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汪清地震
1999年汪清地震是指1999年4月8日發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汪清縣的深源地震[1]。是次地震震央位於北緯43.607度、東經130.350度,地震規模為Ms 7.0、MW 7.1和Me 7.1,震源深度約565.7公里[2][3]。本次地震已被列入美國地質勘探局1999年顯著地震列表[5]。本次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
日期 | 1999年4月8日 |
---|---|
發生時間 | 21時10分34秒(USGS)[1] |
規模 | Ms 7.0(CENC)[2] MW 7.1(USGS)[3] Me 7.1(USGS)[3] |
震源深度 | 565.7公里(351.5英里)[1] |
震央 | 43°36′25″N 130°21′00″E / 43.607°N 130.350°E[1] |
斷層 | 琿春-汪清深震區[4] |
影響地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 俄羅斯 北韓 南韓 日本[4] |
最大震度 | 5(V)度 MMI[4] |
海嘯 | 不適用 |
地質構造
編輯中國大陸的深源地震活動區的陸殼部分主要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本次地震即發生在空間投影呈南北向的吉林琿春、東寧、延吉、穆稜、牡丹江深源地震群中的琿春-汪清深震區,是屬於日本海深震帶深入中國大陸的一部分[6]。遠離環太平洋地震帶深入大陸邊遠地區的長白山天池火山和五大連池火山是中國大陸東部僅有的濱太平洋休眠火山,而深震活動又被認為與火山活動具有共生關係[7]。
琿春-汪清深震區附近曾發生過多次深源地震,其中最為顯著的是中國和朝鮮史料都有記載的發生於1597年10月6日的M≥8的地震。由於這次地震的影響範圍大,有感範圍半徑可達1800公里以上,所以曾被誤以為震央位於渤海,直至21世紀初才被李裕澈等人確定本次地震的震央位置為中國東北部和朝鮮東北部一帶[4]。放眼於本次地震發生前一個世紀內,根據《中國地震簡目》記載,從公元1905年起算近80年間,中國大陸東北地區先後共發生7以上深震5次、6至6.5深震9次,均屬於上地函地震活動[8]。
機構反應
編輯美國地質勘探局測定,1999年4月8日21時10分34秒左右,中國吉林省與黑龍江省邊界處發生強烈地震[1]。是次地震震央位於北緯43.607度、東經130.350度,地震規模為MW 7.1和Me 7.1,震源深度約565.7公里[3]。中國地震台網測定的地震規模偏小,為Ms 7.0[2]。
中國吉林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以及河北有感,絕大部分震度為Ⅲ至Ⅳ度(MMI),僅敦化、四平和伊通等部分地區的震度可達Ⅴ度(MMI)。俄羅斯科學院認為,烏蘇里斯克的震度為Ⅲ至Ⅳ度(MSK),哈巴羅夫斯克、納霍德卡、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震度為Ⅲ度(MSK),東京、本州島北部和北海道南部的震度為Ⅱ至Ⅲ度(MSK),布拉戈維申斯克、共青城和結亞等地震度為Ⅱ度(MSK)。韓國氣象廳認為首爾、仁川和金浦的震度階級為2(JMA),江陵、東海、龜尾等地的震度階級為1(JMA)[4]。
地震分析
編輯通過各機構所給出的各地震度情況,李裕澈等人總結出本次地震的有感範圍的最大半徑為2000餘公里,絕大多數地點的震度為3度以下,僅少數地區(半徑約200餘公里)為5度[4]。吉林省地震局呂政推定出本次地震的有感面積約為450000平方公里,有感範圍的長軸走向為北東向[9]。由於震源過深,一般情況下深源地震對地面無任何破壞作用。但對深源地震的研究,對於探索地震成因、板塊構造及板塊運動等地球動力學問題都有重要意義[10]。部分地區地震台網速報使用的遠震定位程序僅有幾個深度模式,尚不能做到深遠震的準確定位。但四川省地震局地震觀測研究所的王碧瀾通過程度遙測地震台網的16個子台站記錄到的地震波形,嘗試了一種計算機定位加人工修訂深遠震的方法,最終得到的修正結果與其他地震機構報告的參數十分吻合,完全滿足了地震速報要求[2][11]。這不僅實踐和檢驗了計算機定位加人工修定方法的可行性,也使得程度遙測台網的記錄圖紙上第一次識別了中國大陸深震的震相[2]。
本次地震的地下流體異常被認為十分可觀,如前郭井的水位和氯離子在震前一年左右出現了趨勢下降的異常情況。根據《中國地震分析預報方法指南》中規定的概念,吉林省地震局李富認為本次地震的前、中期異常以及遠離震源區由於構造活動引起的異常,屬場兆,是構造應力場作用的結果[12]。基於本次地震和2002年汪清地震的研究,有學者推測出西太平洋板塊和古老俯衝板塊的深部脫水作用促使在東北地函410 km深度附近產生了大範圍的部分熔融[13]。
參見
編輯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1.3 1.4 M 7.1 - Jilin-Heilongjiang border region, China. 美國地質勘探局.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8) (英語).
- ^ 2.0 2.1 2.2 2.3 2.4 汪碧瀾. 1999年吉林汪清Ms7.0深源地震速报的探讨. 四川地震. 2000, 4: 17–22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中文(簡體)).
- ^ 3.0 3.1 3.2 3.3 M 7.1 - Jilin-Heilongjiang border region, China - Origin. 美國地質勘探局. 2014-11-07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08) (英語).
- ^ 4.0 4.1 4.2 4.3 4.4 4.5 李裕澈; 時振梁; 曹學鋒. 1597年10月6日“珲春-汪清深震区”M≥8地震触发的湖震和火山喷发. 地震學報. 2012, 34 (4): 557–570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4月22日) (中文(簡體)).
- ^ Significant Earthquakes - 1999. 美國地質勘探局.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英語).
- ^ 趙文峰. 珲春深震火山共生与内陆地震线.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1985, 1: 85–92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中文(簡體)).
- ^ 張良懷. 深震活动与火山动态观测研究课题的技术思路与设想. 防災減災學報. 1988, 3: 75–85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中文(簡體)).
- ^ 趙文峰. 东北深震与华北内陆地震的相关活动. 華北地震科學. 1987, 3: 21–29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中文(簡體)).
- ^ 呂政. 吉林省汪清两次深源地震的研究. 防災減災學報. 2003, 19 (4): 1–8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中文(簡體)).
- ^ 中國科學院地殼研究所. 中国地震地质概论.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77: 24–26, 79–82 (中文(簡體)).
- ^ 陳培善. 全球大震和中国及邻区中强震地震活动(1999年4~5月). 地震學報. 1999, 5: 554 [2018-04-22]. doi:10.3321/j.issn:0253-3782.1999.05.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中文(簡體)).
- ^ 李富. 珲春7.0级深震地下流体前兆的动态特征研究. 華北地震科學. 2004, 22 (3): 9–14 [2018-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2) (中文(簡體)).
- ^ 田有; 趙大鵬; 劉財. 长白山火山深部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大會報告. 2014 [2018-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9)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