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郡,三国到隋朝的郡。
漢獻帝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孫權自公安都鄂,改鄂縣為武昌縣,分江夏郡之武昌、陽新、沙羡、下雉四縣,豫章郡之柴桑縣,廬江郡之尋陽縣立武昌郡,屬荊州,治武昌县(今湖北省鄂州市)。[1]不久,孫權改武昌郡為江夏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改吳之江夏郡為武昌郡,復立鄂縣,而武昌如故。[2]太康中,武昌郡領七縣:武昌、柴桑、陽新、沙羨、沙陽、鄂、官陵,包括今湖北省长江以南,嘉鱼县、咸宁县、通山县以东、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等地。[3]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立尋陽郡,柴桑縣改屬尋陽郡。後省併官陵縣。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8年),省併沙陽縣。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沙陽縣改屬巴陵郡。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分荊州立郢州,武昌郡改屬郢州。[2]南齊時,析置義寧、真陽二縣。[4]梁武帝時,設立雙頭郡西陽武昌二郡。[5]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武昌郡,以郢州改置鄂州。[6]
武昌國(322年—324年)[13]
|
食邑10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武昌公 |
|
王敦 |
322年—324年 |
|
有罪,國除
|
汝陰國(447年—452年)/武昌國(452年—455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汝陰郡王→武昌郡王 |
|
劉渾 |
447年—455年 |
宋文帝第十子
|
免為庶人,國除
|
武昌國(483年—485年)/西陽國(485年—495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武昌郡王→西陽郡王 |
|
蕭子明 |
483年—495年 |
齊武帝第十子
|
伏誅,國除
|
武昌國(537年—546年)|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武昌郡王 |
|
蕭𧫷 |
537年—546年 |
蕭統第四子
|
無子,國除
|
武昌國(582年—589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武昌郡王 |
|
陳叔虞 |
582年—589年 |
陳宣帝第十九子
|
陳亡,國除
|
- ^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 ^ 2.0 2.1 2.2 《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 ^ 3.0 3.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南齊書 卷十五 志第七》
- ^ 5.0 5.1 《梁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 ^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三國志 卷四十九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
- ^ 《晉書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 ^ 《晉書 卷四 帝紀第四》
- ^ 10.0 10.1 《晉書 卷七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 ^ 11.0 11.1 《晉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 ^ 《晉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 ^ 13.0 13.1 《晉書 卷六 帝紀第六》
- ^ 《晉書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 ^ 15.0 15.1 《晉書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 ^ 《晉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 ^ 《晉書 卷九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 ^ 《晉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 ^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 ^ 《晉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 ^ 《宋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 ^ 《宋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 ^ 《宋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 ^ 《宋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十一》
- ^ 《宋書 卷十 本紀第十》
- ^ 《南齊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
- ^ 《宋書 卷五十五 列傳第十五》
- ^ 《南齊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三》
- ^ 《梁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五》
- ^ 《梁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二》
- ^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 ^ 《梁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六》
- ^ 《陳書 卷十三 列傳第七》
- ^ 《陳書 卷十八 列傳第十二》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