

[編輯]

滿洲國自動車學校,1942年秋季於瀋陽市設立,學習後勤運輸、汽車保養、駕駛維修為主,畢業後大多配屬於關東軍作戰體系為日軍後勤保障服務。

陸軍獸醫學校

[編輯]

滿洲國陸軍獸醫學校,1936年於長春市設立,負責軍馬防疫和蹄鐵改良的研究事宜,擁有獨立的附屬軍馬廠和蹄鐵廠作為學員實習。

軍需學校

[編輯]

滿洲國軍需學校,1939年於吉林省長春市設立,培養軍需軍官和軍需兵的必要知識與技能,包括日常以及戰時軍用物資和器材的調配和保管。

軍服

[編輯]

圖集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Jowett 2004,第111-113頁.
  2. ^ 1937年6月在上將之上設置相當日本元帥府將軍府,並授予張景惠張海鵬于芷山吉興於琛澂5人「將軍」之名譽稱號。
  3. ^ OKM 1939,第120頁.
  4. ^ 於祺元:「往事存真」,《長春文史資料》,第75輯
  5. ^ 劉德溥回憶:「偽滿鐵石部隊進犯冀東的罪惡活動」,《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2輯
  6. ^ 《鄭洞國回憶錄》第379頁,東方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7. ^ 《第四野戰軍戰史》第85-86頁,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8. ^ 新华网:长春第一次解放.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0). 
  9. ^ 江城党建网:吉林党史人物-曹里怀.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10. ^ 張賢達:「鐵石部隊的暗淡往事」,《長春晚報》,2013-12-26 。
  11. ^ 《東北解放戰爭大事記》1947年國軍戰鬥序列

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総務庁満洲國政府公報日譯』、1932年(大同元年)- 1934年(大同3年)(日語)
  • 國務院総務庁『政府公報日譯』、1934年(康徳元年)- 1935年(康徳2年)(日語)
  • 國務院総務庁『政府公報』、1936年(康徳3年)- 1945年(康徳12年)(日語)
  • 國務院法制処編『満洲國法令輯覧』第壹巻「基本法 帝室篇」「官制篇」、満洲行政學會、1943年(康徳10年)(日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