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懶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懶音泛指口語中爲了說話快速或省力,簡化、合併一些音韻,從而偏離該詞彙的原有正確發音的現象。[來源請求]比如英語making是標準音,説話或唱歌卻會變成makin';粵語「猛」正確發音是maang5,但懶音變成maan5。英語和粵語說懶音時,[ŋ]都成了[n]。依此定義,可以認為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都有不同程度「懶音」化現象。[來源請求]

網路流行後,也有為了少打幾個字而將兩個字音合併的例子,比如將「這樣」簡化成「醬」。[來源請求]

對「懶音」一詞的質疑

[編輯]

方世豪和李家豪指出,「懶音」一詞帶貶義,有道德批判成份。在傳統語境裏,「懶」與「勤」相對,是貶義的。如果懶音的形成和個人責任無關的話,這種稱呼便是歧視。因為這些人未必因為「懶」才將這些字音相混,有可能是從來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分辨這些不同的發音部位及教導正確的發音方法。[1][2]此外,在粵語正音運動中,香港人口來源組成等因素常常被忽視,故亦有人質疑這種說法帶有沙文主義色彩,主張代之以「簡讀」等比較中立的名稱。[3]

漢語

[編輯]

官話

[編輯]
  • 北京話有音變兒化的「兒懶音」現象,聲母為zh、ch、sh、r(亦即捲舌音)的音節在一定條件下發生兒化,如:
    • 順治門→順兒門,
    • 盤纏錢→盤兒錢,
    • 圖書館→圖兒館,
    • 羊肉胡同→羊兒胡同。[4]
  • 北京話語流中「什麼」中的「麼」元音發生脫落,併入「什」當中,並使en變成一個鼻化的[ə̃],發音變成了[ʂə̃m]。[來源請求]
  • 另外,現代北京話有一些兩個音節合為一個音節的弱化現象,如「們」的韻母脫落成為-m詞綴[5],如
    • 我們(women) → wom
    • 你們(nimen) → nim
  • 還有「豆腐」的「腐」
    • 豆腐(dou fu) → douf
  • 北京官話中輕聲用量多於臺灣官話。[6]例:
    • 「屁股」(pì gǔ→pì gu),音同「僻故」(pì gǔ→pì gu)。
  • 臺灣官話有以下現象:[6]
    • zh-、ch-、sh-聲母變讀z-、c-、s-聲母。例:「山」(shān)讀如「三」(sān)。
    • f-聲母變讀hu-聲母。例:「飯」(fàn)讀如「換」(huàn)。
    • l-、n-聲母混淆。例:「蘭」(lán)讀如「難」(nán)。
    • -en、-in與-eng、-ing韻母混淆。例:「心」(xīn)讀如「星」(xīng)。

客家語

[編輯]

客家語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懶音」現象。[來源請求]這裡以廣東客家語-粵東片四縣腔為說明:

  • 來去(開始行動):主要是去的意思,客語四縣腔發音(loi hi),loi是饒舌音,hi是氣喉音,一般口語上會將loi hi念成loii。客家話在句尾加上嘆詞、虛詞,顯現客家語的生動、貼切。[來去(開始行動)]後方會加上(o)的助詞,loi hi o 也會說成loiio。
  • 無愛mo oi:念法係[mɔ ɔi̯],客語四縣腔常被唸成[mɔi̯]。
  • 分佢=分其:給予他、給他,正確發音是[pʊn ki](國際拼音phun ki),客語四縣腔常被唸成[pi](國際拼音phi),就是[畀]的古音。

吳語

[編輯]

吳語各地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有「懶音」現象。[來源請求]

  • 打黨不分:主要就是以「打」(an) 為代表的這類字,和以「黨」(aon) 為代表的這類字*,它們的韻母是不一樣的。具體發音區別基本上是這樣的:發an的時候,嘴巴張得比較大,發音比較靠前,有些地方,比如無錫甚至接近普通話an的發音;而aon發音比較靠後,特別是寧波,接近英國英語long裡面的ong的發音,而其他地區多接近美國英語的這個發音。 最近打黨這兩類字的區別現在許多地方已經模糊了。比較常用的字裡面的區別是 an/aon:張/贓、蚌/幫、場/嘗、常長/上、廠/唱。基本上還是aon的字比較多。
  • 襪麥不分:跟an和aon的區分類似,傳統吳語(以蘇州話為代表)區分「麥」、「襪」這兩組入聲。 吳拼以aeh和ah分別表示這兩組音,對於這兩組讀音已經合併的地區,可以就用ah。以蘇州話為例,「襪」讀maeh,而「麥」讀mah。ah裡頭的a讀音近似單韻母a裡頭的a,而aeh裡面的ae讀音近似漢語拼音-an-裡面的a。
  • 晏安不分:適用於蘇南上海浙江部分地區。易錯字正確發音如下:[來源請求]
漢字 吳語音 例字
ae 攀、盼、刪
oe 參、慘、堪、砍、刊、侃、陝、栓
  • 司書不分:在一些吳語中,比如中派和新派上海話,讀音上「斯」=「書」,發生了「書」併入「斯」的過程。在普通話里,這兩組字讀音是有區別的,在很多吳語中也是。有些吳語則是把「書」併入了「虛」中,即「書」=「虛」,如江陰話。這裡要講的所謂「斯書」之分就是指以「斯」、「書」為代表的這兩類字的區別。是以蘇州話和老派上海話為藍本的,區分這兩組字的方法,即立足於這兩組字韻母的不同。 「斯」這類字的發音,跟普通話一樣,韻母是吳語拼音的y,沒有韻母一樣。 「書」的韻母用吳語拼音表示就是yu,是y的圓唇音。先發「斯」,然後慢慢把嘴唇收攏,就是「書」的音。[來源請求]

-在台州片當中,如溫嶺方言中表現出懶化的有且不只:

原音 懶化音
不曉得 覅得
不好過 孬(fao)過

粵語

[編輯]

粵語懶音指的是粵語語音的內部規律中的流變。粵語懶音普遍出現在聲母韻母上,而也有部分的懶音出現在複雜的輔音、聲調當中。[7][8]

目前粵語的主要懶音有:

n、l合流
粵語廣府方言的使用者,尤其是部分在廣東香港地區的年輕人,鼻音n和舌邊音l在日常生活當中一般是自由變體,以舌邊音l為代表。[9]
ng鼻音脫落
因為使用鼻音[ŋ]發音比較用力,聲母ng的脫落在香港地區較為普遍。
複合聲母中w的脫落
廣東地區粵語使用者念以o為韻母的字時往往把gw(gu)發成g,把kw(ku)發成k。此現象於港澳亦常見。
聲母弱化
佢(keoi5/kêu5)被發成heoi5/hêu5、踩(cai2/chai2)被發成yai2、煙/韌(yin1)被發成in1/ngin1
韻尾-ng與-n和-k與-t不分
很多人能辨別並準確發出-ng和-n、-k和-t這兩組韻尾,但也有不少人分不清,並一律讀成-n、-t韻尾。亦有很多人知道兩音的分別,但認為-ng和-k的發音太費力,因此改發-n和-t音。如果錯誤地把舌尖翹起,放在門牙的背面,-ng和-k就會變成-n和-t的音值。
韻母ng變成m
粵語中發m音的漢字僅有『唔』一字,其他字如五、吳、誤等一併從ng音。現在有不少的人把ng韻母音和m韻母音混同。
韻尾-m變-n
這種情況常常出現在周星馳的電影中,周星馳的這種發音對香港人造成極大的影響,導致影迷相繼模仿。[來源請求]
高平調55與高降調53不分
粵語第一聲(陰平55/53)分為高平調55(與普通話第一聲[陰平55]相同)和高降調53(與普通話第四聲[去聲51]相似)。一般來説,除了老年層和吟詩場合,現在人們讀陰平調時一律讀成高平,所以聲調系統只剩下九調。中山大學中文系譚步雲博士認為廣州話有高平變調和兩個陰平調,香港話一般只有高平變調。[來源請求]兩者在香港基本上已經二合為一。

閩語

[編輯]

福州話

[編輯]

福州話的懶音現象主要在於:

  • 以「N」和「L」的字母發音的字詞無法區分。
  • 現時年輕人鼻音消失Ng,但少數,如我「Nguai33」會讀作「uai33」。

泉漳方言

[編輯]

泉漳方言的懶音現象主要在於:[來源請求]

  • 濁音g開頭的字讀零聲母,如意義的義(gī)讀為ī,我(góa)讀為óa。
  • 濁音dz濁音dʑ開頭的字讀邊音l,如熱天的熱(jo̍ah)讀為lo̍ah,日頭的日(ji̍t)讀為li̍t。
  • 「電tiān」,但現代許多人讀「tēn」。另外如「先sian」亦變成「sen」,「熱jia̍t」變成「le̍t」。有人認為可能受日語影響。但更大可能是介音[i]不明顯,導致發音時簡略而成。
  • 「互人hōo lâng」及「去互人khì hōo lâng」,閩南語常被簡化而唸成「hőng」及「khiőng」的音
  • 「佗位tó-uī」常被唸成「tuē、tueh」
  • 「無愛 bô ài」常被唸成[buài]
  • 「無法度 bô-huat-tōo」在某些地方會被唸成[bua̋t-tōo]

許多泉漳方言拼寫法中仍維持舊有拼寫法,而不記錄懶音後的新音,如白話字

英語

[編輯]

英語中懶音有一部分是因為互聯網的產生而大量繁衍的。如最常見的「What's up?」演變成「Wazzup?」。又例如:「How about ...?」 -> 「How 'bout ...?」

今天英國標準英語裏大量的[ə],其實就是把幾百年來流傳的懶音定為單詞的標準發音。term、girl、turn、work的發音本來正如其拼法,在中古英語中讀作[term][ɡirl][turn][work],可是懶音的讀法就成爲[təːm][ɡəːl][təːn][wəːk],現代英國英語不屬於懶音。

德語

[編輯]
  • 「Wie geht es?」日常生活中一般是Wie geht's?
  • 「Ich habe es ...」 → 「Ich hab's ...」
  • 「Ich habe einen ...」 → 「Ich hab nen ...」
  • 「Es war darin」. → 「Es war drin.」
  • 「Wir sehen uns morgen.」 → 「Wir sehn uns morgen.」

問句中,du被吞掉,加強動詞結尾輔音。

  • 「Bist Du zu Hause?」 → 「Biste zu Hause?」
  • 「Was machst Du da?」 → 「Was machste da?」

其它

  • 「Tschüss」 → 「Tschö」


註釋

[編輯]
  1. ^ http://www.hkshp.org/humanities/ph147-02.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懶音的對錯,方世豪(香港人文哲學會會長)
  2. ^ Team, Discuz! Team and Comsenz UI. 「懶音」批判. 香港本土文學大笪地 Hong Kong Literature Platform. [2022-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9). 
  3. ^ Team, Discuz! Team and Comsenz UI. 北马福建话的简读(也称“懒”音) - 中文书虫 - 佳礼资讯网 -. 佳禮網. [2022-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6). 
  4. ^ 北京话儿化的形态句法功能. 中國知網. [2022-03-10]. 
  5. ^ 葉蜚聲、徐通鏘. 語言學概論(修訂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6. ^ 6.0 6.1 Kubler, Cornelius C. Intermediate Spoken Chinese: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Fluency in Spoken Mandarin (Downloadable Audio Included). Tuttle Publishing. 2016-02-03: 15 [2020-09-16]. ISBN 978-1-4629-154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6) (英語). 
  7. ^ 【The Ninth LSHK Workshop on Cantonese (WOC-9)/香港語言學學會第九屆粵語討論會】・懶音可正? (PDF). [2019-07-2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7-24). 
  8. ^ 香港人常見粵語發音問題 (PDF). [2022-03-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12-24). 
  9. ^ 再探討香港粵語聲母/n-/、/l-/不分/Reanalysis of Initial Merger of /n-/ and /l-/ in Hong Kong Cantonese (PDF). [2022-03-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7-23). 

參考資料

[編輯]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