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蕃
陈蕃(92-96年?—168年10月25日)[1],字仲举,汝南平舆(今安徽省临泉县古城子)人。东汉末著名大臣,汉桓帝时为太尉,汉灵帝时为太傅。后与外戚窦武等人合谋尽诛宦官失败被杀,与窦武、刘淑合称“三君”[2]。
生平
编辑早年事迹
编辑陈蕃早年在汝南郡任郡吏,后获举孝廉,先后换任郎中和豫州刺史周景的别驾从事,后在太尉李固表荐下任议郎。陈蕃任乐安太守时,李膺上任青州刺史,因他以严厉闻名,青州领下城池的官吏都因而自请离职,但陈蕃为政清廉而留任。
刚正不阿
编辑陈蕃及后曾升任尚书,但因反对武力镇压零陵、桂阳的山贼,建议查找逼令平民为山贼的贪官和治理失当的官员而触怒其他官员,贬为豫章太守。后再历任尚书令、大鸿胪、光禄勋等官,任光禄勋时曾经谏请桓帝不要乱封官爵、裁汰宫女和不要沉迷狩猎。任内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典官员选举事,但因为不偏不倚,不为权贵富人偏私而被权贵中伤,因而被免官。但陈蕃后来又再任官,先后任尚书仆射和太中大夫,终于延熹八年(165年)升任太尉。
党锢之祸
编辑但在陈蕃上任后,宦官和朝中士大夫的矛盾渐渐激化,陈蕃亦多次上书谏请赦免被宦官中伤的官员,但汉桓帝都不接受,而宦官更痛恨陈蕃,但因是当朝名臣而不敢加害,却对其他士大夫加以报复。次年,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李膺等人被宦官所诬,汉桓帝下令将李膺等下狱考实的诏命经三公府时被陈蕃以“罪名不章”为由不肯平署,桓帝大怒,直接将李膺等收于黄门北寺狱。陈蕃同时亦向桓帝切谏,因过于恳切,以陈蕃辟召的人才不好而罢免其太尉一职。
谋诛宦官
编辑永康元年(167年),汉桓帝死,窦太后临朝,因念当日陈蕃坚持要汉桓帝立窦太后为皇后,于是下诏任命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次年,汉灵帝即位,窦太后再下诏封陈蕃为高阳乡侯,但陈蕃坚决辞让,终不受封。陈蕃于是与身为外戚的大将军窦武共同掌政,征用名士贤才,令天下士人都有太平治世的希望。同时,陈蕃因中常侍曹节和王甫等与灵帝乳母赵娆勾结,取得太后信任而获得权势,纵容家族同党为非作歹,于是打算谋除宦官。同时窦武亦有这图谋,于是二人同心准备尽诛宦官。窦武曾向窦太后表示要尽诛宦官,但窦太后不认同全数诛杀,虽已诛除了中常侍管霸和苏康,但及后窦武多次要求诛除曹节等人时却始终犹豫,陈蕃亦曾上书给太后劝她支持,但都不被接纳,令计划悬而未决。
事败被杀
编辑建宁元年九月辛亥日(168年10月25日)[3],窦武打算内奏诛除宦官的奏章被盗,事机泄漏,曹节于是以刀胁逼尚书官属为他写作诏令,以此诛除窦武。陈蕃知道事情败露、曹节有所行动后,带领属官和门生八十多人拔刀冲入承明门,大呼:“大将军忠心保卫国家,宦官则是反逆,怎可以说窦氏无道呀?”王甫当时和陈蕃相遇,说:“先帝不久才去世,皇帝新立,窦武又有何功勋令他们兄弟父子一门获封三侯呀?而且又常常擅取宫中人手,十个月之间就用了上亿的钱。这样的大臣,是有道吗?你是国家栋梁,却去依附党人,还怎么找反贼!”于是下令收捕陈蕃,当时陈蕃拔剑叱责王甫,令王甫手下兵众不敢接近,王甫于是加派人手围困陈蕃等人达数十重,最终将陈蕃执送黄门北寺狱。当日陈蕃就被杀,家属流放到比景,宗族门生和旧属都被免职禁锢。
性格特征
编辑轶事
编辑范晔在《后汉书》记载:陈蕃很少接见访客,就算有访客,但不设席榻供访客坐,除了一个人,此人就是徐稚(即徐孺子)。只有徐稚来访时,陈蕃才设席榻让后者坐,待徐稚离开,随即把席榻收起,等到徐稚再次造访才会取出。
子女
编辑评价
编辑- 时人评价:“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4]
- 许劭:“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
- 窦武:“今台阁近臣,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尚书朱宇、荀绲、刘祐、魏朗、刘矩、尹勋等,皆国之贞士,朝之良佐。”(《后汉书·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 窦妙:“故太尉陈蕃,忠亮謇谔,有不吐茹之节。”“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谔之操,华首弥固。”(《后汉书·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 张奂:“故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或志宁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谗胜,并伏诛戮,海内默默,人怀震愤。”(《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 谢弼:“又故太傅陈蕃,辅相陛下,勤身王室,夙夜匪懈,而见陷群邪,一旦诛灭。”(《后汉书·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 蔡邕:“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
- 山简:“是以郭泰、许劭之伦,明清议于草野;陈蕃、李固之徒,守忠节于朝廷。然后君臣名节,古今遗典,可得而言。”[5]
- 范晔《后汉书》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崄阸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絜情志,违埃雾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人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及遭际会,协策窦武,自谓万世一遇也。懔懔乎伊、望之业矣!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馀年间,数公之力也。”又赞曰:“陈蕃芜至,志清天纲。人谋虽缉,幽运未当。言观殄瘁,曷非云亡?”
- 刘义庆:“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世说新语·德行》
- 裴耀卿:“茂先(张华)实王佐,仲举信时英。”
- 储光羲:“仲举登宰辅,太丘(陈寔)荣缙绅。”
- 苏辙:“蕃一朝老臣,名重天下,而狷狂寡虑,乃与未尝更事者比,几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斯岂孔子所谓贤哉!”(栾城后集卷八)
- 谢采伯:“汉唐之祸,激于君子,成于小人。成于小人,固势所必至;激于君子,实念虑有所不及。春秋之法,责备贤者,可恨也。夫陈蕃年八十余,老成虑事非不详,而诛曹节不克,遂成党锢之祸,汉因以亡。李训通经明易立志,非不正,而诛仇士良不克,遂成甘露之祸,唐自此亦亡。人皆知亡汉唐者由宦官,吾以为亡汉唐者蕃与训也。蕃、训之谋不萌,宦者虽用事,干紊朝纲,然变决不如是之亟,祸决不如是之酷,国决未至于遽亡,则为祸首者,蕃与训也。”(《密斋笔记》)
- 刘祁:“及桓、灵之世,朝政淆乱,奸臣擅权,士风激厉,以敢为敢言相尚,故争树名节,袁安、杨震、李固、杜乔、陈蕃之徒抗于朝,郭泰、范滂、岑晊、张俭之徒议于野,国势虽亡,而公议具存,犹能使乱臣贼子有所畏忌。”(《归潜志》)
- 吕中:“远小人之法不可以不严,而去小人之几不可以不密,故来郑朋、杨兴之奸者,陈蕃失于不密,遂激为朋党之变。”(《宋史全文·卷六》)
- 徐钧:“身居一室尚凝尘,天下如何扫得清。须信修齐可平治,绝怜志大竟无成。”
- 归有光:“陈仲举处桓灵之时,有清世之志,树立风声,抗论惛俗,为天下正人所依归。而宦竖操弄国权,浊乱海内;仲举与闻喜合谋诛废,以清朝廷,天下雄俊,莫不延颈企踵,以思奋其智力。而谋之不远,致太后有云台之迁,凶竖得志,士大夫皆丧其气,而邦国殄瘁矣。徒能死天下之事,而智不足称也。夫户牖功成,而不免于谲;仲举身殒,而不失于正。”(《震川先生制科文》)
- 蔡东藩:“及桓帝告崩,窦后临朝,陈蕃有德于窦后,而进列上公,窦武更位极尊亲,手握兵柄,二人同心,协谋诛奸,似乎叱嗟可办;然必不动声色,密为掩捕,使妇寺无从预备,一举尽收,然后奏白太后,声罪加诛,吾料太后亦不能不从,肃清宫禁,原反手事耳!计不出此,乃徒向太后絮聒,促令除奸,何其寡谋乃尔?且陈蕃疏中,固尝云危言极意,则群凶侧目,祸不旋踵,彼既明知诛恶之宜速,处事之宜慎,奈何尚请宣示左右耶?谋之不臧,语且矛盾,识者已知其无能为矣。”“窦武之死,其失在玩;陈蕃之死,其失在愚。彼曹节王甫等,蟠踞宫廷,根深蒂固。太后嗣主,俱在若辈掌握之中;即使谋出万全,尚恐投鼠忌器,奈何事已发作,尚出轻心耶?武之误事不一端,而莫甚于出宫归府,不先加防;蕃与武密谋已久,仍不能为万全之计,至闻变以后,徒率官属诸生,持刃入承明门,岂寥寥八十余人,遂足诛锄阉党乎?诛阉不足,送死有余,何其愚也?”(《后汉演义》)
文化
编辑-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有:“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之句。
动漫作品
编辑注释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编]
参考资料
编辑- 《后汉书·陈蕃传》
- 《后汉书·窦武传》
- 《资治通鉴·卷五十七》
东汉三君 | 刘淑 · 窦武 · 陈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