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漫游文明现场,近距离探索文物之美,
亲身体会“中华何以五千年”的伟大辉煌!
指导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主办单位:央视网、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
指导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主办单位央视网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博”数字文化艺术博物馆
时空旅行者,快去“何以文明岛”沉浸式探索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吧!
城墙与环壕(复原)| 焦家遗址发现有夯土城墙以及环绕城墙的壕沟。环壕所圈范围平面近椭圆形,东北部有宽约80米的缺口,总面积约12.25万平方米。夯土城墙位于环壕内侧,分两期建造而成。城墙与环壕的建设反映了焦家遗址已经具备较强的聚落规划能力和动员组织能力,说明焦家遗址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早期城市形态,具备了高等级文明的特征。
城墙与环壕(复原)- 2
城墙与环壕(复原)- 3
城墙与城壕(复原)- 4
一号宫殿(复原)| 一号宫殿基址位于宫城西南部,是一座大型院落式建筑基址,建于平面略呈正方形的大型夯土台基之上,由四围廊庑和围墙、主体殿堂、宽阔的庭院和正门门塾等单元组成。
一号宫殿(复原)- 2
一号宫殿(复原)- 3
一号宫殿(复原)- 4
一号宫殿(复原)- 5
祭祀区(复原)| 祭祀区位于宫殿区以北,考古发现有高出地面的圆形夯土建筑,直径在7米左右,其上现存若干圆柱形土墩,原本应为柱子,推测此建筑可能是二里头先民祭祀天神使用的祭坛。
祭祀区(复原)- 2
祭祀区(复原)- 3
祭祀区(复原)- 4
祭祀区(复原)- 5
作坊区(复原)| 作坊区位于二里头宫城以南,在历年的考古发掘中陆续发现了铸铜作坊、绿松石器加工作坊、骨器作坊、制陶作坊等手工业作坊遗存,是经过严密规划、有明确功能分区的,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
作坊区(复原)- 2
作坊区(复原)- 3
作坊区(复原)- 4
作坊区(复原)- 5
外壕(复原) | 外壕位于凌家滩岗地的北侧,外壕口宽45米、底宽25米,岗地与外壕的落差达6-9米。外壕具有积极的防御功能,同时还能起到蓄水和垃圾倾倒的功能。外壕南侧即为岗地,且岗地堆土里包含有碎石块,应为开挖外壕向南侧堆土而成。
外壕(复原)- 2
外壕(复原)- 3
外壕(复原)- 4
祭坛(复原)| 祭坛位于内壕以北,处在岗地的最高点,略呈方形,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约40米,用黄土、石子、石块分层建成,上有祭祀坑和积石圈。在祭坛之上和周边,分布着数十座墓葬,随葬品以玉石器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人、龟、版、鹰、龙等。
祭坛(复原)- 2
祭坛(复原)- 3
公共建筑区(复原)| 在内壕中部岗地的东南角,分布着一片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大型红烧土遗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8米,东西宽40米。
公共建筑区(复原) - 2
公共建筑区(复原)- 3
积石冢(复原)| 2号冢平面轮廓呈正方形,方向近于正南北,东西宽17.2米,南北长19.5米。冢内墓葬布局十分清晰,由位于冢中心的一座大墓和南侧的3座小型墓葬组成。
积石冢(复原)-2
祭坛(复原)| 祭坛位于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中心位置,由红色安山岩制成的柱状石桩排列成三重规整的圆环形,规格由外向内逐层缩小并高起,形成规整的三层圆台,内圈石桩的内侧还摆放有陶筒形器。
祭坛(复原)-2
祭坛(复原 )-3
金字塔(复原)| 牛河梁遗址第十三地点是一座金字塔式巨型建筑遗址,也是牛河梁遗址群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金字塔”是一处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独立土石建筑,它的中心是直径40米、残高约7米的分层夯筑的正圆形土丘,夯层厚约20厘米。
金字塔(复原)-2
女神庙(复原)| 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顶部,坐北朝南,为半地穴式,土木结构。庙的平面呈窄长形状,主体部分为七室相连的布局,南北总长18.4米;主体部分以南横置一单室,长6米。
女神庙(复原)- 2
女神庙(复原)-3
谭家岭(复原)| 谭家岭古城位于石家河遗址的中心,平面呈圆角方形,总面积达26万平方米,始建于油子岭文化晚期。古城内5座瓮棺出土了240余件精美玉器。
谭家岭(复原)| 2
谭家岭(复原)| 3
谭家岭(复原)| 4
谭家岭(复原)| 5
三房湾(复原)| 三房湾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南部,堆积范围超过5000平方米,厚度达到1-2米。这里发现的遗迹主要有黄土堆积、黄土坑、窑、烧土面、洗泥池等,多与制陶有关,显示出制陶作坊的典型特征。
三房湾(复原)| 2
三房湾(复原)| 3
三房湾(复原)| 4
三房湾(复原)| 5
印信台(复原)| 印信台祭祀区位于石家河古城西城垣外、古城正西方,是一座人工堆筑的方形台地,南北长110米、东西宽130米,年代属于石家河文化晚期。印信台遗址是进行祭祀活动的特殊场所,也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祭祀场所。
印信台(复原)| 2
印信台(复原)| 3
印信台(复原)| 4
印信台(复原)| 5
观象台(复原)| 陶寺观象台位于陶寺中期大城东南部,以南城墙Q6为依托,面向东南,平面呈大半圆形。整个建筑由弧形外环道和弧形台基基础构成。
观象台(复原)-2
观象台(复原)-3
宫城南东门(复原)| 陶寺遗址宫城位于遗址中部偏北,整体呈长方形,南北约270米,东西470米,面积近13万平方米。这种结构复杂、形制特殊的门址,兼具防御功能和礼仪作用,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阙楼式门址。
宫城南东门(复原)-2
宫殿区(复原)| 夯土基址平面大体为长方形,南北长约84米,东西宽76.5米,面积近6500平方米。基址上发现有2座主殿、东侧附属建筑、中部庭院、东部疑似廊庑、南部门址等,结构复杂、布局规整。
宫殿区(复原)-2
手工作坊(复原)| 手工业作坊区位于陶寺城址的西南,发现有陶窑、灰坑、白灰皮房子、石器加工场面等遗迹。最重要的是发现了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FJT2,平面形状基本为“回”字形
手工作坊(复原)-2
宫殿区(复原)| 三星堆遗址北面的青关山台地是三星堆王国“宫殿区”所在地。青关山一号建筑基址总体呈窄长方形,体量宏大,建筑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是同时期中国南方地区已知的最大的单体建筑。作为迄今三星堆遗址发现的最高规格的建筑基址,青山关一号建筑可能是当时古蜀国最高统治者处理政务和举行重大典礼的礼仪建筑。
宫殿区(复原)-2
宫殿区(复原)-3
宫殿区(复原)-4
宫殿区(复原)-5
祭祀区(复原) | 三星堆祭祀区位于穿城而过的马牧河南岸,“三星堆城墙”和遗址南城墙之间的中部,平面近西北-东南向的长方形,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与“三星堆城墙”和城壕大致平行。三星堆祭祀区目前已发现 “祭祀坑” 8座,出土青铜器、象牙、金器、玉器等精美文物一万余件,对研究古蜀国的祭祀活动、祭祀体系以及三星堆遗址聚落变迁过程等具有重要意义。
祭祀区(复原)-2
祭祀区(复原)-3
祭祀区(复原)-4
祭祀区(复原)-5
居住区(复原)| 三星堆古城内外分布着大量的居住遗址,主要文化遗迹有建筑基址、灰坑、灰沟、窖穴等,反映出多样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复杂的社会分工,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皿残片及各类玉石器等工具。
居住区(复原)-2
居住区(复原)-3
居住区(复原)-5
皇城台(复原)| 皇城台呈“金字塔”状,是大型宫殿及高等级建筑基址的核心分布区;外城东门址体量巨大,以先进的筑造技术搭建而成,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城门遗迹,有学者将其誉为“华夏第一门”。
皇城台(复原)-2
皇城台(复原)-3
皇城台(复原)-4
皇城台(复原)-5
外城东门址(复原)| 外城东门址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结构清晰、设计精巧、保存完好、装饰华丽的城门遗迹,体量巨大、结构复杂、筑造技术先进,有学者将其誉为“华夏第一门”。作为石峁城址的制高点,坚固雄厚的外城东门既是控制交通、外防内守的实体屏障,也是石峁统治者构建的精神屏障。
外城东门址(复原)-2
外城东门址(复原)-3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 皇城台的修建倾注了建设者大量的精力,这里出土的上万枚骨针以及“制作链” 各阶段的相关遗物,暗示着皇城台顶部可能存在着大型制骨作坊。皇城台的修建倾注了建设者大量的精力,这里出土的上万枚骨针以及“制作链” 各阶段的相关遗物,暗示着皇城台顶部可能存在着大型制骨作坊。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2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3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4
皇城台制骨作坊(复原)-5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 后阳湾居住区房址均为地穴式(窑洞),2012F2内出土了鳄鱼骨板、2012M1发现了女性殉人。后阳湾居住区出土的头骨显示石峁先民的族属特征接近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2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3
后阳湾居住区(复原)-4
宫殿宗庙区(复原)| 洹河南岸的小屯是商代后期王宫宗庙的所在地,是殷商都城的中心,面积约5万平方米。1928年开始,中国考古学家在此进行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超2万平方米,已发掘的建筑基址有56座,可分为甲、乙、丙三组,还发现了甲骨卜辞、王室成员墓葬等重要遗存。在宫庙区附近,有一些居民点、手工业作坊和墓葬。
宫殿宗庙区(复原)-2
宫殿宗庙区(复原)-3
宫殿宗庙区(复原)-4
宫殿宗庙区(复原)-5
宫殿宗庙区(复原)-6
宫殿宗庙区(复原)-7
宫殿宗庙区(复原)-8
王陵区(复原)|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5-6公里的洹水北岸,与位于小屯村的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墓地包括侯家庄、前小营和武官村之间的大片地区,已发现大墓13座,2个大型围沟和大量祭祀坑。
王陵区(复原)-2
王陵区(复原)-3
王陵区(复原)-4
制陶作坊区(复原)|位于小屯宫庙区南,在不少于7000平方米的发掘面积内,发现了大量遗迹和遗物。包括带车辙的商代道路多条,商代房基近百座、灰坑千余座、灰沟27条、窖穴40余座、水井30余眼、铜器窖藏坑1座、祭祀遗存多处,以及历代墓葬950余座;出土各类遗物数千件。
制陶作坊区(复原)-2
制陶作坊区(复原)-3
制铜制骨作坊区(复原)|位于洹北商城中北部,作坊区面积不小于8万平方米,发现了大量房基、道路、灰沟、灰坑、水井等生产生活遗迹,陶范、铜渣、熔炉残块、骨刻刀、磨石等铸铜制骨手工业生产遗存,以及分布有序的工匠墓地,揭示了集生产、生活、丧葬于一体的“居葬合一”族邑布局模式,生动展示了商代手工业生产图景。
制铜制骨作坊区(复原)-2
制铜制骨作坊区(复原)-3
莫角山宫殿 (复原) | 大莫角山基址位于良渚古城核心区,由人工堆筑,是一处包含礼制广场和多座大型建筑基址的宫殿区,在这里发现了7座房屋基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莫角山大型宫殿基址显示出良渚社会的强大集权性和组织性。
莫角山宫殿 (复原-2)
莫角山宫殿 (复原-3)
莫角山宫殿 (复原-4)
莫角山宫殿 (复原-5)
莫角山宫殿 (复原-6)
莫角山宫殿 (复原-7)
莫角山宫殿 (复原-8)
池中寺粮仓 (复原) | 池中寺遗址位于莫角山南部,考古发现3座良渚晚期的房基土台,以及大量炭化稻谷遗存,其堆积总体量约为6000立方米,估算有20 万千克,应是从古城郊区及良渚遗址(群)以外地区通过水路运输而来存储于此,供城内统治者及非农业居民食用。因此,推测池中寺遗址正是良渚古国的国家官仓。
池中寺粮仓 (复原-2)
池中寺粮仓 (复原-3)
池中寺粮仓 (复原-4)
池中寺粮仓 (复原-5)
池中寺粮仓 (复原-6)
池中寺粮仓 (复原-7)
池中寺粮仓 (复原-8)
池中寺粮仓 (复原-9)
池中寺粮仓 (复原-10)
池中寺粮仓 (复原-11)
反山王陵 (复原) | 反山王陵位于良渚古城内莫角山西北方,坐落在一座高出地表约6米的人工土台之上,面积近10000平方米,出土随葬品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是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其中12号墓主人应是掌握神权、军权与王权的良渚国王。
反山王陵 (复原-2)
反山王陵 (复原-3)
反山王陵 (复原-4)
内城南城墙 (复原) | 良渚古城内城南北长1910米、东西宽1770米,城墙总长约6公里,宽约20-150米。城墙宽大,下宽上窄呈梯形,四面城墙分别设有两个水门,南城墙中间设有唯一一个陆城门。城墙底部大都采用了垫石工艺,城墙墙体又黄土分层堆筑压实而成。南城墙筑造过程中还采用了草裹泥技术,在良渚城墙建造中较为特殊。
内城南城墙 (复原-2)
内城南城墙 (复原-3)
内城南城墙 (复原-4)
内城南城墙 (复原-5)
内城南城墙 (复原-6)
钟家港作坊 (复原) | 钟家港古河道位于莫角山以东,长约1000米,是一条贯通古城南北的主河道。河道内发现较多玉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制作的残件、半成品和加工工具,以及大型木构件等遗物,说明河道两岸台地存在着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区,揭示出这里的居民至少有一部分是高端手工业生产者。
钟家港作坊 (复原-2)
钟家港作坊 (复原-3)
钟家港作坊 (复原-4)
钟家港作坊 (复原-5)
钟家港作坊 (复原-6)
钟家港作坊 (复原-7)
钟家港作坊 (复原-8)
钟家港作坊 (复原-9)
钟家港作坊 (复原-10)
钟家港作坊 (复原-11)
钟家港作坊 (复原-12)
钟家港作坊 (复原-13)
钟家港作坊 (复原-14)
钟家港作坊 (复原-15)
钟家港作坊 (复原-16)
钟家港作坊 (复原-17)
钟家港作坊 (复原-18)
焦家古城首领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凌家滩双联玉璧
北京2022年冬奥会奖牌
红山玉猪龙
中国探月工程标志
三房湾遗址出土的红陶杯
嫦娥三号月基光学望远镜
陶寺观象台
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
青铜太阳轮
“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
石峁陶鹰
运-20代号“鲲鹏”
殷墟甲骨
汉字演变
良渚池中寺遗址出土碳化稻谷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稻田
二里头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双轮车车辙痕迹
“复兴号”高铁
我国自2011年起,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目前已惠及学生3.5亿人次,据监测,计划实施地区学生的平均身高增长4厘米,孩子们未来都有希望长得和焦家首领一样高!
探源何以文明岛
亲临历史现场
沉浸式体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