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所在的地區在歷史上曾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該國歷史悠久,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兩河流域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文明距今約6000多年。雖然巴比倫現已消失,但其影響(尤其宗教方面)卻很多流存至今。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實當之無愧。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達城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以古亞述城為中心,稱為亞述里亞,或簡稱亞述;南部以巴比倫城為中心,稱為巴比倫尼亞,意為「巴比倫的國土」。巴比倫尼亞又分為兩個地區,南部靠近波斯灣口的地區為蘇美爾,蘇美爾以北地區為阿卡德,兩地居民分別被稱為蘇美爾人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最初就是由蘇美爾人創造出來的。

史前

編輯

舊石器時代,伊拉克已經有先民聚居.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索不達米亞是新石器時代革命最早的地區,距今約公元前10000年。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

編輯

銅器時代

編輯

在早期銅器時代的歐貝德時期之中,下美索不達米亞出現了蘇美爾文明。隨着公元前24世紀阿卡德帝國的興起,古典蘇美爾文明結束。在古提王朝時期,蘇美爾人在前21世紀有着短暫復興

蘇美爾幾乎和古埃及人同時發明了文字。他們用削尖的蘆葦,把文字刻在泥胚上,然後把泥胚烘乾,成為泥板。由於這種文字形狀成尖劈形,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公元前2006年,阿摩利人入侵兩河流域,摧毀了阿卡德人蘇美爾人建立的烏爾第三王朝。公元前1894年左右,阿摩利人建立起一個以幼發拉底河河畔的巴比倫城為首都的王朝。從那時起,美索不達米亞就被稱為「巴比倫尼亞」,那裏所有居民都被稱為巴比倫人。

古巴比倫王國時期是兩河流域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之一。這個國家出現了一位著名的君主-漢摩拉比。漢摩拉比用武力統一了兩河流域後,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國家。他個人集宗教軍事行政司法水利建設等各種大權於一身。為了更有效的統治自己的國家,他頒佈了著名的《漢摩拉比法典》。法典共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是迄今發現的最早完備成文的法典。

古巴比倫王國在漢穆拉比統治時期達到極盛,但是漢穆拉比死後,帝國就瓦解了。王國先後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終於被亞述帝國吞併。

鐵器時代

編輯

在鐵器時代,新亞述帝國是本地區的主導力量。

在波斯帝國征服前,新巴比倫王國(前626–前539)是本地區最後一個重要的時期。在新亞述帝國陷入內戰之後,迦勒底人創建了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王國的統治止於前539年。

古典時期

編輯

阿契美尼德和塞琉古帝國

編輯

公元前539年,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魯士大帝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之後亞歷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國。之後此地由塞琉古帝國統治。

帕提亞和羅馬統治

編輯

2世紀初,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率軍侵入了帕提亞,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之後,又復歸帕提亞帝國。

公元1世紀,基督教傳入美索不達米亞,尤其是是羅馬敘利亞行省成為了東方宗教和敘利亞的文學傳統的中心。通常還認為,曼達安教可能起源於此,或者是作為從巴勒斯坦尋求庇護的曼達人而帶入的。

薩珊帝國

編輯

3世紀起,帕提亞帝國被薩珊王朝取代。

直到602年,波斯帝國的沙漠邊境由建都於希拉赫的阿拉伯人拉赫姆國王守衛。這一年,霍斯勞二世廢除了拉赫姆王國。將邊境向游牧民族敞開。在遠處的北部,與拜占庭帝國為界。

中世紀

編輯

阿拉伯入侵與蒙古西征

編輯

656年該地區被阿拉伯人佔領。此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裏都是波斯的一部分,但幾乎所有政權其首都皆建於兩河流域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巴比倫塞琉古王朝塞琉西亞安息帝國薩珊王朝泰西封。762年,哈里發遷到安息帝國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北郊的巴格達。此後,巴格達一直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直到1258年它被旭烈兀率領的蒙古西征軍摧毀為止。

鄂圖曼和馬木魯克統治

編輯

在14世紀至15世紀初土庫曼人的黑羊王朝統治了今伊拉克地區。1466年,白羊王朝擊敗了黑羊王朝,接管了這一地區。16世紀起,大多數今伊拉克地區開始由奧斯曼帝國統治。是為巴格達

1534年,經過土耳其人與薩菲波斯人長期的拉鋸爭奪,伊拉克最終併入了奧斯曼帝國,兩河流域與伊朗高原合為一體的歷史就此畫上了休止符。

伊拉克馬木路克王朝於18至19世紀統治伊拉克地區,名義上歸順於鄂圖曼帝國的統治,處於半獨立狀態。1831年,鄂圖曼帝國決定推翻馬木路克政權,並逐漸在該地建立直接統治,但巴格達的大多數行政人員都出身自舊有的馬木路克政權,馬木路克政權仍具影響力。

英國託管與伊拉克王國

編輯

1915年,英國軍隊佔領伊拉克,以國聯的名義對其進行統治,直至1932年伊拉克獨立,成為以哈希姆王朝為統治者的君王國家。

伊拉克共和國

編輯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自由軍官組織首領卡塞姆推翻親西方的哈希姆王朝,建立伊拉克共和國,實行獨裁統治,導致民眾對其日益不滿,最終卡塞姆在1963年2月,一場由伊拉克軍方聯合阿拉伯復興黨的政變中被殺。

然而,軍方首領阿里夫背信棄義,在1963年11月突然發動二次政變,大肆捕殺伊拉克復興黨人,伊拉克復興黨終止了其僅有九個月的執政權,被迫轉入地下活動。

而阿里夫兄弟的軍人政權與卡塞姆政權一樣,腐敗無能、效力低下,使伊拉克復興黨有了在伊拉克民眾中重獲支持的可能。1968年7月17日,伊拉克復興黨人聯合部分陸軍空軍官兵發動7月17日革命,一舉推翻阿里夫軍人統治集團,伊拉克復興黨重新掌權。

此後,擁有軍人背景的復興黨人貝克爾成為伊拉克總統,但實際上伊拉克政權自1969年起已由名義上的副總統薩達姆所掌控。1979年7月,貝克爾以健康原因辭去總統職務,薩達姆繼任伊拉克總統。

薩達姆時代

編輯

1979年,隨着貝克爾的辭職卸任,薩達姆·侯賽因正式成為伊拉克復興黨的領袖及伊拉克國家元首,自此完全掌握大權。薩達姆執政時,大力發展石油經濟,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社會福利。但他並未重視建立伊拉克的製造業體系。同時,鑑於國內種族、宗教及經濟差異,薩達姆本着穩定國內局勢並避免政變再次發生的目的改革黨內權力架構,鎮壓持不同政見者。

薩達姆執政期間,先後多次以「伊拉克國家利益」及「阿拉伯復興」為名發動對外戰爭。1980年,伊拉克由於教派、民族、領土衝突與其鄰國伊朗進行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由於當時伊朗經過伊斯蘭革命已成為敵視美國的政教合一國家,使得美國在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拉克。伊拉克在欠下巨額外債和蒙受重大人員、物質損失的情況下,逼迫伊朗在1988年8月簽收兩伊停戰協定,伊拉克雖慘勝伊朗,但也給自己留下眾多後患。為了轉移兩伊戰爭遺留問題,1990年8月伊拉克軍隊趁勢再入侵科威特,科威特由於軍事抵抗能力太低而迅速淪陷,薩達姆宣佈「科威特成為伊拉克的第19個省」。儘管薩達姆軍事上順利取得戰果,但在外交上卻很快陷入孤立。1991年1月,海灣戰爭爆發,伊拉克被美國領導的多國部隊擊敗並逐出科威特。這導致了以美國為首的國家對薩達姆政權實行長期制裁,並稱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以聯合國名義多次對其實施武器核查。

美伊戰爭及其後

編輯

2003年3月20日,美國以伊將國際原子能機構驅逐出伊拉克不受國際監督與核查為理由,組織聯軍進攻伊拉克,伊拉克戰爭爆發。不同於1991年的海灣戰爭,此次進攻伊拉克並未經過聯合國表決通過。在幾周後復興黨政權就被美英聯軍擊敗,大量伊拉克軍人投降,伊拉克處於美國及其盟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但是,美英聯軍始終未能找到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此後由美國任命的行政長官保羅·布雷默為美國負責伊拉克事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擔任伊拉克首腦。一個由各派政治力量組成的伊拉克臨時管理委員會在商討起草憲法和基本建設計劃開始重建。2004年6月1日,聯合國、美、伊三方協商推選產生以阿拉維為總理的伊臨時政府。6月28日,美英聯軍向伊拉克臨時政府移交權力。2005年1月30日,伊拉克舉行大選。4月6日,賈拉勒·塔拉巴尼當選伊拉克過渡政權總統。2006年5月20日,戰後首屆正式政府在經議會表決批准後宣誓就職。總理為賈瓦德·馬利基[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儘管戰爭期間伊拉克軍隊並未對美軍有大的抵抗,然而復興黨政權倒台後,恐怖分子和包括前伊拉克軍人在內的反美勢力為對抗美英的軍事佔領進行了針對伊拉克警察、政府機構以及駐伊美軍的汽車炸彈襲擊。2014年後,什葉派遜尼派穆斯林趁機在伊拉克境內的暴力衝突升級成伊斯蘭國叛亂,一度佔領了伊拉克境內近半數領土,且一度逼近巴格達,馬利基政府也由此倒台。2019年10月起,伊拉克爆發了自薩達姆政權結束以來最嚴重的社會動盪。大批民眾因對2003年後上台的現政權的腐敗,失業和低效的公共服務表示不滿而示威抗議,並逐步升級為推翻現政權和要求停止伊朗對伊拉克的干預。伊拉克政府作出了嚴厲的反應,包括使用催淚彈、高溫開水、狙擊手乃至實彈鎮壓,導致數千人傷亡。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