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縣

中国四川省资阳市下辖的县

安岳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資陽市下轄的一個,地處四川盆地腹地、涪江沱江之間、連線中點,總面積2,7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5萬人[2]。安岳縣特產紅薯、檸檬,為中國重要生豬生產基地之一。安岳建縣於南北朝時期,盛於唐、五代和宋的安岳石刻享有盛名,被稱為「中國石刻之鄉」和「檸檬之都」[3]

安岳縣
臥佛院摩崖造像

安岳縣的地理位置
坐標:30°06′04″N 105°20′00″E / 30.10119°N 105.3334°E / 30.10119; 105.3334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四川省資陽市
設立575年
語源安居於山嶽上
下級行政區
46
政府
 • 縣委書記劉建華
 • 縣長賴才建
面積
 • 總計2,689.81 平方公里(1,038.54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950,939人
 • 密度354人/平方公里(916人/平方英里)
 • 城鎮291,881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642350
電話區號28
車輛號牌川M
行政區劃代碼512021
本地生產總值(2022)¥312.64億
毗鄰資陽市雁江區樂至縣遂寧市安居區潼南區大足區榮昌區內江市東興區資中縣
網站安岳縣人民政府網站

名稱

編輯

安岳縣置縣時縣治位於鐵峰山上,四面險絕,便於防守,取安居於山嶽上之意,故名「安岳」自公元575年置縣至今,縣名使用從未間斷[4][5]

歷史

編輯

古代

編輯

西漢時,今安岳縣境屬犍為郡牛鞞縣[註 1]資中縣[註 2]巴郡墊江縣[註 3]。東漢時,今安岳縣境屬牛鞞、資中、墊江與廣漢郡德陽四縣。南朝蕭普通年間,在今安岳縣境內設普慈郡,將僚人編入戶籍、令其納稅。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普州安岳縣,此乃安岳建縣之始。開皇三年(583年)廢普慈郡,普州轄安岳縣、普慈縣[註 4]安居縣[註 5]永康縣[註 6]大業(605年)廢普州,所轄各縣改隸資州,大業三年(608年)資州改為資陽郡[6]

武德元年,資陽郡改回資州;武德二年(619年)於安岳縣復置普州,轄安岳、普慈、安居、隆康四縣[7];武德三年(620年)析普慈縣地置樂至縣、升隆龕鎮為隆龕縣[註 7][8]天寶元年(742年)普州改為安岳郡乾元元年(758年)廢安岳郡復稱普州,屬劍南東道[9]

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將崇龕縣併入安居縣、普慈縣併入樂至縣。開寶四年(971年)安岳縣治自原址鐵峰山移至今址[5]熙寧五年(1072年)將普康縣併入安岳縣。普州隸屬於潼川府路南宋時於今安岳縣境東南部置石羊縣淳祐三年(1243年),為抗擊蒙古軍隊南下,將安岳縣城建於鐵峰山上,寶祐年間被攻破,州縣俱廢[10]至正四年(1344年),復置安岳縣,將安居、樂至兩縣併入,與石羊縣同屬遂寧州

洪武四年(1371年)於安岳縣復置普州,洪武九年(1376年)州廢,將石羊縣併入安岳縣,屬潼川州[11]順治十五年(1658年)安岳縣併入蓬溪縣,康熙五年(1666年)改併入遂寧縣,康熙十九年(1680年)改併入樂至縣雍正六年(1728年)復置安岳縣,隸屬於潼川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屬川北道潼川府[12][13]

新唐書評價安岳縣為上[註 8][9]宋史評價安岳縣為中下[10]清史稿評價安岳縣為繁、難[12]

近現代

編輯

1911年11月保路運動中,同盟會員夏之時率部進入安岳縣城。民國2年(1913年)廢潼川府,安岳縣直屬於四川省川北道。民國3年(1914年)川北道改成嘉陵道。民國9年(1920年)川軍割據,安岳屬李家鈺部管轄。民國17年(1928年),中共安岳特別支部成立,由中共川西特委領導。民國24年(1935年),安岳縣隸屬於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註 9][5]

1949年12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11軍35師105團抵達安岳縣城,宣告安岳解放。1950年1月5日,安岳縣人民政府成立,屬川北行政區遂寧專區。1952年9月,川北行政區與其他三個行政區合併為四川省。1958年遂寧專區撤銷,安岳縣改屬內江專區(後改為內江地區)。1985年內江地區撤地設市,屬內江市。1998年,安岳縣劃歸新設的資陽地區[14]。2000年,資陽地區撤地設市,安岳縣屬資陽市[15][5]

行政區劃

編輯

成化年間,安岳縣下設20鄉;萬曆時有12鎮52場。清道光時,安岳縣有10鄉、36場(鎮),清末設有城廂五路和10鄉、38場。民國18年(1929年),安岳縣轄43鄉、場、鎮;民國24年(1935年),轄53聯保;民國37年(1948年),轄2區、4指導區、52鄉鎮。1952年,安岳縣轄15區、99鄉(鎮),1957年調整為10區、1鎮、78鄉,1958年建立10個中心人民公社、34個人民公社、1個鎮,1982年轄10區、1鎮、93公社、6居民委員會,1985年轄10區、5鎮[註 10]、88鄉[5]

截止2020年,安岳縣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32個、12個[16]

街道:岳城街道石橋街道

鎮:岳陽鎮鴛大鎮通賢鎮龍台鎮姚市鎮林鳳鎮毛家鎮永清鎮永順鎮石羊鎮兩板橋鎮護龍鎮李家鎮元壩鎮興隆鎮天林鎮鎮子鎮文化鎮周禮鎮馴龍鎮華嚴鎮臥佛鎮長河源鎮忠義鎮護建鎮南薰鎮思賢鎮清流鎮協和鎮朝陽鎮乾龍鎮大平鎮

鄉:來鳳鄉天馬鄉雲峰鄉岳新鄉東勝鄉高升鄉橫廟鄉白塔寺鄉雙龍街鄉合義鄉千佛鄉拱橋鄉

現任領導

編輯
安岳縣主要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
安岳縣委員會
書記
 
安岳縣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
主任
 
安岳縣人民政府

縣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安岳縣委員會
主席
姓名 劉建華[17] 劉雲[18] 賴才建[19] 魏斌[20]
民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四川省簡陽市 四川省簡陽市
出生日期 1975年2月 1977年11月
就任日期 2022年5月 2011年12月 2022年7月 2016年12月

經濟

編輯

2020年,安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65億元,同比增長3.6%,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比為29.3:19.9:50.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302元,比上年增加1979元、增長5.6%。全縣肉豬出欄102.1萬頭,位居四川第一[21][3]

交通

編輯

公路方面,截止2020年,安岳縣公路總里程6171.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157.5公里,公路路網密度為224.0公里/百平方公里[21]。安岳縣目前已建成  渝蓉高速  成資渝高速  遂宜畢高速三條高速公路與  247國道  319國道  351國道等普通國道。

鐵路方面,已獲批覆、即將開工的滬渝蓉高速鐵路重慶至成都段(成渝中線高速鐵路)經過安岳縣並在安岳縣內設安岳站[22]。規劃中的綿瀘高速鐵路綿遂內段也計劃經過安岳縣並在安岳縣內設站。

教育與衛生

編輯

截止2020年,安岳縣共有幼兒園224所,小學44所,初中84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54所),普通高中7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所[21]

截止2020年,安岳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448個,其中醫院16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鄉鎮(中心)衛生院69個[21]

人物

編輯

地方特色

編輯

安岳石窟

編輯

安岳文物古蹟甚多,以大量古、多、精、美的石刻藝術著稱於世,被譽為「石刻藝術之鄉」「中國古代雕塑又一偉大寶庫」,全縣現有歷代摩崖造像10萬軀左右,盛唐石窟佛經40餘萬字[5]安岳石窟於2006年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3]

文物與景點

編輯

2020年,全縣共接待國內遊客849.3萬人次[21]

特產

編輯

安岳縣擁有三個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安岳檸檬、周禮粉條、通賢柚。其中,安岳檸檬已成為中歐地理標誌保護名錄中的產品,安岳檸檬產量位居全國第一,種植規模、產量和市場佔有率均佔全國的80%以上,被譽為「中國檸檬之鄉」,是世界五大檸檬主產區之一;安岳紅薯加工量西南第一,周禮粉條佔據川渝火鍋市場的一半[3]

註釋

編輯
  1. ^ 治所在今簡陽市
  2. ^ 治所在今資陽市
  3. ^ 治所在今重慶市合川區
  4. ^ 普慈縣治在今樂至縣東北。
  5. ^ 安居縣治在今遂寧市安居區安居鎮
  6. ^ 永康縣治在今安岳縣東南,開皇十八年(598年)更名為隆康縣先天元年(712年)更名為普康縣
  7. ^ 隆龕縣治在今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先天元年(712年)更名為崇龕縣
  8. ^ 唐朝行政區劃將縣分為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
  9. ^ 專員公署駐遂寧。
  10. ^ 其中1個區級鎮(城關鎮),4個鄉級鎮(龍新鎮、通賢鎮石羊鎮興隆鎮)。
  11. ^ 均同時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4][25][26][27][28]
  12. ^ 1967年頭部被毀,1980年重新確定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既未列入也未註銷,1989年列入安岳縣文物保護單位。
  13. ^ 木門寺無際禪師亭鐵佛寺崖墓群同時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6][3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安岳縣統計局. 安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安岳縣人民政府網. 2021-06-25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3. ^ 3.0 3.1 3.2 安岳縣政府辦公室. 安岳概况. 安岳縣人民政府網. 2021-03-05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4). 
  4. ^ 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七·劍南東道六》:「安岳縣……唐武徳二年復置安岳縣本以邑地在山之上四面嶮絶故曰安岳」
  5. ^ 5.0 5.1 5.2 5.3 5.4 5.5 四川省安岳縣誌編纂委員會. 安岳县志.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12. ISBN 7-220-02271-9. 
  6. ^ 隋書·志第二十四·地理上》:「資陽郡西魏置資州……安岳後周置並置普州大業初州廢……隆康後周置曰永康開皇十八年改焉
  7. ^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六·劔南西道五》:「資州……唐武徳元年改為資州領縣九盤石內江安岳……二年分安居隆唐普慈安岳四縣屬普州」
  8. ^ 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七·劍南東道六》:「普州安岳郡今理安岳縣禹貢梁州之域漢武置十三州在益州之部今州境即漢之資中牟鞞墊江後漢之徳陽等四縣之境資中今資陽縣墊江今合州石鏡縣是也徳陽遂州方義是也李雄亂後為獠所沒梁置普慈郡於此梁普通中益州刺史臨汝侯賜羣獠今劵鏤書其文雲今為汝置普慈郡可率屬子弟奉官租以納輸送周武帝建徳四年於郡立晉州隋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資陽郡唐武徳二年分資州之岳安隆康安居普慈四縣置晉州三年又置樂至隆龕二縣天寳元年改為安岳縣乾元元年復為普州
    元領縣六 今四
    安岳 安居 樂至 普康本隆康改二縣廢崇龕本𨺚龕今改並入安居普慈並入樂至
  9. ^ 9.0 9.1 新唐書·志第三十二·地理六》:「普州安岳郡,中。武德二年析資州置。土貢:雙紃、葛布、柑、天門冬煎。戶二萬五千六百九十三,口七萬四千六百九十二。縣六。安岳,上。有鹽。……普康,中下。本隆康,先天元年更名。有鹽。
  10. ^ 10.0 10.1 宋史·志第四十二·地理五》:「普州,上,安岳郡,軍事。乾德五年,廢崇龕、普慈二縣。端平三年,兵亂。淳祐三年,據險置治。寶祐以後廢。崇甯戸三萬二千一百一十八,口七萬三千二百二十一。貢葛、天門冬。縣三:安岳,中下。熙寧五年,廢普康縣入焉。安居,中。樂至,下。
  11. ^ 明史·志第十九·地理四》:「潼川州元潼川府,直隸四川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郪縣省入,直隸布政司。北有涪江,南有中江流合焉。又西南有郪江,有鹽井。西南距布政司三百里。領縣七:……安岳州南。洪武四年於縣置普州。九年,州廢。西有岳陽溪,下流合於涪江,有鹽井。
  12. ^ 12.0 12.1 清史稿·志第四十四·地理十六》:「潼川府中,繁,難。隸川北道。明,潼川州。順治初,因明制,為直隸州。領縣七。……領縣八。……安岳繁,難。府南三百八十里。治後鐵峰山。東:紫薇、白雲。西:大雲。南:安泉。東南:雲居山。安居水自樂至入,逕城北,又東南入遂寧。魚海河有二源,一東流至城東,合入安居水。南:岳陽溪,東南流入大足。
  13. ^ 濮瑗(修); 周國頤(纂). 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24 道光安岳县志.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 ISBN 7-80523-478-7. 
  14. ^ 國務院關於同意四川省調整內江市行政區劃設立資陽地區的批覆(國函〔1998〕15號),國務院,1998年2月26日.
  15. ^ 國務院關於同意四川省撤銷資陽地區設立地級資陽市的批覆(國函〔2000〕71號),國務院,2000年6月14日.
  16. ^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安岳县. 國家統計局. 2020-11-06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9). 
  17. ^ 个人简历——县委书记刘建华. 安岳縣人民政府網. 2020-05-06 [202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18. ^ 图:安岳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第三次全体会. 安岳三會專題. 2011-12-09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19. ^ 个人简历——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党组书记 赖才建. 安岳縣人民政府網. 2022-07-30 [2024-1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20. ^ 政协安岳县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 安岳三會專題. 2016-12-14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安岳縣統計局. 安岳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岳縣人民政府網. 2021-04-01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22. ^ 关于新建成渝中线铁路(含十陵南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发改基础〔2021〕1192号). 國家發展改革委. 2021-08-17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23. ^ 23.0 23.1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发〔2006〕19号).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2006-05-25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5). 
  24. ^ 四川省人民委員會關於在工農業生產建設中注意保護文物的通知((56)省二文字第0618號),四川省人民委員會,1956年8月16日.
  25. ^ 25.0 25.1 四川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文物工作手冊》,四川省文化局編,1973年9月,第87-92頁.
  26. ^ 26.0 26.1 關於重新公佈全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川府發〔1980〕154號),四川省人民政府,1980年7月7日.
  27. ^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川府發〔1991〕50號),四川省人民政府,1991年4月16日.
  28. ^ 28.0 28.1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的通知(川府發〔2002〕23號),四川省人民政府,2002年12月27日.
  29.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1988-01-13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 
  30.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国发〔2001〕25号).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2001-06-25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8). 
  31. ^ 31.0 31.1 31.2 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川府函〔2007〕114號),四川省人民政府,2007年6月1日.
  32. ^ 32.0 32.1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川府函〔2012〕149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網. 2012-07-16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33. ^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川府函〔2019〕8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網. 2019-01-10 [2021-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34. ^ 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政府入門網站. 2013-05-03 [202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