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貨幣
宋代貨幣可分為兩大類:一、硬幣,有銅錢、鐵錢、夾錫幣及金銀等。二、紙幣,有交子、錢引、會子等。南宋時,銅錢數目漸少,交子、關子、會子乃繼之通行。
宋錢是北宋時期所鑄造的硬通貨貨幣,材質為銅,故稱銅錢。但是,北宋初年的四川地區(當時有五代十國的後蜀政權)曾經鑄造過鐵錢,該貨幣曾於四川、陝西等廣泛使用,而宋太宗曾一度終止使用,直到宋仁宗天聖元年,鐵錢全部被禁止使用並收繳回中央,被官交子所取代。
鑄造與監管單位
編輯宋代設有少府鑄錢監、鑄錢院,這兩家國營管理機構,相當於現代的中央印製廠。主要負責銅山的開採挖掘與銅錢的鑄造,皆為國家所經營。
硬幣
編輯名稱
編輯除第一代之外,其餘皆以當朝皇帝的年號所刻印發行。
概要
編輯最初,1個銅錢等於1文(當時稱1錢),也稱為小平錢(小錢)。但是,由於宋朝的財政狀況隨着政治與經濟的發展逐漸產生通貨膨脹的困境,陷入逼迫之下,開始鑄造當2錢(2文錢,當時稱「折2錢」)、當5錢(5文錢)、與當10錢(10文錢)。 主要流通的貨幣是小面額的、小平錢當2錢(折2錢)。
錢的單位:一貫是一緡文(即一千文錢)。後來為了商業交易方便,滿96個1文錢時,便通稱一貫(100文),也作「短陌」。等同於10個100文,實際960文錢在日本通稱一貫。
建國初年,每年鑄造約七萬貫的硬幣數量,相當於七千萬文錢。次年亦進行增鑄,一直到神宗時期(1067年 - 1085年),當時的宋朝貨幣發行總量達到六百萬貫,相當於六十億文錢。
流通狀況
編輯宋錢,開始被周邊各國所使用來購買在宋朝生產的商品,例如:經常賬赤字嚴重的遼國、西夏、金國(女真)、日本、東南亞諸國(尤其暹羅,今泰國),更遠還擴及到波斯與非洲等方面都有其外匯儲備。當時北宋銅錢幾乎在全亞洲所流通,對當時的經濟狀況確實產生重大的影響,那代表當時中國王朝的政治影響力。 而南遷的宋王朝由於經費拮据、來不及尋找新的銅礦產能、銅錢鑄造減少、轉而以銀作為準備貨幣而發行紙幣。
腳註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傅樂成《中國通史》,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P531-P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