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堑城
24°48′15″N 120°58′13″E / 24.8042121356586°N 120.970198964244°E
竹堑城迎曦门 | |
---|---|
竹堑城东门 | |
位置 | 台湾新竹市东区东门街中正路口 |
建成时间 | 大清道光七年(1827年) |
官方名称 | 竹堑城迎曦门 |
类型 | 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城郭 |
详细登录资料 |
竹堑城 | |
汉字 | 竹塹城 |
---|---|
白话字 | Tek-chhàm-siâⁿ |
台语罗马字 | Tik-tshàm-siânn |
竹
历史
[编辑]“竹堑”为新竹的古称,最早是平埔族道卡斯族“竹堑社”的所在地[1][注 1]。汉人约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间,由泉州移民王世杰(闽南籍)来此开发,而在他率领亲族乡民来此屯垦后,此地逐渐成为清代北台湾最重要的政经与文化中心[2]。当时竹堑隶属于台湾府诸罗县。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贵事件平息后,清朝鉴于原诸罗县辖区过大,统治鞭长莫及,于雍正元年(1723年)分虎尾溪以北设彰化县[1],同时设置淡水捕盗同知专司北台湾事务,竹堑被划于其辖区内。直至雍正九年(1731年)正式于大甲溪以北至鸡笼分划辖区,设置淡水厅,并改长官为淡水抚民同知。
清朝治台初期,为了避免流民造反,曾经禁止台湾建造石砖城,因此,竹堑城早期的雏型,是以种植竹围的方式代替砖墙。雍正十一年(1733年)淡水海防厅从彰化县城正式移来竹堑时,淡水同知徐治民在四周遍植莿竹,整个区域呈圆形,周长440丈(约1408公尺),有东、西、南、北四个门,为竹堑建城之始。到了1759年,莿竹均已腐杇。1806年,因蔡牵等人侵扰台湾沿岸,同知胡应魁谕民造土城。七年后,同知查廷华又再加高加宽土围[2]。 1827年,进士郑用锡(闽南籍)等向前来巡视的闽浙总督孙尔准倡议兴建砖石城及四城门楼,获清廷同意后,于次年(1828年)开始筑造砖石城垣,周长为860丈(约2752公尺),墙高1丈5尺(4.8公尺),高度加雉堞则为1丈8尺(5.76公尺)。该城以城隍庙为中心,东门为迎曦门、西门为挹爽门[注 2]、南门为歌薰门[注 3]、北门为拱宸门[注 4],而在东西南三门都设有炮台一座,北门则为两座[2]。东门街、西门街、南门街、北门街通往四门,加上上述的土围,就构成了新竹街区,此外在北门外还有台湾唯一的牌坊群[注 5],而西门石坊街上还有新竹历史最悠久的杨氏节孝坊(1824年建)。砖石城墙于1829年秋完工,名为淡水厅城,又名竹堑城。竹堑城外挖筑壕沟为护城河,并设吊桥两座,长8.2公尺,宽1.6公尺,与凤山县旧城东门段护城河同为目前台湾仅存的护城河。此外由于砖石城周长比起之前的土城短很多,所以原本在土城里的郑氏北郭园与竹莲聚落等都变成城外,后来又因附近的水田庄、湳雅庄等地兴起,所以道光十九年(1839年)台湾道姚莹便命淡水同知龙大惇调查是否有增建土城的必要,而三年后(1842年)在鸦片战争期间,有英国军舰侵扰附近的大安港,故当时的同知曹谨与仕绅在砖石城外加筑一圈土城,周长1495丈,城外植竹开沟,沟宽二丈,城高为一丈,另建有大小城门共八座,分别是大东门“宾旸门”、大西门“告成门”、大南门“解阜门”、大北门“承恩门”、小东门“卯耕门”、小西门“观海门”、小南门“耀文门”与小北门“天枢门”[2]。
进入日治时期,1901年北门大街金德美商号大火,将整个北门付之一炬。1902年,总督府实施市区改正,开始拓宽道路并拆掉城墙与城楼[3],南门、西门也被拆除,只剩东门(迎曦门)存留至今。原来以防御为用的护城河,河水成为灌溉用圳道——振利圳。
古迹
[编辑]-
迎曦门城楼
-
城门洞
-
道路中央圆环内的迎曦门
-
桥墩遗构
迎曦门
[编辑]迎曦门(东门)是竹堑城仅存的城楼,位于新竹火车站沿中正路直行约400公尺处[4],为国定古迹。而新竹市护城河经过整治后,结合现代建筑,现为具休憩功能的亲水公园[5]。护城河中有各种鱼悠游水中,一旁的草地上也不时有文化艺术表演。城门为一幢二层楼的建筑。城墙雉堞为燕子砖砌成,城楼下段为城座,以唐山石及条形花岗石石块叠砌而成,城墙上镌刻著时任署理淡水抚民同知李慎彝所题的“迎曦”二字。上层城楼原为木构建筑,现已改为混凝土造,城楼结构共二十四根立柱,屋檐为歇山重檐式建筑,屋脊燕尾起翘,檐下悬挂著精雕吊筒。城门门洞采半圆拱型的造型[3]。
迎曦门除了本身为古迹之外,城前的广场也于1999年被时任新竹市长蔡仁坚打造成新竹之心[4],为一个结合传统与现代科技的露天市民广场,赢得了2000年台湾建筑奖首奖与第二届远东建筑奖首奖两项建筑奖。广场设计成地上地下各一层的展演场所[4],一般民众皆可向政府申请,提供表演或发展文艺空间(例如乐团的发表、慈善的捐款活动、政府推展的文艺活动等),其中新竹之心为圆环中心,竹堑城历史光廊将其与护城河连接,让人们了解竹堑城的由来。除了在假日的夜晚都会有活动之外,平日的夜晚偶尔也会有提供一些休闲娱乐。近年来更用光雕的方式,将迎曦门与新竹之心打造为艺术作品,成为新竹的文化象征地标[3]。
淡水厅筑城案卷
[编辑]-
新建台湾府淡水厅城碑记
-
竹堑城护城河
联名具呈的有郑用锡、林长青、郭成金、郑用鉴、温斌元、林国宝、刘献廷、郑廷珪、王奠邦、林茂堂、陈凤鸣等其中除了竹堑在地主要的家族个人或铺户代表外,板桥林家的林平侯与大龙峒陈家的陈维藻也联名参与,可见竹堑之建城不仅关系城内百姓的身家性命,也牵涉到整个北台湾社会与经济之发展。
新建台湾府淡水厅城碑记
[编辑]- 赐进士出身诰授朝议大夫、福建台湾府知府、前鹿仔港理番同知、闽县武平罗源三县知县、充嘉庆戊辰己卯两科乡试同考官,浮梁邓传安撰。
- 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候补知州、借补福建台湾府澎湖通判署台防同知事、前连江县知县、充嘉庆丁卯癸酉丙子道光辛巳四科乡试同考官,黄梅蒋镛书。
- 赐进士出身敕授承德郎、福建台湾府噶玛兰通判署淡水同知事、前台湾晋江沙县清流等县知县、充嘉庆戊辰癸酉道光壬午三科乡试同考官,威远李慎彝篆额。
参见
[编辑]附注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1.0 1.1 环舆资料库采访编辑. 《桃竹苗》. 环舆. 2010: 第102页. ISBN 9789866825484.
- ^ 2.0 2.1 2.2 2.3 张志远. 台灣的古城. 台北县新店市: 远足文化. 2007年9月: 112-115页. ISBN 978-986-6731-00-6.
- ^ 3.0 3.1 3.2 环舆资料库采访编辑. 《桃竹苗》. 环舆. 2010: 第115页. ISBN 9789866825484.
- ^ 4.0 4.1 4.2 戴震宇. 《臺灣的老火車站》. 远足文化. 2001: 第27页. ISBN 957304935X.
- ^ 环舆资料库采访编辑. 《桃竹苗》. 环舆. 2010: 第110页. ISBN 9789866825484.
- 新竹文化地图,潘国正编,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