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波罗环形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波罗环形山
坐标35°41′S 151°29′W / 35.69°S 151.48°W / -35.69; -151.48
直径524.23公里[1]
深度3372米[2]
余经日出时161°
命名来源阿波罗计划
根据克莱门汀号探测器激光高度计绘制的高程图(蓝色标示区为平原、红色是高地),广袤的平原位于左下方南极-艾托肯盆地盆地中。
阿波罗环形山坑底北部的同心陨石坑

阿波罗环形山(Apollo)是位于月球背面南半球的一座巨大撞击坑,约形成于45.5-39.2亿年前的前酒海纪[2],直径524.23多公里,位于直径2400公里的南极-艾托肯盆地东北边缘,其中心月面坐标35°41′S 151°29′W / 35.69°S 151.48°W / -35.69; -151.48 (Apollo)[3]。它得名自阿波罗太空计划,1970年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次采纳[3]

阿波罗环形山没有卫星坑,西侧与200公里的奥本海默环形山相接壤,北面与67公里的巴林杰环形山相重叠;东北坐落了56公里的科雷米诺夫环形山,而安德斯陨石坑则位于它的东南方[4]

2024年6月2日,中国嫦娥六号探测器于06時23分,着陆于此區的阿波罗环形山,进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5]

描述

[编辑]

阿波罗环形山是一座双环撞击盆地,外环壁保存完整,直径约有500公里(估计其范围为490公里-540公里)[6][7][8],内环壁不连续(只能看到西侧和东北壁),直径约为外环的一半,坑壁较地表高出3公里[8]。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该盆地还有一圈直径约720公里的第三道环[9]

就像月球上其它的撞击盆地一样,阿波罗环形山非常古老,没有射纹系统和坡壁阶地[6],部分地表已被熔岩掩没,留下了一个较周边反照率更低的斑块表面,上面布满众多较小的撞击坑和四座被熔岩填塞的月海,其中二座最大的月海分别位于中间和南部,另外二座较小的则位于西部和东南。在阿波罗环形山上空重力加速度降低了0.039(厘米/秒²)[9]

在阿波罗环形山北部的内外环之间坐落着一座直径12公里的同心环陨石坑,西部月海区有一座直径10公里的醒目火山月丘[10]

地质年龄

[编辑]

行星和卫星表面地点的年龄事实上是由所累积的撞击坑数决定的。就阿波罗环形山来说,根据不同估计,其直径20公里以上的撞击坑密度为 119±16座/万公里2(1987年根据照片估测)[11][12][9]或151±23座/万公里2(2012年通过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发回的测高数据估测)[12],这相当于前酒海纪[7][9][8]或可能是月球地质史中的酒海纪[12](40亿年前[13])。重叠的陨石坑和其他陨石坑的溅射物都显示出阿波罗环形山比科罗廖夫环形山赫茨普龙环形山还要古老[12]

环形山中的月海区则出现较晚,据估计,其年龄属于晚雨海世(36-37亿年前)[14][8],而另一些估计则为爱拉托逊纪(甚至是10亿年内)[15]。依此,第二种估计可年轻。对南部月海区的撞击坑数计算,其年龄为24亿年;北部显示的撞击坑尺寸与数量关系较为异常,这种情况可解释为形成于35亿年前的撞击坑,在25亿年前被熔岩再次覆盖。这次的熔岩层厚度不超过数十米,凡坑壁较高的撞击坑(陨坑直径超过数百米)仍保持完整,但较小的撞击坑则被夷为平地[15]

内部陨石坑

[编辑]

阿波罗环形山内有几座以已故美国航空航天局成员名字命名的陨石坑。

为纪念在人类太空探索事业中付出了生命的美国宇航员,阿波罗环形山内及附近的几座陨石坑被以他们的名字命名[16]。主要有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中遇难的全体成员,以及1967年阿波罗1号地面测试中死于火灾事故的三名宇航员[4]

1970年命名了怀特陨石坑查菲环形山格里索姆环形山,它们是阿波罗1号全体成员爱德华·怀特罗杰·查菲维吉尔·格里森的名字[4]

1988年命名了贾维斯陨石坑麦克内尔陨石坑麦考利夫陨石坑鬼冢承次陨石坑蕾斯尼克陨石坑斯科比陨石坑史密斯陨石坑,他们是在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最后一次飞行中全体罹难航天员的名字:格里高利·贾维斯罗纳德·麦克内尔、克里斯塔·麦考利夫(Christa McAuliffe)、鬼塚承次朱迪斯·蕾斯尼克迪克·斯科比迈克尔·约翰·史密斯[17]

2006年命名的陨石坑有:迈·安德森陨石坑大卫·布朗陨石坑劳·克拉克陨石坑麦库尔陨石坑拉蒙陨石坑赫斯本德陨石坑乔娜陨石坑。他们是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中蒙难的全体成员名字:迈克尔·安德森大卫·布朗劳雷尔·克拉克威廉·麦库尔伊兰·拉蒙里克·赫斯本德卡尔帕娜·乔拉。其中“安德森”、“布朗”和“克拉克”三座陨坑的名字前添加了该宇航员姓氏的首字母,以便与月球上已存在的同名陨坑相区别[18][4]

劳·克拉克(LC)、乔娜(C)、大卫·布朗(DB)、迈·安德森(MA)、麦库尔(M)、拉蒙(R)和赫斯本德(H),月球轨道器5号拍摄图像。

另外,在阿波罗环形山内还有三座陨石坑是以在世的阿波罗8号飞船成员:吉姆·洛弗尔威廉·安德斯弗兰克·博尔曼的名字命名。他们是首批完成绕月飞行的宇航员。到1970年美国和苏联已各有6名宇航员的名字被永久地镌刻在月球地图上[19]。在那里,还有一座不同命名来源的陨石坑,依据以科学家来命名撞击坑的标准做法,用美国航空航天局代理署长、航空科学家休·拉蒂默·德莱顿(Hugh Latimer Dryden)之名命名了德赖登陨石坑[4]

德赖登陨石坑紧靠内环外沿的西北偏西处;相同大小的查菲环形山横跨在内环西南段;外环西南部是博尔曼环形山

内环里面有蕾斯尼克陨石坑麦考利夫陨石坑鬼冢承次陨石坑和相重叠的贾维斯-麦克内尔陨石坑;史密斯陨石坑则在坐落在内环北麓上。

一些陨石坑的名字也转予另一些靠近的更小撞击坑(卫星坑等),例如:安德斯陨石坑旁的“安德斯 D”、“安德斯 G”和“安德斯 X”;博尔曼环形山旁的“博尔曼 V”;怀特陨石坑旁的“怀特 W”;格里索姆环形山旁的“格里索姆 K”和“格里索姆 M”;德赖登陨石坑旁的“德赖登 S”、“德赖登 T”和“德赖登 W”;洛弗尔陨石坑旁的“洛弗尔 F”和“洛弗尔 R”;查菲环形山旁的“查菲 F”、“查菲 S”和“查菲 W”;部分伴坑后来被更名,如博尔曼环形山的6座伴坑,有5座已改为离世宇航员的名字[4]

阿波罗环形山内及周边以宇航员命名的陨石坑
拉丁名 中文名 批准年份 月面坐标 直径
(公里)
命名来源 备注
Anderʂ 安德斯 1970 41°19′S 143°18′W / 41.31°S 143.30°W / -41.31; -143.30 (Anders) 41 威廉·安德斯 阿波罗8号机组成员
Borman 博尔曼 1970 39°04′S 148°15′W / 39.06°S 148.25°W / -39.06; -148.25 (Borman) 51 弗兰克·博尔曼 阿波罗8号机组成员
Lovell 洛弗尔 1970 36°44′S 142°28′W / 36.74°S 142.47°W / -36.74; -142.47 (Lovell) 35 吉姆·洛弗尔 阿波罗8号机组成员
Chaffee 查菲 1970 39°04′S 154°38′W / 39.06°S 154.63°W / -39.06; -154.63 (Chaffee) 52 罗杰·查菲 阿波罗1号机组成员
Grissom 格里索姆 1970 46°55′S 147°59′W / 46.92°S 147.98°W / -46.92; -147.98 (Grissom) 60 维吉尔·格里索姆 阿波罗1号机组成员
White 怀特 1970 44°48′S 159°02′W / 44.80°S 159.04°W / -44.80; -159.04 (White) 42 爱德华·怀特 阿波罗1号机组成员
Jarvis 贾维斯 1988 35°08′S 148°13′W / 35.13°S 148.21°W / -35.13; -148.21 (Jarvis) 41 格里高利·贾维斯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员
McNair 麦克内尔 1988 35°56′S 147°57′W / 35.93°S 147.95°W / -35.93; -147.95 (McNair) 32 罗纳德·麦克内尔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员
McAuliffe 麦考利夫 1988 33°14′S 149°46′W / 33.24°S 149.77°W / -33.24; -149.77 (McAuliffe) 19 克里斯塔·麦考利夫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员
Onizuka 鬼冢承次 1988 36°23′S 149°47′W / 36.38°S 149.79°W / -36.38; -149.79 (Onizuka) 27 鬼塚承次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员
Resnik 蕾斯尼克 1988 34°09′S 150°50′W / 34.15°S 150.84°W / -34.15; -150.84 (Resnik) 22 朱迪斯·蕾斯尼克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员
Scobee 斯科比 1988 31°22′S 149°38′W / 31.36°S 149.64°W / -31.36; -149.64 (Scobee) 42 迪克·斯科比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员
Smith 史密斯 1988 31°47′S 151°01′W / 31.79°S 151.01°W / -31.79; -151.01 (Smith) 33 迈克尔·约翰·史密斯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成员
M. Anderson 迈·安德森 2006 41°13′S 148°59′W / 41.21°S 148.99°W / -41.21; -148.99 (M. Anderson) 17 迈克尔·安德森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员
D. Brown 大卫·布朗 2006 41°39′S 147°10′W / 41.65°S 147.16°W / -41.65; -147.16 (D. Brown) 16 大卫·布朗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员
Chawla 乔娜 2006 42°29′S 147°29′W / 42.48°S 147.49°W / -42.48; -147.49 (Chawla) 14 卡尔帕娜·乔拉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员
L. Clark 劳·克拉克 2006 43°20′S 147°42′W / 43.34°S 147.70°W / -43.34; -147.70 (L. Clark) 15 劳雷尔·克拉克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员
Husband 赫斯本德 2006 40°19′S 147°50′W / 40.32°S 147.84°W / -40.32; -147.84 (Husband) 31 里克·赫斯本德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员
McCool 麦库尔 2006 41°17′S 146°16′W / 41.28°S 146.26°W / -41.28; -146.26 (McCool) 20 威廉·麦库尔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员
Ramon 拉蒙 2006 41°14′S 148°05′W / 41.23°S 148.08°W / -41.23; -148.08 (Ramon) 17 伊兰·拉蒙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成员

参考文献

[编辑]
  1. ^ Don E. Wilhelms & Charles J. Byrne. Stratigraphy of Lunar Craters. 23 January 2009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31). 
  2. ^ 2.0 2.1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3. ^ 3.0 3.1 Apollo.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10-10-18 [2014-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8). 
  4. ^ 4.0 4.1 4.2 4.3 4.4 4.5 noted for directory IAU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嫦娥六号着陆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 将按计划开展月背采样. 国家航天局. 2024-06-02 [2024-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02) (中文(简体)). 
  6. ^ 6.0 6.1 Morphological catalog of craters of the Moon
  7. ^ 7.0 7.1 Losiak A., Kohout T., O’Sulllivan K., Thaisen K., Weider S., updated by Öhman T.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updated in May 2011). 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May 2011 [2014-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8). 
  8. ^ 8.0 8.1 8.2 8.3 Morrison D. A., Bussey D. B. J. The Apollo and Korolev basins and the stratigraphy of the lunar crust (PDF). Conference Paper, 28th Annual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p. 987. 1997年3月 [2016-04-30]. Bibcode:1997LPI....28..987M.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9. ^ 9.0 9.1 9.2 9.3 Wood C. A. Impact Basin Database. lpod.org. 2004-08-14 [2014-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7). 
  10. ^ Raquel Nuno. Oblique Image of Concentric Crater. lroc.sese.asu.edu. 13 August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3). 
  11. ^ Wilhelms D. Chapter 8. Pre-Nectarian System.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Moon.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348. 1987: 148 [2016-04-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05-14). 
  12. ^ 12.0 12.1 12.2 12.3 Fassett, C. I.; Head, J. W.; Kadish, S. J.; Mazarico, E.; Neumann, G. A.; Smith, D. E.; Zuber, M. T. Lunar impact basins: Stratigraphy, sequence and ages from superposed impact crater populations measured from Lunar Orbiter Laser Altimeter (LOLA) dat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2, 117 (E12) [2016-04-30]. Bibcode:2012JGRE..117.0H06F. doi:10.1029/2011JE0039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13. ^ Tanaka K.L., Hartmann W.K. Chapter 15 – The Planetary Time Scale. The Geologic Time Scale. Elsevier Science Limited. 2012: 282–284. ISBN 978-0-444-59425-9. doi:10.1016/B978-0-444-59425-9.00015-9. 
  14. ^ Greeley R., Kadel S. D., Williams D. A.; et al. Galileo imaging observations of lunar maria and related deposits (PDF).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1993年9月, 98 (E9): 17183–17205. Bibcode:1993JGR....9817183G. doi:10.1029/93JE0100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25). 
  15. ^ 15.0 15.1 Haruyama J., Ohtake M., Matsunaga T.; et al. Long-Lived Volcanism on the Lunar Farside Revealed by SELENE Terrain Camera. Science. 2009年2月, 323 (5916): 905–908. PMID 18988811. doi:10.1126/science.1163382. 
  16. ^ Categories for Naming Features on Planets and Satellites.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13-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9). 
  17. ^ Challenger Astronauts Memorialized on the Moon. photojournal.jpl.nasa.gov. 2011-01-29 [2014-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18) (英语). 
  18. ^ Blue J. Names for the Columbia astronauts provisionally approved. USGS Astrogeology Science Center. 2006-03-23 [2014-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4). 
  19. ^ Шингарева К. Б. Глава 4. Как дают названия деталям на картах планет. Путешествия к Луне. Москва: Физматлит. 2009: 183. ISBN 978-5-9221-1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