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漫画
网络漫画(又称在线漫画)是于网站发布的漫画,当中包括网上独家公开,以及同时透过杂志、报纸或漫画书发布的作品。
因着互联网特性,网络漫画原则上比正统出版及连载存在更大的自由度,是任何人都可以发布的媒体。每一部作品的读者对象可以存在极大差距.大部分对象都会局限在作者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只有极少数可以推广至普罗大众,以至拓展到全球地区,达至理想的名利兼收。[1][2][3][4]
形式
[编辑]风格
[编辑]除了延续传统的报纸连环漫画及视觉文学,不少作者都会积极尝试,在网络发布表达方式前卫及实验题材的作品。[5]独特的风格一般是建基于网络与印刷性质的不同,让漫画家或故事剧本利用各种软件,达成纸张上无法展示的效果。当中不少网络漫画单纯以美工图案组成,亦有部分会在照片基础上加入少量美术原素,又称Fumetti。像素画亦是一款受欢迎的网络漫画风格。尽管分辨率一般较低,但亦有作者是刻意以此营造时代怀旧的特色。[6]另外亦有漫画家追求效率,确保不下数天就可以推出新作,便高度运用限制漫画的特色,让每集漫画用上早已建构好的电脑文件模板,只在单一版面设计上更改字眼。[4]
内容
[编辑]独立发布之网络漫画,理应没有出版编辑的限制,享受不亚于地下漫画的艺术自由,于没有互联网审查制度的国家中挑战读者口味的边缘。[5]但这不代表网络漫画不会为社会或作者本身带来问题。题材的风险仍可带来法律诉讼、道德争议和宗教上的不认同,并因互联网平台而更容易放大一切。
格式
[编辑]一名早期发布网络漫画的作者斯科特•麦克劳德曾提出无限帆布的概念,即是有别于一般纸张大小,而让艺术家随意定夺该作品的一页长阔,在数集故事之间制造另一层次的视觉对比效果。[7][8]而于2000年代,许多网络漫画制作者已经轻易放入动画交互的原素,由最初按动一格会让其特别高亮的简单效果,去到让一格完全用动画构成,可见交互原素跟电子软件的发展息息相关。[4]
不过就著大众口味和传统商业出版的模式,大部分的漫画作品始终偏向传统的报纸连环漫画,从而方便作者合辑为印刷而成的漫画书。相对地,使用较新形式发布的漫画,作者会发现很难找到一个将之合辑,拓展至传统较活跃的买卖平台,缺乏经验者届时便会遇上创作和生计路上的多重难题。
早期及各地作品
[编辑]世界第一份网络漫画是互联网仍为大学互通时代的产物,名为《Witches and Stitches》,是美国作者埃里克·米利金于1985年在CompuServe发布,以标奇立异的画风,对《绿野仙踪》部分情节进行戏仿。[9][10]紧接着有乔·艾卡迪斯于1986年在同一平台和Quantum Link发布的兽迷漫画《T.H.E. Fox》。虽然是以画图软件弄出比较拙劣的像素画,但亦成功以每日新闻的题材吸引注意。[11]两部作品的题材独特性,曾经大大影响早期网络漫画所集中的主题类别。
较多作品伴随1990年代中下旬,于互联网开放时接连出现,而“网络漫画”这个统称亦大致在1995年4月出现。[12][13]第一部在互联网正名开通时出现的漫画,是汉斯·比佐丹以学习生活为主题的《Where the Buffalo Roam》,于1991年透过Ftp协议和Usenet发布。[14]而第一部非英语和美国地区以外的网络漫画,于纪录中被确定为1994年,从小型出版社转移过来的荷兰语漫画《Rogues of Clwyd-Rhan》,作者为Reinder Dijkhuis。该漫画亦是当今最长寿的网络漫画之一,但同时跟不少同期出没的原祖作品一样,于步入2010年代前后出现完结潮。只有部分作品直到现时仍坚持连载,包括美国作者比尔·霍尔布鲁克于1995年开始连载的兽迷漫画《Kevin and Kell》。
日本漫画中,早期较为有名的网络作品,则是漫画家ほしよりこ绘制的2003年开始发布的《きょうの猫村さん》。其他曾经成就商业成功的作品还包括曾卷入国际争议的《漫画嫌韩流》、跟动画化计划擦身而过的《我的801女友》、与及引领作者高津Karino得到广泛注意,并达成两部作品动画化的《WORKING!!》早期版本。
聚合点和商业营运
[编辑]1995年3月,贝贝·威廉姆斯开设了首个网络漫画门户网站,“Art Comics Daily”。形式是数名相识的作者,在同一平台定期连载各自的作品,为后期不少同样志在集结实力的网络漫画家和商家所仿效。[15]
1997年,讲谈社设立首个揭载日本漫画的网站e-manga,收录大量初次发布的原创作品。2000年,亦有一间仿照日本漫画风格的美国漫画公司eigoMANGA,设立了引起漫画业广泛注意的门户网站。比起这些积极发展的例子,美国传统大型漫画公司如漫威漫画和DC漫画等,在2007年前后才真正起步拓展数字化领域,结果因着商业策略未能配合网络生态,出现了不少网络部门黯然倒闭的事例。[16][17]
现今社交网络服务及共享创意概念的兴起,使单一团队营运的门户网站相继式微,改为直接在专页上发布。另外,世界各地亦有不少为了第一时间检阅外国作品而特设的论坛和门户网站,扶持志愿翻译团体的冒起,于华语地区称之为“汉化组”。
不少成功的网络漫画家会以出售著作权去供养他们的生活,渠道包括宣传品应用角色形象、原创商品、辑印成书、订阅费,甚至是读者捐献或自定义付费去支持特定团队的营运。故然,普遍小规模发布的作者都是以志愿为先,令整个网络漫画的空间其实充斥较多跟商业扯不上关系的作品。同时,关于网络漫画是否会取代传统商业模型,或是与传统模式相辅相成,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
奖项
[编辑]自2000年代开始,不少传统漫画组织和评审委员会,开始加入网络漫画为奖项类别,最早的一个是2000年的于英国举办的飞鹰奖,名衔为“我最喜爱的网络发布漫画”。2001年至2008年,美国本土更曾出现网络漫画家选择大奖,由内联人自行提名和互选大会成员和得奖作品,可惜因为经营和组织不善而无法延续。[18][19]目前仍有进行而又比较有名的纯网络漫画奖项,只有针对比荷卢联盟地区作品,于哈勒姆漫画节举行的Clickburg Webcomic Awards。[20]
2006年,美籍华人漫画家杨谨伦凭借于门户网站Modern Tales率先公开的《美生中国人》,成为首部被提名竞逐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网络漫画。[21]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Allen, Todd. Rich Burlew Talks About His $1 Million Kickstarter Book Project. Publisher's Weekly. 2012年2月27日 [2014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1月2日).
- ^ O'Malley, Bryan Lee. 'Scott Pilgrim' Guy Interviews 'Homestuck' Guy: Bryan Lee O'Malley On Andrew Hussie. Comics Alliance. AOL. 2012年10月2日 [2014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3月8日).
- ^ Geddes, John. 'Penny Arcade' a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gaming culture. USA Today. 2010年4月2日 [2014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7月3日).
- ^ 4.0 4.1 4.2 Rall, Ted. Attitude 3: The New Subversive Online Cartoonists. New York: Nantier Beall Minoustchine Publishing. 2006年: 9. ISBN 1-56163-465-4.
- ^ 5.0 5.1 Lacy, Steven. Webcomics are profane, explicit, humorous — and influencing trends. Charleston City Paper. Noel Mermer. 2007年11月21日 [2014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月3日).
- ^ Hodges, Michael H. Diesel Sweeties tackles nuts, bolts of love. The Detroit News (Detroit: Jonathan Wolman). 2007年1月8日: 1E.
- ^ McCloud, Scott. Reinventing Comics. New York: Paradox Press. 2000年: 200–233. ISBN 0-06-095350-0.
- ^ McCloud, Scott. McCloud in Stable Condition Following Review, Groth Still at Large. The Comics Journal. 2001年7月, (235): 70–79.
- ^ "Webcomic[失效链接] ". PC Magazine, Ziff Davis, Inc.
- ^ Garrity, Shaenon. The History of Webcomics. The Comics Journal. 2011年7月15日 [2014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4月26日).
- ^ T.H.E.-FOX.TXT. The Commodore 64/128 RoundTable on GEnie. [2007-07-01].
- ^ rec.arts.comics.strips (April, 1995). [2014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1月8日).
- ^ What's New With NCSA Mosaic and the WWW (July, 1995). [2014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2月12日).
- ^ Bordahl, Hans. Where the Buffalo Roam -- First Comic on the Internet. ShadowCulture. [2014年7月1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27日).
- ^ Peterson, Iver (October 28, 1996). "The Search for the Next 'Doonesbury". The New York Times, Pg. D9
- ^ PERAZZA ON THE LAUNCH OF ZUDACOMICS.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05).
- ^ Perazza, Ron. The Future of Zuda. The Bleed. DC Comics.com. 2010年7月1日 [2014年7月16日].[永久失效链接]
- ^ Boxer, Sarah (August 17, 2005). "Comics Escape a Paper Box, and Electronic Questions Pop Ou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
- ^ "Attack of the Sho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4TechTV. Aired August 12, 2005.
- ^ Mirk, Jeroen. comicbase.nl's blog. Comixpedia. [2007-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年6月15日).
- ^ Bosman, Julie. (2006年10月12日). "National Book Award Finalists Chosen". The New York Times, Pg. 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