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作曲家列表
外观
本条目为重要歌剧作曲家之列表,上起自雅各布·佩里(十六世纪晚期义大利、历史上第一部歌剧的作曲家),下至约翰·亚当斯(现代歌剧巨匠之一)。作曲家后附上其重要原由的简略说明。欲查歌剧史绪论,请见歌剧。本列表依出生时间排序。
主要男性歌剧作曲家
[编辑]1550年–1699年
[编辑]- 雅各布·佩里(1561–1633)。 佛罗伦斯人,谱成历史上首部歌剧《达芬妮》(Dafne,1598),以及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歌剧《尤利迪丝》(Euridice,1600)[1]。
- 克劳迪奥·蒙台威尔第(1567–1643)普遍公认是首位主要歌剧作曲家[2]。在《奥菲欧》(Orfeo,1607)中,他将佩里对歌剧的尝试,加入场景华丽壮观的幕间剧[3]。到了1640年代的威尼斯,蒙台威尔第的《尤里西斯归乡记》(Il ritorno d'Ulisse in patria)与《波佩亚的加冕》(L'incoronazione di Poppea)成功使歌剧转为具商业价值的形式,其中后者更是现今仍被演出的歌剧剧目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出之一。
- 弗朗切斯科·卡瓦利(1602–1676)。在蒙台威尔第的最重要继承者之间,卡伐立是使歌剧流行于全义大利、甚至传入法国的主要推手。他的作品《伊阿宋》(Giasone)是“十七世纪最受欢迎的歌剧”[4]。
- 让-巴普蒂斯特·吕利(1632–1687)。吕利与剧本家菲利浦·基诺密切合作,创立了抒情悲剧(tragédie en musique)的传统[5],结合歌唱、舞蹈与视觉效果,成为法国近一百年的主流歌剧型式。
- 亨利·普赛尔(1659–1695)。普赛尔是首位极具重要性的英国歌剧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是《狄多与阿尼亚斯》(Dido and Aeneas)[7]。
- 亚历山大·史卡拉第(1660–1725)。正歌剧(opera seria)发展的关键人物。史卡拉第声称其生平创作了超过100部歌剧,其中以《葛莉赛达》(La Griselda)最为著名[8]。
- 让-菲利普·拉莫(1683–1764)是十八世纪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延续吕利的歌剧形式[9],拉莫成功赋予其作品极丰富的创意。拉莫对音乐的大胆创新在当代倍受争议[9],但对格鲁克影响甚大。
- 约翰·盖伊(1685–1732)与约翰·克里斯多夫·佩普施(1667–1752)。首部英国民谣歌剧、讽刺政治的滑稽剧《乞丐歌剧》(The Beggar's Opera)的作者[10]。
- 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韩德尔(1685–1759)。韩德尔首先以他的巴洛克时期“正歌剧”奠定了地位[6]。无视于正歌剧的古板规定,韩德尔创作了一系列超过30部歌剧,至今仍是脍炙人口。《凯撒大帝》(Giulio Cesare)公认为其代表作。
1700年–1799年
[编辑]- 乔凡尼·巴蒂斯塔·裴高雷西(1710–1736)。裴高雷西也创作正歌剧,但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轻歌剧《管家女仆》(La serva padrona)[11]。
- 克里斯托夫·维利巴尔德·格鲁克(1714–1787)是巴洛克歌剧变革至古典歌剧的关键角色,为莫札特等后生铺路,然而他的影响力延续至19世纪,白辽士与华格纳都曾公开向他致敬。自他的“改革歌剧”《奥菲欧与尤丽迪丝》(Orfeo ed Euridice)起,格鲁克不断尝试摆脱正歌剧的传统正规手法,改以“美丽的质朴”("beautiful simplicity",格鲁克自言)创作乐曲[12],不再全然重视精湛华丽的音乐,而是投注心力在戏剧上,致力于歌剧的纯粹价值。
- 多米尼科·奇马罗萨(1749–1801)。义大利作曲家,以轻歌剧《秘密婚礼》(Il matrimonio segreto)闻名,为莫札特与罗西尼喜剧作品间的过渡期搭建了桥梁[13]。
- 沃夫冈·阿玛迪斯·莫札特(1756–1791)。深受格鲁克改革的影响,莫札特与洛伦佐·达·彭特合作的喜歌剧系列《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唐·乔望尼》(Don Giovanni)与《费加洛婚礼》(Le nozze di Figaro),以及他的歌唱剧作品《魔笛》(Die Zauberflöte)至今仍是热门的演出曲目[14]。
- 路易吉·凯鲁毕尼(1760–1842)。格鲁克的继承者,凯鲁毕尼最著名的歌剧作品是《美狄亚》(Médée)。自1797年公演起,歌剧同名主角便一直被视为女高音(玛丽亚·卡拉丝等)演唱实力的艰钜挑战[15]。
-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生平创作了唯一一部歌剧作品,也是歌剧史上主要德语歌剧之一《费德里奥》[16],叙述政治压迫下的自由。
- 加斯帕罗‧斯蓬蒂尼(1774–1851)。虽然斯蓬蒂尼是义大利人,他的作品却是风靡于拿破仑时代的法国。他的歌剧名作《贞洁的修女》(La vestale)影响了贝里尼与白辽士[17]。
- 丹尼尔·弗朗索瓦·埃斯普雷特·奥柏(1782–1871)。法国作曲家,以《特拉奇纳小旅馆》(Fra Diavolo)与《古斯塔夫三世》(Le domino noir)等昂扬的喜歌剧作品著称。他的庄歌剧《波尔提契的哑女》(La muette de Portici)1830年于布鲁塞尔演出后,意外引发革命风潮,因而创建了比利时[18]。
-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1786–1826)为挑战义大利美声唱法的优越地位而新创德国浪漫主义歌剧[19]。韦伯善于掌握管弦乐色彩与氛围,但他所合作的剧本作家才情却无法与他相衬;韦伯仅有《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一部歌剧获得多次演出机会。尽管韦伯英年早逝,但他对后来的德国作曲家,尤其是华格纳,有极深远的影响力。
- 贾科莫·梅耶贝尔(1791–1864)。典型法国庄歌剧作曲家。梅耶贝尔的大型狂妄剧(extravaganzas),如《胡格诺教徒》(Les Huguenots)与《先知》(Le prophète),在当代十分受欢迎[20]。
- 乔奇诺·罗西尼(1792–1868)结合了美声唱法与庄歌剧。他不朽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Barber of Seville)是20世纪仍有公演的作品[21], 但他的严肃歌剧作品,如《赛米拉米德》(Semiramide)与《埃尔米翁内》(Ermione),公认为仅有具备相当程度歌唱技巧的歌者才能胜任的杰作,现也有歌者重新演绎。罗西尼的绝笔之作《威廉·泰尔》(Guillaume Tell)则极具广度[21],只有19世纪时威尔第、穆索斯基与华格纳的作品能与之媲美。
- 葛塔诺·董尼采第(1797–1848)。同罗西尼与贝里尼,董尼采第普遍公认为“美声歌剧”大师之一。《拉美莫尔的露西亚》常被视为其代表作[22]。
- 雅克·弗洛蒙塔尔·阿莱维(1799–1862)。与梅耶贝尔同为法国最具名的庄歌剧作曲家。阿莱维的代表作是《犹太少女》(La Juive),描述15世纪德国一件有关宗教偏执的故事[23]。
1800年–1849年
[编辑]- 文琴佐·贝里尼(1801–1835)。以《诺玛》(Norma)与《清教徒》(I puritani)等剧作著称,贝里尼公认是美声歌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24]。
- 埃克托·白辽士(1803–1869)。白辽士曾努力尝试为己开拓歌剧生涯,却不幸受到守旧乐界当权者的阻碍[25]。尽管如此,他仍不懈的创作了《契里尼》(Benvenuto Cellini)与《贝雅特丽与本尼迪克》(Béatrice et Bénédict),以及他的名作、史诗剧《特洛伊人》(Les Troyens)[26]。《特洛伊人》也是当时唯一重要度能与华格纳乐剧相提并论的法国歌剧。白辽士的“戏剧传奇”《浮士德的天谴》(La damnation de Faust)近年也以歌剧形式上演。
- 米哈伊尔·格林卡(1804–1857)以其历史剧《效命沙皇》(A Life for the Tsar)与童话作品《鲁斯兰与卢蜜拉》(Ruslan and Lyudmila)奠定了俄国歌剧传统[27]。
- 昂布鲁瓦·托马(1811–1896)。法国作曲家,以歌剧《迷娘》(Mignon)与《哈姆雷特》(Hamlet)著称[28]。
- 理察·华格纳(1813–1883)。(德语:Wilhelm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剧作家,以其歌剧闻名。华格纳不同于其他的歌剧作曲家,他不但作曲,还自己编写歌剧剧本。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曲风多变,代表作包括《弄臣》(Rigoletto)、《游唱诗人》(Il Trovatore)、《茶花女》(La traviata)、《唐·卡洛斯》(Don Carlos)、《阿依达》(Aida)、《奥泰罗》(Otello)等。威尔第的歌剧作品称霸著世界舞台[29]。
- 夏尔·古诺(1818–1893)常以文学为主题创作抒情歌剧,作品包括《罗密欧与茱丽叶》(Roméo et Juliette)与《蜜瑞儿》(Mireille)。他的《浮士德》虽被评为“维多利亚主义”,却是史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至今仍常被选作演出曲目[26]。
- 雅克·奥芬巴哈(1819–1880)是法国轻歌剧(operetta)的创建者。他作品丰硕,也多受到巴黎民众喜爱,名作有《巴黎人生》(La vie Parisienne)与《天堂与地狱》(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以悦耳旋律与讽刺感染力闻名[30]。奥芬巴哈临终时正在创作较为严肃的歌剧《霍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
- 贝多伊齐·史麦塔纳(1824–1884)建立了捷克民族歌剧,代表作包括《达利波》(Dalibor)等[31]。他的民间喜剧《交易新娘》(The Bartered Bride)亦扬名于国际。
- 小约翰·史特劳斯(1825-1899),“圆舞曲之王”,将本身擅长的华尔滋、波尔卡等流行舞曲曲风引入轻歌剧音乐当中,至今仍经常上演的作品有《蝙蝠》和《吉普赛男爵》等。
- 亚历山大·鲍罗定(1833–1887)。“周末作曲家”,花费17年光阴著成歌剧《伊果王子》(Prince Igor),在俄国歌剧乐界占有重要地位[32]。
- 卡米尔·圣-桑(1835–1921)。法国作曲家,生平创作了多部歌剧作品,以圣经剧作《参孙与达利拉》(Samson et Delila)在乐坛占有一席之地[33]。
- 莱奥·德利布(1836–1891)。法国作曲家,以其歌剧《拉克美》(Lakmé)中的花之二重唱闻名于世,也成为花腔女高音展现雄厚歌唱实力的必选曲目之一[34]。
- 乔治·比才(1838–1875)。比才的名作《卡门》(Carmen)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之一,也是各国歌剧院必演出的剧码,其剧情亦不断在大众与评论界间引发争论[35]。
- 莫杰斯特·穆索斯基(1839–1881)。穆索斯基一生仅完成了一部歌剧作品,但《鲍里斯·戈东诺夫》(Boris Godunov)独树一格的民族主义者角色启发了后世许多俄国作曲家[36]。
-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柴可夫斯基普遍以《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与《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pades)二部剧作为众人所知[37]。相较于同时代的穆索斯基,柴可夫斯基对开创俄国特有歌剧风格较无兴趣;他的作品中也可观察到其受莫札特、美声唱法与比才《卡门》影响的迹象[38]。
- 艾曼纽·夏布里耶(1841–1894)志于创作华格纳风格的庄歌剧,但现多以《星星》( L'étoile)与《身不由己的国王》(Le roi malgré lui)等轻歌剧为人称誉,其也受拉威尔与普朗克音乐家推崇[39]。
- 安东宁·德弗札克(1841–1904)是史麦塔纳与杨纳杰克间最重要的捷克歌剧作曲家。他以水女神神话为主题创作的《露莎卡》(Rusalka)为其最著名之作[40]。
- 儒勒·马斯内(1842–1912)。“美丽年代”(Belle Époque)最具代表性的法国歌剧作曲家人选之一,马斯内才情洋溢、剧作丰硕,剧作主题广泛[41]。他的声望在一次大战时些许下滑,但《维特》(Werther)与《玛侬》(Manon)仍是马斯内的不朽之作[42]。
- 亚瑟·苏利文(1842-1900)。与文学家吉伯特合作创作轻歌剧,以吉伯特与苏利文知名。其轻歌剧作品风趣幽默,艺术水准较高,在英语国家长期盛演不衰,并为音乐剧的风格形成打下重要基础。代表作包括《皮纳福号军舰》《日本天皇》等。
- 尼古拉·林姆斯基-高沙可夫(1844–1908)。俄国作曲家,善以传说与历史题材创作多采多姿的歌剧[43]。
- 阿力果·包益多(1842–1918)。最著名的作品是梅菲斯特。
- 阿米尔凯尔·庞开利(1834–1886)。最著名的作品是歌女乔宫达。
- 德利伯(1836–1889)。最著名的作品是拉客美。
1850年–1899年
[编辑]- 莱奥什·杨纳杰克(1854–1928)。杨纳杰克首部成熟的歌剧《颜如花》(Jenůfa)融合了民谣般的旋律、效仿穆索斯基对自然对白节奏的强调,以及具力度的角色导向剧情[44];他后期的作品则日益简洁,反复旋律片段、浪漫的情感爆发及创新的管弦乐编曲,结合多样化的剧目,使之难以定义出个人特色。
- 鲁杰罗·莱翁卡瓦洛(1857–1919)义大利作曲家,以写实主义(verismo)著称。他的《丑角》(I pagliacci)是歌剧巨作之一,常被认为与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齐名[45]。
- 贾科莫·普契尼(1858–1924)。义大利歌剧乐界中朱塞佩·威尔第唯一真正的继承者[46],《托斯卡》(Tosca)、《波希米亚人》(La Bohème)与《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皆名列现今最受欢迎与赞赏的歌剧。
- 古斯塔夫·夏庞蒂埃(1860–1956)。法国作曲家,创作了以巴黎工人阶级地区为背景的歌剧《露伊丝》(Louise)[47]。
- 克劳德·德布西(1862–1918)。如同贝多芬,德布西生平仅创做了一部歌剧,但他取材自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剧作《佩利亚与梅丽桑》(Pelléas et Mélisande)却是20世纪乐剧的极重要之作[48]。《佩》剧在许多方面而言是部“反歌剧”,如首映会的观众所预期般,内含了些许传统唱腔或情节,但德布西以维妙的管弦乐编曲创造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梦幻氛围,至今仍为观众所著迷(或厌斥)。
- 皮埃特罗·马斯卡尼(1863–1945)。义大利作曲家,以剧作《乡村骑士》(Cavalleria rusticana)最为众人所知,其常被与莱翁卡瓦洛的《丑角》(I pagliacci)相提并论[49]。
- 理察·史特劳斯(1864–1949)。史特劳斯是20世纪初年,极少数愿意挑战、最后并超越华格纳革新巨作的歌剧作曲家[50]。他创作了数部至今仍十分受欢迎的歌剧,包括《莎乐美》(Salome)、《厄勒克特拉》(Elektra)与《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36]。
- 汉斯·普菲茨纳(1869–1949)。华格纳的继承者,普菲茨纳以歌剧《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著称,探求了传统与革新音乐间的争执[51]。
- 弗朗兹·莱哈尔(1870-1948)。杰出轻歌剧作曲家,开创维也纳轻歌剧的白银时代,并为音乐剧的风格形成打下重要基础。他的轻歌剧《风流寡妇》获得世界性的胜利,其他较著名的作品有《卢森堡公爵》、《微笑的大地》、《帕格尼尼》和《沙皇太子》。
- 阿诺·荀白克(1874–1951)。重要现代主义作曲家、十二音列的设计者。以表现主义单人剧《期待》(Erwartung)开始了他的歌剧创作生涯。他逝世时,留下未完成的著名歌剧作品《摩西与亚伦》(Moses und Aron)[52]。
- 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创作了二部短但创新的歌剧:以幼童世界为主题的《顽童与魔法》(L'enfant et les sortilèges),以及带有西班牙风味的《西班牙时光》(L'heure espagnole)[53]。
- 弗朗兹·施雷克尔(1878–1934)。奥地利表现主义作曲家。施雷克尔的人气曾一度与理察·史特劳斯相匹敌,但由于其犹太血统而受到纳粹主义者打压。他的歌剧作品有《遥远的声音》(Der ferne Klang)与《被烙印的人》(Die Gezeichneten)[54]。
- 伊果·史特拉汶斯基(1882–1971)。在创作了受高沙可夫启发的《夜莺》(Nightingale),以及近歌剧《雷纳德》(Renard)与《士兵的故事》(Histoire du Soldat)之后,史特拉汶斯基再以使用全音阶的“数字”歌剧《浪子的历程》(The Rake's Progress)震撼了20世纪歌剧乐坛[55]。
- 阿尔班·贝尔格(1885–1935)。由于作品多使用浪漫主义晚期的传统无调音乐[56]与悲剧剧本,贝尔格的代表作《伍采克》(Wozzeck)和《露露》(Lulu)在他逝后仍广泛为后世演出[57]。
- 巴托克·贝拉(1881–1945)仅创作了一部歌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Duke Bluebeard's Castle),但却是20世纪音乐戏剧巨作,同时也是唯一登上国际歌剧舞台、地位稳固的匈牙利作品[58]。
-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俄国传统歌剧的重要现代作曲家[59]。普罗科菲耶夫的歌剧作品,从滑稽童话《三橘之恋》(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到黑暗奥秘的《火天使》(The Fiery Angel)、《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题材极广。如同萧士塔高维契,普罗科菲耶夫受到苏联艺术管制的压迫,但他的作品近来颇受瓦列里·格吉耶夫等指挥家的喜爱。
- 保罗·欣德米特(1895–1963)。德国作曲家,一次大战后始展露头角。他的著名歌剧《画家马蒂斯》(Mathis der Maler)描述了危难中一名画家的故事,常被视为欣德米特在第三帝国的写照[60]。
- 乔治·盖希文(1898–1937)以歌剧《波吉和贝丝》(Porgy and Bess)在乐坛占有一席之地[61]。
- 法兰切思科·奇莱亚(1866–1950)。最著名的作品是阿德丽雅娜·雷库鲁儿。
- 安伯托·乔达诺(1866–1950)。最著名的作品是安德烈·谢尼耶。
- 阿佛列多·卡塔拉尼(1854–1893)。最著名的作品是华丽小姐。
1900年–至今
[编辑]- 威廉·华尔顿(1902–1983)。华尔顿的重要歌剧作品是《特罗鲁斯与克蕾希塔》(Troilus and Cressida)[62]。
- 迈克尔·蒂皮特(1905–1998)。蒂皮特是大概是班杰明·布里顿之后最著名的英国作曲家。他的歌剧常以抽象与社会题材为主,包括《仲夏之婚》(The Midsummer Marriage)与《精致花园》(The Knot Garden)[63]。
- 迪米崔·萧士塔高维契(1906–1975)。萧士塔高维契最著名、描述俄国乡下的一段狂恋故事的歌剧《穆森斯克郡的马克白夫人》(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震惊了苏联当局,迫使他后来又创作了受审版本《凯特莉娜·伊斯玛洛伐》(Katerina Ismailova)。原始版本后成为21世纪最常被搬上舞台的剧作之一[64]。
- 塞缪尔·巴伯(1910–1981)。美国作曲家,创作了两部歌剧《凡妮莎》(Vanessa)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Antony and Cleopatra)[65]。
- 吉安·卡洛·梅诺蒂(1911–2007)。义裔美国作曲家,以圣诞歌剧《阿毛与夜访客》(Amahl and the Night Visitors)最为著名,是首部特地为电视而创作的歌剧[66]。
- 班杰明·布里顿(1913–1976)。少数获得国际高度评价的英国歌剧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极少数在首演后仍被继续搬上舞台的歌剧的作曲家。布里顿的代表作有《彼得·葛莱姆》(Peter Grimes)、《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与《旋转的螺丝》(The Turn of the Screw)[67]。
- 汉斯·维尔纳·亨策(1926年生)。二次大战后最广为演出之歌剧的作曲家之一,亨策的剧作有《酒神的伴侣》(The Bassarids)与《给年轻情侣的悲歌》(Elegy for Young Lovers)[68]。
- 彼得·马克斯韦尔·戴维斯(1934年生)。英国“曼彻斯特学派”的现代主义者,戴维斯创作了许多剧作,包括《泰凡纳》(Taverner)与《圣马格努斯的殉难》(The Martyrdom of Saint Magnus)[69]。
- 菲利普·格拉斯(1937年)。美国最重要的简约流派作曲家,格拉斯与戏剧总监罗伯特·威尔森合作,以歌剧《沙滩上的爱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始展露头角,随后又创作了《法老王》(Akhnaten)与《航行》(The Voyage)等多部歌剧[70]。
- 约翰·亚当斯(1947年生)。如同格拉斯,亚当斯以简约主义者为出发点。他取材自现代的歌剧,例如《尼克森在中国》(Nixon in China)与《克林霍夫之死》(The Death of Klinghoffer),获得赞赏,也带来政治论战[71]。
主要女性歌剧作曲家
[编辑]许多原因,包括歌剧的高制作开销与社经地位[72],常被用以解释为何相对于男性,极少数、甚至没有女性作曲家达到入列标准。然而,有些专家不同意此类说法[73],并列举了以下其中一位或两位女性:
- 艾瑟儿·史密斯女爵(1858–1944)可能以她为“争取女性参政权运动”(Suffragette)的付出最为著名;然而,史密斯亦创做了数部歌剧,例如《海盗》(The Wreckers)。
- 朱蒂丝·韦尔(Judith Weir,1954年生)于1987年开始创作全本歌剧,作品有《一夜京戏》(A Night at the Chinese Opera)。
参见
[编辑]- Category:歌剧作曲家
- 著名歌剧列表
- 古典音乐作曲家列表
- 歌剧集,详尽列出了作曲家与其歌剧作品的列表。
- 歌剧列表
注释
[编辑]- ^ Viking Opera Guidep.768
- ^ Orrey p.18
- ^ 教授Tim Carter在《维京歌剧手册》(Viking Opera Guide)(p.678) 写道:“蒙台威尔第的朗诵调很大部分起源自佩里……然而‘奥菲欧’的源起更为广阔。佛罗伦斯幕间剧参考自许多已存在的特色:令人惊叹的舞台效果、神话主题、乐器的配乐与所使用数量,以及编制更庞大的合唱团”。另见Carter,在《牛津图解歌剧史》(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pera)(p.4) :“丰富的编制与渊博的象征,使幕间剧成为皇宫贵族式华贵的理想形象”。
- ^ Viking Opera Guide p.189
- ^ Orrey p.35
- ^ 6.0 6.1 Orrey p.59
- ^ Orrey p.55
- ^ Viking Opera Guide p.942
- ^ 9.0 9.1 Orrey p.40
- ^ Viking Opera Guide p.343
- ^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 p. 783
- ^ Orrey p.85
- ^ Viking Opera Guide p.216-218
- ^ Orrey p.101
- ^ Viking Opera Guide p.210
- ^ Orrey p.139
- ^ Viking Opera Guide p.1002
- ^ Viking Opera Guide pp.37–38
- ^ Orrey p. 140
- ^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pera p.146-150
- ^ 21.0 21.1 Britannica p.631 C.2
- ^ Orrey p.134
- ^ Viking Opera Guide p.412
- ^ Orrey p.129-133
- ^ Orrey p.153
- ^ 26.0 26.1 Orrey p.154
- ^ Orrey p.180
- ^ Viking Opera Guide p.1098.
- ^ Orrey p.137-147
- ^ Britannica p.633 C.1
- ^ Orrey p.177
- ^ Viking Opera Guide p.134
- ^ Viking Opera Guide p.929. Viking 中写道圣-桑一生共完成了13部歌剧作品,包括一部他与吉哈德合作的未完成剧作,以及二部“喜歌剧”。
- ^ Viking Opera Guide p.253.
- ^ Orrey p.156-157
- ^ 36.0 36.1 Britannica p.637 C.2
- ^ Orrey p.182
- ^ David Brown (author of the four-volume Tchaikovsky: A Biographical and Critical Study, Gollancz, 1978–91) in Viking Opera Guide, pp. 1083–1095
- ^ Viking Opera Guide p. 197
- ^ Viking Opera Guide p.302
- ^ Orrey p.156
- ^ Graham Dixon in Viking Opera Guide, p. 622
- ^ Viking Opera Guide p.864
- ^ Britannica p.638 C.2
- ^ Viking Opera Guide p.563
- ^ Orrey p.225
- ^ Viking Opera Guide pp.202–204
- ^ Orrey p.216
- ^ Viking Opera Guide p.617
- ^ Orrey p.213
- ^ Viking Opera Guide p.772
- ^ Viking Opera Guide p.952
- ^ Viking Opera Guide p.848
- ^ Viking Opera Guide p.958
- ^ Orrey p.220
- ^ ALBAN BERG. Composers online. W. W. Norton & Company. [2006-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30).
- ^ Orrey p. 225
- ^ Viking Opera Guide p.55
- ^ Britannica p.637 C.1
- ^ Viking Opera Guide p.467
- ^ Viking Opera Guide p.348
- ^ Viking Opera Guide p.1207
- ^ Viking Opera Guide p.1102
- ^ Orrey p.232
- ^ Viking Opera Guide p.51
- ^ Viking Opera Guide p.648
- ^ Orrey p.234
- ^ Viking Opera Guide p.461
- ^ Viking Opera Guide p.243
- ^ Viking Opera Guide p.360
- ^ Viking Opera Guide p.17
- ^ See, e.g. Katherine Kolb's review of Women Writing Opera: Creativity and Controversy in the Ag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 ^ 参见#参阅名单
参考文献
[编辑]参阅名单
[编辑]本列表是根据访问十位歌剧领域公认权威,所得的十份他们心目中的“重要歌剧作曲家”名单,再选出至少名列其中六份名单的作曲家(即清单上所有作曲家中的多数)汇编而成。朱蒂丝·魏尔名列于四份名单,远多于其他女性作曲家。以下为所使用的名单:
- Graeme Kay的歌劇手冊,為BBC製作. [201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 大英百科全書「歌劇」文章. [201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9).
- 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百科全書「歌劇」文章. [201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9).
- 尼古拉斯·肯扬在《Viking Opera Guide》(1993年版)的引言中所提及之作曲家 ISBN 0-670-81292-7
- “The Standard Repertoire of Grand Opera 1607–1969”,收录于Norman Davies的《Europe: a History》(牛津大学出版,1996年;平装版,皮米里科,1997年) ISBN 0-7126-6633-8
- Mary Ann Smart在《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pera》年表中所提及之作曲家(牛津大学出版,1994年) ISBN 0-19-816282-0
- Percy Scholes《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usic》“A Bird's Eye View of the World's Chief Opera Composers”(第十版,John Owen Ward修订,1970年) ISBN 0-19-311306-6.
- Composers with recordings included in The Penguin Guide to Opera on Compact Discs ed. Greenfield, March and Layton (1993 edition) ISBN 0-14-046957-5.
- The New Kobbe's Opera Book, ed. Lord Harewood (1997 edition) ISBN 0-399-14332-7.
- Table of Contents of The Rough Guide to Opera. [2010-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5). by Matthew Boyden. (2002 edition) ISBN 1-85828-749-9.
其他参考资料
[编辑]- Sadie, Stanley (ed).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Opera. 1992. ISBN 0-333-73432-7 and ISBN 1-56159-228-5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at 5,448 pages, the largest general reference concerning opera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 The Viking Opera Guide (1993) ISBN 0-670-81292-7 Contributions are by noted specialists in their fields.
- Warrack, John; West, Ewan.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Opera. 1992. ISBN 0-19-869164-5.
- Boyden, Matthew; et al. Opera, the Rough Guide. 1997. ISBN 1-85828-138-5.
- Orrey, Leslie 与 Milnes, Rodney. Opera: A Concise History. World of Art, Thames & Hudson. 1987. ISBN 0500202176.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Macropedia Volume 24, 15th edition. "Opera" in "Musical forms and genres". ISBN 0-85229-434-4
- Parker, Roger (ed).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pera. 伦敦: 牛津大学出版. 1994. ISBN 0-19-816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