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吉
徐清吉(1907年—1982年)生於佳里鎮。他與郭水潭、王登山曾經加入日本人多田利郎在1929年(昭和4年)創立的“南溟藝園”。是日治時期鹽分地帶文學作家群之中,相當重要的一位,也被後人列入北門七子。
徐清吉 | |
漢字 | 徐清吉 |
---|---|
白話字 | Chhî Chheng-kiat |
台語羅馬字 | Tshî Tshing-kiat |
生平事跡
编辑外部圖片链接 | |
---|---|
1939年11月,為紀念當選佳里街協議會員,吳新榮(後排中)與友人於臺南田中寫真館合照,徐清吉為後排左一 |
昭和六年(1931年)加入「南溟藝園」,次年與吳新榮、郭水潭等人共組「佳里青風會」。[1] 徐清吉與郭水潭交情不錯,是郭水潭高等科的同學。日治時期曾任職瘧疾防遏所。吳新榮在戰後發表的〈鹽分地帶的回顧〉一文,生動而具體地描述這位伙伴的性格與形象,說:「他(徐清吉)不過是個文學的愛好者,在鹽分地帶中並無什麼創作,但他在這裡卻是不可缺的一人。因為他有一種粘性或油性的性格;粘性是有吸收及團結的作用,油性是有圓滑及緩和的作用,這使他成為鹽分地帶公認的好人,而且最忠實的一人。」[2] 除了加入「南溟藝園」、「佳里青風會」,徐清吉後來也成為「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的創會會員。該組識在昭和十年(1925年)成立,是台灣文藝聯盟的分支。幾位支部成員積極創作,分別在當時的文藝刊物《台灣文藝》、《台灣新文學》、《台灣文學》、《文藝台灣》等,以及各日刊報紙上發表作品。徐清吉當時的創作情況,目前可見到的是伙伴林芳年的說法,說:「徐清吉偶也會參加發表作品,嗣後他的興趣因轉移於俚諺收集工作,成為該方面的專家」。[3]
徐清吉在日治時期的文學活動參與方面,除了加入「南溟藝園」、「佳里青風會」、「台灣文藝聯盟佳里支部」並積極參與這些社團的活動以外,他在1936年12月28日曾與郭水潭、吳新榮等人,到台南鐵路飯店會見來台訪問的中國作家郁達夫,並且與眾人討論文學問題。次年的6月16日,徐清吉與鹽分地帶同人郭水潭、林芳年、黃炭、陳培初、莊鬧得等人召開歡迎會,接待來訪的陳紹馨;9月20日,他則與郭水潭、林芳年、陳培初、黃炭、鄭國津、自尺、謝得宜等人召開歡迎宴,接待來訪的日籍詩人黑木謳子,並且討論文藝。[4]
徐清吉於戰後就停止詩文創作,全力投入鄉土俚諺、歌謠的蒐集、整理與研究。[1]
主要作品
编辑作品的刊登與出版
编辑相關研究與介紹
编辑相關詞條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南瀛探索/第八章/第八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