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運中倉

坐标39°54′16″N 116°39′39″E / 39.904367°N 116.66082°E / 39.904367; 116.6608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39°54′16″N 116°39′39″E / 39.904367°N 116.66082°E / 39.904367; 116.66082

1936年冬季雪后通州南大街的照片,左側围墙是中倉的倉墻。
1937年7月28日,通州起義在中倉倉墻遺址留下的彈痕。

大運中倉是永樂間設在通州舊城的一座糧倉。遗址西起新建街,东至南大街周仓庵胡同,北起西大街,南至悟仙观胡同,周长412丈4尺(合12372米),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中倉在东、南、北三个方向设门,南门为收纳运河上转运的漕粮,东门收纳陆路运送的粮食,北门是支放漕粮的通道[1]。明杨宏著《漕運通志》記載,中倉有糧倉一百三十座,計六百九十七間,南北東三門,每門軍官一人,辦事官一人,軍十人[2]。中仓供应守卫北京与长城部队的粮食[3]

1900年8月9日凌晨,八国联军中的日军到达了通州南门。凌晨3点20分,日军工兵第三中队使用黄色火药二十千克将紧闭的古城门炸倒[4],开始抢劫通州城中财物。日军占领了中倉和西倉,抢走了全部仓粮,抢走了藏在仓场衙门地下室的185万两白银,烧毁仓场衙门、通粮厅、大运西仓等漕运官署和设施[5]。日军抢完后,俄军8时才到达通州,继续抢夺日军没抢完的价值较低的财务。通州城中死者六成,逃者三成,只剩一成老弱病残[6]

1935年12月,日本军的特务机关驻此地[3]

新中国成立后,曾由军队使用[3]

中仓仓墙目前还剩150米,仓场遗址内现存一些建筑构件,北墙外存一株古槐、一块仓神庙碑身[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周良等主编,通州漕运,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07,第128页
  2. ^ 链接至维基文库 漕運通志卷之六 漕倉表. 维基文库 (中文). 
  3. ^ 3.0 3.1 3.2 3.3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委员会,北京城市副中心 通州文化遗产精粹,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07,第111页
  4. ^ 路遥主编,义和团运动文献资料汇编 日译文卷 日本参谋本部文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02,第269页
  5. ^ 王密林. 消失的粮仓:千年漕运的见证. 北京晚报. 2017-10-27 [2020-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4). 
  6. ^ 朱政等编著,血溅京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实录,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01,第74页
光緒《通州志》中的“城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