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SN 2003fg

天球赤道座標星圖 14h 16m 18s, +52° 14′ 0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N 2003fg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0
超新星種類脫離常規的Ia
赤经14h 16m 18.78s
赤纬+52° 14' 55.4
銀道座標096.3812 +60.2821
發現日期2003
物理特徵
原來恆星?
原來恆星種類?
色指數(B-V)?
重要資料錢德拉塞卡

SN 2003fg,有時也稱為"香檳酒超新星",是一顆不尋常的Ia超新星。它是在2003年被位於夏威夷毛納基山加法夏望遠鏡凱克望遠鏡發現的,並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此一發現[1]。這顆超新星出現在距離地球40億光年遠的星系,它的暱稱來自1996年一首歌曲"香檳酒超新星",是英國綠洲樂隊的一首搖滾樂[2]

它的不尋常是因為其祖先的質量。依據當時的理解,當白矮星的質量接近1.4倍太陽質量錢德拉塞卡極限時,就會爆炸成為Ia超新星。這個白矮星增长的質量來自其伴星,可能的演化过程包括恆星風洛希瓣溢流[3],或双白矮星合并事件[4]

然而,SN 2003fg的前身星在爆炸之前的質量達到2倍太陽質量。一个被用来解释一顆白矮星如何超过錢德拉塞卡極限的機制是白矮星的高速自转提供的离心力有效的提高了臨界質量。另一種解釋是,爆炸是由兩顆白矮星合併造成。前身星超钱德拉塞卡質量的證據來自超新星的光譜和光變曲線 -特別虽然它有相对普通Ia超新星过高的亮度,但通过光譜测量到的動能比通常情况的更小。一種解釋是,更多的動能被耗费在從比平常深的重力阱逃逸出來的过程中[5]

這是很重要的,因為Ia超新星被認為有一致的亮度,使它們可以成為測量宇宙距離的標準燭光。異常類型的Ia超新星会导致测距中产生系统性误差影响其他工作;然而,SN 2003fg的光度曲線特徵使它永遠不會被误认为普通的高紅移Ia超新星。

參考資料

[编辑]
  1. ^ Howell, D. Andrew. The type Ia supernova SNLS-03D3bb from a super-Chandrasekhar-mass white dwarf star. Nature. 21 September 2006, 443 (7109): 308–311 [9 August 2011]. Bibcode:2006Natur.443..308H. PMID 16988705. arXiv:astro-ph/0609616可免费查阅. doi:10.1038/nature05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5). 
  2. ^ Branch, David. Astronomy: Champagne supernova. Nature. 21 September 2006, 443 (7109): 283–284 [1 October 2010]. Bibcode:2006Natur.443..283B. doi:10.1038/443283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7). 
  3. ^ Nugent, Peter. The Weirdest Type Ia Supernova Yet. Research News. September 20, 2006 [2006-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8). 
  4. ^ Ruiter, Ashley J.; Seitenzahl, Ivo R., Type Ia supernova progenitors: a contemporary view of a long-standing puzzle, 2024-12-02 [2025-03-19], doi:10.48550/arXiv.2412.01766 
  5. ^ McKee, Maggie. Bizarre supernova breaks all the rules. New Scientist. 20 September 2006 [2007-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1).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