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石窟
外观
响堂山石窟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河北省邯郸市 |
分类 | 石窟寺 |
时代 | 东魏、北齐至元 |
编号 | 1-40 |
认定时间 | 1961年 |
响堂山石窟或称响堂寺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分为北响堂、南响堂及小响堂(水浴寺)。南响堂在鼓山南麓,滏阳河北岸的临水镇纸坊村西北,北响堂在和村东的鼓山天鼓峰西坡,两地相距约15公里。现存北响堂8窟,南响堂7窟,小响堂2窟,共计造像4,000余尊,并有北齐石刻佛经。[1]响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现已发现的最大的石窟。1961年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建历史
[编辑]公元6世纪中期,北齐文宣帝高洋所命人开凿。现存9个窟,以其中的南、中、北三大窟最为壮观。
据窟内发现的《滏山石窟之碑》记载,南响堂石窟是由北齐丞相高阿那肱资助修成,而非皇家所有。南响堂有主要洞窟7个,分上下两层。
高欢陵
[编辑]据《资治通鉴》、《續高僧傳》等记载,北魏、东魏权臣,北齐的奠基者高欢被潜葬于北响堂石窟[2][3]。
天宫殿
[编辑]响堂山所在的山顶共有5座宫殿式建筑,分别称为东天宫,西天宫,南天宫,北天宫和中天宫,为响堂山石窟的附属建筑。其中,西天宫殿的门柱上有唐朝和宋朝题记,东天宫殿门券上有明朝题记,其余3座天宫殿为近代重建。西天宫殿累石砌成 ,坐北朝南,歇山顶。殿前半部部分坍塌 ,后半部保存相对较好,屋顶残存筒瓦与莲纹瓦。殿门门槛保存完好 ,其上刻有莲纹装饰图案。西天宫殿建筑年代下限为唐代晚期,有可能始建于北齐或东魏。从门柱上残存的四处题记和门槛上的莲花纹图案判断,早期此建筑为佛教道场,后在唐朝早期转变成道教道场。[4]
西天宫殿和东天宫殿由于建筑年代久远,目前建筑本身有不同程度的开裂和松动。尤其是研究价值较高的西天宫殿前半部部分已经坍塌,后半部分有多处长裂痕,急需立即修缮。
参考资料
[编辑]- ^ 李裕群. 响堂山石窟.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0-10-05] (中文(中国大陆)).
- ^ 《资治通鉴》:甲申,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顶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杀其群匠。及齐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发石取金而逃。
- ^ 《續高僧傳》:令置塔于慈州之石窟寺。寺即齐文宣之所立也。大窟像背文宣陵藏中诸雕刻骇动人鬼。芬引舍利去州三十许里。白云郁起从寺至舆长引不绝。耿耿横空中有天仙飞腾往返。竟日方灭。明旦将晓还有白云长引来迎。云中天仙如昨无异。人众同见倾目叵论。识者以为石窟之与鼓山连接密尔。
- ^ 朱建路;刘佳. [blob:https://www.ncpssd.cn/b0db221f-ef64-4be1-b20c-f50b7f820bc3 响堂山天宫殿建筑年代考]. 文物. 2014, (11): 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