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府元龜

(重定向自册府元龟

冊府元龜》為中国宋代四部类書之一,初名《歷代君臣事蹟》,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九月廿二日,下詔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迹,前後八年,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八月十三日書成。有宋刻本傳世,但已非完帙。“冊府”是古代皇帝藏書冊之府庫,“元龜”即大龜,古代用於占卜,有龜鑑之意。[1]

編纂過程

编辑

《冊府元龜》廣泛取材於正史、實錄,但不取筆記、雜史,引書處一律不注出處,成書多達一千卷,是宋代存世最大的著作,在《四庫全書》中篇幅居第二(僅次於《佩文韻府》),其中唐朝五代史料極其豐富。《冊府元龜》雖與《太平御覽》卷數相同,但各卷容量較大,所以總字數超過《太平御覽》一倍,有9,392,000餘字。《冊府元龜》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真宗曾寫了序:「粵自正統,至於閏位,君臣善迹,邦家美政,禮樂沿革,法令寬猛,官師議論,多士名行,靡不具載,用存典刑。凡勒成一千一百四門,門有小序,述其指歸。分為三十一部,部有總序,言其經制,凡一千卷。」《冊府元龜》廣泛收集,可以说概括了十七史

《冊府元龜》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每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因所采多为常见书,又不加注资料出处,歷代不为学者所重视。南宋洪邁更直言:

文獻價值

编辑
  • 《冊府元龜》最重要的部分在於唐代五代十國這兩個部份,由於在編纂而《冊府元龜》時,距離唐代與五代未遠,唐代與五代歷朝所編纂的《實錄》、韋述等唐代史官所編寫的《國史》、柳芳崔龜從所編寫的《唐曆》與《續唐曆》、賈緯的《唐年補錄》、薛居正所編修的《舊五代史》、范質的《五代通錄》並未散失,又其编纂的特點是“所采資料不改舊文”,所以在清代乾隆年間,為了復原已經失傳《舊五代史》,除了從永樂大典採輯外,也從《冊府元龜》擷取不少資料。
  • 道光年間,劉文淇劉毓崧等為岑建功校《舊唐書》時,即受益於《冊府元龜》許多。對此,唐史專家岑仲勉認為:“《元龜》之文,多採唐代實錄……舊紀、舊傳亦常直接或間接本自實錄,而刪削互有不同,故《元龜》與今本舊書【指舊唐書】之字句略異者,不能定謂《元龜》是採自舊書,此為校舊書者所最當注意之一點。”[3]
  • 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則用《冊府元龜》补《魏书》的缺页、《周书》的缺字。王仲荦先生用《册府元龟》对校《宋书·颜延之传》所载之《庭诰》,做到文通字顺。

類目

编辑

冊府元龜之三十一部為:帝王、閏位、僭偽、列國君、儲宮、宗室、外戚、宰輔、將帥、臺省、邦計、憲官、諫靜、詞臣、國史、掌禮、學校、刑法、卿監、環衛、銓選、貢擧、奉使、內臣、牧守、令長、宮臣、幕府、陪臣、總錄、外臣等。

主要版本

编辑

宋刻本

编辑
 
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冊府元龜》第三百七卷
 
藏于靜嘉堂的《冊府元龜》第二百二十九卷

現存宋刻本總數596卷[4],主要有兩種版本。

  • 一種題名為《新刊監本冊府元龜》,南宋刻本,殘存8卷,現藏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
  • 一種題名為《冊府元龜》,南宋刻本,殘存588卷,其中重複的有15卷,所以總共573卷,分別藏於:

明刻本

编辑
  • 崇禎15年(1642年),福建建陽縣知縣黃國琦在經歷十餘年整理眾家抄本後,再得到福建巡按御史李嗣京等人的資助下,加以刊刻行世,而在1960年,中華書局曾加以影印,並按照陸心源的記載,将宋本多出的頁數、條數校于每卷之後,為今日的通行本。

清刻本

编辑
  • 康熙11年(1672年),五繡堂曾翻刻過明刻本。

參考文獻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周書‧金縢》曰:“今我即命於元龜”,《史記集解》引:“孔安國曰:‘就受三王之命於元龜,卜知吉凶者也。’馬融云:‘元龜,大龜也。’”
  2. ^ 《容齋四筆》卷一一〈冊府元龜〉
  3. ^ 《唐史餘瀋·卷四雜述》〈冊府元龜多採唐實錄及唐年補錄〉條。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頁234-236。
  4. ^ 1989年,中華書局曾經去除掉重複的卷數後,加以影印出版,見《宋本冊府元龜》影印說明。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頁1-5。

来源

编辑
  • (宋)王欽若 等 編纂,《冊府元龜》,北京市,中華書局,1960年
  • 郭武雄,《五代史料探源》,台北市,商務印書館,1987年
  • (宋)王欽若 等 編纂,《宋本冊府元龜》,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年
  • 岑仲勉,《唐史餘瀋·外一種》,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 陳尚君,《舊五代史新輯會證》,上海市,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 (宋)王欽若 等 編纂; 周勛初 等 校訂,《冊府元龜》,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06年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