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萬壽山龍泉寺

坐标22°39′N 120°16′E / 22.65°N 120.27°E / 22.65; 120.2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2°39′N 120°16′E / 22.65°N 120.27°E / 22.65; 120.27

萬壽山龍泉寺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高雄市鼓山區龍井里鼓山三路51巷59號
宗教佛教
本尊觀世音菩薩華嚴三聖西方三聖
例祭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日)
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聖誕日)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出家日)
开山时间 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
日治臺灣大正十二年(1923年)重建
地圖
地图

龍泉寺,原名湧泉寺,亦名喝水巖,是位於臺灣高雄市鼓山區龍井里的一間佛教古剎,於清治乾隆九年(1744年)所創建,屬於禪門臨濟宗法脈。座落於壽山山麓,坐西面東,可鳥瞰高雄市區的市景。

歷史

[编辑]

福建漳州高僧經元大師始建於清乾隆9年(1744年)。該寺名由來,乃因寺後之龍目井,源自於打鼓山的「龍巖冽泉」,故名「湧泉寺」。又因龍目井之水,大旱不涸,故湧泉寺亦稱「喝水巖」。據清嘉慶四年己未歲貢生章甫所撰的「遊湧泉寺」與「喝水巖」二詩為證。光緒17年(1891年) 龍泉寺遭祝融焚燬泰半,翌年雖有邑紳施阿民倡議重修,但因經費不足而未復舊觀。

日治時期大正12年(1923年),日僧東海宜誠台灣總督府許可,由地方人士李榮等人於原址鳩資創建,並命名為「龍泉寺」,東海宜誠亦為首任住持。龍泉寺自此成為臨濟宗妙心寺派南部的布教中心。今舊大殿格局大致上保留大正12年(1923年)建寺的樣貌,初係茅舍,後改瓦屋,殿後為壽山,左有功德堂,左前方有祖堂,殿右有舍利殿。寺方後來在龍泉寺舊大殿後方,建了一座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為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

民國60年(1971年)1月20日,臺灣水泥公司高雄廠開拓萬壽山運石道路時,發掘出一塊酷似神像之奇石,善男善女稱之謂「觀音佛石像」,特於民國64年(1975年)集資在該寺興建圓通寶殿供奉之,古剎勝地,憑添瑰寶,引起香火空前。

建築

[编辑]

舊大殿

[编辑]

興建於1923年,主祀觀音大士釋迦牟尼佛彌勒菩薩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韋馱菩薩伽藍菩薩,殿內兩側畫有十八羅漢壁畫。

1979年曾被指定為中華民國內政部暫定古蹟,後來遭取消古蹟資格。

新殿(大雄寶殿)

[编辑]

位於舊大殿後方山上,主祀華嚴三聖(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配祀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十八羅漢。

新殿 (三聖寶殿)

[编辑]

位於大雄寶殿上面,主祀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新殿 (法華殿)

[编辑]

位於大雄寶殿左側,主祀妙德菩薩妙見菩薩毘盧觀音菩薩

新殿 (華嚴殿)

[编辑]

位於大雄寶殿右側,主祀佛母孔雀明王菩薩不動明王

祖堂

[编辑]

位於三聖寶殿左方,主祀龍泉寺開山祖師及歷代高僧蓮位,龍泉亭旁,隆道法師興建的舊祖堂則已在2014年拆除。[1]

圓通寶殿

[编辑]

位於般若講堂後方,興建於1977年,一樓主祀藥師佛;二樓主祀鐘乳石送子觀音,配祀十八羅漢;三樓主祀準提菩薩[1]

般若講堂

[编辑]

位於舊大殿左方,由隆道法師於1945年接任住持後興建。[1]

龍泉亭(池亭)[2]

[编辑]

已在2014年拆除,改建為停車場與「清涼亭」。

慈壽塔

[编辑]

1964年興建,由住持隆道法師親自設計與督工,為存放先人靈骨之處。[1]

歷史文物

[编辑]
「妙相莊嚴」匾額
日治時期昭和六年古鐘

定期法會

[编辑]
  • 每月第一星期日:地藏法會
  • 每月第二星期日:八關齋戒
  • 每月第三星期日:水懺法會
  • 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聖誕法會。
  • 農曆四月初八日:浴佛法會
  •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成道法會。
  • 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出家法會。

圖片輯

[编辑]

參見

[编辑]
  • 元亨寺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英國領事館是建於1865年的英式建築. 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 [2020-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2. ^ 龍泉寺. www2.mcsh.kh.edu.tw. [2020-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